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自2020年3月份疫情爆發以來,美國在瘋狂印鈔。
從央行資產負債表規模來看,從2020年初的4.14萬億美元。變到現在的7.33萬億美元,印了3.2萬億,相當於目前美聯儲資產負債表的44%,都是過去一年買出來的;
從廣義貨幣M2供應量來看,從2020年初的15.3萬億美元,變成如今的19.2萬億美元,相當於這個世界上歷史以來的所有美元裡,有1/5都是今年印出來的。
印了這麼多美元,美國不出現通脹,那才是見鬼了呢!
根據弗裡德曼對美國貨幣史的研究,印鈔增加之後,物價的通貨膨脹一般在12個月之後,才會開始出現明顯抬升。
不過,今年有點特殊。
特殊的地方在於,以往央行印錢,都是額外貸款給商業銀行,或者購買金融市場上的債券,這個錢再通過股票或者債券到企業那裡,然後再通過工資等方式,才走到普通居民那裡變成購買力,這有很長一段時間,所以會有一些滯後的情況。
然而,今年的情況是,美聯儲是印鈔購買政府國債,然後,美國政府,轉手就把現金直接轉移支付給美國企業和個人,可謂是購買力直達人民群眾。
所以,美國2020年的第一場通脹,來得比以往更早一些。
除了疫情導致美國物價2020年3/4/5月份出現下跌之外,美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6月份就開始持續反彈,8月份物價就重新回到了歷史最高水平,到了2020年12月,乾脆直接跳漲1個百分點。
如果沒有猜錯的話,接下來的2021年上半年,將會是美國通貨膨脹的持續飆升期。
美國要通脹了,有人就總結說:
隨著美國通脹水平的抬升,中國也必將出現「輸入型通貨膨脹」。
這個想法當然是靠譜的,邏輯上也對,但其影響到底有多大,卻很值得探究一下。
在這裡,我們不扯通脹的概念、定義是否合理完善,這裡所說的通脹,就就是指政府所定義的消費價格指數和生產價格指數。
我們來看一下,美國如果真的出現比較嚴重的通貨膨脹,會如何傳導到國內來。
首先,在美帝政府的發錢關懷之下,美國人民的收入蹭蹭蹭的增加,而且主要過去的9個月時間裡,美國人民的主要收入就是來自於美國政府的發錢。
不工作就憑空得到這麼多錢,美國人民當然要買買買、買買買。
雖然有錢了買買買,可以想像的是,美國人民不會一天吃10頓飯,也不會買了汽油屯在自己家裡,更不會一天理髮3次,他們肯定會把錢主要給用於購買汽車、電器、家具、珠寶、電子及體育用品在內的耐用消費品。
所以,美國居民的耐用消費品消費,在疫情之後迅速恢復,並且增速達到歷史最高,而正是這種積極的購買,讓中國眾多的出口企業的訂單供不應求。
然而,美國諸如食品飲料服裝汽油等非耐用消費品的增速,其實和往常年份差不多,服務類的消費更是因為疫情而大幅縮減,迄今也遠遠沒有恢復到正常狀態。
所以,美國爆發通脹,一定是首先體現在耐用消費品的價格上漲上。
對美國人是耐用消費品,對於生產這些產品的企業(不管是美國的企業還是中國的企業)來說,差不多就轉換成了企業生產的原料、大宗商品的價格——某種程度上說,就是生產價格指數(PPI),因為各種生產原料和大宗商品,基本都是全球範圍內進行貿易的商品,不管對美國企業還是中國的企業來說,原料和大宗商品的價格應該都相差不多。
我們可以猜想,假定中國匯率基本穩定的前提下,不管過去、現在還是將來,中國和美國的PPI一定是非常接近的。
這個猜測當然是對的,下面就是1996年迄今25年中美的PPI同比數據,基本同步。
所以,美國人的買買買,所造成的的耐用消費品價格上漲,確實會傳導到中國。
當然,美聯儲的瘋狂印鈔和美國政府的瘋狂發錢,可以想像,也一定會造成日常消費品價格一定程度的抬升。
比如說,食品飲料企業為了不降低自己的真實收益,面對有錢的消費者,肯定會選擇提價——但這個,應該就很難傳導到國內了。
為什麼呢?
在一個社會物資極大豐富的時代,有句話說得很讓人惱火,但確實是事實:
窮人有錢才會造成通脹,富人有錢,只會讓資產價格上漲!
美國人是因為政府給他們發錢了,有了額外的錢,所以食品飲料服裝類的企業,為了利潤,可以提高價格,他們也能夠接受提高價格。但,如果一個社會裡,絕大部分人的收入並沒有增加多少,這個時候你去提價,恐怕很難行得通。
這裡有一張圖,顯示了疫情爆發之後,中國居民的收入整體上增幅很小,經營收入的貢獻,甚至變成了負值,雖然也有一小部分政府的轉移支付,但與美國失業人員每周都能得到政府600美元現金,簡直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差得不是一點半點。
中國的社會生產能力並不缺,只要你有錢,各種物資應有盡有,只是大部分老百姓收入沒有上來,所以這些消費品的提價就變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簡單說,美國普通人是因為有了政府發錢買買買,所以消費者價格指數註定會上漲;但中國居民並沒有這部分收入,而且大部分中國的日常消費品,都是只在國內貿易流通,根本不會涉及到外部價格,所以美國的消費價格指數上漲,估計很難傳導到中國來。
即使美國的日常消費品通脹,通過各種拐彎抹角的途徑,能傳導過來,那也是,強弩之末,不能入魯縞,衝風之衰,不能起毛羽。
關於美國印鈔發錢所造成的通脹,到底能不能傳導到中國來,簡單總結:
1)美國是美元做貨幣,因為各種國際貿易的生產原料和大宗商品,都是以美元計價,所以美國的PPI價格上漲,一定會傳導到中國;
2)中國境內使用人民幣做貨幣,絕大多數日常消費品的價格,都是非國際貿易商品,政府也沒有給民眾普遍發錢,居民收入並沒有出現大幅度增加,只要人民幣不像美國一樣狂印,美國的消費價格指數,就很難傳導到中國。
說到底,中國的通脹,歸根結底還是自己的貨幣政策和生產能力的匹配問題,作為當今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們已經沒有那麼容易受到美國的影響,美國打個噴嚏,中國就要患一場感冒的時代,早已經成了過去式。
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伴隨著美國的QE印鈔,中國一直在跟隨美國步伐,擴大貨幣供應,所以2008年之後美國和中國的通脹,不管是PPI還是CPI,兩者都基本是同步的。
但是,2020年的疫情爆發以來,在美聯儲瘋狂印鈔降息,美國政府拼命發錢的時候,我們的央行和政府一直穩坐釣魚臺,並沒有跟隨西方國家大肆擴張貨幣,只是在社會融資規模上放鬆了一把,與此同時還把利率給抬升了……
雖然說,因為PPI的上漲最終還是會傳導到一部分消費品領域,而且最近糧食價格也出現了上漲,所以我認為中國的通脹,也馬上就要來了(我寫了一篇文章,結果莫名的還被刪了)——但,這並不能完全怪罪於美國的輸入。
要知道,從1949年算起,我們可是已經獨立自主71年了!
不過,我在這裡大膽推測:
2021年的通貨膨脹,美國會比中國更嚴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