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出行,讓自行車有路可走(組圖)

2020-12-15 網易新聞

三峽晚報訊 本報記者鄒前俊核心提示

  近年來,為解決交通擁堵問題,很多城市都取消了

自行車道

,城區的路越來越寬,自行車的生存空間卻越來越窄。市人大代表熊遠春建議,城市在新建及擴建道路時,應預留自行車道,給騎車人提供一個安全的綠色出行環境。「不能都關注機動車堵車的問題,忽略了騎車人的需求。」

  在宜昌街頭,隨處可見自行車與機動車混行的場面。 記者邵培 攝

  探訪:

  中心城區少見自行車道

  14日上午8時許,記者

騎自行車

從楊岔路出發,沿東山大道往中心城區前進,在萬壽公園處拐入夷陵大道後,就沒了非機動車道,只好沿機動車道靠人行道一側慢慢騎,行至中心醫院附近路口時,一輛轎車突然在前方停下,記者只好下車,將自行車推上了人行道。

  8時30分許,記者來到了沿江大道和平公園路段,這裡也沒有自行車道,部分騎車人在靠公園一側的人行道上騎行,更多的人則在機動車道上騎行,與飛馳的轎車擦身而過。

  10時許,記者從勝利三路延伸段拐入了城東大道,往宜昌東站方向騎行,過了東運路路口後,綠化帶與人行道間就有了條自行車道,相比此前與機動車同行,在這段路上騎車輕鬆多了。

  半天騎行下來,記者發現,城區不少路段的非機動車道都成了停車場,在交通繁忙路段,還有機動車會駛上非機動車道。特別在上下班高峰期,騎車人往往只能在車流間穿行。

  13日,城東大道東段,市民在自行車道上騎行。 記者邵培 攝

  說法:

  騎自行車越來越不安全

  今年84歲的黎祥華家住金家臺社區,老人每天都會騎著已陪伴他20年的鳳凰牌自行車鍛鍊身體。

  「現在車太多了,騎自行車很冒險。」黎祥華說,如今城區很多路段自行車只能與機動車混行,稍不注意就會發生意外,去年5月,他沿夷陵大道往伍家崗方向騎行至中心醫院附近時,被後方一輛的士撞倒,幸運的是僅右臂受了點輕傷。

  「騎自行車健康、環保,現在主要是覺得不方便,如果城區給騎車人創造條件,相信有更多人願意騎自行車。」汪宏惠家住時運市場附近,在萬達廣場附近上班,此前一直騎自行車出行,因為覺得不安全,去年初買了輛轎車代步。開車近一年後,汪宏惠有了更深的感受,「很多路段自行車都是和機動車混在一起走的,騎自行車的人不安全,開車也擔心撞到人。」

  26歲的羅志武是 「單車族群」的成員,幾乎每個周末都會與網友到郊區騎自行車,「城區不適合騎行,冷不丁就與一輛轎車擦身而過,太危險了。」

  記者在街頭隨機採訪了10位騎自行車的市民,他們最關心的,都是騎行安全問題,對城區設置自行車專用道充滿了期待。

  建議:

  新建道路預留自行車道

  「自行車是最環保健康的交通工具,但目前在宜昌城區,騎自行車面臨無路可走的困境。」市人大代表、小溪塔街辦東湖社區主任熊遠春說,她騎自行車上下班已有20多年了,既低碳環保又鍛鍊了身體,一舉兩得,小溪塔街辦去年也實施了公務自行車的措施,向全體工作人員倡導低碳出行。

  目前,宜昌城區自行車

專用車道

越來越少,改建道路未建自行車車道及停車位越來越少等問題,車越來越多,路越來越堵,自行車道成了停車場,非機動車道常被擠佔,自行車只能跟機動車混在一起走。熊遠春說,「騎自行車與機動車同行很不安全,可在宜昌主城區和小溪塔城區都存在這種情況,城市新建和擴建道路時,應預留自行車專用車道,還騎車人安全的出行環境。」

  市人大代表趙曉俊介紹,每一種交通方式都有優點和缺點,要多層次的交通發展,不能只限於小汽車和公交車,而忽視了綠色環保類交通工具。「應大力倡導騎自行車,這種出行方式既環保又健康,且有利於緩解交通擁堵。」趙曉俊建議,城市新建和擴建道路時,要增設或恢復原有的自行車道,若能保障暢通無阻的騎自行車出行,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市民選擇這種出行方式。

  「騎自行車只能和機動車混在一起,安全性不斷下降,如今只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人,才敢騎自行車出行。」市政協委員馬衛萍也在關注自行車專用車道問題。今年的「兩會」上,她與市政協委員、宜昌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局長吳平芬聯名遞交了一份《關於恢復自行車專用車道及其配套設施的建議》,建議在城市道路的改擴建中重置標識明顯的自行車專用車道,禁止機動車搶道。近期可先恢復沿江大道自行車專用車道標識,恢復自行車停車場、保管站等配套設施,並對機動車輛亂停放佔自行車道的現象從嚴管理。

  回應:

  自行車道已經納入規劃

  「近年來,自行車道被佔用等問題在全國很普遍,現在已經開始重視起來了。」市規劃局市政科科長張翼介紹,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許多城市出現交通擁堵現象,普遍的做法是取締慢車道,或與人行道合併。按國家三部委的要求,新建及改擴建城市主幹道、次幹道要設置自行車道,由於宜昌是丘陵城市,建設用地與路網建設需因地制宜進行規劃,目前已啟動城區路網規劃編制,並將步行、騎行、景觀綠道三位一體的綠道系統建設納入規劃。

  市住建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城區新建道路已按規劃設置自行車道,城東大道東段是其中一條樣板路,今後城市主、次幹道改造中,還將逐步恢復自行車道。

本文來源:荊楚網-三峽晚報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無路可走」的共享單車 自行車高架橋或可一試
    市民在享受綠色出行的同時,也遇到了困擾——越來越寬的馬路,留給自行車騎行的空間卻越來越少。近日,有網友給西部網「民生熱線」反映,稱雁翔景苑小區門口和加油站附近,各種機動車輛霸佔著自行車道,使得騎自行車出行無路可走。而隨著記者採訪的深入,這位網友的遭遇在西安城區內很多地方都可以遇到。
  • 西安將建自行車專用路 推行綠色出行積分制
    3類示範引領創建交通優化提升示範點、示範段、示範區,如立體自行車停車示範點、完整街道及交通秩序示範段、曲江旅遊交通示範區等6大亮點工程「構建校園周邊安全上學路、打通慢行專用『啟航通道』、建設西安首條自行車專用路、試點『開放小區』建設、搭建基於MaaS(出行即服務)的公交出行平臺、推行西安市居民綠色出行積分制」等工程9個專項行動
  • 還路於自行車 打造濱水慢行空間 激勵綠色出行 355.9萬!單車日均...
    原標題:還路於自行車 打造濱水慢行空間 激勵綠色出行 355.9萬!單車日均騎行量創新高  隨著慢行交通品質提升,市民出行正在用腳「投票」。  9月22日是世界無車日。從市交通委獲悉,9月17日,本市共享單車最高日均騎行量達到355.9萬人次,創歷史新高。
  • 自行車道被佔用出行無路可騎 鄭淵潔發文抱怨引關注
    出行「無路可騎」 鄭淵潔發文抱怨引關注  「童話大王」稱出行「無路可騎」  8月24日起,擁有近650萬粉絲的「童話大王」鄭淵潔,接連發布多條微博稱,在朝陽區六裡屯一帶騎自行車,發現非機動車道被佔用,不少路段被畫上停車線。  鄭淵潔在微博中稱,自騎自行車出行以來發現,道路上的非機動車道大量被機動車侵佔,「在很多道路上,騎自行車幾乎無路可走」。
  • 讓自行車有路走(讀者論壇)
    時下,共享單車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不僅成為街頭一景,且有利於人們綠色出行,值得推廣發展。但是,隨著越來越多品牌的共享單車出現在街頭巷尾,不少問題也逐漸顯露出來。特別是面對越來越多的汽車,共享單車的使用和停放的空間都被擠佔,需要統籌考慮,協調解決。
  • 百餘位騎手騎行自行車專用路 哈囉出行助推綠色騎行
    昨天,由生態環境部宣傳教育中心主辦、專業移動出行平臺哈囉出行參與支持的綠色騎行宣傳實踐活動啟動儀式,在北京市啟用接近一年半的首條自行車專用道上舉行。哈囉出行是在全國範圍內推動綠色出行的最積極踐行者之一。從2016年9月在浙江寧波投放首批車輛,而後最南至海南三沙、最北至內蒙古呼倫貝爾、最東至黑龍江牡丹江、最西至新疆伊寧,4年時間哈囉單車和助力車均已覆蓋多達400座城市,服務國內超4億用戶,伴隨用戶完成近300億公裡的騎行總裡程,驅動共享出行融入城市交通體系,也推動綠色出行成為全民習慣。
  • 非機動車道停放汽車,騎自行車幾乎無路可走?
    自行車道是指和馬路上特定規劃給騎自行車的過的一條路,一般3米左右,車道為紅色或者綠色,兩邊用白色單實線與其它車道分隔,部分自行車道有隔離欄分隔,具體看當地的情況。自行車道為自行車專用,禁止機動車和行人進入、借道或佔用。相信大多數騎車的人都碰到過這樣的情況,正常在自行車道騎行,突然發現前方自行車道停滿了騎車,萬般無奈只能騎車駛向機動車道,後面的機動車就會不停的按著喇叭,似乎在告訴你回到你的自行車道去,好麼?此刻你的想法是什麼?
  • 美芝主辦「低碳出行,綠色騎跡」自行車環城遊活動
    製冷快報 2012年1月8日,由GMCC美芝主辦、順德自行車俱樂部承辦的「低碳出行,綠色騎跡」自行車環城遊活動在廣東順德順利舉行。作為全球最大的壓縮機供應商,GMCC美芝秉承「為了人類的家園和文明」的企業使命,一直以超前的環保理念驅動企業發展。
  • 回歸綠色出行,日本高端自行車需求火爆
    自行車作為綠色環保的交通工具之一,近年來在日本備受青睞,而汽車愛好者對於自行車品種的要求也隨之提升。受此影響,高級自行車也開始受到更多人的追捧,許多汽車品牌公司甚至不惜花費重金推出限量款自行車。雨果網從日本媒體日前的報導中獲悉,綠色出行推動自行車使用的
  • 在南京,綠色出行蔚然成風
    每天早晨,他在家門口騎公共自行車花8分鐘時間到地鐵站,坐3號線轉2號線到達上海路。下車後,再騎上公共自行車或共享單車5分鐘內即到單位。他自己特意算了一下,全程不到50分鐘,每月交通費大大減少。張翰表示,許多人抱怨路上堵車,如果大家都減少開車,多坐公共運輸工具,城市擁堵肯定就會減少,也能為改善空氣品質貢獻一點力量。
  • 方便市民綠色出行 威海榮成市區將增設11處公共自行車站點
    齊魯網·閃電新聞4月1日訊 近日,位於榮成北大街榮盛小區南側的公共自行車站點建設正在緊鑼密鼓的進行中,目前已完成了站點的混凝土澆築工作,下一步將進行站點的道板鋪設工作。據了解,今年榮成市區將增設11處公共自行車站點,進一步擴大站點輻射區,增大綠色健康出行覆蓋面。
  • 關注非機動車行車安全|別讓非機動車「無路可走」
    隨著城市交通擁堵的加劇,騎自行車等綠色出行方式重新受到市民青睞,然而記者在採訪中發現,一些城市路段沒有劃定非機動車專用道,或者非機動車車道太窄,加之違停、停車位佔道,非機動車行走空間不斷被壓縮。「現在騎自行車,連條痛快的路都沒有。要不是堵車容易遲到,我真是不願意騎車了。」孫豐偉告訴記者,騎行路上就像「闖關」一樣,除了要應付路上洶湧的非機動車潮,還要不時跟身邊駛過的機動車保持「若有似無」的距離。「想好好騎車,真太難了!」孫豐偉感慨地說。
  • 關注非機動車行車安全(上)|別讓非機動車「無路可走」
    「現在騎自行車,連條痛快的路都沒有。要不是堵車容易遲到,我真是不願意騎車了。」孫豐偉告訴記者,騎行路上就像「闖關」一樣,除了要應付路上洶湧的非機動車潮,還要不時跟身邊駛過的機動車保持「若有似無」的距離。「想好好騎車,真太難了!」孫豐偉感慨地說。孫豐偉的話道出了現今不少「騎行族」的感受。
  • 綠色出行 臺北市規劃自行車「人車共道」
    中國臺灣網9月2日消息 臺北市公共自行車U-Bike的使用率越來越高,許多人行道出現越來越多自行車與行人爭道的情形。據臺灣「中廣新聞網」報導,為了讓自行車、行人都有安全的用路環境,臺北市交工處陸續清查該市寬度4米以上人行道,規劃為人車共道,並劃設圓形「人車共道」標誌及標線。
  • 摩拜單車(Mobike):助力綠色出行,讓自行車回歸城市
    摩拜團隊具有Uber的背景,將汽車製造的經驗運用到單車領域,他說道:」確實有很多的經驗,我們不管是從自行車的設計上,智能鎖的開發,以及物聯網技術的應用,很多的技術源於早期做汽車行業的經驗,比如說汽車的早期設計師,重新定義了自行車的設計,採用非標準化設計,考慮到可維護性,從生產到組裝的便利性,真正對自行車這樣的產品徹頭徹尾地變革了。
  • "廈門市綠色慢行系統規劃"出爐 自行車道可「O」型環島
    慢行系統精細化設計示意圖  廈門網訊(海西晨報記者郭欽轉)隨著廈門軌道交通網絡的不斷完善,慢行道路系統的更加便利,未來幾年,將有越來越多的廈門人選擇「公交+慢行」綠色出行。  昨日上午,市規劃委副主任任國巖輪值市長專線時,解讀了「廈門市綠色慢行系統規劃」,並對廈門未來的交通作了以上展望。
  • 九江八裡湖海韻沙灘呼喚綠色出行
    2公共自行車租賃冷清  八裡湖新區定位為生態綠島,其建設理念是1/3水面、1/3綠地、剩餘1/3才是居住和商業,綠色的出行方式更符合其生態定位。今年2月,八裡湖新區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正式試運行,如今租車業務已經步入正軌。
  • 體驗北京城區騎自行車:車佔道人穿行 幾無路可走
    汽車佔位、丁字路口存隱患、部分車輛逆行,記者體驗北京城區  自行車幾乎無路可走(走轉改·一線調查)9月24日,北京市地方標準《城市道路空間規劃設計規範》開始公開徵求意見,有望「還路權於自行車和行人」。其中擬規定本市新建各級城市道路兩側,如果設置了非機動車道,就不再設置汽車停車位,已設置的停車位將逐步取消,為自行車出行創造便利。騎自行車外出是否方便?會遇到哪些困難?記者近日騎著公租自行車進行了體驗。
  • 濰坊公共自行車五一假期堅守崗位保障市民綠色出行
    隨著氣溫回升,濰坊的大街小巷間隨處可見騎行公共自行車出行的市民。單次借車「兩小時免費」的福利,更是讓市民不必為騎行時間所羈絆,在五一假日裡,可以選擇在適合騎行的道路上,與親朋暢快的放鬆自我。截止目前,濰坊市區公共自行車累計騎行量已突破3.05億人次,為濰坊市倡導綠色出行建設高品質城市作出了重要貢獻。
  • 空中俯瞰北京首條自行車專用路 | 組圖
    新京報訊 5月31日7時,北京首條自行車專用路正式開通,限速15公裡/小時,行人、電動自行車禁入。按照設計時速,騎行者26分鐘可從昌平回龍觀騎到海澱上地軟體園。地鐵13號線龍澤站旁的自行車專用路。自行車專用路設置了潮汐車道。紅色的是潮汐車道,綠色的是正常行駛車道。早尖峰時段東向西方向開啟潮汐車道,晚尖峰時段西向東方向開啟潮汐車道,路中間不會設置硬隔離裝置,主要依靠導流信號燈進行指引。自行車專用路緊貼地鐵13號線,高架高出地面五六米,橋身和橫梁都是鋼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