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以「山海深呼吸·膠東健康遊」為主題的膠東經濟圈文化旅遊合作聯盟成立大會暨2020「5·19」中國旅遊日主題活動將在青島市隆重召開,屆時,青島、煙臺、濰坊、日照、威海五市領導將共同見證這一盛會,揭開「文化和旅遊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神秘面紗,昭示著膠東經濟圈一體化發展推進已初結碩果。
早在5月7日上午,山東省便以六地視頻連線的方式召開膠東經濟圈一體化發展工作推進會議,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王書堅出席會議並講話,省委常委、青島市委書記王清憲主持會議;5月9日,青島、濰坊兩市就一體化發展暨青島片區濰坊聯動創新區召開座談,共商發展大計,濰坊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惠新安,市委副書記、市長田慶盈率隊赴青島出席,並就加快一體化發展、加強項目推進、企業合作等方面進行洽談對接。
濰水濰坊,匠心匠造。自秦朝起,濰坊便為京東古道之重要樞紐,更是歷史上有名的手工業城市。因此,清乾隆年間獲有「南蘇州、北濰縣」之美譽。地處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兩大國家戰略經濟區交匯處,恰恰是山東內陸城市通往半島地區的咽喉,因而這片「腹地」以極其重要的戰略位置、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穩中求進的發展趨勢,被推選為中國最具投資潛力和發展活力的新興經濟強市之一。
膠東經濟圈一體化戰略的部署,再次為所處山東半島城市群中心的這片「腹地」賦予了新的靈魂與歷史使命。向前走,緊跟全省經濟發展「龍頭」城市青島步伐,對標學習、高速融入,與煙臺、日照、威海等沿海城市互聯互通,將共同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迴轉身,距大濟南經濟圈僅一步之遙,可作為兩大經濟圈重要樞紐,迅速打通經濟命脈、相輔相成,將沿海城市與內陸城市資源完美輸入、輸出,繼而化身為新的經濟發展「急先鋒」。
百年前緣牽一「線」
百年後產業相融
老濰縣商業繁榮,與如今很多城市一樣,當年的老濰縣縣城內也有商業核心區,這便是大十字口(街)一帶。
濰坊,古稱「濰縣」,一個因商而興的城市,商業經濟在城市化發展中起了引擎作用。「二百隻紅爐,三千銅鐵匠,九千繡花機,十萬織布機」,這是近代對當時濰縣手工業經濟發展的真實寫照。而「十萬織布機」之說,來源於1935年全國經濟委員會棉統會數據調查,位於膠濟線北部的「濰縣紡織區」涵蓋昌邑、壽光、昌樂以及部分鄰縣,全區約有手工織機10萬部。當年濰縣經濟實力全國第17位,棉產經濟便佔據了一半。
一業為主、百業興旺。實時,受紡織業影響,濰縣新型手工業迅速得到衍生,商品化生產迅猛發展,城市經濟擴張到自然行業118個。隨著進出口貿易的盛行,濰縣經濟主體也逐漸由傳統手工業開始向商業化轉型,順應市場的豬鬃、繡貨等行業大量興起。20世紀30年代,僅豬鬃一項每年出口量都在百萬元以上,成品從濰縣運往青島,再由青島出口至國外。同時,農副產品也逐步商品化,進一步促進了整個商品經濟社會的活躍和繁榮。
青島、煙臺闢為通商口岸後,煙濰商路與膠濟鐵路發揮了巨大作用,新的商路網絡也逐步形成,從而使得濰縣商貿中心地位更加突出,「從地方性或省內貿易發展到區域性、全國性、甚至海外貿易,以至成為華北重要的土洋貨物貿易中心之一」。據史料記載,濰縣承擔著青州府、沂州府、泰安府輸出以及口岸輸入的重要任務,「經濟地位之重要,膠濟鐵路沿線,首屈一指,商務於膠濟鐵路各站僅次於濟南、青島」,居全省第三位。
1902年的濰縣火車站。膠濟鐵路的老站點主要有青島、高密、坊子、濰縣、青州、張店、淄川、濟南等。
商業模式的改變和發展,加快了濰縣商人資本的積累,許多較大的商家開始把資金投向大城市,在青島、濟南、煙臺等地開設商號,形成「濰縣商人幫」,也就是現代商會的雛形。一些濰坊商人引進西方先進技術,利用當地資源和市場優勢,建起化工、醫療、印刷等現代化工廠,為當地城市化的發展提供了資金、技術以及人才支持,為地方經濟繁榮做出巨大貢獻,從而也使得濰坊與這些城市之間,結下了不解之緣。
「我們兩市地域相連、人緣相親、文化相近、產業相融,無論是百年前的膠濟鐵路,還是近幾十年的區劃調整、產業人文融合,都將兩市緊密聯繫在了一起,兩地世世代代、祖祖輩輩傳承積累下來的血脈感情更是與日俱增。」濰坊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惠新安在膠東經濟圈一體化發展座談會上談及。因此,一體化戰略的推進,不僅是濰坊與膠東4市深度融合的重要發展機遇,更是城市與城市百年交集的歷史沉澱與升華。
大交通、一體化
讓城市與城市「流動」起來
5月9日上午,青島、濰坊兩市在青島市級機關會議中心舉行膠東經濟圈一體化發展暨共建中國(山東)自由貿易試驗區青島片區濰坊聯動創新區座談會議,共商膠東經濟圈一體化發展大計,推動雙方共贏發展。
早在2007年,青島、濰坊就提出了「青濰一體化發展」概念。10多年來,在經濟、人才、文化等方面在交流融合上不斷深化,藉助「青島都市圈」進一步接軌,使得青島和濰坊越走越近,潛移默化中一個連接青濰的新型都市圈已經形成,也為區域一體化進程奠定了堅實基礎。「要抓住國家推進基礎設施領域補短板的重大機遇,主動對接京津冀、環渤海等國家戰略,積極推進區域一體化特別是青濰一體化發展,全面提升基礎設施聯通連接水平。」濰坊市委副書記、市長田慶盈在十七屆人大四次會議上再次重申。
濰坊、青島兩市地域相連、人緣相親、文化相近、產業相融,有著良好的合作基礎,下一步將圍繞加快推進膠東經濟圈一體化發展,接軌青島、融入青島都市圈,紮實推進基礎設施、產業發展、對外開放、科教創新、公共服務一體化領域深度合作,攜手並進,共謀發展,共創輝煌。
兩地融合,交通先行。濰坊是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國家「八縱八橫」高鐵主通道中有3條過境濰坊,省「四橫六縱三環」高鐵規劃中有6條過境濰坊,濰萊高鐵年底建成通車,京滬二通道今年開工,建成後濰坊到北京2小時以內、到上海3小時左右,濟南至濰坊高速、機場遷建等一批大項目正加快推進,濰坊港泊位達到45個、萬噸級以上泊位20個,濰坊機場通達城市達到13個。
濰萊高鐵西起濟青高鐵濰坊北站,經濰坊昌邑,青島平度、萊西,接入青榮城際萊西北站,全長125.7公裡,設計時速350公裡,今年年底通車。通車後,濟南到煙臺有望實現兩小時直達。
2019年濰坊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曾提到,加快青濰城際鐵路、濰煙高鐵、德龍煙鐵路擴能改造等項目建設;完成濟青高速改擴建工程,開工建設濰日高速連接線項目;紮實做好濰坊至黃島、濰坊至膠東機場、濰坊港疏港高速等多條高速公路前期工作。濰坊從多個角度、多個層次打造大交通樞紐布局,也表達了堅定推進一體化發展的信心和決心,將站在新的起點上與青島等城市深度發展、融合。
另外,2019年6月,國鐵集團與山東省商定,將京滬高鐵二通道天津至濰坊段以及濰煙高鐵,合併為新建天津至濰坊(煙臺)鐵路。濰煙線西起濰坊市管轄的昌邑市,東至煙臺市管轄的萊山區,途經青島平度市,煙臺萊州市、招遠市、龍口市、蓬萊市、煙臺開發區、福山區和芝罘區,貫通煙臺2個國家級開發區、4個全國百強縣、輻射300多萬人口;更重要的是京滬二通道,成為輻射整個山東半島、北聯京津、南接滬杭的大通道。大通道的開啟,讓濰坊與煙臺乃至京津滬杭相互「流動」起來,在流動中增添活力,在流動中構築精彩,在流動中凝聚價值。
生態、開放、活力、精緻
這就是濰坊
濰坊是一個產業基礎良好的城市,有著自己的特色與優勢。現有機械、化工等5個千億級產業集群和濰柴、歌爾等一批行業龍頭企業,高新技術企業達到704家,國家統計局統計的41個產業門類中濰坊有38個,重型發動機、微型麥克風等近30種產品銷量居全球前列。國家《環渤海地區合作發展綱要》將濰坊市列為「高端裝備製造產業基地」。
濰坊是一個現代農業良好的城市,有著自己的高度與定位。蔬菜和畜牧產品出口分別佔到全國的1/18、1/8,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兩次肯定農業農村改革發展的「濰坊模式」「諸城模式」「壽光模式」,目前國家農業開放發展綜合試驗區、全國蔬菜質量標準中心、北大現代農業研究院等重大平臺正加快建設。
近年來,壽光市搶抓大力實施鄉村振興的重大戰略機遇,聚焦蔬菜產業發展前沿,大力推進標準化生產、組織化經營、品牌化銷售、智慧化管理和融合化發展,蔬菜產業加快由增產導向向提質導向轉變。
濰坊是一個營商環境良好的城市,有著自己的沉穩與包容。現有高新技術開發區、濱海經濟技術開發區、綜合保稅區3個國家級開發區,13個省級開發區,已與213個國家和地區建立經貿關係,剛剛獲批國家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在培育壯大新一代信息技術現代金融等5大新興產業基礎上,優化提升傳統產業,加快構建規模大、結構優、質量好、創新力強的現代化經濟體系,市場主體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長。
濰坊綜合保稅區地處濰坊市區東部,瀕臨青島、日照、煙臺等沿海城市,作為國家級特殊監管區、濰坊綜試區核心區、新舊動能轉換主陣地,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推動與青島等港口、機場和其他區域聯動發展,打造全市改革開放的試驗平臺。
濰坊是一個創新意識良好的城市,有著自己的自信與榮耀。濰坊是山東半島自主創新示範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現有高等院校20所,在校生近30萬人,人力資源豐富;去年專利申請量、授權量分別增長11%、22.8%,4年內兩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盛瑞傳動「8AT自動變速器研發及產業化」、濰柴動力「重型商用車動力總成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
近年來,濰柴動力堅持國際化視野、市場化導向,堅持全球引才和自主培養並舉,構築了全球人才聚集的高地,特別是通過引進外國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在前瞻性基礎研究、高端技術研究、新科技研究等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相較青島而言,濰坊在目前發展上尚有些許差距,但自身優勢與特色較明確。濰坊作為戰略腹地,經過數年來的布局與論證,逐漸形成以重化工業、機械製造、造紙包裝、紡織服裝、食品加工為主的成熟工業體系。實現青濰對接,既能使產品末端集群持續擴大,進一步推動濰坊經濟發展提升,又能有效解決青島土地等資源短板,從產業集群及發展趨勢上形成互補,開創資源共享、共贏發展的新局面。
五個推進深度融合
高起點打造世界集群
「現在,區域一體化發展是大勢所趨、勢在必行,我們的合作站在了新的起點上,攜手發展恰逢其時。」惠新安書記表示,「同青島一起攜手並進,合作發展,共創輝煌。」近年來,隨著引黃濟青、膠濟客專、濟青高鐵、膠東國際機場等基礎設施建設和信息通訊快速發展,以及山東半島城市群、膠東經濟圈、青島都市圈等戰略實施,兩個城市越圈越緊。針對一體化的深度融合,惠新安書記提出了「五個推進」。
推進基礎設施一體化,共同打造融合化基礎設施體系。希望雙方跨區域統籌交通、能源、水利、通訊等基礎設施規劃建設,努力實現濰坊與青島全面暢通、無縫銜接,形成互聯互通的交通圈;目前兩市合作運行的黃濰輸油管線帶來巨大經濟社會效益,中化弘潤集團計劃投資30億元建設黃濰管道複線,再度提高青島油港碼頭的接卸能力和港口服務收入,改善生態環境,一舉多贏;峽山水庫是膠東地區調蓄戰略水源地,去年已經開始向青島供水,下步希望共同推動官路水庫復建,提高膠東經濟圈水資源保障能力;希望青島工業網際網路、軌道交通、5G等新基建在規劃中統籌考慮濰坊高密、諸城等毗鄰縣市,納入覆蓋範圍,一體謀劃、一體布局。
濰坊峽山水庫—青島供水工程,正在加速推進中。同時,峽山水庫今後還要擔負起向青煙濰威四市供水的重擔。
推進產業一體化,共同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青島的海洋產業和動車、家電、汽車等全國聞名,現代服務業、工業網際網路以及信息智慧產業發達,而濰坊的農業、製造業特別是機械裝備、化工等具有一定優勢,兩市企業完全有條件、有實力在海洋、汽車、化工、機械、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聯手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目前濰坊歌爾、青島港等部分企業已跨市合作;希望雙方加強銜接,加快現代海洋、高端裝備、綠色高端化工、現代農業等產業集群的合作發展,加速打造特色鮮明的海洋經濟發展長廊、濟青高鐵創新發展帶和膠濟鐵路高端裝備製造產業帶;同時,兩市在文化旅遊方面加強對接,共同打造一批深度旅遊、全域旅遊品牌。
推進對外開放一體化,共同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希望雙方攜手建設自貿區青島片區濰坊聯動創新區、高密臨港經濟區,開拓「一帶一路」市場,一起塑形象、創品牌,提升國際競爭力。既能擴大青島片區的輻射範圍,豐富自貿區試點的創新內涵,形成聯動效應、集成效應,又能讓濰坊享受自貿區的政策紅利,還能推動兩地企業互動合作、集聚發展,實現供應鏈、產業鏈、創新鏈、服務鏈上下遊聯動。以濰坊綜合保稅區和濰坊國家農業開放發展綜合試驗區核心區124平方公裡為主體,青島保稅港區諸城功能區、高密臨港經濟區等海關特殊功能區為拓展區,全市省級以上開發區為輻射區,複製推廣試點經驗,結合實際開展特色化探索。
濰坊市抓住青島膠東國際機場建成啟用的重大機遇,在高密市高標準規劃建設濰坊臨空經濟區,以此為切入點和著力點,推動青濰一體化發展取得突破性進展。目前,兩市在產業共興、設施共建、市場共育、科技共創、環保共管、文化共榮等多個方面,已經達成了深層次的合作。
推進科教創新一體化,共同打造科技創新共同體。青島高校、科研院所眾多,創新資源集聚,擁有9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0多所大學、194家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特別是海洋科技領域,聚集了全國近30%的涉海院士,海洋科技創新能力在全國首屈一指;濰坊則職教資源豐富,各類企業對創新的需求巨大,順勢與青島錯位互補,一個主打高教,一個突出職教,珠聯璧合。雙方將在聯合辦學、科研教學等方面加強合作,強化高校資源協同發展,推動科研單位協作配合,聯合開展科技攻關,能夠在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方面深化合作,以青島為創新策源地、濰坊為產業轉化中心,打造產學研用科技創新共同體。
4月18日上午,青島大學與濰坊理工學院籤署戰略合作協議。根據協議約定,雙方將通過合作項目聯合開展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科研能力培訓工作,促進科技開發、技術服務及科技成果轉化,聯合培養碩士研究生,共享優質課程資源,調整組建推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勢學科群。
加快公共服務一體化,共同打造市民幸福生活圈。將加快接軌膠東經濟圈基本公共服務標準體系,同時建議兩市加快社會保障、教育培訓、醫療養老等方面的互認互通,儘快實現社保、醫保、交通、市民服務等公共服務領域一卡通,使一體化發展成果惠及兩市人民。下步,還將在青島建立「鳶都會客廳」,為兩地合作洽談、雙招雙引、人才交流、文化旅遊等搭建平臺、提供面對面服務。濰坊和青島的對接,核心在於市民幸福指數。
膠東界西延彌河
新濰坊是「腹地」也是前沿
「濰坊一定主動服務好膠東經濟圈建設,全力支持青島發揮龍頭作用、打造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濰坊各部門單位一定要與青島市對口部門建立常態化溝通聯繫機制,主動對接、強化協作,加快推動協議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落實落地,為膠東經濟圈一體化發展作出更多的貢獻。我們堅信,在青島的強力帶動下,兩市合作一定會加快推進、再結碩果。」惠新安書記表態。
2019年8月份,惠新安書記曾在《人民日報》發文提到,在城市發展、園區建設上,要抓住「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等機遇,站在環渤海、青濰一體化等區域發展的高度來謀劃,企業要放眼國內外市場審視發展,各項工作都要敢於在全省、全國創先爭優。「新一輪的發展機遇已經來臨,我們要結合實際,在繼續解放思想中推進實踐,在不斷實踐中解放思想,以自我革命的勇氣、捨我其誰的銳氣,實現高質量發展。」這正與他提出的全力建設「生態、開放、活力、精緻」的現代化高品質城市發展理念不謀而合。
「膠萊河以東,是為膠東。」這可能是現在被接受範圍最廣的一個定義。但在歷史上,管理膠東地區的行政區並不單單以地理概念上的膠萊河為界,有時僅為一個機構,有時則有數個平行單位。清朝末年,登、青、萊三州區域為基礎,劃定成立「膠東道」,東至文登、榮成,西抵臨淄、壽光,南達諸城、日照,北至黃縣、蓬萊,轄內共26縣,當時範圍廣闊,甚至包括了現在淄博市的一部分,遠超出了膠萊河的界限。
而今的膠東界,自膠萊河再次西延,跨越濰河、跨越白浪河、跨越丹堯桂,直至彌河兩岸,縱貫臨朐、青州、壽光,在這裡刻下清晰的印記後,蜿蜒入海;縱觀濰坊的城市集群發展定位,濰煙高鐵、京滬二線接入點的東移,4個市屬開發區產業鏈的向東延伸,呈現出濰坊這座城市將全面融入膠東經濟圈的態勢;正在復航中的小清河,山東第一條海河直達的高等級水運通道,也將以「再造一條膠濟鐵路」氣魄,由省會濟南直達濰坊壽光,讓「濟南後花園」華美轉身。
膠東界的向西延伸、濰坊產業集群的向東布局、小清河的水運復航……種種訊號的釋放,都昭示著一個嶄新的膠東半島正在崛起,一個嶄新的濰坊,也在歷史賦予它的神聖使命中向水而生。往前走,它以「腹地」的富有資源為媒,承載著共同打造世界級集群的使命;迴轉身,它以「樞紐」的地理優勢為任,身負著連接內陸、打通省會經濟圈的重任。
是腹地,也是前沿,向東向海向未來,一個活力迸發的新濰坊正在闊步向前!
記者 吳磊 於明效 沈廣安
原標題:《膠東經濟圈一體化提速 「腹地」濰坊闊步向前》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