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編者按 文化和旅遊部日前發布新規,規定在線旅遊經營者不得濫用大數據分析等技術手段,將於10月1日起正式實施。對此,本報刊發《給大數據「殺熟」劃道「紅線」》一文,並引起了網友的熱烈討論。現將網友們的代表性見解刊出,以饗讀者。
回應了社會熱點
■孔德淇
所謂「大數據殺熟」,涉嫌「價格欺詐」,侵害消費者的知情同意權。文旅部的這則規定,堅持問題和目標導向,回應了社會熱點、行業痛點,填補了在線旅遊領域行政規範和市場監管的空白,將對維護良好的市場秩序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但其處罰標準及力度仍有商榷空間。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商家最低賠償為500元,但相較於收益,處罰力度仍然略顯不足。個人認為,對「大數據殺熟」還需設定更具威懾力的標準,探索建立懲罰性賠償機制,按情節嚴重程度增加賠償。
「大數據殺熟」本質上是利用信息不對稱實施的價格歧視,平臺需要建立價格公示機制,對商品或者服務進行價格公示,提高在線旅遊市場透明度,扭轉消費者的信息劣勢,並引入權威第三方監督,及時處理和清退侵權商家,規避「殺熟」行為。
此外,相關部門應該建立行業「黑名單」,將不法行為列入信用記錄,適時通過全國旅遊監管服務平臺或者本部門官方網站公示,依法對嚴重違法失信者實施聯合懲戒措施。
關鍵還得看落實
■楊燕明
應該看到,縱然超半數被調查者表示有過被「殺熟」的經歷,但由於判定是否「殺熟」的界限比較模糊,經營者往往以新人紅包、新人專享、時間點不同或系統出錯等理由予以否認,消費者其實面臨維權困境。如何舉證?誰來舉證?這是最大的問題。
為了更好地保護消費者權益,我認為有必要進行「舉證倒置」,讓平臺自證清白。在實際操作中,消費者不可能事無巨細地截屏記錄,相對平臺來說處於弱勢地位,不能很好地表達自我主張。因此,不妨考慮讓當事平臺承擔舉證責任,減輕消費者壓力。
在「舉證倒置」的基礎上,也可以引入公益訴訟。消費者比較分散,難以組織,即便有心於三倍賠償,但在要付出的時間和精力面前,多數也選擇了妥協。在此情形下,公益訴訟可以作為個人維權的替代選擇,對平臺形成掣肘作用。
徒法不足以自行,關鍵還得看落實。相關部門也要加強監管,對「產品本來就具有彈性空間」「存在支付方式、是否含早、取消政策等原因」「新客戶是優惠券折扣後的價格」等理由,監管部門也不能聽之任之,而必須嚴格核實,認真查處。
期待覆蓋面更廣
■劉 宇
「大數據殺熟」進行虛假標價,讓消費者以高價購買商品,違背了定價公平原則和誠實信用交易原則。不僅如此,還存在過度獲取、搜集用戶隱私信息的問題。這些都欺騙了消費者,損害了消費者合法權益。
文旅部新規是針對在線旅遊市場的,但在各行各業,這樣的做法並不鮮見。一個手電筒軟體讀取你的地理位置和通訊錄,某些網站隔三差五就通過簡訊、電話等方式進行「精準營銷」,在一個購物軟體裡搜過的東西,打開某視頻軟體,竟然也能看到相關廣告……
目前,無論是《網絡安全法》,還是「兩高」司法解釋,雖然明確懲治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活動,但更多還是集中於買賣環節上,對大數據一筆帶過。相對而言,大數據許多細節還有待界定,包括數據質量、數據隱私以及數據採集界限等方面。
市場主體對於個人信息的使用究竟該遵循哪些強制規定,信息洩露後相關追責機制如何完善,最終還是有賴於建立起完善的個人信息安全監管機制。希望更多行業能加入進來,加以研究。
主持人:丁建庭 郵箱:nfrbpl@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