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到底是怎樣一條「路」呢?不但小朋友們說不清楚,恐怕很多大朋友也一知半解。《北京日報》首席記者、作家黃加佳,是一位非虛構作品寫作者,是歷史的拾荒者,同時也是兩個孩子的母親。她想找到一條道路,讓孩子愛上歷史,愛上閱讀。於是參考《史記》、《漢書》、《山海經》、希羅多德《歷史》等史料,以「一帶一路」為背景,創作了歷史知識幻想兒童文學「甲骨文學校」系列第二部,用懸念迭起的故事為青少年讀者講述絲綢之路的由來。
今天本報特邀黃加佳撰文,跟讀者聊聊絲綢之路上的疑問。
沒有GPS張騫是怎麼找到大月氏的
提到「絲綢之路」人們首先會想到張騫。公元前138年,為了聯合大月氏,東西夾擊匈奴,張騫率使節團從長安出發向西尋找大月氏。上過初中的人,都學過「張騫出使西域」這一課。幾乎所有人都能接著往下講,張騫中途被匈奴人捉住,一關十年,逃出之後,他矢志不渝,終於找到了大月氏,從而開闢「絲綢之路」。這個故事似乎太家喻戶曉了,聽起來沒什麼新意,但是且慢,歷史就怕細看。如果你把歷史放在顯微鏡下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其中有大片的留白,匪夷所思,甚至無法解釋。
《史記·大宛列傳》中寫到張騫從匈奴逃走後找到大宛國只有區區八個字——「西走數十日至大宛」。中原與西域之間橫亙著大沙漠,用東晉高僧法顯的話說,那裡「上無飛鳥,下無走獸,遍及望目,唯以死人枯骨為標識耳」。在沒有GPS導航系統,也沒有沙漠越野車的2000多年前,張騫和甘父是怎麼找到大宛國的?更神奇的是他們只用了幾十天時間,就從被關押的地點,殺到了位於今天烏茲別克斯坦境內的大宛。即便是今天,這也算是個奇蹟了吧?
我曾經請教過不止一位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張騫和甘父是怎麼找到大月氏的?專家們都說,這是一個謎。史書上沒有記載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所走的路線,也沒有提他在路上遇到了哪些艱難險阻。這些歷史的空白激發了我的創作靈感。我的故事就從張騫跑出匈奴開始,三個小主人公跟著張騫、甘父和張騫之子張綿,一路上斬妖除魔、歷盡艱險,終於找到了神秘的大月氏。
大月氏人是什麼人?
張騫雖然沒說動大月氏人與大漢聯盟夾擊匈奴,但是他記錄下沿途的風土人情,並且開闢了偉大的「絲綢之路」。講到這裡,「張騫出使西域」一課似乎就可以畫上圓滿的句號了。可是,歷史老師從沒告訴過我們,大月氏人到底是一群什麼人?他們是黃皮膚,還是白皮膚;是高鼻子,還是矮鼻子?他們的城市在哪裡,也像我們一樣有宮殿、有城牆、房屋嗎?
我們小時候學歷史時,沒有追問過這些問題。大月氏人漸漸成為一個抽象的符號、一群最熟悉的陌生人,面目不清地站在我們的歷史記憶中。
其實,這些問題在考古發現中都找到了答案。上世紀60年代,法國考古學家在阿富汗發掘出了阿伊·哈努姆遺址,這座遺址是一座典型的希臘化城市。
話說公元前324年,亞歷山大大帝統一希臘後,又徵服了埃及、波斯,大軍一直打到印度半島,建立起一個地跨亞、歐、非的超級帝國。亞歷山大每徵服一個地方就修建一座希臘式的城池,城裡不但有希臘神廟、體育館、露天劇院,還有希臘式的住宅和浴室。據說,亞歷山大在中亞留下了七十多座亞歷山大城。張騫出使西域抵達的大夏藍氏城就是最東邊的一座。
阿伊·哈努姆遺址中有露天體育場、露天劇院,希臘式的柱廊廣場,不遠處的小山上甚至還有一座衛城,完全是雅典的翻版。雖然不能說阿伊·哈努姆遺址就是當年張騫到過的那座城市,但是想來規模格局八九不離十。
想一想吧,2000多年前的「驢友」張騫,來到了一座希臘化城市,看到了歌劇院、體育場,看到了希臘神廟。這畫面本身就夠穿越的吧?
當寫到張騫小分隊找到大月氏人的一幕,我一下子感受到「絲綢之路」是如此偉大與神奇。兩個各自生長的燦爛文明,竟然在這裡交匯了。
體會「文明的韌性」
今年,北京高考作文題是「請以『文明的韌性』為題,寫一篇議論文」。
這題目難度可不小,不但要求學生熟知中國歷史,而且能站在一定高度總結出中國歷史綿延至今的某種特性和文明發展的普遍規律。別說是對於一個整日淹沒在題海中的高中生,即便是對於一個成年人也會有不知從何說起之感。
看到這個題目時,「甲骨文學校系列之二」《絲綢之路歷險記》已經完稿,我突然感到有許多話想要說。為了寫這本書我看了許多資料,既包括中國古代史,也包括世界古代史。我第一次把中國歷史放在世界的坐標體系中去理解,感覺十分獨特。
為什麼四大古代文明中,惟有中華文明綿延至今?為什麼絲綢之路上那麼多古國興盛一時,又歸於沉寂?為什麼中華文明具有那麼強的生命力和韌性?
中華文明發展到西漢,已經走過2000多年的歷史,急需注入新的血液,張騫開闢的絲綢之路使大規模的東西方交流成為可能。縱觀人類歷史發展,任何一種文明的發展都離不開與其他文明的碰撞、交流、融合,長期處於封閉環境會導致文明的衰落,中國也不例外。漢唐時期,中國與世界連接緊密,文明高度發達;明清以來,閉關鎖國,中國漸漸落後。因此,一個開放、包容的文明,才是最有「韌性」的文明。
插圖選自《絲綢之路歷險記》,根據漢代大型魔術節目魚龍曼延想像創作。
黃加佳 來源 北京晚報
編輯 周章龍
編審 王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