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通過「絲綢之路」,從中國出口到羅馬,需要多久?

2020-12-11 拉野史
羅馬

古代羅馬,與東方世界(諸如我國漢朝、東南亞、南亞等)有兩個貿易聯繫方式,一種是海上路線,始於羅馬,途徑埃及、波斯灣、阿拉伯海,一直延伸到印度和斯裡蘭卡的西海岸,另一個是著名的陸路,即「絲綢之路」,將我國新疆塔裡木盆地的綠洲,與羅馬黎凡特(地中海東岸)或其他城市相連。

至少有一次,羅馬商人通過印度路線到達中國。在亞歷山大·塞維魯統治時期,一群富有冒險精神的西方人出現在洛陽的大漢宮廷中,並為當時的皇帝呈貢了「象牙,犀牛角和烏龜殼」(《後漢書·西域傳》)。

從古代的中國到羅馬,其實沒有一個商人或者商隊,可以從頭到尾將中國產的絲綢送達羅馬。因為這樣的行為,耗時太長,根本沒有多少收益。取而代之的是,商人將貨物從一個城市販賣到另一個城市,可能至多僅行走幾百公裡的路程。當然,在古代西方作為奢侈品、地位象徵的絲綢等中國產品,很容易被賣到很遠的地方,尤其是因為發達的羅馬市場能帶來的豐厚利潤。

絲綢製品

幾乎很難找到材料,真正描述從中國到羅馬要花多長時間。但是設想一下,大概要花幾乎一年的時間才能走完「絲綢之路」。假設我們的商隊即將把絲綢賣到羅馬,在公元100年春天離開漢朝都城洛陽,那時的塔裡木盆地自從一世紀中葉受到中原王朝的管理以來,商品到達現在新疆西部的喀什是很容易的,大概只需要兩三個月,然後,絲綢等商品,將傳遞給在帝國邊界之外經營的商人。

當時的貿易物流工具,就是駱駝,其中雙峰駝可以以驚人的速度遠行。但是大多數商隊每天可能只會行走數十公裡,主要是因為它們會在途中停留,以抓住任何可以在當地做買賣的機會。

離開塔裡木盆地,商隊將在現今的土庫曼斯坦或阿富汗的某個地方,然後越過帕提亞帝國(伊朗地區),在這個過程中,絲綢很可能被轉賣給另一批商人。帕提亞人繼承了阿契美尼德王朝幾個世紀以來建立的道路網絡,絲綢通過這些「高速公路」,流通得相當快,在這情況下,僅僅需要三四個月的時間,商品就可以到達羅馬西部邊境,離羅馬都城大概2000公裡左右。

古羅馬鬥獸場

然後絲綢通過「絲綢之路」上的著名貿易城市——可能是伊拉克的哈特拉(遺蹟已於2015年被ISIS摧毀),或敘利亞的巴爾米拉(位於大馬士革的東北方,是古代最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絲綢最終將進入羅馬領土。然後它將迅速(例如一兩個星期)移至主要港口:敘利亞的安提阿、底格裡斯河畔的塞琉西亞,或以色列的凱撒利亞。根據一年中的不同時間,到羅馬(或更確切地說,羅馬在現今義大利的港口)的旅程可能只花了幾周的時間。

因此,來自中國的絲綢,也許最快可以在八個月左右,運到羅馬,但旅途中的各種因素會大大延長這一時間。

相關焦點

  • 張騫去世70年,羅馬凱撒大帝穿上從絲綢之路運來的長安絲綢新裝
    有一次,凱撒大帝凱旋歸來,在羅馬大劇院舉辦了盛大的演出。這本是一次再尋常不過的慶賀演出,凱撒大帝的出現卻轟動了全場。怎麼了?只見他穿著一身精美絕倫的長袍,輕柔的質地是羅馬人從未見過的。此時的凱撒在這種輕柔華服的襯託下,就像一位天神。大帝的新裝究竟是什麼?貴族們私下打聽,才知道這是用來自中國的絲綢做成的。
  • 帕提亞帝國:與古代中國友好的世界級強國,情誼之始全靠蠶與絲綢
    在一番探索之下,羅馬間諜悄悄帶著桑蠶卵踏上返程,從此開始自行製造絲綢。至於位於羅馬和漢朝之間的帕提亞人,卻憑藉自身的地理位置優勢,找到了通過擔任中間人而獲利的途徑。在那個時代,絲綢是羅馬人進口商品當中最昂貴的產品,中國出口的珍珠也是高價商品之一。除此之外,羅馬商人還會購買印度的鐵、香料及皮毛,穿越帕提亞帝國的商旅也會將源自西亞及羅馬的貴重玻璃器皿帶來,賣給中國商販。帕提亞帝國通過向進行絲綢貿易的過境歐亞商旅抽稅而致富,中國商人則傾向於購買帕提亞帝國出產的香料及水果。
  • 《絲綢之路—蓬萊到羅馬》:四個人帶著我們穿越15座古城
    《絲綢之路——蓬萊到羅馬》,就是在這種大背景下運時而生的一部中國人眼中的絲綢之路大歷史。——蓬萊到羅馬》的裡程:從中國的蓬萊出發,途徑洛陽、長安、敦煌、高昌、碎葉鎮、怛邏斯、撒馬爾罕、大夏、木鹿、泰西封、巴格達、安條克、君士坦丁堡,到達終點——羅馬。
  • 遊畫義大利:絲綢之路通羅馬
    愛穿絲綢的古羅馬人義大利國名由古時一部落名演變而來,原意「牧羊場」, 它是古羅馬帝國(中國古人稱大秦)的發祥地,2至3世紀為古羅馬全盛期,版圖遍及整個地中海沿岸。約略同時期的中國兩漢亦達鼎盛期,都說條條道路通羅馬,公元前139年西漢的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開拓了絲綢之路後,這條道路也通到了羅馬,為什麼會這樣呢?我想這和追求浪漫的古羅馬人對新鮮事物特別好奇有關,他們相信每磅值12兩黃金天價的絲綢是從樹上摘下來的;同時也與古羅馬人對絲綢及服裝所涉及的質地、圖案、色彩和製作等特別欣賞有關,所以不僅皇帝喜歡穿,貴婦和少女們更會身著半透明的絲衣到大街上炫耀。
  • 絲綢之路的開闢,結合了中西文化,使絲綢的發展更迅速
    一直從史前的時代到漢朝時代,我們也是這個世界上唯一一個生產絲綢的大國。錦的出現是我國絲綢的歷史上的一個重要的時刻,因為它把蠶絲的特殊之處和藝術結合在了一起。用絲綢做的衣服十分好看,它不單單是特別高貴的衣服材料。也是一件藝術品,有非常高的文化底蘊和歷史的存在價值,影響也非常的深遠。
  • 《絲綢之路——從蓬萊到羅馬》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作者:高紅雷 推薦書店:興義市辭林書店 山東蓬萊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一個起點
  • 海關助力「中國絲綢新都」駛入二十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近年來,隨著河池市繭絲綢產業的發展,形成了「世界桑蠶看中國,中國桑蠶看廣西,廣西桑蠶看河池」的發展格局,剛剛在宜州召開的2020中國(河池)絲綢大會暨中國絲綢交易會上,河池市喜獲中國絲綢協會授予「中國絲綢新都」稱號。
  • 河池海關助力「中國絲綢新都」駛入二十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近日,在河池市宜州區召開的2020中國(河池)絲綢大會暨中國絲綢交易會上,河池市喜獲中國絲綢協會授予的「中國絲綢新都」稱號。「藉助這些年中國—東協博覽會的平臺,我們公司生產的生絲,很多都是銷往東協國家。」
  • 跨國史視閾下絲綢之路城市史的研究和書寫
    例如,絲綢產生於古老的中國,卻由於絲綢之路貿易的繁榮,成為羅馬人的時尚。公元前1世紀左右,古羅馬市場上的絲綢價格等同黃金,但依然得到羅馬貴族特別是貴婦人追捧。公元1世紀羅馬城設有專賣中國絲綢的市場,此後幾世紀羅馬人對絲綢的鐘愛有增無減,各階層皆以著絲綢為榮。又如,香料貿易不僅帶來舍卜沃、塔姆鈉和馬裡布等絲路城市的繁榮,使開羅穆斯林卡裡米商人因從事該貿易大發橫財,而且使歐洲人為之著魔。
  • 羅馬帝國與絲綢之路:海上貿易開闢天地,供需矛盾杯水車薪
    在絲綢之路開通之前,中國絲綢已流入古羅馬,引發了古羅馬對絲綢需要的矛盾,使其急待尋求和開闢絲綢貿易途徑,雖然開通了南北兩條陸上貿易之路,但更為重要的是在公元前開闢了一條通向中國海岸的遠洋航道,使古羅馬有了海上的絲綢貿易之路。
  • 揭秘絲綢之路,絲綢之路到底怎樣形成,當時使臣經歷了什麼?
    果不其然,到匈奴地界沒多久,張騫就被抓住了。如果殺了張騫就等於是公然挑釁西漢朝廷,所以,匈奴人不敢殺漢朝使臣,只得想辦法軟禁張騫,威逼利誘張騫投靠匈奴,張騫一心想著他的使命,這使命比他自己的命還重要,又怎麼肯答應匈奴人呢。這一扣,就是十二年,張騫在匈奴的地界娶了妻,生了子,即使這樣張騫也從來沒有忘記過自己的使命。
  • 高洪雷新作、山東省傳統文化項目《絲綢之路——從蓬萊到羅馬...
    設計者的匠心完全呈現了書的名字《絲綢之路——從蓬萊到羅馬》,一部以結構新穎、立意高妙、切口小、歷史空間宏闊的書。全書以唐代快馬從東到西的旅程為脈絡,以幾個歷史人物的馬背觀察,寫沿途城市的歷史,從而書寫出涵蓋海上絲路和陸上絲路的歷史。
  • 走進中國絲綢博物館中國絲綢勾勒絲路畫卷(你所不知道的一級館)
    中國絲綢博物館1992年在「絲綢之府」杭州建成開放,集紡織服飾文化遺產收藏、保護、研究、展示、傳承和創新於一體,是世界最大的絲綢專題博物館,也是海內外觀眾感受絲綢文化、了解絲綢歷史的「打卡目的地」。展示絲綢文化走進中國絲綢博物館,小橋流水、桑園染草的景觀讓人領略到秀美的江南蠶鄉風情。
  • 絲綢之路並非中國最早的國際貿易路線,在之前還有1條路
    蠶繭南方絲綢之路中國絲綢早在公元前11世紀已傳至埃及,公元前四、五世紀時,絲綢在歐洲尤其羅馬帝國盛行。至漢 武帝時,漢王朝才開通西域絲綢之路,遠遠晚於中國絲綢西傳歐洲的年代。由此看來,公元前2世紀漢武帝開通西域道以前,中國絲綢的西傳,其線路應當是沿蜀身毒(印度)道西行而去。
  • 絲綢之路興衰與早期歐洲地圖上的中國
    龔纓晏  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通向外部世界的交通大動脈,它由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構成。絲綢之路不僅是貨物轉運、人員往來、文化交流的通道,也是知識傳播的通道。公元前2世紀末,古代希臘、羅馬人通過陸上絲綢之路首次獲知中國。他們把絲綢稱為「賽裡斯織物」,將東方盛產絲綢的民族稱為「賽裡斯」。
  • 中國絲綢出口結構日趨優化
    2005-12-24 00:00:00   原創 出口單價上升,產品結構進一步優化成為拉動今年我國絲綢出口增長的重要因素。 業界人士對今年絲綢的出口價格表示樂觀。
  • 羅馬與漢朝的絲綢之路外交
    亞歷山大東徵時曾讓部將尼亞庫斯考察了印度到波斯灣之間的海岸線。後來他又僱傭了腓尼基人在波斯灣進行了航海活動:在海岸邊建立殖民地,試圖探索更加東邊的海域。公元前139年張騫奉漢武帝之命出使西域,由此打通了日後東西方交流主幹道的陸上絲綢之路。公元97年東漢西域都護班超派遣自己的副使甘英由西域出發前往西方的大秦(羅馬帝國)。
  • 絲綢之路是指什麼?
    絲綢之路簡稱絲路,通常是指歐亞北部的商路,與南方的茶馬古道形成對比,西漢時張騫和東漢時班超出使西域開闢的以洛陽為起點,也有說以西安為起點。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時,張騫出使西域,以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這條道路也被稱為「西北絲綢之路」以區別日後另外兩條冠以「絲綢之路」名稱的交通路線)。在通過這條漫漫長路進行貿易的貨物中,中國的絲綢最具代表性,「絲綢之路」因此得名。
  • 條條大路通羅馬
    需要強調的是,在四大文明古國中,小麥都先後成為主要的糧食作物,各國都圍繞小麥形成了各種多樣化的農業組合。近些年,動物考古學家在黃河中遊地區出土的部分黃牛和綿羊的骨骼中,發現了原產於西亞地區的黃牛和綿羊的DNA,說明這些家畜來自西亞地區。它們可能是與小麥一道,通過絲綢之路傳到黃河流域的。
  • 解讀文藝復興與絲綢之路內在關聯的鑰匙(策展手記)
    正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的「無問西東——從絲綢之路到文藝復興」,是在湖南省博物館「在最遙遠的地方尋找故鄉——13—16世紀中國與義大利的跨文化交流」展基礎上,由中國國家博物館與湖南省博物館合作,經重新策劃,再次推出的大型國際藝術交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