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欄目介紹】
「生活中的經濟學」音頻欄目——是將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能接觸到的方方面面,以經濟學的視角,大眾化的切口,觀察分析經濟領域的最新動向、最新案例,幫助大家在生活和工作中作出更正確地抉擇。讓你在聆聽節目的同時,對經濟常識有茅塞頓開的驚喜!
【主播】
梁麗(讀創/深圳商報《文化廣場》編輯)
【本期內容】
石頭剪刀布傳統的遊戲策略是:遊戲者必須做到完全隨機——保持不可預測的狀態,不被對手猜到。兩位遊戲者在每輪中出石頭、剪刀和布的概率相等,然而經濟學家們認為,並不存在隨機出招這回事,人類總會因為某種衝動或者傾向來選擇一個招數,因此會陷入一些無意識但仍可預測的模式。具體是什麼樣的模式呢?歡迎收聽本期生活中的經濟學。
石頭剪刀布:贏者保持,輸者改變
◎岑嶸
電影《非誠勿擾》中,葛優用200萬美元賣給了範偉一樣跨世紀的發明——分歧終端器:在一個密閉的桶中,通過石頭剪刀布來解決各種矛盾,果然是高科技得不得了。
在現實生活中,用這種方式來解決分歧的還真不少。2005年,一名藏家想拍賣一幅印象派大師畫作,克裡斯蒂和蘇富比拍賣行都想獲得拍賣權,這讓藏家左右為難,最後他讓這兩家拍賣行以石頭剪刀布的方式來決出勝負。2006年美國佛羅裡達州坦帕市法院的法官正在審理一起保險理賠案件。雙方代理人沒能在何處作證上達成一致意見,吵得不可開交。法官不勝其煩,於是突發奇想,讓雙方律師通過剪刀石頭布的方式來擺平此事。
石頭剪刀布傳統的遊戲策略是:遊戲者必須做到完全隨機——保持不可預測的狀態,不被對手猜到。在這一模式中,兩位遊戲者在每輪中出石頭、剪刀和布的概率相等,被稱為「納什均衡」。然而經濟學家們認為,並不存在隨機出招這回事,人類總會因為某種衝動或者傾向來選擇一個招數,因此會陷入一些無意識但仍可預測的模式。
2014年浙江大學的一個研究團隊證實了這種模式:遊戲者在贏得了一個回合之後,重複令他們獲勝的手勢的傾向要高於隨機出手的概率。相反,輸了的人傾向於更換手勢。舉個例子,遊戲者出石頭卻輸了時,下一輪更可能出布,而不是按照「三分之一原則」隨機出手。
這個「贏者保持,輸者改變」的策略在遊戲理論中被稱為「條件反應」,研究人員表示,這是深植於人類的大腦中與生俱來的反應。儘管這只是個簡單的遊戲,卻是學習人類競爭行為的一個有用的模型,例如,它可以應用於金融交易中。
英國《新科學家》雜誌的一個研究顯示,石頭通常是玩家最經常先出的。為什麼是石頭呢?當你出石頭時,你的手是個拳頭,不可否認拳頭比展開的手掌(布)或是憤怒的手指(剪刀)更有氣勢。因此,當你和一個新手玩這個遊戲時,先出布是妥當的。但當你和一個老手玩時,出剪刀或許是明智的。本文開頭的故事中,克裡斯蒂拍賣行就是通過剪刀贏得了拍賣權。
根據世界石頭剪刀布協會的統計,出剪刀的概率只有29.6%,而不是像人們以為的那樣是33.3%。因此當石頭成了最常出的以後,剪刀就成了最少出的,所以當你不知道該出什麼時,布就成了最好的選擇。
RPS協會(世界猜拳協會)的網站上列舉了幾種金牌招數,例如三次連續出布被稱為「官僚作風」,連續三次出石頭被稱為「雪崩」。這些策略背後共同的思想是,如何找到對方推理中的弱點。
有一個耐人尋味的故事,一對情侶面臨一個生死抉擇,兩人之間只能活一個,於是兩人用剪刀石頭布的方式決定贏了的活下來。兩個人事先商量好都出石頭決定一起死,不過後來女的死了,因為男的出了剪刀……這個推理過程真是寫小說的好題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