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農村地區臘月廿四「神上天」,其中,灶神是什麼神仙?

2020-12-20 高調的農民

今天是臘月廿四,潮汕農村地區會有一個不一樣的活動,讓家裡所有的神仙放假,讓其回到天上去,俗稱——「神上天」,這一習俗在潮汕農村地區有著非凡的味道,一是要把家裡所有的神仙、護身符等物品清理掉,二是要把這些清理下來的東西統一到一個地方燒掉。這是潮汕農村地區臘月廿四都要做的大事,基本上所有的農村人都要幹,這個儀式稱為——「神上天」。

1、用貢品祭拜各類神仙

在臘月廿四這一天,潮汕農村地區都會做點糕點祭拜各種神仙,有的是買水果——大桔,就是我們說的桔子,也有一些事做各種各樣的粿。除了要祭拜各種各樣的貢品,還要燒一些紙錢、紙鶴、金馬坐騎等紙品,燒紙錢是為了給神仙在路上花的,紙鶴、金馬等紙品是為了給神仙當坐騎的,這樣才能讓神飛得更快。另外,還要把灶臺、香爐等物品進行清理,把香燒剩下的木棍、爐灰和金花等物品集中到一個地方燒掉,然後重新買一下金花插上。

2、何為「司命公」?

農曆臘月廿四日,在潮汕農村地區稱其為吉日,是神上天言事的日子。對於潮汕農村地區來說,關係最密切的是灶神,俗稱「孫面公」,就是我們常說的司命帝君,簡稱司命公。有一個傳說,說的是灶神知道我們每一天做的事,不管好事壞事,它都知道,等到灶神在臘月廿四神上天后,他會把這所有的事稟報給玉皇大帝,潮汕地區有那麼一句俗話「司命公直奏」,說的就是這個意思。所以,在這麼一天,潮汕農村地區的人會在他上天之前祭拜糕點或者是各種粿把他的嘴封住,這樣他就稟報不了了。

其實,司命公的來源,在潮汕農村地區也是有一個傳說的。據說古時候,有一窮漢,玉皇大帝最小的女兒看上了他(看上他的什麼這個不知道,有可能是美貌,有可能是比較man,但是肯定不是錢),偷偷下凡到人間和他結為夫妻。後來這件事情被玉皇大帝知道後,玉皇大帝非常生氣,就把小女兒貶到了人間。由於王母愛惜小女兒,出面向玉皇大帝求情,最後玉皇大帝網開一面,只允許女兒在臘月廿四日返回天庭,過了正月初四以後又得回到人間,同時,把女婿封為司命帝君,讓其深入了解人間善惡、興衰,然後稟報給玉皇大帝。

3、潮汕地區「耙鼎」習俗

後來司命公回到人間後把這事給親朋好友說了,後來親朋好友就在自己家的灶臺上貼了司命公的神位,不管喜事壞事司命公這樣就看得一清二楚,同時在臘月廿四日進行祭拜。所以,在臘月廿四日這一天,潮汕農村的婦女會把家裡灶臺上的「鼎」拿到外面清除煙漬,俗稱「耙鼎」。這一天過後,就不能再「耙鼎」,意思是不能驚動到司命公。等到天灰灰亮的時候,人們會拿貢品進行祭拜。在祭拜的時候,會燒香,祈求來年能順順利利,多降點福氣到家門,這就是為什麼人們在祭拜的時候念念有詞的原因,

正月初四一早,潮汕農村地區的人仍然按照神上天那樣的做法,重新奉敬一次司命公,有的則是再燒多一兩隻金馬,迎接司命公落天,同樣天還未亮就起來「耙鼎」,這種民俗一直沿襲至現在……

相關焦點

  • 灶神在道教神仙中是什麼級別的你知道嗎?
    灶神職位全稱為『東廚司命九靈元王定福神君』又稱之為灶王爺、灶君司命,可以說是廚房裡的神仙。灶神是由原始的火崇拜演化而來的神祗。灶神原型的傳說有很多,有的說是黃帝死了做了灶神,有的說是炎帝死了做了灶神,還有說掌管火的神仙祝融死後做了灶神。
  • 臘月至,臘月忙,一進臘月年味濃
    其中冬祀的規模最大,後來稱為「臘祭」。因此,人們就將農曆十二月稱為「臘月」。十二月稱「臘」有三重含義: 一曰「臘者,接也」,寓有新舊交替的意思;二曰「臘者同獵」,指田獵獲取禽獸好祭祖祭神;三曰「臘者,逐疫迎春」。春天快要到了,人們在祭祀中以歌舞祭祀、燃燒火把等方式驅逐災病,迎接新春的到來。
  • 為何把農曆十二月稱為臘月?臘月習俗有啥
    從今天開始就進入了臘月也就是農曆十二月,在古代臘月有很多傳統民俗活動。那做這些民俗活動都是什麼呢?人們為什麼又把農曆十二月稱為臘月呢?下面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十二月為一年的最後一個月份,俗稱為歲尾,有臘冬、殘冬、窮冬、臘月、冰月、餘月、極月、清祀、冬素、大呂等30多種稱呼。其中,人們最熟悉和熟知的當屬「臘月」。
  • 歲時記 | 廿三廿四,小年祭灶
    進入臘月後,年味就會越來越濃了。臘八食粥,然後就開始為了年貨買買買了。到了廿三、廿四就祭灶了。祭灶也是很古老的風俗了。「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從臘月二十三到臘月二十九,磨豆腐掃房子,每天都有事情佔著手,一直忙到除夕。
  • 農村忙年,臘月五大禁忌一不避諱,都有啥?
    最關鍵的一點是,農村過年,臘月裡的諸神,比如灶神臘月二十三辭灶上天述職,年三十再重回人間,還有老地老母(老祖宗),你突然在臘月搬了家,他們回來找不到新家,會惹不開心。難免有脾氣,那這一年就不會太順。農村女人一定要在年前臘月裡,把該洗洗涮涮的東西全部洗涮完畢,蒸餑餑,包包子,炸面魚,炸麻花兒,炸花魚,炸刀魚鮁魚,炸黃花魚,炸豆腐丸子,炸豆腐片兒,烀豬頭,蒸香腸,打凍,……恨不能準備的吃食能一口氣吃到元宵節後。其中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為了過年的彩頭兒:有剩財剩飯,寓意日子過得富足,年年有餘。
  • 小年夜是什麼意思
    北方是臘月廿三,南方部分地區是臘月廿四,江浙滬把臘月廿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稱為小年夜;安徽北部和南京地區把小年和元宵合在一塊;雲南部分地區是正月十六,而西南和北方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則又是除夕。你家小年是哪天?
  • 正月初四迎的灶神,是神仙系統最基礎的神,天庭的監察使者
    相傳最初的五祀分別是灶神、門神、井神、廁神和中溜神這五路神。需要注意的是這五路神是家庭不同部位的鎮宅神仙,不同於五路財神。特別需要註明的是中溜神,中溜其實就是房間的中央,古云:於是使力士舉巨囊,而至於中溜。所以你看,從進門到廚房廁所,幾乎包括了一個宅子所有的地方。
  • 家宅六神指的是哪幾位神仙?其中一位很「另類」
    其實道教認為在家宅之中也有六位神靈在護佑著我們,家宅六神分別是門神、戶神、井神、灶神、土地神和廁神,這是道教在民間信仰的「五祀」俗神基礎上發展而來。本期就分別簡單介紹這六位神仙。在民間有祭祀井神的習俗,一般在農曆春節之時,要在水井邊燒香祭祀,有的地區還獻上糕點茶酒之類的祭品。井神一般沒有神像或者廟宇供奉,在北方地區一般是將水母娘娘作為井神來供奉,南方地區則是供奉井泉童子。古代人祭祀井神,也體現了古人對於獲得水源的一種感恩之心。
  • 潮汕人拜的到底是什麼神
    時年八節家裡的長輩便會牽著孩子「拜老爺」從厝主公嫲到各種老爺宮很多潮汕人拜了大半輩子熟練掌握了拜老爺的各種習俗可能都不知道拜的是什麼神明很多人詬病潮汕的迷信>與當地的畲、瑤少數民族語言融合形成潮汕的客家方言區而這些移民帶來了先進生產技術也帶來了各地的「神明」並與當地土著共同創造融合出一批新的神明這使得潮汕地區的神明異常豐富
  • 俗話說「到了臘月就是年」,眾神陸續歸位,將有哪些神仙下界
    冬十一月已過,臘月已到,年的味道更濃厚了。俗話說「到了臘月就是年」,那麼為何要這麼說呢?這還需要從「臘月」的來歷說起。所謂「臘」, 《幼學瓊林》載「歲終祭神曰臘」,就是說這是一個祭祀神靈的月份。而這句俗語所要表達的就是「到了臘月,眾多神靈將陸續下界,享受人間的祭拜」。
  • 臘月廿四|祭灶神、吃灶糖、剪窗花、掃房子!灶王爺的傳說你都知道嗎?
    北方的臘月二十三南方的臘月二十四儘管時間上有差異但小年一到這年就算來了小年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祭灶神灶王爺的傳說最早的灶神來頭可不是一般的大:有的說,灶神是炎帝。淮南王劉安《淮南子·禮論訓》中說:「炎帝作火,而死為灶。」有的說,灶神是祝融。祝融是三皇五帝中五帝之一顓頊的兒子,是火神。
  • 今天是北方人的小年,祭拜灶神的日子,老輩京城人今天都做些什麼
    文/奔跑的小水牛【原創首發,禁止複製抄襲,違者必究】今天是北方人的小年,祭拜灶神的日子,老輩京城人今天都做些什麼今天是臘月二十三,也就是北方人過小年的日子,當然今天還有一項很重要的事情,就是祭拜灶神。過小年吃些什麼對於大家也是很重要的,畢竟我國是一個美食大國,百姓們都以食為天。老北京人在過小年的時候家中必備的一種食物,那就是糖瓜兒了,在過去還未發展的舊時期,那個時候的孩子們沒有現在這麼多各式各樣的糖果。每當到了小年這天,孩子們都異常高興,因為今天祭拜灶神家中會準備糖瓜兒。
  • 小年北小年南是什麼意思?小年到底是哪一天?小年夜的由來習俗
    由日曆可以看出今年小年時間是:2020年小年為1月17日,農曆臘月二十三,星期五。北方地區:農曆十二月廿三;南方地區:農曆十二月廿四;江浙滬地區:「臘月廿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稱為小年夜。臺灣地區:除夕前一天;南京:正月十五、即上元節(元宵節);西南和北方部分少數民族地區:除夕(大年是年初一晚上)雲南部分地方:正月十六;部分地區有臘月二十二送灶神的習俗,這天也成為該地區的小年。
  • 臘月:九種習俗,五種禁忌,一定要知道!
    今天是農曆十二月初一,正式進入臘月,俗話說:過了臘八就是年,進入臘月就意味著到了農曆的年尾。臘是幹肉的意思,引申為年終歲末用肉敬拜眾神的祭祀。因為這個月主要和祭祀有關,所以,在我國的傳統民俗中,臘月的講究與禁忌很多。
  • 北方小年吃什麼傳統食物 過小年祭拜灶神的由來傳說故事
    今天是2020年1月17日,農曆的臘月二十三,是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的小年(南方大部分臘月二十四過小年),在很多地方還保留著請灶王、祭拜灶神、吃糖瓜的習俗。那麼,灶王究竟是何方神聖呢?小年夜祭拜灶神的傳說故事  「灶王」又稱灶王爺,也就是大家常說的灶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