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繪畫史上,南宋有一位佛名法常、法號牧溪的僧人畫家。中國繪畫史上的畫家裡,法常是對日本畫壇影響最大、最受日本喜愛與尊崇的一位畫家。
法常與梁楷是南宋時期介乎『院體』與『文人』畫風之間既非『文人』又非『院體』的最突出的兩個畫家。他們的繪畫就是介於『院體畫』和『文人畫』之間的一種禪宗畫。就表現形式來講,禪畫講求形象怪誕誇張,筆墨力透紙背,驚世駭俗的力量與文人畫脫略形似的『墨戲』有許多共同之處。
中國畫的形式語言在宋代一直在兩極上遊弋,或追求逼真的自然之景或崇尚文人的逸筆草草。法常的繪畫也有兩種風格和面貌:一種是造型準確,兼工帶寫,以工為主要代表的風格;另一種是造型誇張、筆墨變化多端的、以簡勝繁的,不專規矩的面貌。
兼工帶寫,以『工』為主的代表作是法常贈給他的同門師兄弟——日本聖一法師的三聯軸作品。聖一法師(一二○八—一二八○),原名圓爾辯圓,日本禪宗就是在他所處的時代發展確立起來的。
禪宗分為南北,傳到日本的是南禪宗,南禪宗又分為臨濟宗和曹洞宗等,聖一法師開創的東福寺是臨濟宗的總院。他在中國學佛六年後,於淳祐元年(一二四一)啟程回國,無準師範禪師親自為他送行,他帶回了宋書千餘卷,使日本東福寺現在還有很多宋版書卷,也一併帶回了法常的《觀音圖》《松猿圖》和《竹鶴圖》三聯軸(日本京都大德寺藏)。此時的法常正是思想和畫技臻於成熟之際,是用『文人畫』方式改造禪宗繪畫的成功之作,已作為日本的『國寶』被奉為神品。
三聯軸作品居中的《觀音圖》是以淡墨一筆一筆勾畫端坐於溪邊巖石蒲團上的白衣觀音,觀音冠飾精細淡雅,衣紋純淨柔和,面相端莊豐滿如唐之仕女,神閒氣定地靜靜凝視著前方清澈的溪水,冥思人間的苦樂悲愁,禪意盡在其中。
畫幅的左下方署『蜀僧法常謹制』,鈐一方『牧溪』朱文印。與其他兩幅左面的《竹鶴圖》右面的《松猿圖》放在一起,使《觀音圖》不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寓意著與眾生和諧平等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