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臺北臨海同鄉會一行在臨海嶺根村合影。臨海臺辦供圖
中新網台州12月10日電(見習記者 範宇斌 通訊員 張聲雷)「我們終於回到了家鄉!」這曾是最初遷居臺灣的浙江臨海人的共同心願。曾幾何時,他們奮力突破時空的距離,找尋自己的根與血脈。正如臺灣鄉土文學家鍾理和所言,「原鄉人的血,必須流返原鄉,才會停止沸騰。」
圖為:臺胞王國燕與父親的老照片合影。臨海臺辦供圖
近日,臺北臨海同鄉會22位臺胞,跨越兩岸海峽,重返故裡開啟為期8天的尋根之旅,其中11位臺胞是首次回到家鄉——浙江臨海。
「父親在世時,他一直和我回憶故鄉往事,叮囑我不要忘根。」前往嶺根村的路上,臺胞王國燕對家鄉巨變讚不絕口,「20年前來臨海,那時還沒通鐵路。記得當時有句順口溜『臨海到,車上跳』,每次回鄉都要翻山越嶺,一路顛簸。」此次尋根,王國燕在鄉親的幫助下重新找到了父親王輔臣當年的老宅。
「久別家鄉,記憶或許模糊,但鄉情未減。」已定居法國巴黎的78歲臺胞高曼麗攜高家人,在白水洋鎮英莊村找到了闊別70多年的家人。
圖為:臺胞王國燕與親人視頻認親。臨海臺辦供圖
當晚的家宴上,高曼麗捧起酒杯,往事湧上心頭。「5歲那年,父親第一次帶我和大哥回白水洋老家。記得當時一家人吃飯,大家都斟上了楊梅酒,我也想喝,但被奶奶攔住了,我是那個難過啊。」轉眼已隔70載,高曼麗也當了奶奶,此次重返家鄉,終於嘗到了記憶中的一杯楊梅酒,令她不禁感慨萬分。
時光荏苒,隨著兩岸交流日益密切,一張機票便可跨越那「一灣淺淺的海峽」。此次尋根之旅,參訪團一行登上江南長城、漫步紫陽古街、走進嶺根村……家鄉記憶逐漸清晰起來。
圖為:臺胞陳蔭華姐弟三人代父母為母校回浦中學捐贈。臨海臺辦供圖
來自臺北的夏恆泰,2016年曾經與父親一同回臨海探親。他向記者分享起「回鄉趣事」:「當時我們在東湖遊玩,有人問我們是不是臺灣人。為拉近與鄉親的距離,父親立刻操起一口流利的臨海話說『我是臨海人,我兒子當然也是臨海人嘍!』那人便逗著我說一句臨海話,讓我好是尷尬。」夏恆泰說,這次回鄉除了帶侄子夏新找到「回家路」,還有一個重要「任務」——學會正宗的家鄉話。
與夏恆泰一樣,臺北臨海同鄉會副理事長、總幹事陳蔭華及弟妹陳群、陳仲華三人此行也帶著「任務」而來,他們代父親陳公能、母親夏琴芳向母校回浦中學捐贈12萬元人民幣,設立「回浦人獎學金」,獎勵優秀學子。
圖為:臺胞參觀臨海頭門港碼頭,感受家鄉發展。臨海臺辦供圖
「父母年事已高,不便同行。」陳蔭華說,他們雖人在臺灣,但一直都心繫母校,望能為母校貢獻綿薄之力。
誠然,月是故鄉明,人是家鄉親,兩岸同胞有著共同的根與魂。
「無論時空與環境如何改變,我們的根永遠在一起,我們都是血濃於水的中國人。」回顧此次尋根之旅,臺北臨海同鄉會理事長楊聖志表示,「在一起,便團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