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下,王廣建熱情地向同學推銷雪花梨。本報記者董昌攝
本報記者董昌 孟醒石
「長大不忘父母恩,讀書不忘家鄉情。」近日,河北醫科大學學生王廣建夜市街頭賣梨,替父母和鄉親們分憂。得知趙縣雪花梨滯銷後,王廣建的同學也紛紛加入到街頭賣梨行列中,用行動支持他。
大學生擺攤賣梨5月2日20時,夜色已濃,省會西南高教區大街上卻很熱鬧。記者在新石南路路燈下發現,幾位大學生模樣的小夥子正在吆喝著賣梨。
「大學生賣梨啦,正宗的趙縣雪花梨,清熱解毒、化痰止咳,同學們都來看看吧……」兩個小夥子正朝著過往的大學生推銷雪花梨,身邊堆滿了梨箱,有的已經空了。
幾位女生停下了腳步。「你們是大學生,為啥在這裡賣梨?」一位女生好奇地問。
「我是醫科大學的大三學生,今年家鄉趙縣的雪花梨滯銷,不想讓父母一年的辛勞付諸東流,就出來幫家裡賣梨分憂了。」賣梨男生王廣建解釋著,「絕對正宗,剛拉來的。一箱梨分幾層裝,我們按層賣,一層10塊錢,只為收回本錢。」
王廣建一席話引來很多大學生,紛紛停下腳步挑選。王廣建和他的同學一邊不厭其煩地跟同學們講解,一邊往塑膠袋中裝著梨,忙得不亦樂乎。「謝謝你們支持我和我的家鄉,贈你們兩個。」王廣建臉上露出了燦爛的笑容。
此時,王廣建的同學們見賣出不少,更起勁兒了,也賣力地向過往的行人推薦著。
只想為家解憂愁王廣建是河北醫科大學中醫學院09級中醫1班的大學生,老家在趙縣梨區小寺莊村。因為看到父母和鄉親們每天為了冷庫中賣不出去的雪花梨而發愁,他就利用課餘時間在學校附近擺攤賣梨。同學們知道情況後,也非常支持他,十幾位同學每天晚上都出來幫他一起賣梨,經常賣到很晚才回宿舍。
「梨是我們家的,因為今年滯銷,想替家裡分些憂。」面對記者的詢問,小王說起話來有些不自然,「這些事千萬別跟學校說,我是班幹部,不想給老師添麻煩。」
「去年趕上大豐收,家裡收了1千餘箱雪花梨,當時父母特別高興。誰知道開春之後,卻出現了滯銷,到現在我們家才賣出去200箱。」王廣建皺著眉頭說,不僅他家,全村都這樣,現在正在考慮,如果條件允許,他會發動同學們,繼續幫助村裡鄉親把滯銷的雪花梨都賣出去。
據王廣建介紹,他和他們班十幾個同學分了四個組,在學校附近擺攤賣梨,已經是第6天了,每天平均能賣20餘箱,每箱能賣到30多元錢,成本基本上能收回來。「父母看著家裡的梨能一箱一箱賣出去,臉上也有了笑容,但是他們一再囑咐我,做人誠實,收回成本就行,並且讓我學會感恩,一定不能忘記這些幫助我的同學們。」王廣建說。
王廣建的同學說,雖然他們的家鄉在外省,但他們在石家莊上學,石家莊就是他們的第二故鄉,幫父老鄉親們賣梨,幫父老鄉親們解憂,是他們應該做的事。
賣梨引起熱議「作為一名大學生,不忘父母的養育恩,不貪圖享樂,在家庭遇到困難時,主動擔當起家庭的重擔,我們很佩服他。」一位正在梨攤買梨的崔巖同學說,回去後他會把這件事告訴班裡的同學,讓更多的同學伸出援助之手,幫助王廣建,幫助趙縣的梨農。
就此,教育專家喬蕾老師表示,王廣建和他的同學們利用課餘時間街頭賣梨,幫助家人和鄉親分擔憂愁的事跡,充分體現了當代大學生身上那種自強、自立、勇於擔當的優良品格。同學們長大不忘父母恩,讀書不忘家鄉情的情操,值得在廣大大學生中推廣和學習。
延伸 萬餘箱梨滯銷 幫幫這些梨農吧「以往這個時候,來村裡收梨的商戶絡繹不絕,今年卻少之又少。很多鄉親被迫走出去賣梨,有一部分去了東北,但只收回了成本;有的因為銷售時間太長,部分梨壞掉,最後還賠了錢。」昨日下午,趙縣小寺莊村黨支部書記王明輝告訴記者,他們村全部種植梨樹,雪花梨是鄉親們唯一的經濟來源,目前該村還有1萬餘箱梨沒有賣出去。冷藏是雪花梨保鮮保質的唯一辦法,隨著天氣越來越熱,冷凍成本越來越高。「過了五一,儲藏成本提升。大一點的冷庫一個月下來光電費就要1萬多。」王明輝說,梨農們都急壞了,「希望能夠通過晚報,幫幫這些梨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