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都是一次只分析一家公司,這是第一次兩家公司放在一起寫...因為這兩家公司業務和發展路徑都不一樣,但核心的商業模式,卻是一模一樣的...
良品鋪子成立於2006年,最開始是在武漢做起來的...那個時候我還在鄉下讀高中...因為當年還沒有移動網際網路這個說法...大家普遍用的還是諾基亞功能機....
所以良品鋪子的發展,就是一個門店一個門店的硬做,然後統一供貨管理...那個時候的核心競爭力是對供應鏈的管理...
然後從2011年開始進入移動網際網路時代...良品鋪子就開始線上線下雙向發展,同時資本開始介入,線下店面迅速鋪滿全國...
根據2019年年報說明,良品鋪子的線下門店總數達到2407家,其中直營店718家,加盟店1689家...線上收入在2013年之後也逐步建立,去年的線上和線下收入基本達到五五開的水平...
而三隻松鼠則起步稍晚,成立於2012年,也就是剛好卡在移動網際網路大力發展的背景下起來的...是馬雲爸爸號召下的首批喊著新零售口號的企業...
三隻松鼠和良品鋪子的發展路徑剛好相反,三隻松鼠是先走的線上,從阿里雙11開始一炮打響,快速做到品類第一...
雖然這兩家企業開始於不同的時代,但我覺得他們的商業內核是一樣的...
為什麼這樣說呢...
解釋之前我想先談下我對商業的理解...
商業的目標是為用戶創造價值...這個說法毋庸置疑...但是後面還有一句沒說...商業的競爭是成本的競爭....
誰能用更低的成本為用戶創造更多的價值,誰就能在商業活動中勝出...
然後深圳公式告訴我們,時間等於金錢,而節約時間等於提高效率...
所以商業競爭的本質是效率的競爭...
比如說我以前賣過好幾年商業軟體,實際上買的就是效率,客戶用了公司銷售的軟體,業務能比以前提前10天完成,可能時間轉化為金錢,我們就假設為100萬...
那這個100萬的價值就是由我銷售的軟體產生的...所以在這個基礎上,只要我的軟體出售價格低於99.99萬,理論上來說客戶都會購買...
但市場上不僅只有我一家出售軟體,還有別的競爭對手...假設產品和服務的質量都是一致的,那當然是誰的價格低客戶就買誰的...
所以在質量服務相等的情況下,誰的成本低,誰就更有可能拿到訂單而活下來...
而在零售行業,成本最高的地方其實是供應鏈...
我之前有朋友也創業開過零食店,可惜沒多久就倒閉了...這個事我們做過才知道...零食店能不能賺錢,核心是要能拿到便宜的貨源...
良品鋪子和三隻松鼠的模式,都是先品牌打造來獲得流量,然後拿到巨大的流量之後,就有能力去影響上遊供應鏈...
因為產品的銷量大,加上近幾年信息系統的能力提升,讓產品銷售的情況能快速反饋到生產端,所以供應端的工廠生產會穩定卻協同效應提升...
一旦效率提升之後,運營者就能有充足的籌碼,要麼在保持價格的情況下,提升產品質量,要麼在產品質量不變的情況下,下調銷售價格...這都是商業競爭的有力武器...
然後再價格相等質量更優或者質量穩定價格便宜的情況下,公司的品牌形象會進一步提升...從而獲得更大的流量,然後流量可以進一步帶來效率的提升,形成正向循環...
而以前的零售時代,工廠和市場的溝通不是那麼順暢,往往是工廠生產什麼,渠道就賣什麼,然後什麼好賣什麼不好買,很長一段時間,才能返回到工廠中,而進行調整...
選擇的零售企業中,ERP系統其實就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
我們在良品鋪子的店子買東西的時候,售貨員都會拿條碼槍去掃商品,然後你再支付,這個過程就記錄了各種商品的銷售強度...線上銷售的話這個數據更是直接被統計了...
然後全國零售店越多,這個信息就越大越可靠...什麼產品上架之後一下就被賣光了...什麼產品上架之後滯銷了...有信息化的幫助,運營商知道的清清楚楚...
然後拿著這個數據,一來就可以優化產能結構,讓工廠和物流的效果最大化...進一步降低成本...
還可以拿這套流程快速創新做零食類創新方案...因為以前的創新是很難的...做出一個新產品之後,要拿到市場上去看反饋是很慢的...
但如果我有一個強大的零售網絡...我任何創新的產品可以馬上懟到客戶臉上去,能快速的獲得創新產品的市場效果反饋...
這樣的話,運營者就能低成本的快速創新...
效率不僅可以通過降低成本來獲得,如果創新的方案能獲得市場的認可,相當於又額外的創造了新的價值,所以同等成本下的價值提高了,也是一種效率的提升...
所以三隻松鼠和良品鋪子,新零售只是他們的核心能力之一,更多的是他們利用零售過程中的數據,去做零食的行業的解決方案...
他們自己雖然不生產零食,但他們能讓零食從原料到工廠到渠道然後到消費者手中效率更大化,讓消費者低成本吃到更好的東西,就是他們創造的社會價值...
目前兩家公司的業績規模差不多,都是一年70~80億左右,但他們淨資產都很低,長期維持在20億左右,所以他們的周轉特別快,屬於快周轉的公司...
他們的利潤都不高...只有2到3萬....毛利率也都不高...賺的還是運營的辛苦錢...
這個我估計是因為零食行業的門檻還是太低了,而且質量其實沒那麼好判斷...產品的同質化程度高,品牌目前還帶來不了高溢價...
所以零食解決方案目前還是一個錦上添花的動作,核心的競爭力還是在供應鏈提效上...
這兩家公司市值也都在200億左右...而且都是上市不足三年的公司...股價還存在虛高...可以先觀望等一等...
然後這種企業的戰略轉折點,我覺得是要看他們的運營能力,能不能複製到其他的品類上面去...如果做不到這一點...看他們目前的零食品類,是很難做到高溢價的...
那股市的表現也很難持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