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是起源於中國並同時影響及流傳至其他周遭東亞地區國家的文化主流思想、哲理與宗教體系。前5世紀由孔子振興、集大成而非原創,脫胎自周朝禮樂傳統,以仁、恕、誠、孝為核心價值,著重君子的品德修養,強調仁與禮相輔相成,重視五倫與家族倫理,提倡教化和仁政,輕徭薄賦,抨擊暴政,力圖重建禮樂秩序,移風易俗,保國安民,富於入世理想與人文主義精神。
儒家尊崇孔子為聖人,以四書五經為經典,得孟子、荀子、董仲舒、韓愈、二程、朱熹、王陽明、顧炎武、等大儒加以發揚,歷久而猶新,對整個東亞的文化與道德教育都有重大貢獻,成為東亞一大學術思想體系。
今天整理儒家最經典的十句話,和大家共同欣賞,而且從這十句話中可以體會到,儒家從來都不懦弱.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讀書人不能不心胸寬廣意志剛強,因為肩負重任而且徵途遙遠。他把實現仁的理想作為自己的使命,擔子難道不重嗎?他為這種理想而奮鬥,直到死去為止,路途難道不遠嗎?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真正的「大丈夫」不應以權勢高低論,而是在面對富貴、貧賤、威武等不同人生境遇時,都能堅持自己的信念。孟子的這段名言,句句閃耀著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輝,在歷史上曾鼓勵了不少志士仁人,成為他們不畏強暴,堅持正義的座右銘。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戰鬥中,三軍的統帥可以被俘虜,但一個普通人的意志卻不能被迫改變的。強大的意志才是一個人生命中最寶貴的東西。
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死和生聽憑命運的安排,富與貴在於上天的決定。君子只要盡心盡力而沒有過失,對人恭敬而合乎禮法,那麼四海之內的人都如兄弟一般了。
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
在私利面前能夠想到道義,遇到危難能夠挺身而出,雖然長期生活在貧困之中,也沒有忘記平生的諾言,這樣就可以說是一個十全十美的人了。
雖千萬人吾往矣
縱然面對千萬人阻止,我也勇往直前。孟子認為這是一種勇氣和氣魄,代表一種勇往直前的精神。正是這句話,在每次民族危亡的時候總有人挺身而出,讓中華的文化得以傳承。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自古以來,人終不免一死!但死得要有意義,倘若能為國盡忠,死後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 文天祥一介書生,用自己的生命對這句話做了最好的詮釋。
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於志者。
志不樹立,天下就沒有可成功的事,即使是各種工匠技藝,也沒有哪個不是靠志氣才能學成的。自古以來,凡欲做大事者必先立志,志不堅則事必難成。這是因為,一個人的理想,體現著這個人的眼界和胸襟,自然也決定了他日後的高度。所以,人不應隅居於自己的狹小天地之中,而應眼睛望向大千世界、心中裝上天下蒼生,站在一個更高的層次去看待世間。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民貴君輕」成為後世廣泛流傳的名言,一直為人引用。國君和社稷都可以改立更換,只有老百姓是不可更換的。所以,百姓最為重要
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
自己損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談出有價值的言語;自己拋棄自己,對自己極不負責任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價值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