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怎麼才能種好,米,怎麼才能賣好。在密山市榮騰水稻合作社的「田字格」裡,藍天、白雲、田埂書寫著答案:種地對準「供給側」,砍「大路貨」,增」新奇特」,用」新奇特」補市場空缺。種植鴨稻,完成了土地經營、銷售的轉向。
41歲的張德龍,是密山市興凱湖鄉愛民村種地大戶,2016年,創辦密山市榮騰水稻專業合作社,幾年的光景,他創造出精彩:由一人刷單幫到與合作社社員一起抱團闖市場;將愛民村1、2、3組,新民村3組210戶農民的土地一次流轉4200畝,210戶農民走出土地;土地經營權發生改變,土地整體劃一,連片種植;突破傳統種植方式,560畝由普通水稻改為「鴨稻」,麻鴨與自然與人力共同培育的「鴨稻」,土地生金、稻浪湧銀。
鴨稻,地理環境獨有。密山市榮騰水稻專業合作社4200畝稻田「蝸居」在中國最大的溼地興凱湖溼地,集湖泊、森林、河流、草筏、沼澤為一體,黑土,攥一把出油,湖水,喝一口爽口,空氣,吮一下甜潤;也是東北亞候鳥遷徙、覓食、停歇的驛站,氣候宜人,稻穀宜居,原始生態保持完好,生物種類繁多。風景這邊獨好的興凱湖溼地水田區,其水稻生長的環境,在世界版圖上,並不多見。
鴨稻,看市場下「菜單」。張德龍比對出了「供給側」。普通水稻市場稀爛賤,年年種地,年年走不出去這道「轍」,穀賤傷農;鴨、地共育出的「鴨稻」,純天然、無汙染,是健康米、綠色米,銷路向好,市場缺什麼,就種什麼,市場上什麼好賣,就吆喝什麼,這就是農民的「供給側」。張德龍頗有見地。
鴨稻,帶上「有機」標籤。在稻埂上蓋鴨舍,把從南昌空運6000隻麻鴨,放在稻田裡,這就是鴨稻。稻田成了動物園。鴨子戲水、吃蟲、通風、助耕,與水中浮遊物,與蜂飛蝶舞、蟬鳴蛙叫一起助長鴨稻;稻田成了生態園。候鳥遷徙的春秋季節,天空的候鳥遮天蔽日,候鳥天空播撒糞肥,加之,放養的麻鴨6000隻產糞肥6萬斤,改良土壤,增加有機質,提高土壤肥力。形成鴨吃蟲、鴨糞「大補」土地的生態有機鏈。
沒有一點農藥、化肥的鴨稻頓時被人們追隨與最愛,順應了人們對食品安全標準的新追求。
鴨稻,喜獲「大豐收」。「糧頭食尾」的鴨稻,摒棄「原字號」,開發「新字號」,不賣皮糧,賣稻米。合作社種植鴨稻560畝,畝產700斤,加工鴨稻米300多斤,每公斤賣價50元,每畝鴨稻收入7500元;是普通大米的2倍。
鼓了農民錢袋子。23戶農民帶地入社220畝,每畝價格670元,高出市場價120元;解放勞動力300餘人,年打工收入600多萬元。愛民村一組農民楊寶軍土地流轉收入2萬元,他在合作社打工收入4.5萬元,愛人在合作社插秧、放鴨子季節性收入1.2萬元,楊寶軍年收入達7.7萬元。
鴨稻,端上了南方餐桌。鴨稻米,舌尖上的味道。土地認養,訂單銷售。稻田安裝60個攝像頭,從不同的點位,實時監控鴨稻的生長,北上廣的客戶認養鴨稻,「劉粽黛家的富硒鴨稻田」、「小叮噹家的富硒鴨稻田」等好看又好玩兒的牌子堅守著稻田,一戶一田一標誌,客戶在手機上下載APP,再遙遠,隨時追溯自家鴨稻的生長;線上線上,交叉銷售。北京原生好物商貿有限公司與榮騰水稻專業合作社合作,為合作社搭建種植、研究、銷售平臺,「原谷稻田」鴨稻米,含鋅量是普通大米10倍,兒童、孕婦、老年人最愛的「小谷稻」鴨稻米,兩種鴨稻米被企業定製、社區團購、電商銷售,與廣汽豐田、前程無憂、京東、蘇寧、有贊、管家幫等平臺深度的合作,與60家線下實體商鋪合作,鴨稻米銷售鏈呈扇形,跨越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海口等城市。在黑龍江大米節上,鴨稻米更是受到熱捧。
2020年,榮騰水稻專業合作社要擴大鴨稻種植1000畝,為了補充肥料,建一個有機肥廠,牛糞+秸稈為原料發酵成有機肥,年消化秸稈8000畝。
如今,張德龍創辦的榮騰水稻專業合作社窗戶紙吹喇叭,名聲在外,成為中國農業大學有機種植實驗基地、黑龍江省農民創業示範(實習)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