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河池市繭絲綢產業的發展,形成了新的發展格局。近日,在河池市宜州區召開的2020中國(河池)絲綢大會暨中國絲綢交易會上,河池市喜獲中國絲綢協會授予的「中國絲綢新都」稱號。
「藉助這些年中國—
東協
博覽會的平臺,我們公司生產的生絲,很多都是銷往東協
國家。」宜州嘉聯繭絲綢經營部經理魏曉亮自豪地說,「不過前幾年,我們的出口物流沒有這麼順暢,根據規定,出口產品需要屬地檢驗,我們要等當地海關檢驗完成後,產品才能出廠。今年河池海關專門為我們宜州蠶絲綢企業定製了新的監管政策,讓我們的商品可以先行運抵江浙大型交易所存放,極大縮短了我們資金回籠時間,大幅降低了出口成本,提升了我們的國際市場競爭力。」魏曉亮提到的海關新政,正是河池海關為繭絲綢企業量身定做的「出口生絲註冊登記 遠程影像輔助檢疫」監管改革。
「受疫情影響,轄區很多生絲產品出口受阻,上半年出口大幅下降,我們逐家走訪企業,以問題為導向,尋找出口堵點,積極反映問題,在上級海關的支持下,我們大膽提出了改革方案,創新監管模式,為企業提供更加便利的通關條件。」河池海關監管科科長藍樂筠說。
該改革項目結合河池繭絲綢企業出口生絲產品查驗困難的實際,通過事前風險研判,為出口企業分類分級並實施註冊管理,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採用視頻查驗方式實現對不在場內的貨物進行遠程視頻查驗。在不限制出口查驗場地的同時,也將出口通關時間由原來的2-3天壓縮至1小時,加速了企業通關速度,也為企業節省了出口成本。
冷凍蠶蛹作為繭絲綢產業的副產品,一直以來,被當做養殖飼料在國內低價出售,其應有的營養價值和經濟價值未能得到體現。廣西海嘉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一早就瞄準了宜州蠶蛹資源豐富和國外市場的大量需求,籌劃開拓國際市場。但由於對東南亞主要消費國設立的技術性貿易壁壘不熟悉,產品經常達不到出口國的檢測要求。
為了讓產品順利實現出口,河池海關與宜州區政府聯手合作,派出專家組深入車間,從生產到銷售過程中衛生條件、加工工藝、冷凍冷藏等各個環節的技術控制開展全程指導幫扶,「手把手」幫助企業提高自檢自控能力,指導突破技術壁壘,按不同國家對蠶蛹進口的不同標準,對企業食品安全質量管理體系進行全面驗估,指導企業完善危害分析、預防控制、原料驗收、產品追溯等方面的體系,最終攻克難題,幫助產品成功打入國際市場,極大增加了產品的附加值,使冷凍蠶蛹「變廢為寶」。
此外,針對部分絲綢出口企業沒有充分用好自貿區協定政策的情況,河池海關聯合宜州區政府,多次召開政策宣講會,深入重點企業一對一解讀政策,建立蠶絲綢企業外貿政策諮詢群,印發宣傳資料向企業投放,通過多種形式,加強對中國—
東協
原產地證書進行宣傳,鼓勵企業通過申請原產地證書,減免在進口國的稅收,提高產品國際競爭力。廣西海嘉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經理劉昌海表示:「擁有了『中國—
東協
原產地證書』這張紙黃金,我們公司出口到東協
國家的產品享受到了最優惠的進口關稅,大幅降低了產品的出口成本。」今年以來,河池海關已為轄區企業籤發各類原產地證114份,籤證金額達2500萬元。特別是下半年以來,相繼推出了對外貿易經營者備案、原產地備案「兩證合一」、原產地證辦理「綠色通道」及原產地證書自助列印等措施,實現網上審批零延時,助力河池與
東協
經貿合作跑出「加速度」。(蒙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