6月份,冷杉材價格為680元/立方米,比年初上漲10%,比一年前上漲15%。
捏著這份數據,樂山市沐川縣林業局產業辦主任陳雲貴喜憂參半。喜的是,全縣10多家木材加工企業終於走出了下行區間,可以開足馬力生產;憂的是,全縣木材年加工能力約為10萬立方米,但當地木材只能供給4萬立方米,缺口巨大。而其主要原因在於,企業、農戶採伐意願不高,省林業廳年初下撥的20餘萬立方米採伐限額,使用量僅四分之一。
不僅是沐川,全省多數地方也面臨一樣的難題:一方面木材缺口巨大,另一方面是採伐限額空置率居高不下。
採伐限額使用率低本土木材僅滿足兩成需求
「市場現象還要從市場中找原因。」省林業產業聯合會秘書長張德岺認為,省外木材供應渠道日益萎縮和本土自產木材不足,是大宗木材價格上漲的主要原因。
自2010年以來,我省每年的木材需求超過2000萬立方米,且緩慢增長。1998年,四川在全國率先啟動天保工程,停止天然林商業性採伐。此後,我省木材供應方主要為:本土採伐佔兩成;東北的龍江、興安嶺兩大森工集團供應一成左右;其餘部分分別從俄羅斯、東南亞和非洲進口。
然而,2014年初,東北兩大森工集團宣布停止商業性採伐,四川出現近10%的市場空缺,同時,主要木材出口國先後縮減木材出口配額,並限定出口木材種類,四川供小於求的矛盾越發突出。天府商品交易所市場部負責人彭浩傑透露,今年以來,由於政策性原因,俄羅斯供應四川的雲杉、冷杉同比分別減少80%、60%。「其實,只要我們的採伐限額使用率高一點,不至於這樣。」省林業廳資源處調研員李國明看著統計表很無奈:今年開始,國務院每年下達的四川木材採伐限額是1629.6萬立方米,但截至6月20日,各市州上報已用採伐限額為70萬立方米,只佔總額的逾4%。李國明估計,年內全省實際使用額(採伐量)不足300萬立方米,加上其他分散種植採伐部分,今年四川本土木材供應量仍然只佔全省需求量的20%。
其實,這並非四川首次出現類似情況。李國明透露,2011年-2015年,我省木材採伐限額使用率最高的一年剛剛達到 28%,「最低的年份是18%。」
採伐成本高審批覆雜木材加工企業或虧本
省林業廳統計,四川現有人工林530餘萬公頃,進入可採伐期的約為五分之一,林木資源充足。採伐限額使用率低的原因是什麼?
「不是沒樹砍,是不願意砍。」沐川縣一位要求匿名的木材加工企業負責人坦言:沐川木竹資源極其豐富,全縣森林覆蓋超過77.34%。但分散的經營方式、居高不下的採伐成本,成為採伐的攔路虎。
在沐川,勞力進山採伐木竹日工資為130元-160元,「三個勞動力一天砍8畝左右,算上運輸花銷,砍1畝竹子成本要兩三百元。」前述負責人介紹,「按照目前價格,一畝竹材售價不過600元,扣掉採伐、種植成本,搞不好還要虧本。」
而分散的經營方式,也讓農戶在辦理採伐手續時缺乏動力,「現在生態提得很重,地方上對砍樹的審批很嚴格,手續也複雜。」陳雲貴坦言,樹木採伐涉及前期勘察、作業設計、植被恢復等多個環節,「要10天左右,普通老百姓家能有幾棵樹?時間成本一高,很多人就不願意申請了。」
規模化生產簡化審批程序盤活林木資源
實際上,人工林的及時採伐更新,本就是林木生長規律的一部分。「天保工程到現在十八九年了,有的樹都進入過熟期了,它們的經濟和生態效益在下滑,應該及時採伐更新。」省林科院生態所所長向成華說,人工林的及時更新既能滿足市場對木材的需求,且對生態也有助益。
但眼下面臨的困境,該如何破解?「利潤低不代表沒有利潤,是經營方式太分散,使得利潤低的弱點被放大了。」省林業廳產業處相關負責人認為,林木採伐成本高的現實暫時無法改變,從規模化生產角度著手,更為切實可行。該負責人透露,今年,我省將繼續放開經濟林木(果)權證試點範圍,推動集體林所有權、承包權和經營權「三權分置」,「鼓勵林地向專合社、種植大戶和企業手中集中。」
而在審批程序簡化上,四川也在探索。李國明介紹,根據年初省政府下發的《關於批轉林業廳關於「十三五」期間年森林採伐限額實施意見的通知》,從今年開始,我省將逐步取消採伐作業區更新驗收制度;林農、專合組織或家庭林場均可申請採伐指標,鼓勵同一行政村的採伐指標聯戶使用;允許林農拍賣採伐權,並可自主決定經濟林、薪炭林、非林地上的用材林的採伐年限和採伐方式。「目的就是簡政放權,給老百姓鬆綁。」李國明說。
□本報記者 王成棟
(責任編輯:羅伯特)
免責聲明:中國網財經轉載此文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網的觀點和立場。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