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季麥子熟,這樣的場景再也看不見了

2020-12-21 山城夜話

深夜,母親背著月光,

在麥地裡揮舞鐮刀,

麥粒進了竹筐 ,山梁便瘦了。

母親最大的幸福就是眼前一堆堆麥子,

母親的幸福像一隻蝴蝶盤點一朵花兒,

像清風搖曳起草木,

像老黃牛擺脫冬水田的束縛,

簡單而又深遠……

01麥子黃了

夏天說來就來了,很是直白,一點也不講究。轉眼天氣就熱的越發明顯,盛放的花朵們也漸漸寂寥了下去。

田地裡綠油油的麥子悄悄變了顏色,先是厚綠夾著淡黃,再由淡黃直接成了金黃色。

聽著「包穀,包穀,收麥種穀」的鳥兒聲,就知道布穀鳥躲在山窩上催促著農人該收割麥子了。

哦!故鄉的麥子又成熟了。

是的,麥子成熟了。輕淺的,骨子裡卻是熱情奔放的。

聞,麥子很香,麥子偷聽了誇獎,便驕傲了,香氣肆意瀰漫田野。

一大塊、一大塊金黃的麥田,在初夏的風中像一幅古樸典雅的油畫緩緩舒展開來。

02母親與麥子

麥子成熟的時候,母親喜歡背著手在田地裡巡視。目光所及之處皆是歡喜,時不時的攬過幾株麥子仔細端詳一番,想必是在查看麥穗的飽滿度,以便判斷是否可以收割。

手指掐斷一支麥穗在掌間輕輕磨搓,麥粒便脫落在掌心,挑選幾顆麥仁放進嘴裡,一陣咀嚼聲,一縷淡黃的麥汁鑽出牙齒的缺口,從母親嘴角溢出,喜悅在陽光下綻放。

「生麥仁也那麼可口嗎?」對我的問話,母親思索一番,不置可否,陷入沉思中。

「我就是用兩袋麥子換的。」母親說這話的時候,幾十年過去了仍舊有些傷感。

六歲那年,外公去世,外婆為了養活一大家人,兩袋麥子就把母親送給一戶人家做了養女。

親情給了她生命裡的光。如今,她卻要用幼小的身子來抵禦沒有親情的黑夜。黑色可以欺騙她的眼睛,淚水掩蓋了她內心的絕望,使得她深信在第二天醒來,昨天只是一個可怕的噩夢。

那個晚上,母親在惶恐中多麼期待奇蹟發生,自己的母親突然帶她回家。

那個晚上,外婆在那戶人家的村子外蹲了一夜。

從此,母親對麥子有著一種特殊的感情,哪怕是掉在地上的一粒麥子也要拾起來,擦乾淨帶回家。母親拾起的不是麥子,是一個鮮活的生命,是一份活下去的希望。

「娃,過兩天我們就可以吃上新麥粑粑了!」母親的笑,不是因為眼前的豐收,而我分明看到一粒粒希望在她掌心跳動、蔓延;那是生命在她的呵護下的延續。

轉身,母親對著遠處山谷大喊:麥子成熟了哦!

麥子熟了,那是生活饋贈給母親的最好願景!

03收穫永遠是母親最希冀的話題

收麥子了哦!

伴著「刷刷,刷刷」聲響,鐮刀在麥地裡上下翻飛,麥稈就露出一把把手腕粗細的麥茬。

一捆捆割倒的麥子躺在大地寬厚的懷裡,像剛出生的嬰兒,迷茫地打量著這個世界。

母親是割麥的好手,刀刃泛著白光,一出手就割倒一大把麥子。割完一地的麥子,母親找來幾根麥稈往麥腰子一捆,麥子就被打成捆,裝在背架子上背運回家。

陽光灼灼,汗水飛落,只有不停倒下的麥子證明收穫與艱辛永遠相伴。

是的,收穫永遠是農人最希冀的話題。母親沒有讀過多少書,也沒有遠大的理想,她只知道養活一家人是她的責任,不能讓孩子餓肚子是她活著的託底。

母親,又何嘗不是田地的麥子,雖然普普通通卻又擁有無上的生命力,給人生以努力,人生給予生命以無限。

風吹過,雲飄過,歲月悄然走過,卻仍舊帶不走靈魂深處麥子飄香的味道……

作者:鄒謇

編輯:姚璐

※鄒謇,一個痴迷寫作、國畫,喜歡花花草草的中年大叔,已出版散文集《淡淡的槐花香》,著有長篇小說《太醫令》,《冥圖》,《春野小村長》,《我們的青春拐角》等作品。多有疏漏,煩請斧正。感謝您的閱讀、轉發。

相關焦點

  • 朱軍:麥子熟了
    #緒剛說事#【朱軍:麥子熟了】 晨曦中 一片麥浪 像大海的波濤 翻卷著 撲向遠方 泛起滿眼金黃
  • 麥子熟了,脊背彎了
    導讀「那一年,蘭州一帶的新麥,熟了。在水面上混了三十多年的父親,回家來,坐著羊皮筏子,回家來了……半尺厚的黃土,熟了麥子呀!」這是現代詩人海子於1985年創作的一首新詩《熟了麥子》。熟了麥子!童年的所有,還是要從麥子說起。甘肅靠近中部地帶,也就是我們經常提起的四大高原之一的黃土高原地帶,這裡溝壑縱橫,一條條被雨水衝刷的溝壑如同這裡的父老鄉親眼角的皺紋一樣深邃。
  • 金色年華麥子熟了
    麥田的上空,飛旋著幾隻布穀鳥,它們一聲聲的叫著:麥子熟了,麥子熟了。是啊,麥子熟了!一個火紅火紅的五月開始了!在我的童年記憶裡,我最記憶猶新的是麥子熟了的幾個畫面。因為只有麥子熟了,家家才有可能蒸一大鍋像過年一樣的白面大饃,家裡人們都會飽餐一頓,來享受白面大饃在肚子裡回味的味道。因為只有麥子熟了,家家可能都會手擀一大鍋手擀麵湯,家裡人都圍在鍋前稀裡呼嚕的喝好上幾大碗。因為只有麥子熟了,各家才有可能隔三差五的在自家的大鐵鍋裡烙幾張靠焦糊味的大餅來「調頓兒」。
  • 昌樂汶河邊有一種鳥兒,只要它鳴叫,麥子就要熟了
    當布穀鳥悅耳動聽的叫聲划過汶河上空時,兩岸田地中的麥子就要熟了。五月的汶河兩岸,或濃或淡的麥香與夏風浸潤在一起瀰漫,讓人禁不住駐足打望一眼遠處蒼黃的田野而不得不陷入對往日場景的思戀。是啊,麥子要熟了,汶河的夏天就要來了。河邊水草叢中已經出現一群群四處尋找媽媽的小蝌蚪。汶河「汩汩汩」流淌。魚兒們歡快地遊來遊去,有時戲水,有時捕食,有時仿佛在曬太陽、與小夥伴們玩捉迷藏,有時就是在懶懶地散步、思考。蜻蜓倏然立在一棵香蒲草葉尖上,屁股朝天地歇歇腳。白蝴蝶在草叢裡舞蹈,有的形單影隻,有的成雙成對。
  • 精品微小說:麥子熟了
    麥子熟了孫海英眼看就到五月底了,又到收麥子的季節。金伯從儲藏室的隔板上取出一個紙袋子,噗——噗——吹去袋子外面的塵土,又找來塊抹布用力擦了擦,輕輕打開層層包裹的紙袋,慢慢抽出一把鐮刀。金師傅仔細端詳了一番,滑溜溜的手柄,那是他多年勞作的見證。
  • 麥子黃時,杏也熟了
    河南封丘訊(封丘網事作者:張曉峰)麥子黃時,杏也熟了。在北方,杏應該是熟得最早的水果吧。李子也是這時候熟,但無論熟得再透,總是脫不了酸味兒,所以把李子算作水果多少有點勉強,它也登不得大雅之堂,上不得席面。再稍晚些,桃子也熟了。
  • 麥子熟了,這塊北京二環裡的麥田距離前門步行街只有800米遠
    麥子熟了,這是兒時最喜歡聽到的一句話,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裡,成熟意味著收穫,意味著全家的口糧有著落了。自從進了城,麥子這種曾經非常熟悉的農作物逐漸變成了兒時的回憶,想去看一看沉甸甸的麥穗,只能周末去郊區了。
  • 再見,就再也不見
    看車水馬龍,人來人往,任紅綠燈一遍遍,不想這樣輕易的說走就走,下一刻,你向左,我向右,背對背看不見彼此的留戀,這一走,不是萬水千山,更不是遠山隔阻,卻是近在咫尺!今生也許就再也沒有相見的時候,即使有,雙手合十,只能默默說聲:相見如不見,見如何,不見又如何! 再見,就再也不見!!!
  • 農村舊事二割麥子
    一年一季麥收季節又到了,要說現在麥收日子對現在農民是一件輕鬆事。時間倒退二十年麥收日子我是記憶永遠不忘記,二十年前農村麥收完全人工割麥子,割麥真是為氣活,不會用鐮刀的人經常割到手。二十年前我也十幾歲了,但是那是我己經會割麥子了。農村有句俗語「麥熟幾天",麥子成熟就集中在那幾天。
  • 張亞莉‖麥子的方陣
    麥子黃了麥子黃了!杏子也熟了!用母親的話就是周內急急忙忙上班,周末急匆匆回家。吭哧吭哧作響的車軲轆,在麥地裡留下了很深的印子的架子車上,摞得小山一樣的麥建子頭朝裡、腳朝外,被死死地捆綁著,明顯是嚴重超載的樣子,遠看搖搖欲墜近看確是五花大綁、結實牢靠,不過一不留神還有翻車的危險,這還得個會駕轅的架車才行,兩手牢牢地抓住車轅,身子拼命地前傾,肩上的拉繩深深地勒進發紅的肌膚。
  • 麥子黃啦~看看長安田間收麥子的場景吧!
    魏寨街道彭村大型聯合收割機在「麥海」裡逐浪前行運送小麥的三輪車來回穿梭在田間地頭與村莊農家之間從已收情況可以看出來杜曲街道新樊村村委會工作人員我們塬上的地種麥比較好,土壤厚,麥子生長時間長,所以磨出來的面比較勁道,營養也比較高。
  • 芒種到,又是麥熟時節,誰還記得小時吃過的青麥子的味道
    節氣馬上就到芒種了,熱乎乎的南風颳了一天,正想著這大風是不是把滿地的麥子都刮黃了?就看到朋友圈裡有人曬出了一把麥穗和搓麥粒的圖片:「小時候,搓把麥粒就解饞。」麥粒的香氣仿佛穿過屏幕,穿過歲月,向我飄過來。
  • 上官雲飛-杏黃色,麥子成熟
    麥子是黃色的。如果我不回老家,看到公路兩旁廣闊的麥田,我會以為我在春天裡住了很久。現在看麥田的機會太少了,我家鄉的麥田已經不見了。我記得小時候我阿姨家前有一棵不高的杏樹,杏子漸漸變黃了,我每天都去看杏子。
  • 麥子什麼時候成熟?南北方麥子什麼季節收割?
    說到麥子成熟,這對於三農苑說來講再熟悉不過了,最起碼在北方來講是比較了解的,說到收麥子相比對於80和90後的朋友們仍記憶猶新,兒時麥子成熟的時候也是學校快要放假的時候,農村長大的孩子假期只要是上學的基本都會幫助家裡幹農活,收麥子就是其中之一,那麼麥子什麼時候成熟呢?南北方麥子收割季節一樣嗎?
  • 河南農村婆婆親自到麥地轉了一圈,麥子卻成了這樣
    可是這樣的天氣並沒有結束,接下來又來了幾天的陰雨天,倒下的小麥這下可壞了,要麼發黴了,要麼長芽了,好多都長出了長長的白芽,這可如何是好呢?看看這倒下地裡的小麥,隨便抓起來一把上面的芽子都已經長的很長了,這下可愁壞了婆婆,51歲的婆婆自從上次麥子倒了以後都氣的不願意再來了,這不,跟他說麥子發芽了,她才願意來看一看,結果更加發愁了,這可怎麼辦呀我們家連上包的十幾畝地,總共33畝地,每畝地打藥都花了將近100塊,這成本都如此高昂,還有包地費用,一畝地一年500塊
  • 每年收完麥子之後,布穀鳥就不在了,它們飛去了哪裡?
    每年收完麥子之後,布穀鳥就不在了,它們飛去了哪裡?布穀鳥即大杜鵑,為杜鵑屬鳥類,又名郭公、布穀、鳩、喀咕。基本上全國都有分布。大型杜鵑花棲息在森林中的山區、丘陵和平原地帶,有時也出現在農田和居民點附近的樹木上。
  • 市民體驗割麥子"累斷腰" 感言珍惜一羹一粟
    這就是說,麥子一但成熟,需要「搶」收,是不能像其它農活一樣磨磨蹭蹭地幹,不然的話到口的糧食不見得能吃得上,因此,割麥子是個技術活,也是個耐心活。那時候,人們都手握鐮刀,彎腰半蹲,滿山遍野都是清一色的「麥客」,除了人力割麥子外,連個收割機是什麼都不知道。
  • 將2萬多畝快熟的麥子油菜鏟毀,就是為了完成退耕指標?
    初秋時節,人們的臉上都寫滿了笑容,因為該歡慶豐收了,但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陳巴爾虎旗,卻有人滿臉愁容,至於原因則是,自家快熟的小麥的被鏟毀了,據了解,自7月以來,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陳巴爾虎旗鏟毀2萬多畝即將成熟的麥子、油菜,突擊完成退耕還林指標,目前,該旗已暫停鏟毀餘下的2萬多畝莊稼,但此事已造成數百萬斤麥子、油菜籽損毀。
  • 豐收了農民一畝地一季能收入多少錢
    芒種剛過,我問了幾個種地能手,他們面帶喜悅告訴我:今年麥子不錯,一畝地能收1000斤。小麥現在的市場收購價1.15元/斤,也就是一畝地毛收入1150元。 小麥從種植到收穫一畝地成本如何?
  • "乖乖猴"造訪南部縣:戲雞逗狗看風景 "觀摩"村民割麥子
    好調皮:村民背麥子猴子推背兜12日上午,升水鎮蒙埡村村民杜小英和媽媽一道,上山收割麥子……杜小英背著一背麥子(麥稈和麥穗)回家時,覺得有人在後面推她背著的背篼。「莫開玩笑喲!」杜小英轉身對後面的人說時,嚇一大跳:那人原來是一隻猴子。猴子嘰嘰咕咕的咕隆幾句,離開杜小英。杜小英沒去追趕它,而是跑到媽媽割麥子的地方準備報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