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翔亨利水稻產銷合作社辦公室裡負責網絡銷售發貨環節的工作人員正在緊張忙碌著。王靜 攝
人民網哈爾濱7月6日電(張丹、王靜、楊海全)「這沓快遞單300張,一天都不夠用。」坐在電腦旁正在列印快遞單的黑龍江省拜泉縣鴻翔亨利米業有限公司(鴻翔亨利水稻產銷合作社)的工作人員一邊忙碌著一邊對記者說。電腦上訂單不斷更新,印表機不停的吱嘎作響,房屋堆滿了當天要發走的幾百件已包裝好的鴨稻米。
「這不是我們最忙的時候,多的時候一天能發五六百件鴨稻米。」拜泉縣鴻翔亨利米業有限公司(鴻翔亨利水稻產銷合作社)負責人張洪利告訴記者,今年合作社種植鴨稻米麵積已經達到2200畝,從2014年12月開始網絡銷售以來,已經實現銷售額14550萬元,產品遠銷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和港澳臺地區,並打入日本、韓國市場,已連續數月在淘寶網有機糙米銷售排名中位列第一。
鴨稻米為何物?鴨稻米是生態有機大米的一種種植模式的簡稱,在水稻秧苗抽出第五片葉子時,選擇野性大、愛吃草、不會飛的鴨種,在出生20天左右時放到稻田裡,鴨稻共棲。這些鴨子在稻田裡「服役」兩個月左右,待到水稻抽穗便離開稻田。鴨稻田裡很難見到排列特別整齊的水稻,因為一些小弱稻苗被鴨子踩倒,最後優勝劣汰下來的都是基因優秀、生長茁壯的水稻,產出的大米富含硒、胺基酸、雙鏈糖和鐵、鈣、鋅等元素,米粒纖細、色澤晶瑩、滑潤如油,具有原生稻米的自然清香,是天然生態、營養健康的優質綠色有機稻米。
俗話說「酒香不怕巷子深」,那麼是什麼樣的香氣讓鴨稻米在短時間內名揚萬裡呢?
鴻翔亨利水稻產銷合作社水稻種植基地裡鴨稻共棲。 王靜 攝
傳統方法種植 「鴨稻共棲」
水稻田裡,波光碧水交相呼應,鴨子在水中追逐、嬉戲、捕食,不時傳來鴨掌划水的譁譁聲,還有嘎嘎的鳴叫聲。「很多顧客都說,第一年吃完我們的大米就放不下了,都說找到了小時候吃大米的原始味道。」張洪利一邊介紹,一邊捧起身旁湧出的泉水,直接入口。生長在這裡的水稻和鴨子都是喝著這種富礦型深層自湧泉水長大的。
而說起鴨稻米的種植,最早興起在五常市龍鳳山水庫一帶,當年有日本人一邊種稻,一邊探礦,當地人學會以後小範圍種植,由於規模不大,技術落後一直沒有成功。五常市王家屯現代農業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帶領社員從2011年起,開始嘗試鴨稻種植方式,經過幾年的探索實踐,目前已在「金福萬畝生態園」核心區建成500畝現代標準化鴨稻田。
據了解,黑龍江是全國最早開發綠色食品的省份之一,是綠色食品的重要發祥地和全國最大的綠色食品生產基地。拜泉、五常的有機鴨稻種植基地只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截至2014年底,黑龍江省綠色有機食品種植面積達7209萬畝,約佔全國的1/5,認證的綠色有機食品總產值2030億元,實物總量3650萬噸,有效使用「三品一標」產品數量達到11008個。
王家屯現代農業農機專業合作社稻鴨種植試驗示範基地。王靜 攝
產品質量可追溯 綠色生產消除消費者信任危機
6月23日,五常市王家屯現代農業農機專業合作社的稻田地裡,出生20天的9000隻櫻桃谷鴨開始下水勞作。
「這水裡一點農藥、化肥、除草劑都不敢用,否則鴨子在這沒法存活。」王家屯現代農業農機專業合作社副理事長項文秀向記者介紹,鴨子在稻田裡遊走、踩踏時身體與水稻發生摩擦,能夠刺激水稻生長,又能活化土壤,抑制水草生長;這裡的鴨子每天人工餵食只保證其六分飽,吃不飽的鴨子不停的在田間覓食,吃掉了水裡的害蟲、雜草,又使稻田裡的死水變成活水,增加了稻田裡水的含氧量,鴨子的排洩物又是上好的肥料。
稻米質量如何保障?拜泉縣鴻翔亨利米業有限公司(鴻翔亨利水稻產銷合作社)建立了一套產品質量監控可追溯系統。在有機鴨稻種植基地全部鋪設了光纖系統,對生產過程進行全程監控,實現了物聯網技術下的精準農業生產。消費者只要掃描產品上的二維碼,就可以驗證產品真偽,更可以通過手機、電腦等設備隨時隨地進入公司農產品生產溯源平臺,24小時監控水稻種植、生產、包裝、檢驗的全過程,甚至可以直接掌握到稻田的水溫、蟲害等各方面信息。該公司(合作社)還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地設立了綠色(有機)食品體驗旗艦店,用戶可以切身體驗到產品從種植到餐桌的整個過程。張洪利介紹說:「只要我們用良心做事,把產品整個生產過程都讓消費者看得見摸得著,消費者就能更加信任我們。」
王家屯現代農業農機專業合作社的「櫻桃谷鴨」進入稻田。王靜 攝
網際網路+優質產品 打造龍江有機產品營銷新平臺
由於鴨稻米採用純綠色原始的種植方式,生產出的大米和鴨子在價格上都要高於普通產品。項文秀給記者算了一筆帳,鴨稻每畝成本在4600元左右,畝產大米340斤左右,每斤大米按照合作社售價為每斤60元,大米一項每畝收入大概2萬元,每畝放養的18隻稻鴨市場售價大概1000元,每畝純收入大概在15000元左右,是常規水稻種植的10倍。在市場銷售方面項文秀非常自信地說:「產品質量有保證,市場銷路一點不愁,潛力巨大。」五常市王家屯現代農業農機專業合作社積極利用「網際網路+」的營銷手段,在電子商務平臺上銷售鴨稻米;同時,合作社拓寬專業營銷渠道,組建了專業營銷團隊,以團體訂購、專營直銷、稻田認領等方式,積極開發北京、上海、深圳等高端市場。
拜泉縣鴻翔亨利米業有限公司(鴻翔亨利水稻產銷合作社)與知名電商合作,品牌影響力迅速拓展,為企業自主品牌電商化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如今,鴻翔亨利米業有限公司(鴻翔亨利水稻產銷合作社)在全國擁有客戶20萬左右,預計今年10月,由企業出資建設的有機食品電子商務平臺——「匯農天下」,將以有機品牌產品集群推廣銷售的方式,把黑龍江省綠色有機品牌打入國內外高端市場。
運用「網際網路+」的營銷方式,利用物聯網消除消費者的信任危機,建立了從生產到銷售,從田間地頭到百姓餐桌的閉合產業鏈,縮短了中間流通環節,降低了產品成本,保證了產品安全。「我們將發展綠色有機食品作為五常市發展現代生態農業的重要途徑,以綠色食品產業的發展來發展農業、繁榮農村、富裕農民。」五常市綠色食品辦公室副主任李曉冬說。
調結構轉方式促增收 引領現代農業發展新方向
拜泉和五常兩地的鴨稻米合作化生產,改變了傳統的靠化肥、農藥、除草劑增加產量的種植傳統和生產方式,實現了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同步增長。由於綠色有機食品的市場競爭優勢日益突出,產品售價遠高於普通產品,讓農民嘗到了甜頭,很多農民紛紛要求加入到合作化生產有機稻米的大軍中來,拓展了農民增收新路徑。2014年,黑龍江省綠色食品省外銷售額800億元,比上年增長17.6%。
早在2000年,黑龍江省委、省政府就依託生態資源優勢,確定了「打綠色牌、走特色路」的發展戰略,今年,省委、省政府更是把加快發展綠色食品產業作為調整優化農業結構,促進優質高效農業發展的重要內容,提出了積極發展特色優質、綠色有機農產品,把產品結構調優、把產品層次提高、把產品質量調安全,推進全省由「大糧倉」向「大廚房」轉變的具體實施意見,積極叫響黑龍江省農產品生態、有機、安全牌,不斷提高綠色有機食品影響力和美譽度。
截至2014年底,黑龍江省綠色有機企業總數達580家,其中產值超過億元企業80家,參與綠色有機食品生產的農業專業合作社達到160多個,開發產品14大類、1900多種,形成了綠色玉米、大豆、水稻、乳品、肉類、山產品、飲品和特色產品八大產品生產加工體系,全省有15個綠色食品產品獲得中國馳名商標,有近200個綠色食品產品獲得省著名商標。通過推行標準化生產和全程控制,2014年,農業部對黑龍江省綠色食品產品抽檢合格率達到99.3%,使人們吃得更加營養、更加健康、更加安全。
「我們積極推廣鴨稻米這種較為典型的綠色有機種植方式,引導和支持各類新型經營主體和廣大農戶在種植農作物時減少化肥、農藥、除草劑的使用,這也是今後較長一段時期黑龍江省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式和舉措。」黑龍江省農業委員會李世潤副巡視員堅定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