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晚報訊 本報記者鄒前俊核心提示
近年來,為解決交通擁堵問題,很多城市都取消了
自行車道,城區的路越來越寬,自行車的生存空間卻越來越窄。市人大代表熊遠春建議,城市在新建及擴建道路時,應預留自行車道,給騎車人提供一個安全的綠色出行環境。「不能都關注機動車堵車的問題,忽略了騎車人的需求。」
在宜昌街頭,隨處可見自行車與機動車混行的場面。 記者邵培 攝
探訪:
中心城區少見自行車道
14日上午8時許,記者
騎自行車從楊岔路出發,沿東山大道往中心城區前進,在萬壽公園處拐入夷陵大道後,就沒了非機動車道,只好沿機動車道靠人行道一側慢慢騎,行至中心醫院附近路口時,一輛轎車突然在前方停下,記者只好下車,將自行車推上了人行道。
8時30分許,記者來到了沿江大道和平公園路段,這裡也沒有自行車道,部分騎車人在靠公園一側的人行道上騎行,更多的人則在機動車道上騎行,與飛馳的轎車擦身而過。
10時許,記者從勝利三路延伸段拐入了城東大道,往宜昌東站方向騎行,過了東運路路口後,綠化帶與人行道間就有了條自行車道,相比此前與機動車同行,在這段路上騎車輕鬆多了。
半天騎行下來,記者發現,城區不少路段的非機動車道都成了停車場,在交通繁忙路段,還有機動車會駛上非機動車道。特別在上下班高峰期,騎車人往往只能在車流間穿行。
13日,城東大道東段,市民在自行車道上騎行。 記者邵培 攝
說法:
騎自行車越來越不安全
今年84歲的黎祥華家住金家臺社區,老人每天都會騎著已陪伴他20年的鳳凰牌自行車鍛鍊身體。
「現在車太多了,騎自行車很冒險。」黎祥華說,如今城區很多路段自行車只能與機動車混行,稍不注意就會發生意外,去年5月,他沿夷陵大道往伍家崗方向騎行至中心醫院附近時,被後方一輛的士撞倒,幸運的是僅右臂受了點輕傷。
「騎自行車健康、環保,現在主要是覺得不方便,如果城區給騎車人創造條件,相信有更多人願意騎自行車。」汪宏惠家住時運市場附近,在萬達廣場附近上班,此前一直騎自行車出行,因為覺得不安全,去年初買了輛轎車代步。開車近一年後,汪宏惠有了更深的感受,「很多路段自行車都是和機動車混在一起走的,騎自行車的人不安全,開車也擔心撞到人。」
26歲的羅志武是 「單車族群」的成員,幾乎每個周末都會與網友到郊區騎自行車,「城區不適合騎行,冷不丁就與一輛轎車擦身而過,太危險了。」
記者在街頭隨機採訪了10位騎自行車的市民,他們最關心的,都是騎行安全問題,對城區設置自行車專用道充滿了期待。
建議:
新建道路預留自行車道
「自行車是最環保健康的交通工具,但目前在宜昌城區,騎自行車面臨無路可走的困境。」市人大代表、小溪塔街辦東湖社區主任熊遠春說,她騎自行車上下班已有20多年了,既低碳環保又鍛鍊了身體,一舉兩得,小溪塔街辦去年也實施了公務自行車的措施,向全體工作人員倡導低碳出行。
目前,宜昌城區自行車
專用車道越來越少,改建道路未建自行車車道及停車位越來越少等問題,車越來越多,路越來越堵,自行車道成了停車場,非機動車道常被擠佔,自行車只能跟機動車混在一起走。熊遠春說,「騎自行車與機動車同行很不安全,可在宜昌主城區和小溪塔城區都存在這種情況,城市新建和擴建道路時,應預留自行車專用車道,還騎車人安全的出行環境。」
市人大代表趙曉俊介紹,每一種交通方式都有優點和缺點,要多層次的交通發展,不能只限於小汽車和公交車,而忽視了綠色環保類交通工具。「應大力倡導騎自行車,這種出行方式既環保又健康,且有利於緩解交通擁堵。」趙曉俊建議,城市新建和擴建道路時,要增設或恢復原有的自行車道,若能保障暢通無阻的騎自行車出行,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市民選擇這種出行方式。
「騎自行車只能和機動車混在一起,安全性不斷下降,如今只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人,才敢騎自行車出行。」市政協委員馬衛萍也在關注自行車專用車道問題。今年的「兩會」上,她與市政協委員、宜昌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局長吳平芬聯名遞交了一份《關於恢復自行車專用車道及其配套設施的建議》,建議在城市道路的改擴建中重置標識明顯的自行車專用車道,禁止機動車搶道。近期可先恢復沿江大道自行車專用車道標識,恢復自行車停車場、保管站等配套設施,並對機動車輛亂停放佔自行車道的現象從嚴管理。
回應:
自行車道已經納入規劃
「近年來,自行車道被佔用等問題在全國很普遍,現在已經開始重視起來了。」市規劃局市政科科長張翼介紹,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許多城市出現交通擁堵現象,普遍的做法是取締慢車道,或與人行道合併。按國家三部委的要求,新建及改擴建城市主幹道、次幹道要設置自行車道,由於宜昌是丘陵城市,建設用地與路網建設需因地制宜進行規劃,目前已啟動城區路網規劃編制,並將步行、騎行、景觀綠道三位一體的綠道系統建設納入規劃。
市住建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城區新建道路已按規劃設置自行車道,城東大道東段是其中一條樣板路,今後城市主、次幹道改造中,還將逐步恢復自行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