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東海岸的孟加拉菜,西海岸的果阿菜,都很有名,頗像靠海的廣東的粵菜風格。一是食材多用海鮮,利用當地出產;二是味道清淡,雖然是咖喱,卻全然沒有北方菜的濃厚之感,而是加了椰汁、椰油、杧果等熱帶果品,或者用羅望子汁添加一種微妙的酸味,使得不管葷素菜都顯得清香雅淡。
在南印度,還流行用香蕉葉或榕樹葉子做成的盤或碗來裝食物,讓食物更顯清爽。在舉行宗教儀式和婚禮時,更是如此。
到了南印度的餐館,一般點套餐。比如,我就喜歡「多薩(dosa)」套餐。主菜多薩,是用發酵過的大米麵糊攤的煎餅,外表金黃焦脆,味道微酸,配上土豆糊、燉扁豆、醃杧果等七八種小菜,足夠吃飽有餘了。
說到印餐主食,也像中國,北方以面為主,南方以米為主。
北方的主食最流行的是天都裡烤的發麵餅,名字叫作「饢(nang)」,讓我們想起新疆。種類有很多,加了蒜的叫蒜饢,加了黃油的叫黃油饢,什麼都不加的叫普通饢。也有死面做的平底鍋裡煎的小餅「恰巴地(chapati)」,很便宜,在路邊攤差不多一塊錢人民幣就可以買幾個,是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家常食品。
米飯的種類也多。普通的白飯就不說了,豪華型的米飯有兩種。一是「撲撈(purao)」,是把米和羊肉、雞肉、蔬菜或豆類等混在一起,再加入各種香料,放到平底鍋裡,加足夠的水,蓋緊鍋蓋,用小火煮,直到水完全被米吸收。
另外一種叫「 比爾亞尼(biryani)」,烹調方法與「撲撈」略有不同。它是把半熟的米和肉、魚、蔬菜一層一層堆起來或者在罐子裡煮成,更像新疆的抓飯。這種做法是由莫臥爾人帶到印度來的。
除了葷的,也可用菜花、豆類、胡蘿蔔、青豆、堅果和水果做成素的,味道同樣很棒。真正好的比爾亞尼,還要用到名貴的香料--藏紅花。把藏紅花用熱牛奶浸泡後,淋在潔白的米飯上。一罐葷素搭配、營養美味的比爾亞尼,色、香、味都是不錯的,比起印餐的那些咖喱糊糊要養眼多了。
撲撈和比爾亞尼,在印餐館既是主食,也經常作為大菜、主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