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是條什麼路

2020-12-11 天眼新聞

「絲綢之路」到底是怎樣一條「路」呢?不但小朋友們說不清楚,恐怕很多大朋友也一知半解。《北京日報》首席記者、作家黃加佳,是一位非虛構作品寫作者,是歷史的拾荒者,同時也是兩個孩子的母親。她想找到一條道路,讓孩子愛上歷史,愛上閱讀。於是參考《史記》、《漢書》、《山海經》、希羅多德《歷史》等史料,以「一帶一路」為背景,創作了歷史知識幻想兒童文學「甲骨文學校」系列第二部,用懸念迭起的故事為青少年讀者講述絲綢之路的由來。

今天本報特邀黃加佳撰文,跟讀者聊聊絲綢之路上的疑問。

沒有GPS張騫是怎麼找到大月氏的

提到「絲綢之路」人們首先會想到張騫。公元前138年,為了聯合大月氏,東西夾擊匈奴,張騫率使節團從長安出發向西尋找大月氏。上過初中的人,都學過「張騫出使西域」這一課。幾乎所有人都能接著往下講,張騫中途被匈奴人捉住,一關十年,逃出之後,他矢志不渝,終於找到了大月氏,從而開闢「絲綢之路」。這個故事似乎太家喻戶曉了,聽起來沒什麼新意,但是且慢,歷史就怕細看。如果你把歷史放在顯微鏡下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其中有大片的留白,匪夷所思,甚至無法解釋。

《史記·大宛列傳》中寫到張騫從匈奴逃走後找到大宛國只有區區八個字——「西走數十日至大宛」。中原與西域之間橫亙著大沙漠,用東晉高僧法顯的話說,那裡「上無飛鳥,下無走獸,遍及望目,唯以死人枯骨為標識耳」。在沒有GPS導航系統,也沒有沙漠越野車的2000多年前,張騫和甘父是怎麼找到大宛國的?更神奇的是他們只用了幾十天時間,就從被關押的地點,殺到了位於今天烏茲別克斯坦境內的大宛。即便是今天,這也算是個奇蹟了吧?

我曾經請教過不止一位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張騫和甘父是怎麼找到大月氏的?專家們都說,這是一個謎。史書上沒有記載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所走的路線,也沒有提他在路上遇到了哪些艱難險阻。這些歷史的空白激發了我的創作靈感。我的故事就從張騫跑出匈奴開始,三個小主人公跟著張騫、甘父和張騫之子張綿,一路上斬妖除魔、歷盡艱險,終於找到了神秘的大月氏。

大月氏人是什麼人?

張騫雖然沒說動大月氏人與大漢聯盟夾擊匈奴,但是他記錄下沿途的風土人情,並且開闢了偉大的「絲綢之路」。講到這裡,「張騫出使西域」一課似乎就可以畫上圓滿的句號了。可是,歷史老師從沒告訴過我們,大月氏人到底是一群什麼人?他們是黃皮膚,還是白皮膚;是高鼻子,還是矮鼻子?他們的城市在哪裡,也像我們一樣有宮殿、有城牆、房屋嗎?

我們小時候學歷史時,沒有追問過這些問題。大月氏人漸漸成為一個抽象的符號、一群最熟悉的陌生人,面目不清地站在我們的歷史記憶中。

其實,這些問題在考古發現中都找到了答案。上世紀60年代,法國考古學家在阿富汗發掘出了阿伊·哈努姆遺址,這座遺址是一座典型的希臘化城市。

話說公元前324年,亞歷山大大帝統一希臘後,又徵服了埃及、波斯,大軍一直打到印度半島,建立起一個地跨亞、歐、非的超級帝國。亞歷山大每徵服一個地方就修建一座希臘式的城池,城裡不但有希臘神廟、體育館、露天劇院,還有希臘式的住宅和浴室。據說,亞歷山大在中亞留下了七十多座亞歷山大城。張騫出使西域抵達的大夏藍氏城就是最東邊的一座。

阿伊·哈努姆遺址中有露天體育場、露天劇院,希臘式的柱廊廣場,不遠處的小山上甚至還有一座衛城,完全是雅典的翻版。雖然不能說阿伊·哈努姆遺址就是當年張騫到過的那座城市,但是想來規模格局八九不離十。

想一想吧,2000多年前的「驢友」張騫,來到了一座希臘化城市,看到了歌劇院、體育場,看到了希臘神廟。這畫面本身就夠穿越的吧?

當寫到張騫小分隊找到大月氏人的一幕,我一下子感受到「絲綢之路」是如此偉大與神奇。兩個各自生長的燦爛文明,竟然在這裡交匯了。

體會「文明的韌性」

今年,北京高考作文題是「請以『文明的韌性』為題,寫一篇議論文」。

這題目難度可不小,不但要求學生熟知中國歷史,而且能站在一定高度總結出中國歷史綿延至今的某種特性和文明發展的普遍規律。別說是對於一個整日淹沒在題海中的高中生,即便是對於一個成年人也會有不知從何說起之感。

看到這個題目時,「甲骨文學校系列之二」《絲綢之路歷險記》已經完稿,我突然感到有許多話想要說。為了寫這本書我看了許多資料,既包括中國古代史,也包括世界古代史。我第一次把中國歷史放在世界的坐標體系中去理解,感覺十分獨特。

為什麼四大古代文明中,惟有中華文明綿延至今?為什麼絲綢之路上那麼多古國興盛一時,又歸於沉寂?為什麼中華文明具有那麼強的生命力和韌性?

中華文明發展到西漢,已經走過2000多年的歷史,急需注入新的血液,張騫開闢的絲綢之路使大規模的東西方交流成為可能。縱觀人類歷史發展,任何一種文明的發展都離不開與其他文明的碰撞、交流、融合,長期處於封閉環境會導致文明的衰落,中國也不例外。漢唐時期,中國與世界連接緊密,文明高度發達;明清以來,閉關鎖國,中國漸漸落後。因此,一個開放、包容的文明,才是最有「韌性」的文明。

插圖選自《絲綢之路歷險記》,根據漢代大型魔術節目魚龍曼延想像創作。

黃加佳 來源 北京晚報

編輯 周章龍

編審 王寧

相關焦點

  • 絲綢之路:是一條什麼樣的路
    絲綢之路是一條古老的商路它連接亞洲、非洲和歐洲的古代陸上商業貿易路線。「絲綢之路」一詞源自1877年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在《中國親程旅行記》一書中,將以長安為起點,穿越西域,橫跨亞歐非的那條古代陸路通道稱之為「Silk Road」,並得到學術界認同。
  • 絲綢之路是指什麼?
    絲綢之路簡稱絲路,通常是指歐亞北部的商路,與南方的茶馬古道形成對比,西漢時張騫和東漢時班超出使西域開闢的以洛陽為起點,也有說以西安為起點。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時,張騫出使西域,以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這條道路也被稱為「西北絲綢之路」以區別日後另外兩條冠以「絲綢之路」名稱的交通路線)。在通過這條漫漫長路進行貿易的貨物中,中國的絲綢最具代表性,「絲綢之路」因此得名。
  • 揭秘絲綢之路,絲綢之路到底怎樣形成,當時使臣經歷了什麼?
    西域,這對於當時的漢朝來說太陌生了,那裡有什麼人,有什麼國家,地形怎麼樣,所有的人對西域都一無所知。況且,匈奴統治者天山南北一帶,將西漢與西域徹底地隔絕。張騫站出來了,一種使命感讓他必須站出來。張騫西域行公元前138年,張騫帶領一隊人馬從長安出發,去往西域。
  • 絲綢之路並非中國最早的國際貿易路線,在之前還有1條路
    至漢 武帝時,漢王朝才開通西域絲綢之路,遠遠晚於中國絲綢西傳歐洲的年代。由此看來,公元前2世紀漢武帝開通西域道以前,中國絲綢的西傳,其線路應當是沿蜀身毒(印度)道西行而去。絲綢之路考古學家曾在阿富汗喀布爾附近發掘的亞歷山大城的一座堡壘內發現大量中國絲綢,據研究,這批絲綢是經南方絲綢之路,由蜀身毒道轉運到中亞的蜀國絲綢。
  • 觀察者網 | 上外學子「明眼觀路」:絲綢之路為什麼從這裡開始?
    公元前138年,漢武帝下詔,張騫帶領著浩浩蕩蕩的隊伍和載滿絲綢的馬車,以長安為起點,開闢了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連接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這條萬裡迢迢的古代商途,被後世稱作絲綢之路。上海外國語大學「明眼觀路」創新創業團隊在第一期視頻《風起長安》中,以古代絲綢之路的起點城市:長安,也是現代「一帶一路」的重要節點城市西安,作為研究目標,以其標誌性的圓角城牆為切入點,以點帶面展示一個大氣磅礴的盛世長安,再從長安作為起點俯瞰整條絲綢之路,通過當時的文化交流與國際秩序等方面,解讀絲綢之路精神在民族文化中的滲透。
  • 絲綢之路的世界(一部圖文並茂的絲綢之路簡史)
    從1271年到1299年,馬可波羅與父親和叔叔奔波在絲綢之路上,進行著他們的中國之旅。通過他的旅行報告,這條連接歐洲和中國的重大貿易之路才進入歐洲人的意識,並且引起關注。然而,這條道路,這條最早由德國地質學家費迪南馮李希霍芬於1877年命名為「絲綢之路」的路網,其歷史卻更加古老、遙遠。
  • 杭侃:李希霍芬的絲綢之路
    李希霍芬對這條超遠通道,用過「絲綢之路」這個詞,但他也用過其他詞,如「交流渠道」「大路」「主幹道」「絲綢商路」等。在李希霍芬的詞彙中,「絲綢之路」還沒有最終定型。此外,「絲綢之路」一詞也僅僅用於漢代,而沒有做更廣泛的歷史概括。
  • 中國最北端的「絲綢之路」 古代東北黑龍江「絲綢之路」
    歷經兩漢與唐宋元明清諸朝近兩千年的我國西北絲綢之路,與明代鄭和七次遠航開通印度洋海上絲綢之路,是中華民族文明史和世界文明史中的輝煌篇章。在我國西南古代有通往東南各國的茶馬古道;東南沿海各省古代也都有與朝鮮、琉球、日本、菲律賓等國貿易、文化交往的海上絲綢之路。
  • 北方絲綢之路向南方絲綢之路說:成都等等我! ​
    說明在公元前100多年,這條南方絲綢之路就已經存在了,在古籍中叫做蜀身(juān)毒(dú)道。身毒是哪裡呢?身毒就是印度。起點是哪裡呢?笨蛋,起點當然就是成都啦。這條道,一開始是運絲綢的。蜀國首位君王蠶叢氏就是養蠶專家,是他第一個把山上的野蠶變為家蠶,因而被後人稱為「蠶神」。後來朝廷在成都東南隅圍城建織錦工場,設錦官督造,自此成都有了「錦官城」的稱謂。
  • 新航路開闢前,有3條通往東方的路,都被一種人把控著
    文/阿波『高中歷史知識點解讀之「新航路開闢的背景」』在偉大的新航路開闢之前,歐洲的貴族和有錢人想要得到東方的奢侈品,一般有3條商路可以走:從地中海東岸的君士坦丁堡出發,經過今天土耳其的小亞細亞半島、黑海、裏海至中亞,與中國的陸上絲綢之路相接。第2條:中部路線。
  • 絲綢之路歷史回眸
    回去以後,他在德國出版了他的研究成果中提出,在公元2世紀,存在著一條從洛陽、長安到中亞撒馬爾罕(今為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第二大城市)的商道,這條商道上的主要物流是絲綢,這是一條從中國輸出絲綢到中亞、西亞,最終到達歐洲的道路。因為這條路上主要運送的物流是絲綢,影響最大的也是絲綢,所以他將之命名為「絲綢之路」。
  • 沿江路 | 鎮海人的「小外灘」,海上絲綢之路的起碇港就在這裡
    在素有「海天雄震」之稱的鎮海裡,有那麼一條路默默見證了這個小城的今昔榮耀。 它,就是沿江路。路的一邊是居民區,另一邊是景觀帶。我們穿過石子路,走過鐵索橋,隨處都能找到休息的涼亭和椅子,沿江路景觀帶貼心的設計都展露出來,不失為市民休憩的好去處。
  • 古代東北黑龍江「絲綢之路」
    早在一千年前遼王朝初期,黑龍江地區已有一條海東路,又稱「鷹道———五國鷹路」,從遼西起經黑龍江省中部伸向黑龍江流域與嶺北地區。金王朝建都以後,向周邊地區又有所發展。  元代,是東北地區交通網絡初步形成時期,古代黑龍江中部的絲綢之路也正起於此時。據《元史·兵志》記載,十三世紀九十年代忽必烈統一中國之後,在全國實行「站赤」制度,在全國十一個行省普遍設立「站赤」。
  • 在西安,有條路60多年的路-大慶路,今天看來依然寬敞。
    在西安玉祥門外到城西客運站的這條路,叫大慶路,是城東到城西的主幹道。相信大多數人都路過,這條路的據說是50多年前前蘇聯專家設計的,1957年開始修的,號稱西安最美的路。由於時間匆忙,也沒有拍好幾張圖片,隨手拍了幾張,記得還有一排排雕塑,很有感覺,象徵著絲綢之路的起點。
  • 靜靜地守望---《絲綢之路》
    1877年,德國地理學家費迪南德·馮·李希霍芬在《中國親歷旅行記》中最早提出「絲綢之路」的命名,以長安起點,經關中渭河流域,穿過河西走廊,出玉門關、陽關後進入西域,從今喀什越帕米爾高原到中亞,再向西亞到達中東地區。古代的這條路,經過了兩千年的歷史滄桑,留下了人類文明的印記。《絲綢之路》用一張張彩色的圖像揭開了絲綢之路的神秘,展示著它的魅力。
  • 絲綢之路行記
    第一個方向,我選擇了絲綢之路,想看看絲綢之路上的多元文化。從先前的西安,銀川,到這次的西寧,張掖,嘉峪關,敦煌,烏魯木齊至於伊寧,算是走過了古代中國絲綢之路的舊地。漢代張騫通西域,開始了絲綢之路,但是東西方文明的交流,遠早於此。
  • 「絲綢之路」這個名字不是中國人叫響的?最早叫它的是德國學者?
    然而,前人還給我們留下了另外一條大路,那是一條更老、更長、也離我們更遠的路—絲綢之路。這條大路在我的想像中已經存在許多年了。在它的繁榮時期,匹匹的絲綢從中國長江三角洲的蘇杭地區出發,穿越整個亞洲,最終被運往地中海沿岸。這些無價之寶幾乎可以交換與之等重的黃金。中國人從這條大路的另一端換回了等價的香料和寶石。
  • 甘肅-「絲綢之路3000裡,華夏文明8000年」
    我們大家都知道,西北線路上主要是以絲綢之路這條為主線的。包括了絲綢之路的南線,也就是現在的青海地界的唐柏古道,以及我們河西走廊的絲綢古道。絲綢之路這個概念呢,是1877年,有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提出來的。他一共來中國考察七次,回去以後,他寫了一本書,叫《中國--親身旅行的成果和以之為根據的研究》。在這本書上首次提出了絲綢之路這個概念,為什麼提出絲綢之路呢,是因為這條商賈通道上。
  • 全球經濟史視野中的「絲綢之路」
    把所有這些加在一起,這條絲綢之路就有11554公裡之遙。   所有這些,都使得絲綢之路成為特別危險的路,種種艱難只有在極大的努力下才能得以克服。在歷史上絕大部分時期裡,由於各種戰爭以及亂匪的攔路搶劫,使得走這條「絲綢之路」遠比波羅父子們的那個時期更要艱難和危險得多。所以,全程走過這條漫長的「絲綢之路」的人,實屬鳳毛麟角。
  • 「絲綢之路」的西藏支線——充滿歷史芬芳的麝香之路!
    只不過這個商業網絡,不以絲綢之路為名,而是被稱為「寶石之路」、「食鹽之路」,或「麝香之路」。今天我們就以西藏與阿拉伯的麝香貿易為切入點,來揭示這條充滿芬芳的商路交通。3、「絲綢之路」並非三方交易在這條貫通歐亞的古代商路,並非是東亞、西歐與粟特人的三方交易,商路沿途所有文明節點都參與了商業活動。上述三點,恰恰是穿越世界屋脊古商路的邏輯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