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美食中,燒味一直是當之無愧的主角。大至粵菜館,小到茶餐廳,從燒鴨到叉燒,表面油光、內裡嫩滑,港式燒味讓人垂涎。
■ 燒味檔配置
可當天氣轉涼,燒味的光芒會被另一味美食蓋過。冬天一到,一道時令限定美味,便悄然出現在各家粵菜館的菜單中,那就是——腊味。
■ 腊味攤配置
如果你趁冬天來香港,會看到街頭巷尾隨處張貼著各大品牌的腊味廣告。悉心觀察便會發現,廣告裡最常用的形容詞是暖笠笠。
廣東話裡,「暖笠笠」是「暖烘烘」的意思。冬季吃腊味,是香港人一貫的飲食傳統。在廣東一帶,也有「秋風起,見腊味」的說法。
■ 過一個暖笠笠的腊味二人世界!
中國人製作腊味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早在《周禮》和《周易》中,就有關於肉脯和腊味的記載。
「臘」是一種處理肉類的方式,指用鹽或醬醃漬肉後再將其自然風乾。華南地區大多氣候溼熱,肉類食物容易腐爛變質,因而溫度較低且乾燥的冬季,就適合製作腊味。
■ 腊味四寶:臘腸、潤腸、臘肉、臘鴨
即便如今,大部分工廠都已採用室內熱風乾燥的辦法應對潮溼天氣,讓大眾一年四季都能吃上腊味,但人們還是更鍾情於冬日暖笠笠的食臘滋味。
在中國古代,「臘」是一種祭名。每逢十二月初八,民間都有獵殺禽獸以祭祖的傳統。這種儀式被稱為「臘祭」,因而十二月也被稱為臘月。在隆冬臘月裡吃腊味,也是要告訴大家:要過年了。
■ 紅紅火火腊味檔
各式腊味裡,最具代表性、同時也最受喜愛的便是臘腸,另有一種在香港腊味界廣受歡迎的,叫「潤腸」。「潤」即廣東話裡的「肝」,豬潤腸和鴨潤腸,也就是豬肝腸和鴨肝腸。
■ 臘腸和潤腸
若要分辨倒也簡單,臘腸色澤鮮亮發紅,潤腸則偏黑許多。除此以外,還有臘肉、臘鴨、臘下水,其中鴨肉做腊味最為合適。
臘鴨腿,香港人也稱臘鴨脾,烹飪後的臘鴨腿鮮香芳鬱,肉質軟嫩而有嚼勁。入口不幹不柴不油膩,恰到好處的口感和風乾所留下的獨特鹹香,讓我每到冬季就嘴饞難耐。
■ 臘鴨飯
因《舌尖上的中國》而為人熟知的腊味店和興腊味家坐落在香港上環,這家有著60年歷史的老店主打港地製造,是香港為數不多在本地設廠且沿用手工腸衣製法的老字號。歷經起起落落,如今在一片支持本地製造的呼聲中,老字號煥發出了新生機。
■ 和興腊味家
香港腊味口味偏甜,但烹調方式多種多樣,最常見的有腊味煲仔飯、荔芋臘鴨煲、生炒腊味糯米飯、臘腸炒芥蘭等。
每次有朋友來香港玩,我都會安排他們去廟街吃一頓馳名的興記或者四季煲仔飯。但於我而言,最好吃的腊味煲仔飯還要數西環的永合成馳名煲仔飯。
■ 興記門面
想起某個工作日中午,胃裡召喚起永合成,於是我拉起友人搭上港鐵說走就走。不料出地鐵趕上傾盆大雨,我們一路小跑來到餐廳,襯衣已經被澆透。
點菜的空檔,店裡的阿婆拿來一捲紙巾幫我擦乾衣服,又端來一碗熱湯,等煲仔飯上來的時候,胃裡和心裡早已暖和舒坦起來。
■ 永合成店面
永合成的腊味煲仔飯只在冬季供應,開蓋瞬間,臘腸獨特的玫瑰香和酒香四散開來,這味道帶來的感動,果真只有在冬天的餐桌上才能體會到。
飯中滲透出的腊味油脂浸潤鍋底,經過明火的洗禮,飯粒變為清脆香濃的飯焦,這是一份煲仔飯的靈魂所在。
■ 冬季時令腊味煲仔飯
若是不想去餐廳吃,自己做起來也簡單。買來臘腸和潤腸,直接放入蒸好的米飯中。稍悶片刻打開蓋子,米飯的熱氣湧上,香甜的穀物味難掩腊味的甄鬱鹹香,臘腸色澤油亮,口感微甜有韌勁。肉中的鹽味混著微醺酒香在口腔中迸發,腸衣鎖住的豬油也於唇齒間擴散,再立馬配上一口熱氣騰騰的米飯,真真是人間美味。
■ 臘腸煲仔飯的誘惑
腊味,是時間饋贈的風味。皺巴巴的外表與濃厚鹹香的味道,是溫度與溼度平衡角力、鹽分肆意釋放的結果。中國人看天吃飯的古老智慧,也蘊藉於此。
在一年行將結束之際,腊味適時登場。隨著家家戶戶的餐桌上過年氣息愈濃,腊味的存在,也在提醒人們感恩這一年的勞動收穫。關於風味與時間的故事,還在延續著。
下次不如也挑個隆冬時節去香港走走,嘗嘗這季節限定的美味,體會一把港地年味。
■ 煙火氣迷人
作者/MR.Q
圖片來源 / 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