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山請用微信掃描『防火碼』,完成信息登記後進入林區。」隆冬時節,在內蒙古阿拉善盟賀蘭山南寺雪嶺子管護站看到,這裡新設置了一塊「防火碼」告知牌,一旁的工作人員正在指導上山的人員掃描「防火碼」。
去年以來,阿拉善盟堅持「預防為主,積極消滅」方針,強化風險防範意識,多措並舉狠抓工作落實,森林草原火災綜合防控能力和撲救水平不斷提升,全年森林草原防火形勢總體平穩,未發生重特大森林草原火災,有效維護了全盟林草資源安全和生態建設成果,實現了40年未發生重特大森林草原火災的良好紀錄。
去年以來,該盟進一步強化森林草原防火工作,要求各旗(區)林草部門、保護區管理局成立春季和秋冬季森林草原防火工作領導小組,為進一步強化責任落實,盟林草系統層層籤訂防火目標責任狀。盟旗各級林草部門及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共籤訂森林草原防火責任狀140餘份,確保防火責任落實到部門、科室和人頭、地塊。在春季、秋冬季森林草原防火期,各旗區林草部門、自然保護區嚴格實行24小時值班制度,利用遠程電子監控,隨時監測轄區人員出入和火情信息。同時,建立火情監測臺帳嚴格執行火情日報制度,確保防火信息報送暢通無阻。
在「春節」「清明」「五一」等重要節點,對賀蘭山、胡楊林自然保護區、飛播區等重點區域靠前駐防、設卡管控,全面開展火災隱患排查和專項整治行動。去年累計勸返清理閒散人員300餘人次,制止野外祭祀、吸菸、燒烤等行為370餘起,收繳火種30800個,排查整改火災隱患40餘處。
「您已進入林區,請不要帶火種進山入林,違者將依法嚴肅處理……」日前,記者剛進入福因寺旅遊區,便聽到森林防火自動語音警報的提醒。從2004年開始,高科技逐步應用到了森林資源保護和防火工作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電子眼」的應用,有效解決了森林防火期看護難、工作強度大的問題。目前,賀蘭山保護區已建成森林防火指揮中心1處、分控室4處、林火預警系統29處、安防監控系統26處、數字通訊基站18處,一旦有火情能早發現、早報告、早處置,大大提高了預防森林火災的效率,把賀蘭山資源保護工作從單一的「人防」逐漸轉向了「人防」加「技防」的立體防火模式。
去年以來,該盟在強化傳統管護措施的同時,還大力推進航空巡護工作,充分運用航空技術優勢,增加防護手段,完善防護體系,加強火情偵察和應急救援能力。據盟航空護林站副站長葉國文介紹,去年該站利用自治區林業和草原局、自治區應急管理廳派駐的兩架航空巡護專用直升機,首次實現了對賀蘭山、胡楊林自然保護區、飛播區等重點區域的空中巡護,初步建立了人工管護、電子監控、航空巡護相結合的立體森林草原防火巡護體系。
該盟還進一步加快推進基礎設施建設,通過阿拉善盟森林火災高風險區綜合治理和草原防火物資儲備庫兩個項目的實施,建成防火物資儲備庫1座、監控塔5套、通信基站8處;購置風力滅火機、手提式消防泵、單兵防火裝備等機具裝備2160餘(臺)套,對講機、北鬥手持終端等通信設備40臺,運兵車等專用車輛15輛,累計完成投資2013萬元。基礎設施的完善有效提升了防火防控管控能力。
與此同時,該盟針對森林草原防滅火工作的新形勢、新特點,廣泛採取「線上+線下、電話+微信、傳統媒體+新型媒體」等方式,擴大宣傳範圍、加大宣傳頻率,讓禁火令和防滅火知識深入人心。去年制定下發了《2020年森林草原防火宣傳工作方案》《2020年「安全生產月」活動方案》《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工作方案》,對全年防火宣傳工作進行全面部署。同時,結合疫情聯防聯控、下基層走訪和扶貧等工作深入開展防火宣傳「六進」活動,廣泛宣傳森林草原防火安全知識;利用電視臺、報刊等主流媒體發布《森林草原防火戒嚴令》,在自然保護區等重點區域和重要場所懸掛防火宣傳橫幅、設置宣傳警示牌,營造防火安全輿論氛圍;利用網站、微信、微博等網絡媒體及簡訊手機平臺,及時發布森林草原防火政策法規、倡議書和防火警示,進一步強化了全民森林草原防火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