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天氣開始轉暖,四川音樂節市場也開始走向旺季。2019峨眉山音樂節、超級草莓音樂節成都站等5場音樂節即將登陸四川,上百組音樂人將登場亮相。
4月1日,記者從省文化和旅遊廳獲悉,2018年四川共舉辦96場音樂節,數量堪稱「井噴」,創下歷史新高。數據背後,隱藏著怎樣的市場現象?
□本報記者 李婷
數據1 96場音樂節,或進全國前三
2018年四川舉辦了96場音樂節,比2017年的72場增長33%。「雖然全國的最終排名還沒公布,但目前這個數字進全國前三應該沒太大問題。」業內人士分析說。
道略音樂產業研究中心分析,2017年是西南地區音樂節在全國發展勢頭最為迅猛的一年,四川更是增長的主力。2017年四川地區的音樂節舉辦數量首次超越廣東,躍居全國第一。以城市漲幅來看,成都大幅增長114%,躍居全國第二,僅次於上海。
這份亮眼的成績單,成為吸引不少本土和外地的音樂節主辦方2018年來四川投資的原因之一。
全國備受關注的幾大音樂節品牌「草莓音樂節」「熱波音樂節」「春浪音樂節」「簡單生活音樂節」均在成都落地。「簡單生活音樂節」創始人李宗盛在新聞發布會上說:「成都有著充滿潛力的音樂受眾市場,大量充滿活力的獨立原創音樂人非常吸引我,再加上政府發展音樂產業的政策支持,讓項目得以順利落地。」
本土方面,咪咕音樂主辦的「2018成都國際熊貓音樂節」去年國慶節開唱,並與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合作售票。康定情歌國際音樂季、涼山中國彝歌會更是吸引了眾多當地群眾自發踴躍參與。
數據2 739萬人參與,市場需求較高
2018年,約有739萬人參加四川地區的音樂節,3年內年均增長271%。究其原因,除了音樂節數量增加外,音樂節陣容的稀缺度具有很強的吸引力。
像主打搖滾的「仙人掌音樂節」,難得一見地聚齊了崔健、謝天笑、鄭鈞、張楚等老牌搖滾藝人;「成都春浪音樂節」正值新人吳青峰出道首秀和樂團「草東沒有派對」同臺,這些陣容的稀缺性,在中秋節、暑假期間吸引不少西安、重慶等外地的樂迷「打飛的」前來參加。
音樂節垂直細分領域的專注度,也吸引不少樂迷不遠萬裡來參加音樂節。去年6月舉辦的PEC熊貓電音嘉年華,吸引了3.5萬餘名電音迷,其中約佔1/3的觀眾來自北京、上海、江蘇、浙江和福建等地。而去年的成都汽車音樂季(節/周)還特別設置文產交易博覽會,邀請國內幾十家經紀公司到現場選擇藝人、獨立音樂人和獨立製作人並籤訂合約的方式,幫助近50組藝人成功籤約。
數據3 56255.9萬元,演出收益增長快
為進一步加快全省音樂產業發展,2016年,省政府專門成立了四川省音樂產業發展領導小組。每年上千萬元的政府音樂產業專項資金,成為撬動音樂產業及其周邊產業發展的槓桿。3年來,全省音樂季(節/周)投資從2016年的4615.03萬元,增加到2018年的20192.9萬元,年均增長209%。音樂季(節/周)演出收益從2016年的8453萬元,增加到2018年的56255.9萬元,年均增長260%。
以四川省「1+4+N四季音樂季」為例,這是四川基於地域特點和民族特色形成的推動音樂產業發展的模式。「1」是指以成都為核心,將成都建設成中國音樂之都,成為國際有影響力的音樂城市;「4」是指春夏秋冬四季音樂節,分別為「春季樂山佛光花海音樂節」「夏季紅原雅克大草原音樂節」「秋季康定國際情歌音樂節」「冬季涼山陽光音樂節」;「N」則指全省其他地方音樂季(節/周)活動百花齊放。
尤其是紅原雅克大草原音樂節,啟動政府專項資金後,走市場化道路進行對外招商,最終打造成集綠色公益、體育盛會、世界音樂、原創盛典於一體,被稱為「海拔最高的音樂節」,有力地拉動了當地的旅遊經濟發展,當地的旅遊綜合收入從2016年的0.63億元,到2017年的0.98億元,再到2018年的1.52億元。
數據4 成本偏高,八成不賺錢
值得注意的是,在熱鬧風光的音樂節市場背後,也有一些難言的「苦楚」。繁重的安保費、明星高昂的出場費、屢禁不止的黃牛等因素,讓四川音樂節的票價在全國較高,不少音樂節主辦方賺了熱鬧沒賺錢。
「目前五分之四的音樂節是不賺錢的。」省文化和旅遊廳相關負責人說,在正常情況下,音樂節盈利依然遵循「二八原則」,即整個市場上只有兩成的音樂節賺錢,要做大做強亟待整合更多的社會資源進行升級。
咪咕音樂副總經理袁敏表示,音樂節不是一個獨立的板塊,只是整個公司生態體系中的一部分。未來,咪咕音樂將推出以「追逐未來」為主題的國內首個5G網絡覆蓋的戶外音樂節。用戶將在5G-ZONE互動區中感受車載互聯、全景直播、雲VR\AR、視頻彩鈴等極速體驗。同時,現場還有咖啡、IP周邊等時尚街區,此外還有集民族音樂人、非遺傳承人等民族元素一體的叢林民族部落,為消費者帶來兼具音樂演藝、民族文化和科技體驗為一體的音樂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