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湖北人飲食,才知道萬物皆可蒸,一個蒸籠,「蒸」下整個世界

2021-02-17 飲食篇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免費收到最新內容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看過湖北人飲食,才知道萬物皆可蒸,一個蒸籠,「蒸」下整個世界。湖北省位於我國長江中遊,洞庭湖以北,故名湖北,簡稱鄂。查閱史料,可以發現如今湖北省大部為早期楚文化的發源地,因此這裡誕生了楚菜,也叫鄂菜,中國傳統菜系之一。楚菜以烹製淡水魚鮮技藝見長,以「味」為本,講求鮮、嫩、柔、滑、爽,自成體系,被列為全國十大菜系之一。

楚菜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風格差異的一種流派,其中和其它菜系最不同的就是在製作方法上的卻別,這就是「蒸」。關於「蒸」的歷史,據考證最早可追溯到炎黃時代。自從我們的祖先發明了鍋,先有「煮」,「蒸」隨之誕生。蒸的工藝相對於其他烹飪,更能保持食物營養和原汁原味,油脂較少,所以堪稱夏日最適宜的健康飲食方式。

在湖北最有名的就是漢沔風味,它廣泛吸收國內外各種風味之所長,融會貫通,自成風格,為鄂菜之精華。漢沔孝風味注重刀工、造型與火候。湖北的蒸菜歷史悠久、數量眾多、技法紛呈、食眾相當廣泛,大部分菜餚都是需要在蒸製前運用穀物粉、漿等進行滾粉、包裹、掛糊、上漿等處理,這對於使用動物肉類製作的菜餚來說,又起到了調節食物酸鹼度的作用。在湖北沔陽,不管什麼菜,當地人都能把它蒸出來,因而有「無菜不蒸」之說。

說到湖北的蒸菜,就不能不提湖北的沔陽三蒸,沔陽三蒸是鄂菜的重要組成部分。2010年的時候,沔陽三蒸就被列入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特點以水產類、禽畜類、蔬菜類為主要原料,以粉蒸為主要技法,多種蒸菜技法清蒸、扣蒸並用製成的系列菜餚,因其起源於沔陽而得名。

我們先來看看什麼是三蒸,所謂三蒸,就是粉蒸、清蒸、扣蒸

1、粉蒸

在粉蒸中,最具代表性的分別是:粉蒸茼蒿,顏色翠綠、清香鮮軟。粉蒸豬肉,色澤棕紅、滋味鮮美、肥而不膩,粉蒸豬肉可以說是餐桌上當之無愧的硬通貨,任誰都想要染指,米粉的特殊顆粒感,將整道菜的口感層次更加豐富起來。穀物清香與內部食材的融合,更是讓人難以拒絕。粉蒸雞塊,顏色微黃、軟嫩味香。粉蒸甲魚,菜色澤調和,肉質嫩軟,膠質味鮮,粉蒸五花肉、螺螄蒸茼蒿已被列入《中國名菜譜》。

2、清蒸

清蒸就是把食物放入調好佐料的湯水中,再入籠蒸熟後食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清蒸全雞和清蒸鯿魚,這兩種菜形態完整,原色原味,肉爛脫骨,醇香可口。同時清蒸甲魚也是一道清蒸名吃,其特點是湯清汁鮮、魚裙軟柔、肉鬆味美。還有清蒸鱔魚,其肉質滑嫩,香味濃鬱。湖北自古被譽為千湖之省,魚米之鄉,盛產各種淡水魚類及水產品,許多是湖北所獨有的,水產豐富的湖北,自古就品嘗著武昌魚的美味,清蒸武昌魚嫩白晶瑩,在淺淺的盤子中,潤在湯汁內,格外明亮誘人。魚肉緊實彈牙,細嚼微微回甘,餘韻悠長,魚皮嫩到不時黏在筷子上,每一口都是湖鮮的自然滋味。

3、扣蒸

扣蒸,指將原料調味後,造型裝入扣碗,蒸熟翻扣入盤碗,然後淋上芡汁的方法。沔陽三蒸在沔陽民間宴席上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粉蒸排骨、粉蒸牛肉、粉蒸青魚等。比如扣蒸鱔魚,鱔魚肉滑嫩而略為鬆散,蒸可以最大程度地保持魚肉的完整,將鱔魚宰殺去骨成段,用鹽、油、蒜、姜、胡椒粉等入味,再拍上米粉,上鍋蒸熟,最後再以滾油澆之,味道瞬間被激發出來。一般蒸菜在上桌時都使用扣碗翻扣裝盤,勾芡澆汁,所以有三蒸九扣之說。

天門九蒸

在湖北的蒸菜中不僅有沔陽三蒸,還有知名的天門九蒸,據考證天門九蒸有近4600年的歷史,最早可以上溯到石家河文化時期。天門地處江漢平原北部,是遠近聞名的魚米之鄉,這裡氣候適宜,土地肥沃,各類農產品和畜禽、水產品為天門蒸菜提供了豐富的來源。而「蒸」這種經典烹飪技法,又使這些豐富的食材保持了原汁原味,綠色、健康。蒸菜的特點是簡單方便、營養可口,幾乎是天門農家餐桌上不可或缺的菜餚。

在湖北天門,蒸菜技法幾千年來輾轉相傳,代有增益,如今被歸納為「天門九蒸」。除去上面沔陽三蒸的三種蒸,天門九蒸還有炮蒸、包蒸、釀蒸、花樣造型蒸、封蒸、幹蒸。其菜品之豐,技法之多,味型之廣,在全國獨樹一幟。天門因而被譽為中國蒸菜之鄉。

恩施格格蒸菜

和天門九蒸、沔陽三蒸不同的還有格格蒸菜,位於湖北省西南部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流行一種叫做格格的蒸菜。 嚴格來說,格格並不能算作鄂菜,而是川渝菜系的下河幫菜,格格也是重慶萬州方言,意為蒸籠。格格只有巴掌大小,並不單獨成席,更多是作為一種小食配菜出現。恩施的格格通常會用土豆或紅薯墊底,上面放羊肉就叫羊肉格格,放排骨就叫排骨格格,裡裡外外都透出一種輕鬆隨意。

竹溪盆菜

竹溪蒸盆是竹溪民間美食文化的創新,它以獨特的烹調方式,將各種原料集於一盆,使它們在色香味上達到竹溪蒸盆高度融合,數百年來經久不衰。 食材五花八門,但絕不是一股腦地扔進去,而是按照熟成所需時間由長到短依次放入。保證所有食材的火候恰到好處,並且味道適口。這絕對是個技術活,沒有一定的經驗很難成功。

結束語

湖北蒸菜歷史悠久,品種豐富,遍及城鄉,具有鮮明的農家風味。其蒸菜不但擅蒸禽、畜、魚、肉,對於素菜一樣能蒸,諸如蘿蔔、南瓜、芹菜、藕、茼蒿等等,湖北菜中光蒸菜品種就有300多種,故有「無料不蒸」之說。湖北人的蒸菜,勝在內容豐富,更勝在氣勢和內涵。多種多樣的食材,既是對生活富足的祝福,也有一派中國人夢想中團圓和氣的景象。

你喜歡吃哪些蒸菜呢?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了,喜歡的朋友記得關注下2021年好運連連必發大財!

相關焦點

  • 給湖北人一個籠屜,能蒸下整個世界!這3道特色菜,吃的人有福了
    小時候,每次上學就會被街邊的包子店所吸引,一直不明白是什麼原理,為什麼會疊那麼高的蒸籠,並且每個包子都能很好的熟了。後來才明白,包子是根據蒸汽的物理特性,利用水蒸氣作為介質使食物變熟的一種烹飪方法,所以包子從上到下都會蒸熟。
  • 揚州蒸籠巷深居閨中 舊時「蒸籠店」扎堆蒸出的面點自帶清香
    「一籠包子」「一籠蒸餃」……蒸籠,更是揚州人「吃早茶」常見的主角。在揚州眾多橫豎曲折的古巷當中,也有一條以「蒸籠」命名的巷子——蒸籠巷。蒸籠巷與「蒸籠」有無關聯?揚州的蒸籠「妙」在何處?記者進行了深入探訪。
  • 蒸上「盅盅」,年也就到了
    一般人家,過年蒸十幾二十個盅盅是再普通不過的,所以做盅盅就是汾陽人年前的一件大工程。(黑盅盅)汾陽盅盅肉在其它地方也有類似做法,一般被呼為「扣碗」。但像汾陽人這樣到了過年必定家家蒸盅盅,延續幾百年不變的飲食風俗卻是此地最盛行。這種飲食習俗與明代朱元璋之後裔久居此地有關。
  • 「萬物皆可蒸桑拿」的芬蘭,究竟有多奇妙?
    當然是泡澡蒸桑拿啊!桑拿,傳說中的「芬蘭浴」,起源於2000多年前的芬蘭。與土耳其浴、俄羅斯浴、日本浴並列為「世界四大名浴」。芬蘭人對桑拿的喜愛,可以用「生於桑拿,死於桑拿」來形容。光是桑拿房的形態,就千變萬化、百無禁忌,萬物皆可蒸桑拿——路邊電話亭可以蒸,剛好夠容納一人,單身汪再也不用擔心被虐了巨型摩天輪可以蒸,轉轉悠悠、高高低低,是熱戀男女的福音這種冰屋也可以蒸,別緊張,不會被蒸化的想要野性、灑脫一點,那就在林間荒原搭一個小帳篷
  • 神州第一蒸籠有多大?蒸一籠菜可以辦多少桌酒席,供多少人吃?
    前幾天,小編看到一個超大蒸籠,號稱神州第一蒸籠。巨型蒸籠直徑達3米多、相當於一層樓高。該蒸籠一次可以蒸120碗菜,一籠可擺十二桌酒席。蒸菜因其起源於沔陽(今湖北省仙桃市)而得名。最著名的是沔陽三蒸,是以水產類、禽畜類、蔬菜類為主要原料,以粉蒸為主要技法,多種蒸菜技法(清蒸、扣蒸)並用,製成的系列菜餚。所謂三蒸,是指蒸畜禽,蒸水產和蒸蔬菜的總稱。分成三大類:1、水產類:以粉蒸鯰魚、粉蒸青魚、粉蒸鱔魚為代表;2、畜禽類:以粉蒸肉、珍珠丸子為代表;3、蔬菜類:以茼蒿蒸螺螄、太極蒸雙蔬、粉蒸蓮藕為代表。
  • 實測好用的不鏽鋼蒸籠,蒸出你的營養早餐!
    一場疫情讓小夥伴們宅在家裡寸步難行,也催生出我們對美食的追求,像小編以前早上沒精力弄的饅頭、蒸餃、水湯包,宅家期間可是通通嘗試了一遍,除此之外,蒸涼皮、制蛋糕、熬涼粉等新食譜也沒逃過小編的「魔爪」,雖然前期成品不盡如人意,但是烹飪的樂趣和成就感真的是讓人上癮。
  • 萬物皆可蒸——蒸肉餅(長沙人也不是吃什麼都加辣椒啊!)
    大家好我是好呷婆,一個專注美食的美少女,關注我,帶你走近美食長沙。這兩天看到有不少小夥伴在評論區討論說長沙的菜太辣,好呷婆可得為我們大長沙澄清(狡辯)一下!中國的美食文化源遠流長,包羅萬象,湘菜作為中國美食的其中一個菜系,雖然是以辣味著稱,但湘菜的風格絕不是為了辣而辣,我們崇尚「辣口」就跟北方部分地區習慣「鹹口」,南方沿海地區偏愛「甜口」是一樣的哦。而且我們不是吃什麼都放辣椒啊喂!我們也會喜歡其他味道的美食呀,比如今天要講的這一道家常菜——……蒸肉餅。
  • 中國蒸文化簡史:「蒸功夫」始於8000年前
    從新石器時代開始,人們先後發明了箅(bì)、甑(zèng)、甗(yǎn)等器物來蒸食物。在青銅時代,還出現了青銅製成的甑、甗。  漢朝,如蒸籠等以竹木材質為主的蒸具普遍出現在百姓家中;工業時代,以工業合金製品為主的蒸鍋出現,並且迅速成為中國人民喜愛的「爆品」;在今天的智能時代,可隨心掌控火候和時間的蒸箱正在成為下一代的蒸製「神器」。
  • 用塑料編織袋做蒸籠屜布 警惕!這樣蒸出的包子有毒
    浙江在線09月04日訊9月2日,網友「尼巫人」在義烏稠州論壇上發帖稱,兩天前,他在家附近的「沙縣小吃」吃蒸餃時,發現蒸籠裡的屜布有些特別,不是紗布做的,而是塑料的質感。這讓他想到之前在報紙上看到的,說現在有不少小店蒸包子的布是用編織袋材料做的,而這種材料在高溫下會產生有毒的物質。
  • 中國的「蒸」文化
    關鍵詞:中國「蒸」文化簡史、各朝代歷史文獻對蒸菜的記錄、當代中國各地著名的蒸菜。蒸是採用高溫水蒸氣作為導熱介質,相對於油、水等介質,在蒸的過程當中可以保持食材形態的完好和原汁原味。「蒸」這一烹飪技法的出現,改變了原有的食物製作方法,成為了中國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 為什麼妖怪抓到唐僧,都要蒸著吃?
    看過西遊記的人都知道,唐僧肉那可是很搶手的,吃一塊唐僧肉便能長生不老,所以無論是土生土長的妖怪還是各路神仙的坐騎,都想要吃到唐僧肉
  • 蒸著吃才好吃,用ACA北美電器摺疊電蒸籠料理機「蒸」好用
    我也是出於偶然的機會了解到還有摺疊電蒸籠料理機這一廚房家電,ACA北美電器摺疊電蒸籠料理機就是其中的典範:專門用來「蒸」,多種多樣,什麼都能蒸。很新潮現代化透明的蒸籠、體積不大可以摺疊的白色機身設計。這也是我對於它感興趣的重要原因:很討好眼球。
  • 44層蒸籠一鍋蒸2000個饅頭,寓意春節蒸蒸日上生意爆紅!
    說了大家可能不信,這是2019年1月19日在江蘇如皋市拍攝的一家饅頭店的蒸籠,足足有44層5米多高。每次蒸饅頭,都需要幾個壯勞力合力將籠扇通過雲梯一層層放入,場面非常壯觀。如今,這家饅頭店和他們的兩層樓高蒸籠已經成為當地一景。臨近新春佳節,這家饅頭房的生意也是非常忙碌,44層的蒸籠需要加足馬力開工。
  • 為什麼竹蒸籠蒸出的包子更香?
    中國人的美食記憶裡,少不了冒著熱氣的竹蒸籠。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包子鋪裡都開始用上了不鏽鋼蒸籠,蒸出來的包子,也變得不好吃了。問過幾位美食達人才知道,不鏽鋼蒸籠蒸東西快,但不鏽鋼蒸籠蒸由於頂蓋不透氣,導致水汽出不來,回流到包子上,蒸出來的包子溼噠噠、軟趴趴的,不僅不好看,而且口感也很差!而竹蒸籠蒸包子時,由於蓋子透氣,水汽可以散發出去,不會回流到包子上。蒸出來的包子表面乾爽,而且還有一股淡淡的竹子本身特有的清香。
  • 你所不知道的蒸知識,讓首部《中國蒸文化白皮書》告訴你
    你知道世界上最早使用蒸汽烹飪的是哪個國家嗎?是中國!那麼中國人是從什麼時候學會蒸東西吃的?是炎黃時代、春秋時代還是戰國時代?都不是,答案是8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漢朝,如蒸籠等以竹木材質為主的蒸具普遍出現在百姓家中;工業時代,以工業合金製品為主的蒸鍋出現,並且迅速成為中國人民喜愛的「爆品」;在今天的智能時代,可隨心掌控火候和時間的蒸箱正在成為下一代的蒸製「神器」。
  • 老灶頭上蒸饅頭!蒸籠打開的一瞬間,常州人的年來了!
    尤其是在擁有著大灶頭的鄉下,自家做的熱騰騰的饅頭才是新年的第一道菜。「發麵」的「發」意味著發財,「蒸」則意味著蒸蒸日上,過年做饅頭真是佔盡了好兆頭。現在大多數人會選擇去饅頭店定做幾十個饅頭帶回家,而在常州的西夏墅、魏村、春江這些地方,家家戶戶還是會選擇自己發麵、燒柴、做饅頭。誰家大娘手巧,誰家嬸嬸發麵得法,誰家爺爺是添柴的好手,村裡沒有人是不清楚的。
  • 粉蒸五花肉:談一談沈從文吧
    沈從文大約七十歲的時候,從農村回到北京,原來三間的房子只剩一間,有人關心他,在兩裡地外再給他一間房子,這讓沈從文如魚得水,因為他有了一間「自己的房間」,但凡能放書的都放書,再就是零碎的圖片,因為他正在寫《中國服飾史》。床上堆著書,桌子要用肘子推開一點才有地方寫字,躺椅上放著書,晚上睡覺他就睡在躺椅的書上。
  • 為何竹蒸籠蒸出的包更香口感更好?
    掀開蒸籠蓋的那剎那,白色的水蒸氣瀰漫在空氣中,包子、各色糕點的香味混雜著竹蒸籠的竹清香,撲面而來。從老闆手裡接過燙手的包子,咬上一口,軟綿綿、熱乎乎的,落到胃裡,填飽了肚子,也暖了心。 國人的美食記憶裡,少不了冒著熱氣的竹蒸籠。但不知道從何時起,包店和一些早茶店都開始用上了不鏽鋼蒸籠,蒸出來的包子,口感變得不那麼好了。
  • 深秋,夢裡水鄉慢生活:穿行水上森林、聽花鼓戲、看世界第一蒸籠
    整個公園分為兩種觀光方式:水上觀光和陸上觀光,或可乘上一葉小舟,沿水而行,也可順著溼地棧道,徒步而進。當然,如果你走累了,你還可以選擇動力小火車解放雙腳,又是一番味道。從上帝的視角看,仙桃是湖北最平坦的地方,先秦時期這裡是雲夢大澤,今天,一望無際的江漢平原上,夢裡水鄉成為一大旅遊亮點。
  • 這隻「巨無霸」蒸籠,蒸多大的饅頭?
    蒸籠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是人們非常熟悉的家用炊具。但是平時我們常見的蒸籠大小一般是五六十釐米,你見過直徑300釐米的蒸籠嗎?  「我們三個人足足用了4天時間、5根大毛竹,才做出了這個蒸籠。」 說起這個大蒸籠,洪師傅一臉自豪。  據了解,三個師傅都是三十多年的老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