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網際網路相遇有機「鴨稻米」 水稻種植業迎來新機遇

2020-12-12 人民網黑龍江頻道

鴻翔亨利水稻產銷合作社辦公室裡負責網絡銷售發貨環節的工作人員正在緊張忙碌著。王靜 攝

人民網哈爾濱7月6日電(張丹、王靜、楊海全)「這沓快遞單300張,一天都不夠用。」坐在電腦旁正在列印快遞單的黑龍江省拜泉縣鴻翔亨利米業有限公司(鴻翔亨利水稻產銷合作社)的工作人員一邊忙碌著一邊對記者說。電腦上訂單不斷更新,印表機不停的吱嘎作響,房屋堆滿了當天要發走的幾百件已包裝好的鴨稻米。

「這不是我們最忙的時候,多的時候一天能發五六百件鴨稻米。」拜泉縣鴻翔亨利米業有限公司(鴻翔亨利水稻產銷合作社)負責人張洪利告訴記者,今年合作社種植鴨稻米麵積已經達到2200畝,從2014年12月開始網絡銷售以來,已經實現銷售額14550萬元,產品遠銷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和港澳臺地區,並打入日本、韓國市場,已連續數月在淘寶網有機糙米銷售排名中位列第一。

鴨稻米為何物?鴨稻米是生態有機大米的一種種植模式的簡稱,在水稻秧苗抽出第五片葉子時,選擇野性大、愛吃草、不會飛的鴨種,在出生20天左右時放到稻田裡,鴨稻共棲。這些鴨子在稻田裡「服役」兩個月左右,待到水稻抽穗便離開稻田。鴨稻田裡很難見到排列特別整齊的水稻,因為一些小弱稻苗被鴨子踩倒,最後優勝劣汰下來的都是基因優秀、生長茁壯的水稻,產出的大米富含硒、胺基酸、雙鏈糖和鐵、鈣、鋅等元素,米粒纖細、色澤晶瑩、滑潤如油,具有原生稻米的自然清香,是天然生態、營養健康的優質綠色有機稻米。

俗話說「酒香不怕巷子深」,那麼是什麼樣的香氣讓鴨稻米在短時間內名揚萬裡呢?

鴻翔亨利水稻產銷合作社水稻種植基地裡鴨稻共棲。 王靜 攝

傳統方法種植 「鴨稻共棲」

水稻田裡,波光碧水交相呼應,鴨子在水中追逐、嬉戲、捕食,不時傳來鴨掌划水的譁譁聲,還有嘎嘎的鳴叫聲。「很多顧客都說,第一年吃完我們的大米就放不下了,都說找到了小時候吃大米的原始味道。」張洪利一邊介紹,一邊捧起身旁湧出的泉水,直接入口。生長在這裡的水稻和鴨子都是喝著這種富礦型深層自湧泉水長大的。

而說起鴨稻米的種植,最早興起在五常市龍鳳山水庫一帶,當年有日本人一邊種稻,一邊探礦,當地人學會以後小範圍種植,由於規模不大,技術落後一直沒有成功。五常市王家屯現代農業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帶領社員從2011年起,開始嘗試鴨稻種植方式,經過幾年的探索實踐,目前已在「金福萬畝生態園」核心區建成500畝現代標準化鴨稻田。

據了解,黑龍江是全國最早開發綠色食品的省份之一,是綠色食品的重要發祥地和全國最大的綠色食品生產基地。拜泉、五常的有機鴨稻種植基地只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截至2014年底,黑龍江省綠色有機食品種植面積達7209萬畝,約佔全國的1/5,認證的綠色有機食品總產值2030億元,實物總量3650萬噸,有效使用「三品一標」產品數量達到11008個。

王家屯現代農業農機專業合作社稻鴨種植試驗示範基地。王靜 攝

產品質量可追溯 綠色生產消除消費者信任危機

6月23日,五常市王家屯現代農業農機專業合作社的稻田地裡,出生20天的9000隻櫻桃谷鴨開始下水勞作。

「這水裡一點農藥、化肥、除草劑都不敢用,否則鴨子在這沒法存活。」王家屯現代農業農機專業合作社副理事長項文秀向記者介紹,鴨子在稻田裡遊走、踩踏時身體與水稻發生摩擦,能夠刺激水稻生長,又能活化土壤,抑制水草生長;這裡的鴨子每天人工餵食只保證其六分飽,吃不飽的鴨子不停的在田間覓食,吃掉了水裡的害蟲、雜草,又使稻田裡的死水變成活水,增加了稻田裡水的含氧量,鴨子的排洩物又是上好的肥料。

稻米質量如何保障?拜泉縣鴻翔亨利米業有限公司(鴻翔亨利水稻產銷合作社)建立了一套產品質量監控可追溯系統。在有機鴨稻種植基地全部鋪設了光纖系統,對生產過程進行全程監控,實現了物聯網技術下的精準農業生產。消費者只要掃描產品上的二維碼,就可以驗證產品真偽,更可以通過手機、電腦等設備隨時隨地進入公司農產品生產溯源平臺,24小時監控水稻種植、生產、包裝、檢驗的全過程,甚至可以直接掌握到稻田的水溫、蟲害等各方面信息。該公司(合作社)還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地設立了綠色(有機)食品體驗旗艦店,用戶可以切身體驗到產品從種植到餐桌的整個過程。張洪利介紹說:「只要我們用良心做事,把產品整個生產過程都讓消費者看得見摸得著,消費者就能更加信任我們。」

王家屯現代農業農機專業合作社的「櫻桃谷鴨」進入稻田。王靜 攝

網際網路+優質產品 打造龍江有機產品營銷新平臺

由於鴨稻米採用純綠色原始的種植方式,生產出的大米和鴨子在價格上都要高於普通產品。項文秀給記者算了一筆帳,鴨稻每畝成本在4600元左右,畝產大米340斤左右,每斤大米按照合作社售價為每斤60元,大米一項每畝收入大概2萬元,每畝放養的18隻稻鴨市場售價大概1000元,每畝純收入大概在15000元左右,是常規水稻種植的10倍。在市場銷售方面項文秀非常自信地說:「產品質量有保證,市場銷路一點不愁,潛力巨大。」五常市王家屯現代農業農機專業合作社積極利用「網際網路+」的營銷手段,在電子商務平臺上銷售鴨稻米;同時,合作社拓寬專業營銷渠道,組建了專業營銷團隊,以團體訂購、專營直銷、稻田認領等方式,積極開發北京、上海、深圳等高端市場。

拜泉縣鴻翔亨利米業有限公司(鴻翔亨利水稻產銷合作社)與知名電商合作,品牌影響力迅速拓展,為企業自主品牌電商化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如今,鴻翔亨利米業有限公司(鴻翔亨利水稻產銷合作社)在全國擁有客戶20萬左右,預計今年10月,由企業出資建設的有機食品電子商務平臺——「匯農天下」,將以有機品牌產品集群推廣銷售的方式,把黑龍江省綠色有機品牌打入國內外高端市場。

運用「網際網路+」的營銷方式,利用物聯網消除消費者的信任危機,建立了從生產到銷售,從田間地頭到百姓餐桌的閉合產業鏈,縮短了中間流通環節,降低了產品成本,保證了產品安全。「我們將發展綠色有機食品作為五常市發展現代生態農業的重要途徑,以綠色食品產業的發展來發展農業、繁榮農村、富裕農民。」五常市綠色食品辦公室副主任李曉冬說。

調結構轉方式促增收 引領現代農業發展新方向

拜泉和五常兩地的鴨稻米合作化生產,改變了傳統的靠化肥、農藥、除草劑增加產量的種植傳統和生產方式,實現了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同步增長。由於綠色有機食品的市場競爭優勢日益突出,產品售價遠高於普通產品,讓農民嘗到了甜頭,很多農民紛紛要求加入到合作化生產有機稻米的大軍中來,拓展了農民增收新路徑。2014年,黑龍江省綠色食品省外銷售額800億元,比上年增長17.6%。

早在2000年,黑龍江省委、省政府就依託生態資源優勢,確定了「打綠色牌、走特色路」的發展戰略,今年,省委、省政府更是把加快發展綠色食品產業作為調整優化農業結構,促進優質高效農業發展的重要內容,提出了積極發展特色優質、綠色有機農產品,把產品結構調優、把產品層次提高、把產品質量調安全,推進全省由「大糧倉」向「大廚房」轉變的具體實施意見,積極叫響黑龍江省農產品生態、有機、安全牌,不斷提高綠色有機食品影響力和美譽度。

截至2014年底,黑龍江省綠色有機企業總數達580家,其中產值超過億元企業80家,參與綠色有機食品生產的農業專業合作社達到160多個,開發產品14大類、1900多種,形成了綠色玉米、大豆、水稻、乳品、肉類、山產品、飲品和特色產品八大產品生產加工體系,全省有15個綠色食品產品獲得中國馳名商標,有近200個綠色食品產品獲得省著名商標。通過推行標準化生產和全程控制,2014年,農業部對黑龍江省綠色食品產品抽檢合格率達到99.3%,使人們吃得更加營養、更加健康、更加安全。

「我們積極推廣鴨稻米這種較為典型的綠色有機種植方式,引導和支持各類新型經營主體和廣大農戶在種植農作物時減少化肥、農藥、除草劑的使用,這也是今後較長一段時期黑龍江省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式和舉措。」黑龍江省農業委員會李世潤副巡視員堅定地說。

 

 

相關焦點

  • 「密山新聞」助力豐收年——我市榮騰水稻專業合作社鴨稻米增收紀實
    在密山市榮騰水稻合作社的「田字格」裡,藍天、白雲、田埂書寫著答案:種地對準「供給側」,砍「大路貨」,增」新奇特」,用」新奇特」補市場空缺。種植鴨稻,完成了土地經營、銷售的轉向。鴨稻,看市場下「菜單」。張德龍比對出了「供給側」。普通水稻市場稀爛賤,年年種地,年年走不出去這道「轍」,穀賤傷農;鴨、地共育出的「鴨稻」,純天然、無汙染,是健康米、綠色米,銷路向好,市場缺什麼,就種什麼,市場上什麼好賣,就吆喝什麼,這就是農民的「供給側」。張德龍頗有見地。鴨稻,帶上「有機」標籤。
  • 「改革開放40周年」黑龍江「鴨稻米」養成記:「十八羅漢」給TA當保姆
    該園區種植面積達20萬畝,其中以鴨稻米為代表的1.5萬畝水稻通過300餘項檢測,達到歐盟綠色有機標準。綠油油的稻田裡,遊人冒雨在觀光棧道遊覽。東北網記者 姜輝 攝項文秀介紹鴨稻米生長情況。東北網記者 姜輝 攝「這是我們的鴨稻米種植示範園區,從種植、施肥、除草到收割、加工、銷售,全程綠色有機無汙染,消費者掃下外包裝的二維碼就可以直接追溯到種植生產全過程」。
  • 鴨稻米鼓起了他腰包
    為解決農家肥問題,張元友決定自己養羊,因為羊糞不僅可以作為水稻肥料還可以增加收入,不僅讓自己的收入提高,也可以在不增加成本的情況下,種出綠色有機的水稻。於是,張元友購買了綿羊200餘只,開始為發展有機水稻做準備。  2015年,張元友開始按照有機水稻種植操作規程,探索試種了鴨稻15畝,投放稻鴨400餘只,以腐熟的羊糞為肥料,不施化肥和農藥,當年水稻公頃產量達6.8噸。
  • 鴨稻米與普通大米的區別
    如今在星火大米鴨稻的生產基地上,這句古詩就改為了「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嘎』聲一片」什麼是鴨稻米?鴨稻米是生態有機大米的一種種植模式的簡稱,即在插秧15天左右的稻田裡放養出生20天的小鴨,只有無化肥、農藥殘留的有機生態環境才能保證小鴨安全長大。
  • 黑龍江純綠色有機大米 讓你吃了還想再吃的大米
    原標題:黑龍江純綠色有機大米讓你吃了還想再吃的大米「民以食為天」,「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米作為人類上千年的主要食物,在每個家庭中都佔據著重要的作用。21世紀,物產豐饒,人們對於生活的要求也有了提高。
  • 「鴨稻米」的故事
    初聽軟糯蘇州鄉音的「壓道米」時,不解其意,經這位年近五十的小高解釋,方知原委,他特別強調:「鴨子也能放養的水稻田,能打劇毒的農藥麼?能施太多的化肥麼?勿來事格!」聞此言,我就此認定這才是真正的綠色環保米。  「鴨稻米」是一年一季的晚稻,四月春暖僱來外地農工插秧,一直到十一月中下旬才能收割。
  • 不走尋常「稻」的有機「鴨鱟米」
    □文/攝宮芮本報記者姚建平 「稻在水中長,鴨繞稻邊遊。」在一季的稻、鱟、鴨共作模式下,訥河市興旺鄂溫克族鄉千頃農夫水稻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明星稻「鴨鱟米」迎來了收穫季。基地裡,金黃的稻穗在陽光下光耀奪目,陣陣稻香撲鼻而來。
  • 慶安水稻文化節主題展區面向遊人開展
    中新網黑龍江新聞8月18日電 以「綠色有機、田園養生、循環發展」為主題的慶安綠色有機水稻節,於2017年8月17日盛裝開幕。本屆水稻節設置的綠色有機稻米產業、美食和稻作文化三個主題展已經向遊人開放。綠色有機稻米產業展,以大米產品為主,兼顧其他與稻米產業關聯產品,共設置展位151個,吸引了北京、天津、重慶、廣東、山東、遼寧、吉林、江蘇、河南、內蒙古等省市及黑龍江省內63家企業以及本地59家企業和單位參展。
  • 金秋時節稻花香 五常鴨稻米喜獲豐收
    收穫後的鴨稻米稻田。楊海全 攝 人民網哈爾濱10月12日電(楊海全)「今年1000畝鴨稻米已經通過網上眾籌平臺以98元每斤的價格訂購一空。」 五常大米加工車間。楊海全 攝 此外,合作社依託自身的區位和資源優勢,把經營領域從單一的水稻生產逐步向發展生態農業、休閒旅遊產業拓展。從2014年起,合作社投資興建了「五常市稻花香生態體驗區」,在完成田間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規劃建設了一些獨具特色的景觀景點,完善了餐飲、住宿等配套服務設施。
  • 3%的人口生產了90%的稻米,朝鮮人是怎麼把水稻引入東北的?
    但是,東北地區的大規模開發時間很短,一直到清末闖關東的時候,吉林、黑龍江地區才有大規模居民進入,而且闖關東的人多是以直隸、山東一帶的華北農民為主,這些農民祖輩多種植小麥,為什麼到了東北,他們卻改種水稻了呢?其實,東北地區的水稻流行並不是闖關東的漢人的功勞,而是和另一個民族有關——朝鮮族。
  • 五常高新科技引領生態有機農業
    黑龍江日報8月14日訊 近日,記者來到五常市喬府大院現代水稻產業園區,園區內千畝綠油油的稻田間,一群群的小鴨子在稻苗間穿梭。「這是我們的鴨稻米種植示範園區,從種植、施肥、除草到收割、加工、銷售,全程綠色有機無汙染,消費者掃下外包裝的二維碼就可以直接追溯到種植生產全過程」。
  • 西夏墅東南村:傳統水稻種植的「新花樣」
    水稻作為我國主要糧食作物,南到海南島,北至黑龍江均有種植。端午期間,長江中下遊水稻移栽拉開帷幕。日前,走進田園小鎮西夏墅,在東南村感受傳統水稻種植的「新花樣」。   新型育秧 高效種植  初夏的東南村,鮮花簇簇,景色宜人,最引人注目的,還是村裡那三四十畝色彩鮮綠的秧田,而這秧田裡,還藏著「新玩意兒」——新型的水稻育秧方式:缽苗法。東南村把傳統水稻種植玩出了「新花樣」。
  • 上海「有機第一村」迎來水稻豐收
    「昨天剛收穫今年的新米,快嘗嘗。」剛剛過去的雙休日,金山區楓涇鎮新元村種糧大戶沈火林和鄉親們用新收穫的大米熬成赤豆粥、做成塌餅,邀請慕名趕來的市區消費者品嘗。這兩天,被稱為上海「有機第一村」的新元村迎來水稻豐收季,也驗證了有機農業、無公害農業等綠色生態種養方式為上海鄉村振興帶來的新機會。
  • 《在希望的田野上》專欄:鴨田稻米受青睞 綠色種養倍效益
    ,提高水稻有機化程度,做到水稻綠色種植和有機生產,實現水稻與養鴨雙豐收。 河西鎮更新村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朝鮮族村,常住人口只有50來戶,大田種植面積也只有1100畝左右,由於地塊小,水稻種植的產量也不高,大部分農民外出打工。為了帶動村民經濟,增加村民收入,去年,更新村支部副書記吳寶豔用自己的田地作為稻田養鴨基地,試驗種植綠色水稻。
  • 我國有機水稻種植面積達33.2萬公頃 將進入全新發展模式
    我國有機稻米產業總量不僅在有機穀物產品中達國內領先,也是亞訓及世界第一。原農業部有機水稻標準研編與應用項目首席專家、中國水稻研究所金連登研究員接受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採訪時表示:近年來中國水稻發展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隨著我國現代農業發展進入新時代,有機水稻產業也將開始進入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新的發展模式,即:有機水稻生產技術的集成應用提升及可持續發展保障。
  • 正大鴨稻米香撲面來
    東北網綏化9月28日訊(特約記者劉峰)9月22日,第五屆黑龍江綠色有機食品產業博覽會暨哈爾濱世界農業博覽會盛裝啟幕,在綏化市展臺裡,北林區的綠色產品吸引了眾人的眼光,當濱北正大農業集團綠色鴨稻米帶著撲鼻的香氣出鍋時,過往的客商一下子走不動了路。「綠色食品時代,最能說服人的還是好的口感和吃得放心。」濱北正大農業集團董事長任秀波介紹。
  • 建湖縣福泉有機稻米專業合作社:有機稻田「逐夢記」
    中國江蘇網6月15日鹽城訊 6月15日,雨後陽光照向建湖縣顏單鎮東區萬畝稻田綜合種養基地,福泉有機稻米專業合作社265畝有機水稻迎風起浪,如一面綠色的地毯。「這匡南粳46已活棵分櫱,那匡700畝玉針香有機秈稻即將機插秧,1000隻苗鴨已進欄飼養,綜合種養龍蝦已純收入2萬多元。」該專業合作社董事長唐福泉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 國家大米標準黑龍江優質水稻生產標準發布
    本報10日訊(記者王彥)10日,在2018中國·黑龍江首屆國際大米節開幕式上,國家大米標準正式發布。同時發布的還有黑龍江省優質水稻生產標準、五常大米標準和響水大米標準。
  • 延壽縣「鴨稻米」入圍首屆全國紅十字系統眾籌扶貧項目決賽
    近日,經「全國紅十字系統首屆眾籌扶貧大賽」初賽評審會評審,由哈爾濱市紅十字會聯合延壽縣東安村發起的「東北延壽珍品糧——原生態鴨稻米」眾籌扶貧項目成功入圍決賽。據悉,這是哈爾濱市唯一入圍決賽的項目。
  • 第三屆中國·黑龍江國際大米節黑龍江優質農產品拍賣會預告
    10月18日-22日,第三屆中國·黑龍江國際大米節將在哈爾濱舉辦。作為大米節的系列活動之一,10月17日,黑龍江優質農產品首場拍賣會將在哈爾濱國際會展中心E館舉辦,率先拉開第三屆中國·黑龍江國際大米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