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子熟了,脊背彎了

2020-12-21 寂莫小北

導讀

「那一年,蘭州一帶的新麥,熟了。在水面上混了三十多年的父親,回家來,坐著羊皮筏子,回家來了……半尺厚的黃土,熟了麥子呀!」這是現代詩人海子於1985年創作的一首新詩《熟了麥子》。

文|莫小北 圖|來源於網絡

以前,不管冬天還是夏天,黃土高原的貧瘠總是透露著灰黃的顏色,灰黃是這片大地該有的顏色。半尺厚的黃土,續寫著老一輩的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故事。還記得2013年,寫過一篇《故土難遷》的散文,當時聽家裡人說由於這片貧瘠的土地部分地方已不再適合居住,需要遷移到新疆昌吉,那邊條件相對較好。然而擺在新老一輩眼前的依然是難以割捨的故鄉情,故土難遷。

熟了麥子!童年的所有,還是要從麥子說起。

甘肅靠近中部地帶,也就是我們經常提起的四大高原之一的黃土高原地帶,這裡溝壑縱橫,一條條被雨水衝刷的溝壑如同這裡的父老鄉親眼角的皺紋一樣深邃。90年代,這裡依然是坡地居多,那時候政府號召修建水平梯田,幾乎每年春初土地剛解凍,每家每戶分配一塊坡地,就靠鋤頭一夯一夯的刨出了一片一片的梯田來,幾年,十幾年,這裡的坡地真的少了甚至沒有了,而大片大片的梯田成了夏天一道靚麗的風景。

那時候村裡都很窮,鄰裡之間互幫互助,好不熱鬧。似乎大家還是保留了一部分集體勞動的熱情。正是靠著大家對於這片土地的熱愛,如今的黃土高坡似乎沒了坡,都是一片一片的梯田。

這樣一片一片的梯田,緩解了溝壑的繼續擴大,也保住了減緩了水土流失,畢竟在西部尤其是黃土高原地帶,降雨的不規律,種地似乎千百年來一直就是靠天吃飯。

那個時候的黃土高原,果樹很少,似乎對於大家來說,吃飽飯才是第一要務,至於蘋果,桃子等水果,可有可無。誰家有幾麻袋的糧食,那可令多少鄰裡鄉親羨慕,誰家有幾箱蘋果似乎大家並不在乎。

小麥種子那可是稀罕東西,為了防止老鼠、害蟲吃,在種小麥的前一天就會拿敵敵畏參水噴一下。然後,鄰裡鄉親互相幫著種上小麥,等5月多,一茬一茬的鋤草可不能錯過。童年上學那會,老師時常會安排勞動課,勞動課就是幫助老師家裡的小麥鋤草,那時候鋤草可是最有意思的課,畢竟是在野外,可以想怎麼玩就怎麼玩,抓些昆蟲帶回家。

等到小麥開花,然後開始上穗的時候,也就短短半個月左右。學校在鄰村,中午回家吃飯的時候,15分鐘的回家路程,途中偷偷的摘幾朵麥穗帶回家烤了吃,儘管麥田邊上寫著「打過農藥」,但是那時候似乎覺得農民的謊言總是帶著些許善意。烤麥穗吃進嘴裡的那種麥香的味道,似乎那個時候的小麥都可以榨出油來了。

6月下旬到7月,大片的小麥開始陸續成熟,為什麼是陸續而不是同時成熟呢?黃土高坡的梯田也分陽面和陰面,陽面的小麥成熟的要早於陰面。這個時候正好已經到了暑假,對於農村的孩子來說,暑假是噩夢,暑假也是最長漫長的勞動課,在這個長達一個月的勞動課裡,你不僅學會了割小麥,挑小麥、打小麥、摘花椒等,可以說一個月下來,皮都能被曬黑一層,肩膀都能被磨破一層皮下來,手都能被花椒刺扎出好幾個傷疤。

地塊的不完整性和狹小導致這裡並不適合大型機器收割,也就有了我們經常提到的一個職業「麥客」,6、7月正常是雷雨頻繁的時節,搶收小麥成了當務之急,白天天氣熱,早上十點到下午二點,然後在地裡吃個午飯繼續割小麥,晚上八點天還沒黑,可以挑小麥了。一根扁擔成了最便捷的運輸工具,從晚上八點一直忙到晚上十點,甚至有些老一輩覺得晚上借著月光挑小麥涼快,一直幹到凌晨。早上不到五點點天空魚肚白,開始繼續挑小麥,一捆小麥二頭放,查不到100斤的樣子。

老一輩在這樣一片土地上長時間彎腰的勞作,扁擔的負荷,脊背彎了,腿腳不靈敏了。但是對於這片土地的熱愛卻絲毫不減,麥子熟了,老鄉似乎都成了一個個「富人」,敦厚,憨實。

一般來說,除了在改制前的自留地,很多村莊的田地都比較遠,一個來回至少得半個小時。很多時候,為了能夠一次挑多一些,也就硬撐著給自己加一大捆小麥。中途想休息,擔心小麥放地上會被蹂躪的散落在地上,也就從買看到哪個敢直接放地上。有的真的走了連續的上坡路實在走不動了,就站著站一會,有的是在走不動了,小麥直接靠牆直放著,但是農民視它如血液,容不得掉一點一粒。

小麥挑回家並不是直接放到家裡,而是放到我們集體的一塊硬實的平地,西北地區叫它「場」,而後的時間就是排隊「碾場」。而在排隊的這段時間,晚上都會有鄰裡鄉親挨個守護自己家的下麥,生怕老鼠或者被偷。這段時間,在買麥堆裡捉迷藏是一件非常快樂的事。

這個時間,賣瓜的小販似乎也聞到了剛碾完的小麥的芳香,一路順著這股黃土高坡夏季特有的香氣拉著一車一車的西瓜來了。在當地,西瓜並不是直接拿錢買,而是用剛碾的小麥去換,一斤西瓜一斤小麥。因為打了糧食,手裡有糧,心裡不慌,一次買個6、7個西瓜,放地窖裡,一直能吃到唱大戲。

……

曾幾何時,這裡的農作物開始豐富起來了,蘋果、花椒、桃子等各種各樣的水果成了當地的一張名片。什麼「蘋果之鄉」、「蜜桃之鄉」等越來越成為了當地農民致富打開出路的一張張名片。

冬天的黃土地依然悽涼和灰黃,夏天披上了一層綠裝,挖如一個美麗佳人。然而,夏天再也看不到大片的麥黃,再也看不到鄰裡鄉親集體協作的背影。年輕人少了,有些不好的地也開始被荒廢了,雜草叢生。

一宵無言,只有水煙鍋,咕嚕咕嚕,誰的心思也是,半尺厚的黃土,熟了麥子呀!

作者簡介

文字作者莫小北,甘肅秦安人,現供職於北京某網際網路公司,業餘愛好攝影、寫作,是一個熱愛生活的「90」後小朋友,長期混跡在各大論壇和自媒體平臺,樂觀積極向上,熱愛家鄉!

相關焦點

  • 金色年華麥子熟了
    麥田的上空,飛旋著幾隻布穀鳥,它們一聲聲的叫著:麥子熟了,麥子熟了。是啊,麥子熟了!一個火紅火紅的五月開始了!在我的童年記憶裡,我最記憶猶新的是麥子熟了的幾個畫面。因為只有麥子熟了,家家才有可能蒸一大鍋像過年一樣的白面大饃,家裡人們都會飽餐一頓,來享受白面大饃在肚子裡回味的味道。因為只有麥子熟了,家家可能都會手擀一大鍋手擀麵湯,家裡人都圍在鍋前稀裡呼嚕的喝好上幾大碗。因為只有麥子熟了,各家才有可能隔三差五的在自家的大鐵鍋裡烙幾張靠焦糊味的大餅來「調頓兒」。
  • 朱軍:麥子熟了
    #緒剛說事#【朱軍:麥子熟了】 晨曦中 一片麥浪 像大海的波濤 翻卷著 撲向遠方 泛起滿眼金黃
  • 精品微小說:麥子熟了
    麥子熟了孫海英眼看就到五月底了,又到收麥子的季節。金伯從儲藏室的隔板上取出一個紙袋子,噗——噗——吹去袋子外面的塵土,又找來塊抹布用力擦了擦,輕輕打開層層包裹的紙袋,慢慢抽出一把鐮刀。金師傅仔細端詳了一番,滑溜溜的手柄,那是他多年勞作的見證。
  • 又是一季麥子熟,這樣的場景再也看不見了
    田地裡綠油油的麥子悄悄變了顏色,先是厚綠夾著淡黃,再由淡黃直接成了金黃色。聽著「包穀,包穀,收麥種穀」的鳥兒聲,就知道布穀鳥躲在山窩上催促著農人該收割麥子了。哦!故鄉的麥子又成熟了。是的,麥子成熟了。輕淺的,骨子裡卻是熱情奔放的。
  • 麥子黃時,杏也熟了
    河南封丘訊(封丘網事作者:張曉峰)麥子黃時,杏也熟了。在北方,杏應該是熟得最早的水果吧。李子也是這時候熟,但無論熟得再透,總是脫不了酸味兒,所以把李子算作水果多少有點勉強,它也登不得大雅之堂,上不得席面。再稍晚些,桃子也熟了。
  • 芒種到,又是麥熟時節,誰還記得小時吃過的青麥子的味道
    節氣馬上就到芒種了,熱乎乎的南風颳了一天,正想著這大風是不是把滿地的麥子都刮黃了?就看到朋友圈裡有人曬出了一把麥穗和搓麥粒的圖片:「小時候,搓把麥粒就解饞。」麥粒的香氣仿佛穿過屏幕,穿過歲月,向我飄過來。
  • 昌樂汶河邊有一種鳥兒,只要它鳴叫,麥子就要熟了
    當布穀鳥悅耳動聽的叫聲划過汶河上空時,兩岸田地中的麥子就要熟了。五月的汶河兩岸,或濃或淡的麥香與夏風浸潤在一起瀰漫,讓人禁不住駐足打望一眼遠處蒼黃的田野而不得不陷入對往日場景的思戀。是啊,麥子要熟了,汶河的夏天就要來了。河邊水草叢中已經出現一群群四處尋找媽媽的小蝌蚪。汶河「汩汩汩」流淌。魚兒們歡快地遊來遊去,有時戲水,有時捕食,有時仿佛在曬太陽、與小夥伴們玩捉迷藏,有時就是在懶懶地散步、思考。蜻蜓倏然立在一棵香蒲草葉尖上,屁股朝天地歇歇腳。白蝴蝶在草叢裡舞蹈,有的形單影隻,有的成雙成對。
  • 麥子熟了,這塊北京二環裡的麥田距離前門步行街只有800米遠
    麥子熟了,這是兒時最喜歡聽到的一句話,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裡,成熟意味著收穫,意味著全家的口糧有著落了。自從進了城,麥子這種曾經非常熟悉的農作物逐漸變成了兒時的回憶,想去看一看沉甸甸的麥穗,只能周末去郊區了。
  • 白了髮絲 彎了脊背 唯有孝心不變
    33年的時間,白了萬大針的髮絲,壓彎了他挺拔的脊背,唯一沒有改變的是他對母親的那顆孝心。從他選擇辭職回家照顧母親,再到帶著母親輾轉回到老家,如今萬大針的母親已經100周歲了,33年的相守,有多少日子,就意味著多少艱辛。萬大針的孝親行為,逐漸在十裡八鄉傳播開。鄰居萬仁國說:「照顧病重癱瘓的人,是最苦最累的活兒,更何況是長年累月。
  • 將2萬多畝快熟的麥子油菜鏟毀,就是為了完成退耕指標?
    初秋時節,人們的臉上都寫滿了笑容,因為該歡慶豐收了,但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陳巴爾虎旗,卻有人滿臉愁容,至於原因則是,自家快熟的小麥的被鏟毀了,據了解,自7月以來,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陳巴爾虎旗鏟毀2萬多畝即將成熟的麥子、油菜,突擊完成退耕還林指標,目前,該旗已暫停鏟毀餘下的2萬多畝莊稼,但此事已造成數百萬斤麥子、油菜籽損毀。
  • 張亞莉‖麥子的方陣
    麥子黃了麥子黃了!杏子也熟了!用母親的話就是周內急急忙忙上班,周末急匆匆回家。可是上周末回家時不一樣了,我們的車子從縣城駛出後,不多一會兒,我就被吸引了,夏日的六七點天空被暈染的五彩斑斕,道路兩邊的田地裡遠遠地、出現了黃燦燦的麥田,我心裡突然有了期待,「麥子黃了啊!可以吃杏子了呀……」依稀歲月裡的泛黃的記憶也被這眼前閃過的一幕幕勾起了。
  • 麥子什麼時候成熟?南北方麥子什麼季節收割?
    說到麥子成熟,這對於三農苑說來講再熟悉不過了,最起碼在北方來講是比較了解的,說到收麥子相比對於80和90後的朋友們仍記憶猶新,兒時麥子成熟的時候也是學校快要放假的時候,農村長大的孩子假期只要是上學的基本都會幫助家裡幹農活,收麥子就是其中之一,那麼麥子什麼時候成熟呢?南北方麥子收割季節一樣嗎?
  • 豐收時節:你知道麥子有多少種味道
    芒種到了,麥子就要熟了。布穀鳥來了,銜著六月的季風,熟透的芒種,是屬於六月成熟的季節,是屬於小麥收穫的時令。站在蕩漾著層層金色波浪的麥田裡,置身其中才能理解土地裡埋藏的希望和麥浪裡蕩漾著的喜悅,才能聞到麥子散發出的成熟的味道。極目遠眺,一塊塊麥田密如絨氈,棋盤般整齊,像是心靈手巧的裁縫修剪過一樣。微風吹過,麥葉沙沙作響,麥浪起起伏伏,綢緞般綿延向遠方。身前身後,一株株金黃的麥稈,葉片修長挺拔;一粒粒鼓脹飽滿的麥粒,密密匝匝,結成小穗。
  • 每年收完麥子之後,布穀鳥就不在了,它們飛去了哪裡?
    每年收完麥子之後,布穀鳥就不在了,它們飛去了哪裡?布穀鳥即大杜鵑,為杜鵑屬鳥類,又名郭公、布穀、鳩、喀咕。基本上全國都有分布。大型杜鵑花棲息在森林中的山區、丘陵和平原地帶,有時也出現在農田和居民點附近的樹木上。
  • 農村舊事二割麥子
    時間倒退二十年麥收日子我是記憶永遠不忘記,二十年前農村麥收完全人工割麥子,割麥真是為氣活,不會用鐮刀的人經常割到手。二十年前我也十幾歲了,但是那是我己經會割麥子了。農村有句俗語「麥熟幾天",麥子成熟就集中在那幾天。所以那幾天對農民來說即是收穫的季節,又是十分勞累那幾天。早晨三點多爸媽就起來了,媽媽作飯,爸爸用磨石磨鐮刀,古人一句話磨刀不誤砍柴功,這一句話說的真對。
  • 麥收——有關麥子的文化
    麥子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佔據了重要位置,我們離不開麥子的衍生物——麵粉。而製作成各種美味的麥子什麼時候進入的中國呢?又經歷了那些階段?今天就讓我們就來說說「麥」。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出土的麥子-圖歷史上,小麥的栽培主要分布於黃淮流域,其中又以漢代由於麵食的發明,麥作發展最為迅速。
  • 麥子啥時候收割好?
    麥子啥時候收割好?文/農夫也瘋狂眼看著芒種節氣就要到了,而走在麥地裡,也能看到風吹麥浪的景象了。對於農民來說,修整了一段時間,又要開始為麥收做準備了。那麥子在什麼時候收割好呢?其實這個真的沒有標準的答案,因為各地的麥子播種時間不同,麥子的品種也不一樣,所以收割的時間也不一樣的。
  • 雄安記憶:打麥機打麥子
    千百年以來,農村打麥子都是軋場。先是把揮舞鐮刀收割的麥子捆成捆運到大場,再用鍘刀鍘掉麥根攤在場上晾曬,曬乾後套著牲口拉著碌碡反覆碾壓,麥粒就脫落了。 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我們村開始有了打麥機,打麥機使用方便,麥子曬不幹也沒有多大關係。但打麥機有危險,操作不當會掩住袖子,把手卷進去造成傷害。
  • 民間故事:稻穀和麥子
    它想了半天,終於想出個好辦法,它跑到糧倉裡就地打了一滾,身上粘滿了稻穀、麥子,拔腿就往人間跑。跑啊,跑啊,跑到黃河邊,河上沒船沒橋,天狗只好遊水過去。哪知道天狗一下水,悲劇了,粘在身上的稻穀和麥子全都給水衝掉了,還好,狗尾巴是翹起來的,沒下水,尾巴尖尖上粘了一點點,所以後來,稻穀和麥的穗子長的就像狗尾巴。
  • 七八十年代割麥子,麥田必備的變蛋啤酒,有多少農民記得?
    說起七八十年代的農民,那是一個辛苦,起早貪黑的種地,還是吃不飽穿不暖,這也是沒辦法的事,農民沒文化、沒技術,也沒什麼賺錢門路,種地就是唯一可以致富的途徑,在我們淮北地區,小麥是一年一種,也是家家戶戶養家餬口的主要營生,每年六月份收割麥子即是農民盼望的日子,也是農民苦累的日子,上田割麥有兩樣東西必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