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劉邦稱帝後,北方的匈奴蠢蠢欲動。白登山之戰後,漢軍大敗,大漢被迫下嫁公主,企圖以和親換取短暫的安寧。西漢進入了一個漫長的休養生息的狀態,在這個過程中,大漢天下的太平一直靠著柔弱的大漢公主。漢武帝是個帝王之才,他不能忍受匈奴的一再挑釁,也不能忍受國家靠著公主來獲得安定,他立了誓,一定要擊退匈奴,開疆擴土。
西部的大月氏如果能夠與此時的漢朝聯合,那一定是西漢擊退匈奴的有力武器。漢武帝比任何人都要清楚這一點,於是他詢問朝臣,是否有人願意出使西域。西域,這對於當時的漢朝來說太陌生了,那裡有什麼人,有什麼國家,地形怎麼樣,所有的人對西域都一無所知。況且,匈奴統治者天山南北一帶,將西漢與西域徹底地隔絕。張騫站出來了,一種使命感讓他必須站出來。
張騫西域行
公元前138年,張騫帶領一隊人馬從長安出發,去往西域。在途中經過匈奴地界的時候,張騫很擔心。果不其然,到匈奴地界沒多久,張騫就被抓住了。如果殺了張騫就等於是公然挑釁西漢朝廷,所以,匈奴人不敢殺漢朝使臣,只得想辦法軟禁張騫,威逼利誘張騫投靠匈奴,張騫一心想著他的使命,這使命比他自己的命還重要,又怎麼肯答應匈奴人呢。這一扣,就是十二年,張騫在匈奴的地界娶了妻,生了子,即使這樣張騫也從來沒有忘記過自己的使命。這是一件非常偉大的事情,一般人他做不到,我們也可以看到張騫他這種出使西域的信念是十分堅定的。
公元前129年,張騫從匈奴那裡逃出來,繼續朝西走,沒有找到大月氏,卻找到了大宛。大宛國王對強大的漢王朝充滿了嚮往與敬畏。在國王的幫助下,張騫終於來到目的地——大月氏。大月氏非常願意與西漢交好,但是不願意幫助西漢攻打匈奴;大月氏國力不如匈奴,西漢遠水救不了近火,即使匈奴再三攻打大月氏,甚至逼得他們離開家園,大月氏也不願意貿然進攻匈奴。失望的張騫離開大月氏準備回到長安,途中再次被匈奴人抓獲。
公元前126年,匈奴內亂,張騫終於帶著妻子回到長安。此時出使西域的使團只剩下了兩個人,張騫本人也是衣衫襤褸,落下一身的病痛。這過程的艱難,殘酷,漫長,令人感慨。雖然 沒有拉攏到大月氏,但張騫帶回來了漢武帝更加感興趣的西域信息。公元前116年,張騫再次出使西域。在烏孫國幫助下,漢武帝終於擊敗匈奴,將天山南北劃入中國版圖。
為什麼稱為「絲綢之路」呢
在比瓷器、茶葉更早的時候,中國人最早擅長的是蠶桑,中國的蠶桑已經形成一種蠶桑文化,絲綢的價值更是堪比黃金。從周開始,就有了先蠶禮的記載,所謂先蠶禮,就是由皇后帶領眾妃嬪祭祀蠶神,行親蠶之禮的典禮。中國先進的養蠶技術和紡織技術誕生了精美的絲綢,這些絲綢傳到西域各國受到爭搶,受歡迎程度比今天的LV更甚。那個時候的羅馬,義大利貴族都身穿絲綢,以此向人們傳達信息,表明自己高貴的身份。今天的吉爾吉斯斯坦的境內,還有許多青瓷、絲綢製品。中國的餃子傳入了西域,西域的葡萄、西瓜傳入了中國。
在《馬可波羅遊記》中有幾處寫道:元大都外城常有「無數商人」、「大量商人」來往止息,「建有許多旅館和招待駱駝商隊的大客棧,旅客按不同的人種,分別下榻在指定的彼此隔離的旅館」。既為不同人種,無疑為外國客商。在《通商指南》也曾指出,「汗八裡都城商務最盛。各國商賈輻輳於此,百貨雲集」。
這條絲綢之路漸漸形成了,長久的維持與西域的交流就需要保護這條路。漢武帝開始移民,並在絲綢之路沿路建造屯糧重地,又在西域邊塞(輪臺)投入大量的兵力。輪臺自古就是描寫邊塞困苦,戰亂紛飛的景象的。後期西漢衰落,沒有辦法再顧及西部,這條絲綢之路斷了65年。絲綢之路雖然中斷,中西方文明已經見了面,文化的交流成為不可避免的趨勢,中斷也會是短暫的,只等待著下一位有能力有信念的人重新開始。從絲綢之路開始那一天,就註定了雙方文明的碰撞。
班超出使西域
東漢時期,班超棄筆從戎。漢武帝擊退匈奴後不久,匈奴分裂為南匈奴和北匈奴,南匈奴歸順朝廷,北匈奴依然是東漢的心頭大患。班超算是武臣,但不是莽夫,相反他有膽有識。漢明帝派遣他出使鄯善國,鄯善國國王對班超恭敬有加,有一天突然國王的態度變得很冷淡,原來是北匈奴也派使臣來了。班超認為這個時候要採用非常辦法,逼鄯善國國王站隊。古人交往都有「不斬來使」的慣例,可這匈奴使臣出使的也不是東漢王朝。班超決定除掉匈奴使臣。
很快班超做好了部署。在鄯善國與匈奴使臣都放鬆的時候,班超帶領三十多個使臣偷襲北匈奴使臣,成功除掉使臣。這一舉動令鄯善國舉國驚慌,北匈奴使臣死在鄯善國,鄯善國國王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北匈奴勢必會出兵鄯善國。可以說班超這步棋走的兇險但非常有用。漢明帝接到消息激動萬分。戰後,明帝派班超長期接管西域事宜。一直到班超晚年去世,他都一直身在西域。在班超治理下的西域,西方的寶珠來到中國,中國的絲綢去往西方,中國人身著異域服飾,西域人身著漢服,彼此充滿了好奇心,連長安也是如此風景了。
總評
義大利,羅馬,吉爾吉斯斯坦,兩千年前,中國古人對這裡毫無了解。絲綢之路的出現,將東方文明與西方文明匯合在了一起,在歷史的長河中,這段繁榮的人與人、國與國之間的交流閃爍著它獨有的光華。海上絲綢之路與陸上絲綢之路在大漢幫助王朝威名遠播,同時也在告訴我們先輩們的偉大,訴說著先輩們可歌可泣的事跡;更為我們建立一個美好的社會提供了思路。幾代人的努力,將迷人的東方文化傳揚出去,多少仁人志士,為了西域的探索,前赴後繼。
參考文獻
《馬可波羅遊記》《通商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