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海關助力「中國絲綢新都」駛入二十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2020-12-25 金臺資訊

近年來,隨著河池市繭絲綢產業的發展,形成了新的發展格局。近日,在河池市宜州區召開的2020中國(河池)絲綢大會暨中國絲綢交易會上,河池市喜獲中國絲綢協會授予的「中國絲綢新都」稱號。

「藉助這些年中國—

東協

博覽會的平臺,我們公司生產的生絲,很多都是銷往東協

國家。」宜州嘉聯繭絲綢經營部經理魏曉亮自豪地說,「不過前幾年,我們的出口物流沒有這麼順暢,根據規定,出口產品需要屬地檢驗,我們要等當地海關檢驗完成後,產品才能出廠。今年河池海關專門為我們宜州蠶絲綢企業定製了新的監管政策,讓我們的商品可以先行運抵江浙大型交易所存放,極大縮短了我們資金回籠時間,大幅降低了出口成本,提升了我們的國際市場競爭力。」魏曉亮提到的海關新政,正是河池海關為繭絲綢企業量身定做的「出口生絲註冊登記 遠程影像輔助檢疫」監管改革。

「受疫情影響,轄區很多生絲產品出口受阻,上半年出口大幅下降,我們逐家走訪企業,以問題為導向,尋找出口堵點,積極反映問題,在上級海關的支持下,我們大膽提出了改革方案,創新監管模式,為企業提供更加便利的通關條件。」河池海關監管科科長藍樂筠說。

該改革項目結合河池繭絲綢企業出口生絲產品查驗困難的實際,通過事前風險研判,為出口企業分類分級並實施註冊管理,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採用視頻查驗方式實現對不在場內的貨物進行遠程視頻查驗。在不限制出口查驗場地的同時,也將出口通關時間由原來的2-3天壓縮至1小時,加速了企業通關速度,也為企業節省了出口成本。

冷凍蠶蛹作為繭絲綢產業的副產品,一直以來,被當做養殖飼料在國內低價出售,其應有的營養價值和經濟價值未能得到體現。廣西海嘉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一早就瞄準了宜州蠶蛹資源豐富和國外市場的大量需求,籌劃開拓國際市場。但由於對東南亞主要消費國設立的技術性貿易壁壘不熟悉,產品經常達不到出口國的檢測要求。

為了讓產品順利實現出口,河池海關與宜州區政府聯手合作,派出專家組深入車間,從生產到銷售過程中衛生條件、加工工藝、冷凍冷藏等各個環節的技術控制開展全程指導幫扶,「手把手」幫助企業提高自檢自控能力,指導突破技術壁壘,按不同國家對蠶蛹進口的不同標準,對企業食品安全質量管理體系進行全面驗估,指導企業完善危害分析、預防控制、原料驗收、產品追溯等方面的體系,最終攻克難題,幫助產品成功打入國際市場,極大增加了產品的附加值,使冷凍蠶蛹「變廢為寶」。

此外,針對部分絲綢出口企業沒有充分用好自貿區協定政策的情況,河池海關聯合宜州區政府,多次召開政策宣講會,深入重點企業一對一解讀政策,建立蠶絲綢企業外貿政策諮詢群,印發宣傳資料向企業投放,通過多種形式,加強對中國—

東協

原產地證書進行宣傳,鼓勵企業通過申請原產地證書,減免在進口國的稅收,提高產品國際競爭力。廣西海嘉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經理劉昌海表示:「擁有了『中國—

東協

原產地證書』這張紙黃金,我們公司出口到東協

國家的產品享受到了最優惠的進口關稅,大幅降低了產品的出口成本。」今年以來,河池海關已為轄區企業籤發各類原產地證114份,籤證金額達2500萬元。特別是下半年以來,相繼推出了對外貿易經營者備案、原產地備案「兩證合一」、原產地證辦理「綠色通道」及原產地證書自助列印等措施,實現網上審批零延時,助力河池與

東協

經貿合作跑出「加速度」。(蒙謙)

相關焦點

  • 海關助力「中國絲綢新都」駛入二十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近年來,隨著河池市繭絲綢產業的發展,形成了「世界桑蠶看中國,中國桑蠶看廣西,廣西桑蠶看河池」的發展格局,剛剛在宜州召開的2020中國(河池)絲綢大會暨中國絲綢交易會上,河池市喜獲中國絲綢協會授予「中國絲綢新都」稱號。
  • 千年商道復興 南方絲綢之路起點新都築夢未來
    特別是自2013年中國領導人提出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以來,南方絲綢之路這條悠悠古道正迎來新的歷史發展機遇。「在西南方向,無論是中巴走廊,還是孟中印緬經濟走廊,打通這些『交通運輸大走廊』、『經濟走廊』有利於中國跟西亞、南亞國家互利共贏。」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國際合作室主任張建平向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2014-06-11 09:14:00  來源:中國廣播網  說兩句  分享到:
  • 東西匯流——十三至十八世紀的海上絲綢之路
    「東西匯流——十三至十八世紀的海上絲綢之路」展覽於8月14日至11月11日在香港海事博物館舉行。(圖片來源:香港海事博物館官網專題展覽《東西匯流—十三至十八世紀的海上絲綢之路》)此次展覽由香港海事博物館與廣東省博物館聯合舉辦,將展出超過200件南宋至清初時期的出土文物,包括精美陶瓷
  • 「海上絲綢之路」史話
    我國歷史文化名城福建泉州市中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公元1087年11月26日,泉州市舶司(古代海關與外貿合一的機構)成立,正式拉開了官方海上貿易的序幕。中世紀時海上絲綢之路從我國的廣州、泉州、揚州、明洲(寧波)等港口出發,東至日本的博多、大阪,韓國的慶州等港口,南達南海諸國,西出馬六甲海峽,經印度洋、波斯灣、阿拉伯海、紅海的沿岸諸港口,直至地中海的雅典、威尼斯等港口。在漫長的航線上,航行著各式各樣的船隻。
  • 絲綢通過「絲綢之路」,從中國出口到羅馬,需要多久?
    至少有一次,羅馬商人通過印度路線到達中國。在亞歷山大·塞維魯統治時期,一群富有冒險精神的西方人出現在洛陽的大漢宮廷中,並為當時的皇帝呈貢了「象牙,犀牛角和烏龜殼」(《後漢書·西域傳》)。從古代的中國到羅馬,其實沒有一個商人或者商隊,可以從頭到尾將中國產的絲綢送達羅馬。
  • 二十一世紀最後的手工業——和田艾德萊斯絲綢
    艾德萊斯絲綢,是一種古老的絲綢,它色彩豔麗、線條明快,從古至今都是新疆各族婦女喜愛的一種高檔絲綢面料。如果把和田地毯比作渾厚的崑崙山,艾德萊斯綢無疑就是輕盈如玉的玉龍喀什河。艾德萊斯的故鄉——和田市吉亞鄉,距離和田市區約10公裡,於2007年12月被評為全國工業旅遊示範點,被譽為「二十一世紀最後的手工業
  • 河池:力促絲綢產業高質量發展
    來自國內的專家學者、各級政府官員、中外企業家200多人齊聚,共同探討絲綢產業發展趨勢,聚力推動絲綢產業高質量發展,為河池培育千億絲綢產業集群目標出謀劃策。河池已成為全國最大產繭市、廣西最大桑蠶生產基地。
  •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職業教育聯盟在福建泉州成立
    12月17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職業教育合作論壇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職業教育聯盟成立大會在黎明職業大學召開。 吳丹丹 攝中新網泉州12月17日電 (記者 孫虹)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職業教育合作論壇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職業教育聯盟成立大會17日在位於福建泉州的黎明職業大學舉行。近300位來自柬埔寨、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家和地區的高校、合作機構、社會團體代表參會。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職業教育聯盟啟動儀式。
  • 學者:「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臺灣不應缺席
    華廣網26日刊載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王敏的文章,分析兩岸經濟共同發展的可行模式。文章認為,若讓臺灣以適當方式參與到其中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不僅有助於解決兩岸經貿關係發展進程中的一些深層次問題,為兩岸經貿合作注入新的活力,還將為兩岸經濟共同發展與亞太區域合作機制相銜接提供可行路徑。
  • 深圳赤灣曾是海上絲綢之路重埠 打造新絲路還有多遠?
    原標題:深圳赤灣曾是海上絲綢之路重埠 打造新絲路還有多遠? 絲路新航  深圳打造新海上絲綢之路樞紐城市  時鐘回撥千年,那是中國東南沿海一段絲綢般的時光。在中國國家戰略中,「海上絲綢之路」成為日益清晰的新航向: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10月出訪東協等國時,首次提出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李克強總理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抓緊規劃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已然是中國推進新一輪改革開放的大手筆、大戰略和大布局。  國家之戰略,深圳之機遇。
  • 貨幣與「海上絲綢之路」發展的歷史進程
    在長達千年的海洋文明探索中,勤勞智慧的中國人以寬廣的胸懷、獨特的視野為人類文明的進步和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一、現今,海洋是各國經貿文化交流的天然紐帶,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全球政治、貿易格局不斷變化形勢下,中國連接世界的新型貿易之路。
  •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海外港口行]穿越伊比利亞 構築「一帶一路」新...
    (央廣記者 章成霞 攝)編者按:兩千多年前,中國的船隊從東南沿海出發,乘風破浪,開闢出連接東方與西方的海上絲綢之路,促進中國和沿線各國的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如今,海上絲綢之路的港口又迎來新的機遇。「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五年來,中國越來越多地走出去參與海外港口建設,打造全球貿易流通的樞紐和「一帶一路」的重要支點。
  • 中國歷史: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
    據史料記載,他們將珠寶、香料、藥材等商品經過水陸兩路運送到揚州進行交易買賣,同時在揚州做絲綢生意。與此同時,揚州的陶瓷、藥物、絲綢、銅器同樣遠銷海外。其中,又以揚州銅鏡最為著名,因為其鑄造工藝之高、價格之高,成為了外國王室競相購買的稀世珍寶。在眾多考古發現的唐代的海船大多是揚州所產,可見當時揚州的造船業也較為發達。
  • 福建勾勒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路線圖
    中新社福州9月2日電 題:福建勾勒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路線圖  中新社記者 羅欽文  自「一帶一路」(「一帶」指絲綢之路經濟帶,「一路」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合作倡議被提出後,作為海上絲綢之路重要起點和發祥地的福建便主動融入和加快推進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
  • 海上絲綢之路--海南視窗--人民網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2013年9月5日在哈薩克斯坦訪問時提出,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2013年10月,習近平出訪東協國家時提出,中國願同東協國家加強海上合作,發展海洋合作夥伴關係,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 板橋鎮:打造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小鎮
    板橋鎮:打造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小鎮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18.08.06 星期一 板橋鎮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大沽河旅遊度假區管委會主任李儲程說,作為北方海關重鎮,厚重的文化積澱便是膠州的「根」,通過在度假區以仿古復原的形式集中展現古代膠州的輝煌歷史,疊加生態、文化旅遊功能,大沽河旅遊度假區正全方位解鎖千年歷史人文資源,打造文化小鎮。千年人文凸顯板橋鎮之「根」    青島與絲路有緣,緣已千年。
  • 關於海上絲綢之路的幾個問題
    19世紀70年代,李希霍芬回國後,陸續撰寫《中國:親身旅行的成果和以之為根據的研究》10,其中1877年出版的第一卷中最早使用「絲綢之路」一詞,用以論述漢代亞洲的絲綢貿易之路11,並以此構築了一個宏大的亞洲交通貿易史研究的新視角。
  • 推動海上絲綢之路研究 中國泉州文化遺產研究院成立
    推動海上絲綢之路研究,北大與泉州共建文化遺產研究平臺中國泉州文化遺產研究院成立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安溪)研究中心同日成立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雷興山表示,兩個機構的重點任務都是研究海上絲綢之路,這將有助於絲綢之路的深入研究。共同推動文化遺產學研究中國泉州文化遺產研究院(以下簡稱「研究院」)由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泉州師範學院、泉州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合作共建。
  • 大型紀錄片《海上絲綢之路》將播 中國夢世界夢
    首部講述21世紀   海上絲綢之路的紀錄片   海上絲綢之路已經有2000多年的悠久歷史,它連接兩大洋,溝通中國與東南亞、南亞、中東與非洲諸國的交往,使中國從陸地走向海洋。明代初期,大航海家鄭和奉永樂皇帝之命,率領浩大的船隊7次下西洋,與30多個國家進行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古代海上絲綢之路達到巔峰。   如今,中國正在和多個國家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此舉不僅有深厚的歷史淵源,也具有堅實的現實基礎,對促進全球化時代中國與沿線各國的經濟發展、人文交流,構築休戚與共的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有著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