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句話認識儒家文化的精髓,快樂而不淫逸,仁愛而不冷漠

2020-12-15 文眼看世界

儒家文化是一種快樂文化,不信,看完筆者總結的這些,你就明白。

1

基督教文化是原罪文化,生下來人就帶著罪惡,因此今生要懺悔贖罪。而儒家文化看待世界是溫暖的,因此充滿著人倫關愛,所以是快樂的。

2

西方文化思維是先贖罪,想要死後升入天堂,就得今生行好事。而儒家文化認為做人要修身,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我們實現自我價值的上升通道。

3

西方文化重視來世,死後到了末日審判,上帝會斷定你是受苦還是享福。而儒家文化認為人的幸福跟死後關係不大,跟人今生的德行有關。無論是信仰還是做事,都是為了德行完善,做一個有道德的君子。

4

西方文化認為朋友首先是平等的,大家可以在一起完成一件事業。而儒家文化認為朋友最主要可以給我們帶來快樂,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做事其次,快樂才是首要。

5

西方文化以外在的世界探索和成功為基礎,而儒家文化以追求內在的喜悅與安寧為根本。所以孔子特別喜歡他的弟子顏回,因為顏回能安貧樂道,儘管很貧困,但卻依然快樂。

6

西方文化認為人是自私的,首要要追求自我利益,人的權利。而儒家文化認為人是講道義的,不能因為利益,就丟失了道義。所以儒家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7

西方文化認為人要想幸福,外在的條件是必須的。而儒家文化認為幸福跟外在條件關係不大,內在的德性和品格才是實現幸福的關鍵。

8

西方文化認為快樂就是獲取得到,而儒家文化認為快樂是付出,是在貧窮時,依然保有仁愛之心。

9

西方文化認為對外在的世界探尋是人生的首要目標,而儒家認為內在的體驗才是人生之要點。心安理得,才是我們遠離焦慮的法寶。

10

西方文化認為人活著就是欲望的一個個滿足,而儒家認為只要我們懂得去感悟去體會,放棄驕奢淫逸之生活,不被欲望牽著鼻子走,就能得到快樂,獲取幸福,把今生過得很好。

結語:

文化正呈現多元化發展,由此造成人們的生活多樣化,選擇的多元化。面對價值的多元化,面對信仰的缺失,面對教育的舉步不前和思想的禁錮、平庸化特徵,我們不能只從西方文化那裡汲取營養,還得重新考量儒家文化,結合新時代新問題,使之發揚光大。

相關焦點

  • 儒家仁愛思想的現代意義
    「仁」是儒家學說的核心,仁愛思想對中國社會和中華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儒家的仁愛思想在當今時代仍具有廣泛適用性,應大力推廣,以應對極端個人主義的社會弊病,維護世界和平。  愛是一種真摯的情感,是人類社會的崇高價值,任何社會都應把愛作為基本道德、核心價值規範。愛不是抽象的情感,愛中凝結著歷史與文化的傳承。
  • 墨家「兼愛」與儒家「仁愛」的共性
    「仁愛」和「兼愛」分別 是孔墨思想的核心,二者之間既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又存在多個方面的不同,對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無論是墨子還是孔子,他們之所以大談其愛,目的就是要在一個動蕩無序的世界 裡以「愛」重新構建起新的社會秩序。「兼愛」與「仁愛」的初始含義是相通的,因為他們都明確表示人們應當拋棄彼此之間的冷漠,以愛人之心對待他人。
  • 解讀丨儒家仁愛精神歷久彌新
    仁愛精神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特色,具有超越時空的魅力和價值。儒家仁愛精神內涵深邃,核心可以歸結為孝悌與博愛。《論語》載,有若說:「孝弟(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即以孝親敬長為仁的本始。先秦儒家的仁愛精神被秦後儒家所繼承。如漢儒董仲舒說:「仁之法在愛人……質於愛民以下,至於鳥獸昆蟲莫不愛……仁者,愛人之名也……故王者愛及四夷……」唐儒韓愈說:「博愛之謂仁」。宋代的理學家對仁有「愛之理,心之德」之說。近代康有為說:「仁者無不愛,而愛同類之人為先。」相關例證,不勝枚舉。
  • 儒家最經典的十句話,告訴你儒家從來都不懦弱
    儒家,是起源於中國並同時影響及流傳至其他周遭東亞地區國家的文化主流思想、哲理與宗教體系。儒家尊崇孔子為聖人,以四書五經為經典,得孟子、荀子、董仲舒、韓愈、二程、朱熹、王陽明、顧炎武、等大儒加以發揚,歷久而猶新,對整個東亞的文化與道德教育都有重大貢獻,成為東亞一大學術思想體系。今天整理儒家最經典的十句話,和大家共同欣賞,而且從這十句話中可以體會到,儒家從來都不懦弱.
  • 多重維度中的儒家仁愛思想
    作者:北京大學哲學系、儒學研究院教授 幹春松  摘要:對儒家仁愛的不同認識由來已久,先秦儒家和墨家的爭論就集中於仁愛與兼愛的異同,儒家內部的不同派別之間也一直存在著基於血緣的愛和「泛愛眾」之間的爭論。
  • 從儒家仁愛思想中尋找企業道德建設的「良方」
    【關鍵詞】仁愛思想    企業道德責任   創新    【中圖分類號】C29       【文獻標識碼】A傳統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愛」,這一思想涵蓋了豐富的管理理念,注重加強內心的修養,是對立德為善的堅守。
  • 儒家文化的精髓體現你知多少?
    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它影響著中國上千萬年的歷史。儒家文化的精髓已經深入人心,它的文化精髓值得我們進一步發掘,這樣對於現今時代的城市文化發展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接下來就由小編我簡單介紹一下儒家文化的精髓。
  • 「仁愛」「愛人」的儒家思想體系內涵
    儒家所講的「愛人」始於「愛親」,「仁者,人也,親親為大」,仁愛是人自身所具備的的一種優秀品質,以愛與自己血緣關係最近的親人為尊。「愛親」明確的指向人們所熟知的日常親情,即父母和子女之間的愛以及兄弟之間的愛。
  • 儒家誠信思想的精髓與啟示
    【摘要】誠信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涵,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個人的基本要求。當代誠信道德建設要主動汲取傳統儒家誠信思想精髓,注重誠信制度建設與誠信教育,以誠信實踐與發展為著力點,培養誠實守信的時代風貌,讓誠信思想深入人心。
  • 樂而忘憂,儒家「樂道精神」的人文價值
    追求內在心靈的快樂和愉悅,這或許就是中國人最大的一種性格稟賦,中國文化內守沉思,斂合深邃,中國人的心性內向安靜,平和嚴正,都源自傳統文化中「樂道精神」的陶染和燻煉。其中儒家哲學「朝聞道夕死可矣」的豁然通達的人生氣概,超越生死的生命境界,更是值得現代人細細品味,用心思量。
  • 墨家和儒家都講仁愛,但是區別卻很大,你認同哪家思想?
    墨家思想學說曾經盛極一時,先秦時期士人學子「非儒即墨」,就是說那個時候的讀書人,不是儒家的門徒就是墨家的門徒,是很有影響力的一家思想學派,與儒家一樣是那個時期的顯學。墨家學派核心思想有兩個:一個是非攻,一個是兼愛。
  • 探尋從「仁愛」到「博愛」之路
    「仁」是孔子在自己所處的那個時代,從諸多思想中提出來的,「仁愛」概括了儒家文化;而「博愛」是西方文化的支柱,後來到十八世紀法國大革命時,自由、平等、博愛作為政治口號提出來,一直都在變化中。   「仁愛」和「博愛」作為核心概念來比較,吳根友認為這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
  • 儒家的仁愛之心,讓有志者常常在國難當頭時敢為人者先
    孔子一直非常想用做高官的方式來實行自己的對政治思想理念的核心看法,但是在春秋時期孔子的儒家思想教育卻不適合那個年代。春秋時期霸道盛行,有志者都滿懷獨霸天下的雄心壯志,基本無暇顧及禮樂制度的實行。孔子就在周遊列國的時候四處碰壁。
  • 儒家思想:提升中國企業家精神文化內涵
    儒家並不是不講利,而是要「取之有道」,不能「見利忘義」。孔子說:「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孔子一生追求的是「天下有道」,這個「道」就是「人的福祉」,這才是儒家所追求的目標,但這個「目標」在人類社會進入到「現代」或者說是「後現代」的時候如何實現,我想也許應該以「一切最理性的方法不斷獲取利潤」為「手段」來實現。
  • 劉志峰:「仁愛」讓我找到平靜和快樂
    劉志峰:「仁愛」讓我找到平靜和快樂 2017-09-19 來源 :公益時報  作者 : 文梅 最初,劉志峰主要做活動策劃和一些輔助管理的工作,隨著他在「仁愛」的承擔越來越多,2016年10月,「仁愛」理事會把「秘書長」的擔子交到了他手上。 起初他有些躊躇。畢竟基金會的盤子不小,代表著基金會同仁和眾多志願者的信任,自己究竟有沒有足夠的信心接手做。而且一旦接手的話就是全職投入,其他的工作要全部放下…… 「那時我只是猶豫了一下,但最終很快就決定了:幹!」
  • 傳統中國是一個以道德文化立國的國家,儒家所倡導的忠孝仁愛、禮義...
    傳統中國是一個以道德文化立國的國家,儒家所倡導的忠孝仁愛、禮義廉恥,實際上就是為了解決人際之間的信任問題,即意圖通過使人人各安其位,各盡其分,從而實現社會合作。這些弱勢和短板既體現為疫情何以發生、何以演變得如此嚴重等一些根源性問題(中央黨校教授韓慶祥將其歸咎為體制內長期存在的官僚主義),也體現為在應對疫情過程中一些措施的不得力、形式主義甚至作假,以及官民立場的落差、爭議。這一切都顯示,目前的社會治理模式與十九屆四中全會確立的目標: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還有距離。
  • 為什麼古人說萬惡淫為首,而不是偷盜或者別的什麼呢?
    這句話出自明代《古今賢文》,這句話還有後半部分,就是"百行孝為先"。這句話的大意是,世間的惡是由情慾支配的,世間的善是由孝道支配的。諸惡淫慾的第一個不是色慾,這裡的色慾是指過度的欲望,放縱的意思。人之所以變壞,主要是因為放縱了自己的欲望。
  • 古人云:色而不淫,詮釋的尺度是什麼?其實有三層意思
    在中國傳統文化當中,名人名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這些名言,最大的特點就是高度總結了生活當中最寶貴的經驗,並以最通俗易懂的文字表達出來,讓人一看便知,瞬間醒悟。二、好色的尺度:不淫所謂的淫,指的是過度,「不淫」強調的是不過度。因此,好色本身並無好壞,其它事情也是一樣的道理,一旦過度,就很容易變質。
  • 不學詩,無以言,讀儒家經典有感!
    詩經本來表達的就是先民樸素的生活,展現的是細緻雋永的含蓄之美,即孔子所言「樂而不淫,哀而不傷」。何需世俗擾攘!《尚書》意為「上古之書」,作為中國最古老的史書,一直被視為中國的政治哲學經典,是歷代帝王的教科書,是貴族子弟及士大夫必須遵循的「大經大法」。由於焚書坑儒,古文尚書幾乎不存,後世尚書幾乎在造假與打假的反覆中不斷重建的。
  • 弘文習武知儒養心 孟府「六藝拳」帶你體驗「動」起來的儒家文化
    齊魯網濟寧9月12日訊提起儒家文化,普通人能腦海裡想起的恐怕都是教室或者講堂裡吟誦講解《論語》的畫面,但其實,儒家文化還可以「動」起來,還可以與健身運動相結合。在他看來,練習六藝拳不僅能夠強身健體,還能夠讓人在練的過程中體會到傳統儒家文化的精髓。「孔子創立了儒家思想,主張人要講「仁義」,要做彬彬有禮的真君子,而孟子又主張「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要做具有浩然正氣的大丈夫,而這套六藝拳當中,既有靜又有動,能夠將孔子的君子人格和孟子的大丈夫人格有效的融合在一起,我覺得練習過程中對於增進對儒家文化的了解很有幫助。」孟慶峰告訴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