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不同凡響的古村落。傳說、傳人、傳醫、傳世之作,傳神之景,組合著巢北崗原上一處盛景。讓這時代下的美好鄉村,有著故事,有著人物,有著舉動,有著理想,不虛於省級美好鄉村建設示範點的稱號。走進柘皋,有個地方叫五爪崗。
出柘皋鎮,往西南方向走,崗原上,峏山畔,一村落非同尋常,這是五爪崗。
如果說柘皋於巢湖是一處文化首重,五爪崗可以說是柘皋文化首重之地。
鳳凰吉地——峏山村下的五爪崗,歷史上不僅有傳說、傳人、傳醫、傳世之作,如今還有著新農村美好的新生活。
峏山一名的由來,有著幾種說法。舊有兒山,與姥山相對,源於「陷巢州」神話故事。又有人說,峏山以物產名之,康熙《巢縣誌》記載:「峏山,……《一統志勝》又作栭山,因山出小慄也。」 栭,即為巢湖人說的「茅慄子」,由「栭」至「栭山」,再由「栭山」訛為「峏山」。再有形象的說法,峏山低平,山形如「而」,而加山字即為「峏」。
史書又記,「峏山」柘皋下鄉,一山四丘壑,去縣四十餘裡。其山有龍王廟,下有白龍洞。傳說中的小白龍隱身地。因而峏山四周地區,許多都和小白龍傳說有關。
五爪崗地名由來也與小白龍有著關聯。傳說崗原荒僻,常年乾涸。一日小白龍在崗上喚雨,大雨過後,留下五爪龍印。從此這裡風調雨順,鄉人為紀念小白龍,取名五爪崗。
京劇傳世的代表作《文昭關》,劇中演繹著伍子胥過昭關。隱士東皋公假借與伍子胥相像的友人皇甫訥,混亂於關口,助伍子胥逃離文昭關。峏山下,五爪崗畔,傳說為皇甫訥歸隱之地。
巢湖人傑地靈,史上曾群出公侯將軍,主要集中在明初和清末。清末,淮軍鼎盛。巢縣籍總兵、提督級將領有近二十位,史稱「巢縣淮軍十八鎮臺」。十八鎮臺中,峏山人王貴揚位列其間。
王貴揚,銘軍(淮軍最初的13營之一),記名提督,欽賜音德本巴圖魯 。1884年,法國侵略者攻佔臺灣,劉銘傳召王貴揚等部赴臺抵禦。劉銘傳命王貴揚統帶淮軍四營,同楚軍三營、士勇一營並親兵三哨,駐防滬尾(今淡水港)。1886年,王貴揚積勞成疾,卒淡水。
「 世醫代傳二十四,一脈相承六百年。」 婦科世家峏山楊,自古有名。位於五爪崗上的峏山楊,世傳中醫之久,醫書之多,成為巢湖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部分之一。
對於峏山楊中醫,明清兩朝三部尚書龔鼎孳稱:「楊氏甲門文章,政事各有所表,見國與邑之史,不絕於書。其不為良相者,猶得為良醫」。而清廬州知府戴汝定稱:「楊氏之醫十有九世,不經其治而死者,病家不能無恨,鄉裡也不誚嚷也」。清李鴻章親筆題字「聖言輒與世情合,天事亦須人力為」。
據史志記載,峏山楊祖籍浙江慈谿,為宋末進士,任福州知府,後宦遊於皖,晚年隱居峏山。後傳世人眾,成為一地望族。
九州公五世孫「楊廣、楊義」,早年追隨朱元璋,楊廣以軍功得授弘農郡侯,遷往福州。楊義為昭勇將軍,歸隱到峏山腳下。其後跟隨名醫學習婦科,為當地貧苦人民施診解藥,造福一方。
傳到十四代孫「楊淑楨」,幼年跟隨祖父遊南嶽衡山,巧遇高僧,親傳婦科名方,他融入楊宗祖傳醫術再有創新,從而繼承與發展了峏山楊婦科醫學。
楊家後世代代行醫,著書立說,系統理論再提高。在民間和名人都有治癒典範事例,從而讓峏山楊在中醫業界赫赫有名。
清光緒年間,李鴻章任江蘇巡撫,其妻產後得病,雖遍尋名醫,但都治癒不成。有人推薦家鄉附近的峏山楊。金陵城裡名醫不服鄉野中醫,峏山楊行醫三劑治癒,讓業內刮目相看,稱讚不已。
峏山楊中醫名動四方,後世行醫在外地多有發展。如今走進蕪湖市的中二街,有條以此命名的峏山楊巷。
如今的五爪崗,治汙改造,園林規劃,面貌大為改善。在成為省級美麗鄉村建設示範點後,吸引了八方來客,都感嘆時代變化中的新農村。
美麗峏山,美麗五爪崗。鄉風民俗,傳說之地,風貌有韻味,入眼更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