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很多詩人都喜歡寫詠物詩,把自己要表達的思想和情感,放在物上,託物言志。唐代詩人李嶠在文學造詣上很深,《風》就是他其中的一首詩。我們都知道風是無形的,要想把無形物描寫好,是很難的,那李嶠是怎樣做到除題外,詩中不出現一個風字,還把風的力量、性格描寫的很到位。
我們先來看一下這首詩,《風》,作者李嶠,「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這首詩是一首五言律詩,全詩一共二十個字,詩中不帶有一個風字,不看詩題就好像是一個謎語,看著這四句詩,我們很容易就聯想到是風。
這首詩從動態上描寫出風的特點,風會吹落秋天金黃的葉子,會吹開春天五彩繽紛的花朵;風颳過江面可以掀起千尺高的巨浪,吹進竹林可以使竹子萬竿傾斜。
這首詩讓我們看到了風的力量,前兩句是通過季節來寫風,風在不同的季節裡有不同的功能,後兩句是描寫風經過哪裡,哪裡會留下風的足跡。風是無形的,風也是實在的,風吹向我們,我們看不到它的形狀。
但我們可以感受到風,風吹過來我們可以感受到涼爽,可以聽到樹葉沙沙的聲音,可以看到平靜的江面泛起波紋。在這首詩中,詩人描寫到的風好像可以用手捧,用鼻子聞,用耳朵聽。
這首詩運用了對偶的表現手法,第一句跟第二句對應,第三句跟第四句對應,句式工整有韻律,讀起來也是朗朗上口。詩中把風在自然界的千變萬化,生動傳神地描寫出來,而且通熟易懂,讓我們很快就能明白這首詩寫了什麼。
簡簡單單的二十個字,句式組合的如此巧妙,從詩句中就可以看出風是善變的,它可以是和風,輕輕地吹過,讓我們感受到它的清爽,聞到鮮花的清香,它也可以是狂風,掀起千尺的海浪,吹倒大樹和房屋,讓我們會懼怕它的力量。
這首詠風詩除了題目之外,四句詩句中沒有出現一個風字,這也是這首的巧妙之處,風在我們的眼中沒有任何形狀,它是抽象的,無形的,但我們能感受到風。讀過這首詩的人,可以很快的記住它,也記住了作者筆下的風。風的性格時而溫柔,時而暴躁,我們都應該敬畏風的力量,敬畏和熱愛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