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故事】福建淘寶第一村:家家洋房 村民「共富」
【解說】培斜村位於福建省龍巖市新羅區西部,是一個坐擁大片原始森林的村莊,上世紀90年代,培斜村還是省定貧困村,全村靠在家務農、外出打工過日子,人均年收入在1000元以下,村集體經濟收入不足5000元。多年來,依靠「竹茶加工、鄉村旅遊、農村電商」 三大法寶,培斜村一躍成為福建淘寶第一村,電商銷售額破億,竹製品加工、鄉村旅遊也聞名遐邇。
【解說】進入盛夏時節,培斜村又迎來竹涼蓆熱銷旺季。80後小夥賴健偉坐在電腦前,查看著訂單。熟練地將發貨單打出後,徑直走到隔壁的庫房內,將貨品包裝妥當並貼上單號。從學校畢業後,賴健偉一直在外地的工廠裡工作。2010年,他敏銳地捕捉到了網絡上的商機,於是辭去工廠的工作,回到家鄉開始做起了電商,生活也慢慢好了起來。
【同期】當地電商從業者 賴健偉
自己在家門口,就可以找到一份工作,不用出去外面打拼,家裡有什麼都可以幫忙,有時候旺季的時候來不及,家人都可以過來幫忙。在網上做的這段時間的話,也在網上賺到一點錢,現在的話小孩子都送到城裡去讀書,然後城裡面也買了房子。
【解說】像賴健偉這樣的80後返鄉做起電商的人不在少數。由於竹編產業是培斜村的一大支柱產業,因此,村中的年輕人大都選擇在網絡上經營竹涼蓆、竹編、筷子等。
【同期】當地電商從業者 華永樂
家裡有廠,這邊自己賣比較有優勢,有廠這樣直接給我們供貨。訂單大概七八千單吧,營業額一年可以做到一百多萬。
【解說】在培斜村,村中的竹展區展銷館向遊客們展示著當地引以為傲的竹製品。依靠豐富的竹林資源,培斜村從1993年開始,發展竹蓆加工製作,很快成為村裡的支柱產業,產品遠銷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等國家。2019年全村竹製品年產值達1.6億元人民幣。村中的星宇竹製品廠內,工人們正在忙碌著,工廠負責人吳碧釵告訴記者,近段時間來,訂單絡繹不絕,工廠的年產值約1000萬元人民幣,帶動當地不少村民實現就業。
【同期】竹製品廠 負責人 吳碧釵
這幾年我們廠的效益也比較好,然後周邊就是我們本村的就業率也提高,然後收入也是還不錯的,像我們這邊旺季的時候,我本身的工人一個月有拿到一萬多,正常也有七八千五六千這樣子。等於就是說工人的收入有提高,也省得說外面去打工,孩子也照顧得到。
【解說】每到周末,來到培斜村旅遊的人絡繹不絕,成為名聞遐邇的「竹蓆村」、「淘寶村」之後,培斜村開始把目光投向鄉村旅遊的發展,先後建了鄉村森林公園、鄉村農家樂、水果採摘、溪流漫步、九溪廬漂流、森林飛越、同心玻璃橋、滑草場、射擊場、跑馬場等鄉村旅遊項目。
【同期】遊客 陳女士
到周末的時候,我們都會說帶小孩們特別是說去戶外的地方玩一玩,現在像夏天他們不是比較喜歡玩水,這邊環境也好,主要是它水很乾淨。
【解說】通過「全村參與、自願入股」的形式,培斜村按照每戶每人3000元的標準,動員村民認購入股。全村超過八成以上的村民擁有培斜鄉村旅遊的股份,實現了「人人是股東,戶戶有分紅」的「共富」局面。2019年全村社會總產值近3.2億元,村集體經濟收入128萬元,農民人均年收入2.55萬元。
【同期】福建省龍巖市新羅區小池鎮培斜村黨支部書記 華錦先
在農村一定要有大大小小都要有一定的產業,才能真正達到一個脫貧。一產二產三產每個村多少有一些產業,對農民可以有一個持續發展的收入。比如說我們村鄉村旅遊這一塊一些崗位適合他(貧困戶)的崗位,解決了他。還有一個攤位這方面我們對貧困戶也實行了免費,土地入股各方面對貧困戶進行傾斜,一定要有產業,才能真正達到脫貧。(記者 吳晟煒 福建龍巖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