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橘媽
開篇我就要說一句,很多家長對於隱私概念並不清楚,我這麼說肯定有人不服氣,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不少家人認為孩子就是自己的,小時候換尿布都看光了,在家長面前,孩子哪有什麼隱私。
我初中時期曾因為母親偷看我日記,把自己的日記本燒光,並且再也沒有寫過日記。
其實不光這種嚴重的隱私侵犯,日常生活中的細節也看出父母到底有沒有尊重孩子。比如進屋敲門。
國外一個創意廣告,將不敲門會帶來的尷尬情況演了個遍,場景是一家人在家裡,他們推廣了自己產品的功能,還讓人對敲門這一細節舉動更加注重。
場景一:女兒在衛生間用剪刀剪劉海,媽媽抱著一摞乾淨毛巾直接闖入衛生間,女兒被嚇到,手一滑,劉海變狗啃……
最後媽媽還問女兒:「這就是你想要的樣子嗎?」——失去社交(這裡指的應該是女兒剪毀了頭髮不能出去見人了,同時也不想跟媽媽說話了)
場景二:女兒和男朋友在臥室裡剛要接吻,爸爸看到走廊裡隨意亂丟的棒球棍,撿起棒球棍後直接推門而入,想告訴女兒不要亂扔。
女兒和男朋友被突然闖入的爸爸嚇得不輕,一下子彈開,而看到了拿著棒球棍的爸爸,男孩兒有被嚇到,爸爸還沒來得及解釋,男孩兒從二樓窗戶跳下。——失去愛情
場景三:一家三口在客廳看電影,看到感人的地方,女兒和媽媽看哭了,而爸爸則輕輕地笑了一下就離開了,仿佛覺得她們母女誇張一樣,爸爸去了書房。
母女倆看完電影就探討著劇情直接推門進了書房,結果看到在痛哭的爸爸。最後母女倆安慰爸爸「沒事呀,就是個電影而已」——失去尊嚴
一個家庭當中,互相尊重是最基本的溝通前提,親子關係惡化也往往從不尊重開始,尤其是隱私的暴露,很容易引發一場「戰爭」。
最細節的尊重孩子隱私的舉動莫過於進屋之前敲門,給房間裡的孩子一些心理準備,同意之後再進入。
父母在意這個細節,孩子也會模仿這個細節,所以,孩子也會在進入你們房間的時候敲門。這是一種禮儀教育。
如果父母不這樣做,那麼孩子就不在意,就可能會在某一時刻像那位爸爸一樣「失去尊嚴」。
不僅如此,孩子有時候在自己的房間裡專注於某件事的時候,父母突然推門而入,反而會干擾到孩子的專注度。
生活中,大人容易忽略孩子的隱私對孩子的重要性。
從發展心理學來講,1歲左右的孩子已經開始有了「自我意識」,雖然那時候還不太明確,但是隨著各個敏感期的出現,孩子學會更多,也更能明確的分清楚你、我、他,知道什麼是自己的,什麼是別人的,自己有權利拒絕別人的要求。
也就是說,從孩子有自我意識的時期開始,就應該要尊重孩子的隱私、意願等等。
記得之前有一個採訪,分別採訪了一些10後的小朋友,讓他們表達一下媽媽把他們的照片曬在朋友圈的感想,被採訪的這些小朋友都表示不喜歡媽媽曬自己的照片,有的小朋友甚至反感。
孩子覺得自己是去餐廳吃飯的,但是媽媽仗著兒子長的帥,非要多拍些照片曬一曬,兒子吃飯的快樂心情都被毀了。
所以,需要給孩子足夠的隱私空間
老早之前抖音上有一段時間,網友們喜歡分享自己在房間裡搭建的「專屬小空間」,大多數是在自己床和牆的縫隙之中,60公分寬左右的通長空間,裡面布置上毛茸茸的地毯,纏上五顏六色的燈帶,溫馨還隱蔽。
不管是大人孩子,都需要那麼一點屬於自己的空間,在這個空間裡可以想做什麼做什麼,不怕被人打擾和闖入。
之前也看過一個故事,是一位媽媽想要一間屬於自己的房間,於是和家人商量了一下,把家裡的地下室騰出來做她的專屬空間,她累的時候會去那裡歇一歇,哪怕是發呆都很舒服。
但是後來這個空間被家裡的孩子發現了,經常會去打擾她。她在離家不遠處找了一處旅館,在那裡找了一間房辦理了長期租約,偶爾去那裡休息放鬆。
可是後來老公發現她經常往外跑,猜測她出軌了,但是她沒有解釋,因為她只想守住自己的這一片專屬空間。
有不少寶媽會發現有了孩子後,自己幾乎沒有了隱私,上個廁所都不能關門。但是反過來講,孩子長大了,也需要自己的空間了,爸媽這樣不尊重的隨意進出,是不是也不合理啊?
給孩子一些隱私,尊重孩子的隱私就是留給孩子屬於自己的空間,這樣,親子關係也會更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