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號早上11點整,2020 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成功登頂,全名沸騰,數億網民齊聚網絡實時直播,共同見證這激動人心的一刻及雪山之巔的奇景。
「珠穆朗瑪峰」,世界上離天空最近的地方,在藏語中,它寓意「第三女神」,身居「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在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山脈喜馬拉雅之上,以世界第一高峰的姿態屹立於中國和尼泊爾的邊界線上。
此次2020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的登頂,是闊別45年前中國人首次將戰標帶至珠峰峰頂後再測量,在接下來的2到3個月的數據測量後,珠穆朗峰的高度8844.43米又會再次進行更新,同時,此次歷經艱辛登頂的精準測量數據將為分析地殼運動變化和生態環境保護等研究提供第一手資料。
作為世界第一高峰,珠峰一直是登山者心裡的「信仰」,它的神秘和魅力吸引著一波有一波的登山者不斷挑戰和嘗試,有人夢想成真,登上世界之巔,有人卻隕落半腰,葬身在那,將自己的夢想和追逐永久地留在了珠穆朗瑪峰。
「因為山在那裡」,登山者喬治馬洛裡的話語,激勵著千萬攀登者的心聲,通往山上的攀登路線多達20條,成熟被發開的只有兩條:一條位於尼泊爾一側的南坡路線,另一條則位於西藏一側的北坡線路,每條路線都有不同的風險,如北坳冰壁、「大風口」和第二臺階。而南坡則要經過「昆布冰川」。
一旦踏上珠峰,來自自然最嚴酷的挑戰也就接踵而來,複雜的環境,險峻的地形,那些陡峭的險壁,以及隨時都可能發生的雪崩和暗藏陷阱的冰裂隙,在珠峰遭遇危險,艱難的救援和緊張的物資,讓很多慕名而來的探險者葬身在這片「大地之母」上,珠穆朗瑪峰也因此成為聞名的死亡地帶。
同時,有些人甚至要花費一生的積蓄,才能攀登珠穆朗瑪峰,有些人甚至一生只能有一次機會。這座充滿著神聖和挑戰的聖山,也不禁引來了眾多中國網民的疑惑:「六七十年代初中國人飯都吃不飽,為什麼要攀登珠峰?」 這個從1921 開始的登山故事,從人類逐漸徵服世界之巔中,究竟有著什麼魔力,促使數千人蜂擁而入?
登頂,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了物資的供給,還有人力的素質,盤亙在尼泊爾和中國邊界的珠穆朗瑪峰,曾經是兩個國家爭奪邊境界線和領土的爭執所在。去年根據真實事件拍攝的《攀登者》中,講述了中國人歷經千辛萬苦也要登頂的原因。
這座被譽為「連飛鳥也無法逾越的山峰」有兩條著名的登山路線 -- 南坡和北坡,在九十年代,英國登山隊曾經在北坡(也就是珠峰靠中國一側)發起過好幾次衝鋒,最終都鎩羽而歸,死傷慘重,於是英國人得出結論:「從靠近中國一側根本不可能登上珠峰!」。
後來英國人換了一條路線,從珠峰南坡,也就是靠近尼泊爾這一側攀登,難度係數下降無數級。
1953年,一位尼泊爾籍的英國嚮導和另一位紐西蘭探險家組隊登頂,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支成功從珠峰南坡登頂的隊伍。
這件事被尼泊爾利用進行政治炒作。當時中國和尼泊爾在珠穆朗瑪峰的主權問題上分歧很大,中國提議以山為界,將邊境線劃在珠峰頂峰。尼泊爾想獨吞珠峰,它和背後支持它的印度甚至嘲諷道:「你們中國人都沒登上過珠峰頂端,憑什麼說珠峰是你們的?」
正因此,登上珠穆朗瑪峰成為中國勢不可擋必須完成的使命,它既關於領土主權的完整,也涉及尊嚴和使命。
當時落後的條件,沒有登山人才和設備,即便條件如此艱苦,那支沒有經驗的中國登山隊還是克服了重重困難,在經歷了天氣,多變環境,落後設施下,登山隊員抱著「必死的決心」和「國家榮譽」而去。
終於在1960年5月25號凌晨4點20分,王富洲、貢布、屈銀華,成為了世界上第一支從最難的珠峰北坡成功登頂的隊伍,完成了一個幾乎不可能實現的奇蹟!
遺憾的是,由於當時落後的設備條件,這個歷史性時刻並沒有被記錄成照片留下下,而在國際上,成功登頂是需要拿出360°懷繞影像資料的證明的,因此這一行動並沒有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
不屈不撓的中國登山隊在1975年又再次啟程出發,這一次,人們不僅登上了世界最高峰,還用專業的設備為珠峰測量了高度,海拔8848.13米。那段旅程中,中國登山隊在險峻的第二臺階上,掛上了一座6米長的金屬梯,造福了後來無數從北坡登頂珠峰的探險者,這條梯子也因此被稱為「中國梯」。
登頂,不僅是中國證明國土領土完整的尊嚴,也是中國向世界展示力量和堅韌能力的體現,除此之後,測量珠峰高度的專業設備和精確數據,是一項代表國家測繪科技發展水平的綜合性測繪工程。
而此次的珠峰登峰測量實現的5項技術創新和突破,依託北鬥衛星導航系統,開展測量工作;使用國產測繪儀器裝備;應用航空重力技術提升測量精度;利用實景三維技術,直觀展示珠峰自然資源狀況;測繪隊員登頂觀測,獲取可靠測量數據;這些新的技術更新和能力提升,都在展現著國家綜合實力的顯著提高。
電影《遺願清單》中,身患絕症相遇的兩個老人,卡特在他的人生遺願中,就是登上他心裡的神跡---珠穆朗瑪峰。即便最後因為天氣的原因,這兩位臨暮終年的老人並沒有完成自己的遺願,但在執念中卻將死後的骨灰隱埋在雪上之巔上。
珠穆朗瑪峰作為自然環境的神工,是人們種植在內心想要跨越的奇蹟,在登上夢想旅程之巔上,不同的高度,寒冷、高反、疲勞、疾病、飢餓、雪崩、冰縫,任何一個不經意的意外因素,都可能將人的生命永遠留在這裡,這意想不到的路徑和環境變化及心理壓力,卻無法阻礙衝上頂峰時人們內心的激動和蜂擁而至的熱情。
中國的企業家萬科前董事長王石數次攀登珠峰的故事總是讓人津津樂道,他在52歲時就登頂珠穆朗瑪峰。
談到攀登珠峰的契機,在於當時王石腰上長了個血管瘤,壓制左腿神經。醫生告訴他,以後不能再做任何運動,必須臥床治療,因為一旦血管瘤破裂,就可能會導致下半身癱瘓。
為此,王石心改變了自己的人生想法,想要在自己能夠走路的時候去珠峰,天生不服輸的他在惡劣的環境中頑強地生存,一路上遇到的同行登山隊隊員堅定的信念,登山過程中生離死別的悲痛卻不動搖登上山頂的理念,都深深觸動著王石堅持和挑戰自我,最終在登上珠穆朗瑪峰時感慨不已,感動落淚。
除了王石的故事,登上珠穆朗峰高峰的個人,為自己的人生篇章留下恢弘一筆的不盡人數。中國1975年第二次登上珠峰高峰的突擊隊員中,有一名隊員名叫夏伯渝,當時登山在8600多米處時,夏伯渝將自己的睡袋讓給了因體力透支而丟失睡袋的隊友,自己在零下幾十度的冰凍中睡了幾個小時,導致自己的雙腿被永久凍傷,不僅無法登上山頂,下山後還慘遭截肢。
被命運扼住喉嚨的夏伯渝並未就此放棄和妥協,他裝上假肢,年復一年地艱苦訓練,在43年後,69歲古稀高齡的夏伯渝帶著殘疾的義肢登上了雪上之巔,成為了世界上第一個登頂珠峰的殘疾人。
珠穆朗瑪峰的偉大,在於那些前赴後繼不斷倒下卻又不斷站起來前進的登山者們,他們不服輸的心態,他們想要徵服雪山的豪志,以及人類在面對自然一切不可控無法想像的因素最終卻又勝利的過程,都在激昂地宣示著「將不可能變成可能」。那測量的高達度,不僅是自然的奇蹟,也是人類不畏艱辛和挑戰,擁有超強信念,勇氣和耐心的證明。
歡迎關注@吳妍丹,持續為你傳遞正能量,一起成長,共同學習,追夢的路上並不孤獨;一路風景甚美!
參考資料:觀察者網:「中國人飯都吃不飽,為什麼要攀登珠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