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最經典的十句話,告訴你儒家從來都不懦弱

2020-12-15 唐詩宋韻

儒家,是起源於中國並同時影響及流傳至其他周遭東亞地區國家的文化主流思想、哲理與宗教體系。前5世紀由孔子振興、集大成而非原創,脫胎自周朝禮樂傳統,以仁、恕、誠、孝為核心價值,著重君子的品德修養,強調仁與禮相輔相成,重視五倫與家族倫理,提倡教化和仁政,輕徭薄賦,抨擊暴政,力圖重建禮樂秩序,移風易俗,保國安民,富於入世理想與人文主義精神。

儒家尊崇孔子為聖人,以四書五經為經典,得孟子、荀子、董仲舒、韓愈、二程、朱熹、王陽明、顧炎武、等大儒加以發揚,歷久而猶新,對整個東亞的文化與道德教育都有重大貢獻,成為東亞一大學術思想體系。

今天整理儒家最經典的十句話,和大家共同欣賞,而且從這十句話中可以體會到,儒家從來都不懦弱.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讀書人不能不心胸寬廣意志剛強,因為肩負重任而且徵途遙遠。他把實現仁的理想作為自己的使命,擔子難道不重嗎?他為這種理想而奮鬥,直到死去為止,路途難道不遠嗎?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真正的「大丈夫」不應以權勢高低論,而是在面對富貴、貧賤、威武等不同人生境遇時,都能堅持自己的信念。孟子的這段名言,句句閃耀著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輝,在歷史上曾鼓勵了不少志士仁人,成為他們不畏強暴,堅持正義的座右銘。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戰鬥中,三軍的統帥可以被俘虜,但一個普通人的意志卻不能被迫改變的。強大的意志才是一個人生命中最寶貴的東西。

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死和生聽憑命運的安排,富與貴在於上天的決定。君子只要盡心盡力而沒有過失,對人恭敬而合乎禮法,那麼四海之內的人都如兄弟一般了。

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

在私利面前能夠想到道義,遇到危難能夠挺身而出,雖然長期生活在貧困之中,也沒有忘記平生的諾言,這樣就可以說是一個十全十美的人了。

雖千萬人吾往矣

縱然面對千萬人阻止,我也勇往直前。孟子認為這是一種勇氣和氣魄,代表一種勇往直前的精神。正是這句話,在每次民族危亡的時候總有人挺身而出,讓中華的文化得以傳承。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自古以來,人終不免一死!但死得要有意義,倘若能為國盡忠,死後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 文天祥一介書生,用自己的生命對這句話做了最好的詮釋。

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於志者。

志不樹立,天下就沒有可成功的事,即使是各種工匠技藝,也沒有哪個不是靠志氣才能學成的。自古以來,凡欲做大事者必先立志,志不堅則事必難成。這是因為,一個人的理想,體現著這個人的眼界和胸襟,自然也決定了他日後的高度。所以,人不應隅居於自己的狹小天地之中,而應眼睛望向大千世界、心中裝上天下蒼生,站在一個更高的層次去看待世間。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民貴君輕」成為後世廣泛流傳的名言,一直為人引用。國君和社稷都可以改立更換,只有老百姓是不可更換的。所以,百姓最為重要

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

自己損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談出有價值的言語;自己拋棄自己,對自己極不負責任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價值的事業。

相關焦點

  • 專訪︱香港儒家鄭宗義:儒家對當前大陸最現實的貢獻就在教育
    合理是說每個民族、文化傳統都有它的本位,文化傳承(最基本是母語的習得)使我們都浸潤在這個本位當中。但不能因此固步自封。本位的重要性不在於抗拒外來,而在於發展這個根,要開枝散葉,吸收新東西。根不能亡,不能忘記傳統,所有的發展都得通過這個根聯繫起來。但過分膨脹的本位主義,抗拒外來新事物的態度則是大有問題的。
  • 藏在酒裡的儒家文化
    儒家經典、傳世安邦,歷史上儒家學說被奉為治國安邦的聖經,而國人的酒文化同樣也受儒家文化的影響。《論衡》|文王飲酒千鍾,孔子百觚《禮記》說到「禮之初,始於飲食」,古代人講究禮節就是從喝酒吃飯開始,因為以前的祭祀、迎賓和婚喪都有專門的飲酒禮儀,繁複十分。古代飲酒的禮儀約有四步:拜、祭、啐、卒爵。先作出拜的動作;將酒倒一點在地上祭謝大地;嘗酒贊酒;最後仰頭一飲而盡。
  • 真正的儒家學子都是「猛男」
    說起儒家學子,大家印象都是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文弱書生的樣子。但真的是這樣嗎?真正說起儒家學子,那就要從春秋時期的孔夫子開始說起了。並且,孔子酒量超凡,據說從來沒有喝醉過。孔子大家思考一下,如果真是文弱書生的樣子,就以當時的社會狀況來看,孔子有可能活著周遊列國嗎,孔夫子從周朝繼承的儒家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中,射與御排名比書都要靠前,所謂的射就是射箭
  • 儒家中心論:幾千年以來的中國,為何儒家思想一直能夠屹立不倒
    儒家學說的創新之路春秋時期,孔子創立儒家學說,講求仁與禮,之後孟子、荀子在他的基礎上繼續發展,又賦予了儒家思想新的內容。入秦以來,儒家學說更是經歷了三次大轉型,而正是這幾次轉型,不斷使儒家學說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讓它適應了當時的社會環境。
  • 《春秋》是一本記錄歷史的書,是怎樣成為儒家經典的?
    《春秋》是魯國的史書,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史書,如果僅僅是這些的話,《春秋》是不能成為儒家經典的,但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春秋》是經過孔子修訂的版本,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人,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有至聖先師的稱呼。
  • 中高考必考知識-儒家經典《四書五經》概覽
    「四書五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儒家思想的經典著作,也是中國歷史文化古籍中的傳世寶典。《論語》是我國最早的語錄體散文集,是儒家最重要的思想著作,成書於春秋戰國之際,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關於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記錄。《論語》共計20篇,共約五百章,內容涉及文史哲,社會思想,文化教育和為人處世等諸多方面。在形式上既有語錄體(格言體),也有對話體和敘事體。
  • 荀子思想研究:確認儒家《春秋》的經典地位
    因此恢復荀子本來的學術地位,把握荀子與時俱進的思想特徵,是我們今天準確把握儒家思想精華,為當前文化發展提供富有生機與活力之因素的重要保證。本文以荀子與儒家《春秋》經典化為切入點,以個案研究的方式重新展示荀子在儒家思想發揚光大的過程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以期見微知著,為荀子思想研究的返本開新做一個新的嘗試。
  • 文武兼修的儒家四大高手,張良倒數,第一是深藏不露的儒家宗師!
    劇中儒家是諸子百家中佼佼者,在七國之內儒家的弟子數不勝數,今天小編帶大家來盤點一下儒家文武兼修的高手,大家看看都有誰?第四:張良張良是儒家小聖賢莊的三當家,氣質儒雅的張良原是韓國丞相張開地的孫子,家族五代都是韓國的丞相,張良聰明絕頂,他心中的智慧和謀略不輸於任何人,在韓國很受公子韓非的賞識。
  • 10句話認識儒家文化的精髓,快樂而不淫逸,仁愛而不冷漠
    儒家文化是一種快樂文化,不信,看完筆者總結的這些,你就明白。1基督教文化是原罪文化,生下來人就帶著罪惡,因此今生要懺悔贖罪。而儒家文化看待世界是溫暖的,因此充滿著人倫關愛,所以是快樂的。而儒家文化認為做人要修身,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我們實現自我價值的上升通道。3西方文化重視來世,死後到了末日審判,上帝會斷定你是受苦還是享福。而儒家文化認為人的幸福跟死後關係不大,跟人今生的德行有關。無論是信仰還是做事,都是為了德行完善,做一個有道德的君子。
  • 中國科技落後這口鍋,儒家不能背
    近代以來,中國的科技水平遠遠落後世界,很多人把中國落後的原因歸之於儒家,這是國家孱弱時的病急亂投醫,中國科技落後的原因和儒家沒有關係。1、從儒家思想來看,儒家從來也沒有輕視技術,比如孔子的弟子就曾向一位老者推薦使用桔槔,足以說明儒家不輕視技術。
  • 儒家經典《詩經》中的科技知識
    儒家經典中包含了豐富的古代科技知識,甚至還有專門的古代科技著作,而且,在儒家文化作為主流文化的背景下,儒家經典中的科技知識是古代 科學 家從事科學研究的基礎知識和專業基礎知識的重要來源。如果深入研究儒家經典中所包含的科技知識及其對古代科學家的科學研究所產生的影響,那麼也就不難理解儒家文化對於 中國 古代科技 發展 所起的積極作用。 《詩經》是中國古代最早的詩歌總集,主要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作品。但是,其中不少詩篇反映了當時的科技知識,涉及物候知識、動植物知識、地學知識、天文知識等。《詩經》的《豳風七月》被認為是一首物候詩[ ]。
  • 專訪臺灣儒家陳昭瑛:大陸「國學熱」是儒家自身生命力的表現
    這說明了年輕人對孔子不排斥乃至友善的態度。孔廟也推出了孔子公仔,受到年輕人的歡迎。兩岸年輕人都喜歡看的電視劇《我可能不會愛你》,劇中女主角程又青和前男友初遇的地點和複合約會的地點都在臺北孔廟,而劇組的影迷會也在臺北孔廟舉辦。「偏獨」的綠社盟(臺灣綠黨社會民主黨聯盟)「立委」候選人向檢察院檢舉對手違法蓋墓園時,使用的標語是「慎終追遠」、「別讓祖先蒙羞」,這說明了「臺獨」也在運用中國文化。
  • 什麼是儒家?儒家思想是如何包羅萬象的?
    #歷史冷知識#無論是理學還是心學,甚至清代的考據學都曾經自我標榜是儒家的繼承人那麼究竟儒家思想是什麼呢?這些分支到底是不是儒家呢?得從孔子和儒家開始說。儒的解釋有很多,有說柔的,有說術的,甚至在《周禮》中也有提到道的。但從孔子的畢生追求和《論語》中來看,儒家的本義是兩個,一個是仁義,一個是禮樂。這兩個基本要素構建了儒家思想的本源。仁義很好理解,為人不仁枉為人,而為君不仁枉為君。
  • 抨擊儒家文化的人,其實根本就不懂儒家文化
    所以,在推翻了封建帝制之後,儒家學說從近代以來受到的非議就不足為奇了。對五四精神的曲解,對名人的話語斷章取義五四時期,諸如胡適、魯迅等社會名流都是擺明車馬地反對儒家,但其實他們每一個反對儒家的人都有著很深的傳統文化造詣。
  • 荀子對儒家的解構與重構-姚海濤
    這對於後來定儒學於一尊、兩漢經學的興起,對將來儒學歷史之傳承,乃至中華文明之延續都起來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二)孔子對儒的改造以及儒家之成立儒的轉型是歷史發展之必然,但也必須由一個歷史擔當者來扭轉舊風氣以開出新性格。從軸心時代的世界文化比較視野來看,孔子無疑是比較特殊的一位。扭轉舊風氣的歷史擔當者是孔子。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是孔子。從中國儒學發展的歷史來看,從來沒有單一類型的儒家傳統。
  • 先秦儒家哲學:顛覆你對孔孟思想的刻板印象!
    我們今天讀儒家經典,不再像古人是為了求取功名,而是為了學習前人的智慧,是為了關照內心,驗證自我。我觀察到一個現象,對於儒家學說,有兩派完全相反的看法:有的人認為儒家是國學,只有精華沒有糟粕,有的人則認為,儒家是吃人的禮教,要打倒孔家店。有一句話說,有爭辯是因為有所不見。
  • 儒家五倫 五常 四維 八德這麼厲害
    作者:大國文社(大國文史,大果文社原創原創)長達四百三十多年的兩漢時代是我中華民族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時代,也是我中華民族唯尊孔孟之道的時代,更是我中華民族最尚武,最富強,最文明,最輝煌的時代。自從四大皆空遠離紅塵與世無爭到來,從此再無強漢。
  • 西漢著名儒家大師董仲舒的儒家思想對漢王朝的影響
    董仲舒認為天上的一切東西都是和地上的人息息相關的,統治者要用儒家的思想統治天下。儒學的核心思想是天人感應,君權神授。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四家學說中最開始得寵的是法家,結果法家讓秦朝滅亡了,對老百姓不實施仁義之政,而實行暴力是不能統治國家的。所以統治階級是不能全部適用法家的。
  • 影響中國幾千年的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孔孟卻表示不知情?
    漢武帝雖然從小在黃老之學的氛圍中長大,但是黃老之術並不能帶給他足夠的安全感,無拘無束的道家顯然阻止不了他的野心,作為典型的富二代,國庫充實,他不用太過於計較民生,於是就想找點事來讓自己流芳百世。文景二帝的無為而治讓他覺得太寬鬆,權利不夠集中,於是下詔徵求所謂的治國方略,這時候儒家看到了希望。
  • 諸子百家之儒家(上)
    儒家原先是先秦諸子百家之一,其創始人是孔子。儒家在先秦時期和諸子百家地位平等。而後漢武帝為了維護封建專制統治,聽從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對思想實施鉗制,使儒家重新興起。儒家的由來大約從公元前7世紀起,周朝的封建統治開始衰落,皇族子弟的教師,以及有些皇室成員本人,都散落在民間,以教授經書為生,有的因諳習禮儀而成為人家婚喪嫁娶、祭祀或其他禮儀的襄禮(司儀)。這些人被稱為「儒」。 「儒」字,《康熙字典》解釋:《唐韻》人朱切《集韻》《韻會》汝朱切,從音襦。學者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