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養老一直是一個熱門話題。
前有「上海88歲的老人將300萬房產全部留給家樓下的水果攤主」,後有「99歲老人因被子女強辭保姆哭訴:『子女統一戰線針對我『」。
其中第一個新聞這個事件之所以引起極大的社會反響,折射出我國在進入老齡社會之後,大家對於家庭關係、養老、遺產繼承等的高度關注,很多人同樣也會陷入血緣、親情和利益的糾葛,思考眼前的問題和身後事,不自覺引起情感的共鳴。
蝸小妹為老人能提前做好有效遺囑,而感到慶幸。到明年1月1日起,《民法典》就開始正式實施,在此次《民法典》繼承篇的規定中,有許多與之前繼承法律規定不同之處進行了梳理,供大家參考。
一、拓寬遺產範圍,虛擬財產也可繼承
民法典第1122條規定了遺產的定義:
遺產是自然人死亡時遺留的個人合法財產。依照法律規定或者根據其性質不得繼承的遺產,不得繼承。
換句話說,只要是自然人合法取得的財產,在其死亡後都屬於遺產,可以被繼承。隨著經濟的發展,財產種類將逐漸增加,遺產範圍更靈活,可以最大限度的保障私有財產繼承權。
「你想把我笑死,好繼承我的花唄號」梗話成真,除了支付寶這類與錢相關的帳號外,QQ號、抖音帳號、遊戲裝備、虛擬貨幣......等也具有一定的資產屬性,應該作為遺產被繼承。
這不是玩笑!你以後從爸媽那繼承的,可能是遊戲裝備……
二、侄甥可代位繼承
《民法典》第1128條新增了:
被繼承人的兄弟姐妹先於被繼承人死亡的,由被繼承人的兄弟姐妹的子女代位繼承。
別擔心,其實這條規定是第二順位繼承人時的代位繼承,隨著越來越多的丁克家庭出現,很多人的養老其實是由侄子或者侄女負責的,2021年民法典施行後,老人的侄子或者侄女是可以代位繼承他的遺產。
三、取消公證遺囑效力優先
一些老人會立幾份遺囑,但是哪份遺囑最後會被法律認可呢?在原有的繼承法中,是以公證遺囑的效力為優先原則。此次民法典草案繼承編中刪除了「公證遺囑效力優先」規定。
家理律所曾經代理了這麼一樁由多份遺囑引發的房產繼承的案件,親兄妹因為房產到底應該有誰繼承、父親的兩份遺囑到底那份有效,最終鬧上了法庭。最終法律以父親的遺願為準,對兄妹倆平分遺產。
2021年民法典施行後,公證遺囑不再具有效力優先性,有多份遺囑時,以最後訂立的遺囑為準。
四、新增繼承人「寬恕制度」
民法典繼承編規定了5類喪失繼承權的行為:
①故意殺害被繼承人;②為爭奪遺產而殺害其他繼承人;③遺棄被繼承人,或者虐待被繼承人情節嚴重;④偽造、篡改、隱匿或者銷毀遺囑,情節嚴重;⑤以欺詐、脅迫手段迫使或者妨礙被繼承人設立、變更或者撤回遺囑,情節嚴重。
繼承人有上述3、4、5的行為,確有悔改表現,被繼承人表示寬恕或者事後在遺囑中將其列為繼承人的,該繼承人不喪失繼承權。
例如小王因虐待父母喪失繼承權,但他後來悔過,獲得被繼承人原諒,他能繼承父母的財產嗎?可以的。這條制度確實給了「犯錯」的繼承人一個改正錯誤的機會,讓法律不僅有剛度更有溫度。
五、創立遺產管理人制度
《民法典》第1145條新增了:
繼承開始後,遺囑執行人為遺產管理人;沒有遺囑執行人的,繼承人應當及時推選遺產管理人;
隨著社會富裕程度的不斷提升,人們的遺產越來越多,《繼承法》於1985年實施時,萬元戶就已十分難得。而現在,不少家庭擁有巨額資產,且遺產狀況複雜,可能分布在各地,種類繁多,需要專業的管理人加以打理,以保障當事人的利益。
六、新增遺囑方式
民法典繼承編將「列印遺囑」、「錄像遺囑」也列入了有效遺囑形式中。
「列印遺囑」應當有兩個以上見證人在場見證。遺囑人和見證人還需要在遺囑每一頁籤名,註明具體的年月日。「錄像遺囑」,以錄像形式立的遺囑,應當有兩個以上見證人在場見證。遺囑人和見證人需要在錄音錄像中記錄其姓名或者肖像,還有具體的年月日。
現行的《繼承法》年代久遠,施行時網絡電腦都還未普及,但隨著經濟發展,列印文件、錄音錄像越來越普遍,「列印遺囑」和「錄像遺囑」更適合新時代群眾的需求。
民法典施行後,遺囑訂立方式更多元化,有:自書遺囑、代書遺囑、列印遺囑、錄音錄像遺囑、口頭遺囑,公證遺囑。
90後都開始立遺囑了,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遺囑訂立方式,處置自己的個人財產,未雨綢繆,規劃好未來,也是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哦。
如今,中國的高淨值人群已經突破24萬人,可支配資產規模也達到7.5萬億,他們的遺產繼承簡直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這些人群的財富定向傳承,減少家人之間爭奪財產,家理律師建議應該創立遺產管理人制度,選擇提前制定財富傳承方案。
最後
家理律師提醒,遺產繼承中的遇到的問題經常是五花八門。有些繼承糾紛中,被繼承人去世之後,將他的藥物、衣物等一併在火化當日燒掉,平時照顧的過程也沒有留下證據,在證據方面多存在忽視的問題,當發現對方擅自處理遺產及時告知律師,為當事人爭取更大的利益。
財富傳承自古就是一個家庭的大事,如果處理不好,輕則引起糾紛、重則血親結仇,這也是家事法業務的特性。
無論是罕見於驚天動地的頭條新聞,還是鮮有動輒數億元的經濟糾紛,但對每一個公民而言,不論你是那位獨居老者,還是獨自在海外求學的年輕學子,在適當的時候立下遺囑,也是對自己、對家庭負責的一種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