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656年至1661年,為了適應第一次英荷戰爭以後海軍發展的需要,一座規模巨大的海 軍部的建築也建立起來了,它擁有一個像市政廳一樣的宏偉的正立面。在這座建築物落成 的時候,人們又邀請馮德爾賦詩一首,在開幕式上由專業演員朗誦。在1663年以後,阿姆斯特丹的城市建築進一步擴大,商人精英、銀行家以及攝政團的議員們在水邊建造了許多宅邸,對於這些成功人士來說,他們喜歡在城市中心的運河兩岸建造這樣的豪華宅邸。
比較著名的就是特裡普兄弟在河邊的豪宅,倫勃朗在1661年的時候為它的主人繪製了一幅著名的雅各布·特裡普夫婦肖像畫,掛在那宅邸裡的一間房子裡。亨德裡克·德·凱澤 是出生於烏特勒支的荷蘭雕刻家以及建築師,他的父 親也是一名建築師以及肖像畫家。他在26歲時來到阿姆斯特丹。他在阿姆斯特丹設計建造 了一批晚期文藝復興風格的建築。他認真地學習羅馬建築師維特魯威的關於建築的論述, 大量地使用古典風格的建築語言,以至於他設計的一些建築物被稱為具有「阿姆斯特丹文 藝復興風格」。位於阿姆斯特丹市中心的東印度公司總部規模巨大的「東印度房」就是由凱澤設計建造的。
作為17世紀中葉的荷蘭共和國的核心城市,阿姆斯特丹是需要一座市政廳的。在1640 年至1672年間,阿姆斯特丹以外的城市更加典型的建築物則是門樓、過秤房、慈善院、由裝飾物的城門,諸如由格拉維桑德設計建造的位於萊頓市中心的中世紀式樣的城堡。當時萊頓市的主要建築任務是擴大城市的規模以及建造比較廉價的房子,它後來變成歐洲的以加工業特別是羽紗業聞名的城市。它的繁榮以及富裕的市民的自豪感啟發了建築師的靈感,人們極力想要在建築上超過海牙和代爾夫特,甚至要與阿姆斯特丹媲美。
1654年,代爾夫特發生軍火庫大爆炸,幾百棟房屋被毀,平民死傷數百人。悲劇過後,人們開始進行 大規模的城市重建與擴建活動,建築師們又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豪達也在大興土木,1668 年,由坡斯特設計的一座新的規模宏大的過秤房建造起來了,從那時起,人們可以在這棟 房子裡堆放更多的成品奶酪,有人說那裡堆放的奶酪要比世界上任何地方都要多。在海牙 也有許多輝煌的建築物,17世紀50年代完成的奧倫治親王的宅邸就是其中最傑出的代表。 與阿姆斯特丹的市政廳相比,它顯得更加精緻與華美,也是由建築師楊·凡·坎彭擔任主要的設計。
在海牙還有「在樹林或灌木上的房子」、新教堂以及聯省議會會 議廳三個重要的具有歷史意義的建築群,最後一個建築群是由大議長維特積極推進,主要由建築師皮特·坡斯特主持設計與建造的工程。繁榮的荷蘭城鎮之間的交通非常接近和便利,17世紀60年代河流與運河之間的駁船交通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峰。人們坐在駁船上抽著煙,談著話,可以舒適地欣賞到兩岸城鎮 和鄉村的景色,也可以比較不同城鎮之間的建築特色,體會新的公共和私人建築的趣味。 在哈勒姆的北方以及海牙周圍的地區,散布著鄉間別墅和花園,在烏特勒支以及須得海之間的河流兩旁也是這樣。
在這些鄉間別墅裡的牆上都掛著油畫、掛件和瓷器。在17世紀20 年代,荷蘭鄉間的古代阿卡迪亞人建築風格的房子越來越少了。但是在40年代以後,古典 的鄉村風格的房屋卻變得多了起來。這些宅邸是商人的財富和公民身份的表現,還有一些 則是海牙高級官員身份的標誌。文學家雅各布·卡茨以及康斯坦丁·惠更斯在50年代都在海 牙附近的鄉村修建他們的別墅,後者就是在它的鄉間的宅邸裡面寫作他的詩歌的,鄉間的 理想化的場景啟發了他們文學創作的靈感。康斯坦丁·惠更斯對於17世紀下半葉荷蘭獨特 的建築風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響,他特別鼓勵和培養一種富於審美情趣的和獨特的荷蘭北方古典式樣的建築風格。
來自外國的建築學的教科書也對人們的看法產生了影響。 列文·德·基伊出生於根特,1592年哈勒姆市政廳將他 延請到該城市從事建築設計的時候,他已經享有建築設計的聲望。他帶給哈勒姆市一種文 藝復興式樣的藝術氣息。當時,哈勒姆市在16世紀70年代經歷了一場很大的火災,城市的三分之一被大火燒毀。所以該市在建築行業有大量的事情要做,基伊有了用武之地。他在哈勒姆興建的許多建築物帶有文藝復興的風格。 龍布特·維赫爾斯特是出生於梅赫倫的佛蘭德斯雕 刻家和製圖員,不過他的大部分工作都是在荷蘭共和國完成的。1646年,他移居阿姆斯特丹,為市政廳做外部以及內部的裝飾工作。
他的雕刻作品帶有明顯的巴洛克風格,還善於為許多名人做陵墓雕刻。 荷蘭的畫家們除了得到共和國人民和政府的喜愛和欣賞以外,他們的作品也進入到海外貿易市場。在藝術方面,就像是在商業以及銀行業一樣,最初的時候,安特衛普是中心,魯本斯去世以後,阿姆斯特丹在藝術方面的成就就躍居而上。不過,在尼德蘭北方的萊頓、烏特勒支、哈勒姆和代爾夫特等每一座城市都擁有自己著名的藝術家。加爾文派的 教會對於民間的藝術沒有特別提倡,也不持反對的態度。既然教會並不贊助藝術,那麼每 一個城鎮就獨立地發展各自的藝術活動。許多荷蘭的藝術家也去國外謀生,事實上他們年 輕的時候就去義大利學習藝術,年長以後又去別的地方發展。
荷蘭的藝術品不僅在歐洲市場上佔據一席之地,而且早在東印度公司建立以前就出口到亞洲。印度尼西亞人和中國人對於西方的藝術不大感興趣,但是印度和波斯的君主以及 統治階級經常要求荷蘭的藝術家將他們的作品送到他們的宮廷裡去。只要有可能,東印度 公司的官員就設法滿足這些統治階級的需要。有些藝術家受僱於公司,有些則獨自創業。 1602年,荷蘭人贈送給位於今天斯裡蘭卡的康提王國的國王一幅很大的油畫,描繪的是1600年7月2日發生在今天比利時境內的荷蘭人戰勝西班牙人的著名的「新港戰役」,畫面上荷蘭軍隊的指揮官莫裡斯親王騎在一匹高頭大馬上,就像真人一樣大小。
這幅巨大的作品很長時間裡一直懸掛在康提王國的設有御座的僧伽羅族王公的房間 裡。1629年,荷蘭人贈送給位於今天印度尼西亞的巨港的蘇丹一幅描繪阿姆斯特丹港口的油畫,還贈送給印度的親王和緬甸的國王一些荷蘭總督的肖像畫。另一方 面,1640年,當荷蘭人向日本德川幕府的官員贈送油畫時,日本官員卻不大感興趣;同 年,東印度公司曾經試圖勸說波斯的國王購買一幅描繪1607年荷蘭海軍在直布羅陀海峽取 得勝利的油畫,後者也沒有同意。 在東方的荷蘭人與在本國的同胞一樣喜愛繪畫藝術。
在中國臺灣地區熱蘭遮城堡的荷蘭總督在1644年的時候收藏有22幅荷蘭的繪畫,其中有14幅是拿騷家族的親王的肖像畫, 還有8幅是《聖經》題材的繪畫。在巴達維亞檔案館的公證處保留了許多荷蘭人遺囑中的 內容也是關於如何處理繪畫作品的。1709年,有一位荷蘭寡婦遺贈的一批畫作中有一幅荷 蘭畫家魯斯達爾的風景畫以及一幅倫勃朗畫的人頭肖像畫。巴達維亞要塞的 城防衛戍司令胡格諾教徒伊薩克·德·聖馬丁在1696年去世的時候, 遺留下81幅大大小小的繪畫。在巴達維亞富有的階層中,收藏繪畫是特別流行以及常見的愛好。
一些公司的高層官員還收集東方的藝術作品。荷蘭總督坎普烏斯遺 贈給他的朋友有4冊書籍以及一些中國人、日本人以及其他東方人的繪畫作品。一個世紀 以後,上文所述的伊薩克的荷蘭人帶回歐洲一些日本人的印刷品以及兩大本活頁的日本植 物的圖畫,它們是由幕府將軍的首席醫生桂川甫周的妻子繪製的。還有一位生活在廣州許多年的荷蘭人布拉姆·豪克斯特,他收集了許多中國的繪畫和工藝品,他的收藏於1799年出售給克裡斯蒂爾 家族。眾所周知,倫勃朗曾經擁有一批莫臥爾帝國的細密畫,有人推測他的 一些作品的畫風可能受到了日本或者中國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