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燃高原牧民希望的火把

2020-09-12 光明日報

尼瑪頓珠(中)正與牧民交談。 曹枝清攝/光明圖片

【道德模範光明禮讚】

提起西藏阿里,許多人腦海中浮現出的是,壯美的神山聖湖、聞名於世的古格遺址、威猛的野犛牛、靈動的藏羚羊。但真正走近這片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原大地,會發現美景背後是高寒缺氧等嚴酷的生存現實。

由於自然氣候惡劣和生產方式落後等諸多原因,在被譽為「世界屋脊的屋脊」的阿里地區,千百年來,絕大多數牧民沿襲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靠天放牧、逐水草而居」的傳統生活。然而,總有人不甘寂寞,改則縣搶古村黨支部書記尼瑪頓珠就是其中之一。

為了讓搶古村的人們過上幸福的好日子,尼瑪頓珠一直奮戰在脫貧攻堅戰役的第一線。5年來,他充分發揮村黨支部的戰鬥堡壘作用,帶領全體村民大膽改革創新,不斷拓寬增收渠道,成立牧民集體經濟合作社,推動粗放落後的牧業生產向集約化、產業化、現代化經營發展,點燃了高原牧區改革的一把火。

黨的好政策,敲開了牧民群眾致富的大門

初秋9月,牧草披金。當記者在搶古村見到村黨支部書記尼瑪頓珠時,他剛剛參加完在拉薩召開的西藏自治區成立55周年座談會歸來。尼瑪頓珠臉上帶著藏族牧民特有的質樸笑容,「搶古村從糌粑吃不飽,到家家建新房,戶戶有存款、餘糧,這正是西藏成立55周年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一個縮影。說到底,是黨的好政策,敲開了咱牧民群眾致富的大門。」

今年55歲的尼瑪頓珠,祖祖輩輩生活在搶古草原上。「記得小時候實行分配製,一家9口分得的糌粑根本不夠吃,母親把冬宰時風乾的一點牛羊肝肺磨成粉,和著糌粑一起吃。儘管難以下咽,但能勉強填飽肚子。」

搶古村地處國道317沿線,藏北羌塘草原腹地。除了海拔高、自然條件惡劣的不利因素外,群眾普遍受教育程度低、勞動技能差,全村73戶290人日復一日靠放牧維持生計。放牧—出售畜產品—換取糌粑等生活必需品—放牧,周而復始……如何才能打破這樣的循環,讓大傢伙手裡有些現錢?1998年被選為村幹部的尼瑪頓珠經常思考這個問題。

在黨中央的關心支持下,數十年來西藏發生了歷史性巨變。特別是在以「兩個長期不變」政策為基石的農村產業政策下,西藏廣大農牧民群眾享受了比內地更加優惠的富民政策,極大地解放了農牧區生產力。「有這麼好的政策,我們不能再等靠要了,首先要轉變觀念、主動作為,不斷拓寬牧民增收渠道。」尼瑪頓珠說。

瞅準城市建設的熱潮,2007年尼瑪頓珠帶著6名牧民成立了一支施工隊。2008年夏天,政府劃撥資金為改則縣牧民建設標準化羊圈,其他村都是請外地施工人員建設,而搶古村實現了自建。當年,搶古村的勞務收入達到15萬元,這是全村第一次有了牧業之外的村集體收入。接著,搶古村利用政府出臺的農牧民貸款、稅收等優惠政策,分別在2012年、2013年投資開辦茶館、商店、洗沙場、農機修理廠……全村從過去依靠單一傳統牧業發展到現在多種產業並存,取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這些看似細微的轉變,卻讓商品觀念、市場意識在搶古村牧民心中紮下了根。

牧民變股東,就像把草擰成了一股繩

「堅決打贏改革試點攻堅戰,為牧區改革發展蹚出一條新路子。」這是2015年擔任村黨支部書記的尼瑪頓珠向組織和全體村民作出的鄭重承諾。當時阿里地區決定在改則縣進行牧區改革試點,尼瑪頓珠主動申請將搶古村作為試點村。「那時我們村有49位貧困村民,貧困面約20%,牧民們強烈渴望早日擺脫貧困。另外,全村基層組織堅實有力,為改革試點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尼瑪頓珠說。

尼瑪頓珠積極發揮村黨支部戰鬥堡壘作用,在充分調研摸底的基礎上,搶古村將零散的專業合作組織整合為「搶古村牧民集體經濟合作社」,在政府引導、群眾自願的原則下,全村85%的牧戶以牲畜入股、勞動力入股、聯戶放牧、草場流轉的方式參與合作運營,實行勞動力、草場管理、畜產品購銷等「六個統一」,建立起符合實際的牧業改革新模式。

改革試點的第三年,全村收入實現了翻番。2019年,合作社總收入達531.9萬元,實現利潤389.6萬元,入社社員人均分紅5萬多元。此前部分對改革心存疑慮的牧民,主動加入了合作社。

曾經的貧困戶洛桑感慨道:「改革前,我們兩口子依靠農村低保和政策性補助過日子,喝不起酥油茶,每年只有兩三隻過冬羊。2019年,我們一次性拿到了6萬多元的現金分紅,生活也更有盼頭。」

新的改革模式讓每個牧民成了股東,促進了牧戶與村經營主體「聯產聯業」「聯股聯心」,增強了村民集體意識、合作意識和市場意識,實現了由過去分散式、粗放式經營向集約化、規模化經營的轉變。

尼瑪頓珠說:「這就好比把草原上的草擰成了一股繩,變得更有力量了。」

做大做強產業,讓群眾致富增收的步子邁得更快更穩

2019年9月,距離搶古村不遠處的草原上,一座現代化的牛羊肉冷凍庫拔地而起。

在尼瑪頓珠的爭取下,政府投資600多萬元在搶古村建起了冷鏈物流產業基地,冷庫最大庫容32噸,可一次性集中容納2370個綿羊單位牛羊製品,解決了牲畜四季出欄冷藏和物流等問題,促進了畜產品加快流通,提高了牲畜出欄率和商品率。

「過去,牧民都是在冬季集中宰殺牲口後各自運到城市售賣,現在牧民隨殺隨賣,等於是把市場建到了自己村頭。」尼瑪頓珠說,冷鏈物流基地建成後,輻射帶動了物瑪、麻米2個鄉6個村的牲畜出欄。

從生產、經營到銷售,搶古村牧業產業發展的路徑被一一打通。通過「基地+合作社+牧戶」模式,有效帶動了群眾穩定增收致富。2019年全村人均收入達到1.6萬元(不含政策性補助),在全縣率先實現整村脫貧摘帽。這是搶古村脫貧攻堅的重大勝利。

昔日一個貧窮落後的牧業小村,在短短幾年裡換了新顏。

作為「牧改第一村」,尼瑪頓珠帶領村民大膽進行牧業改革取得的成功經驗,被複製推廣到全西藏的牧區。2018年,尼瑪頓珠被黨中央、國務院授予全國「改革先鋒」稱號,2019年又榮獲第七屆全國道德模範和「最美奮鬥者」稱號。

搶古村,藏語意為和諧村。面對未來,尼瑪頓珠說:「下一步,全村還將依託科技和畜牧業優勢資源,做大、做強產業規模,把牧業改革引向深入,創造更加富裕和諧的新生活。」

短評

苦熬,不如苦幹

在平均海拔4500米的西藏阿里,經常可以聽見這麼一句話:「在這裡,躺著都是一種奉獻。」當然,這只是當地幹部對在極高海拔生活、工作面臨艱難和挑戰的一句戲言。

但在人均壽命只有70.6歲的世界屋脊,有人選擇了苦熬,也有人選擇了苦幹。兩種不同的態度,意味著完全不同的人生。苦幹,不能延長生命的長度,卻可以增加生命的厚度。

搶古村黨支部書記尼瑪頓珠,無疑是選擇了後者。在自然生存條件惡劣、經濟發展條件有限的藏北羌塘草原,他「不等、不靠」,敢闖敢幹,帶領全村幹部群眾大膽改革,以牧業產業化發展為基礎,創新「四個入股」「六個統一」的牧業生產經營模式,拓寬群眾增收渠道,打破了牧民沿襲千前的生產生活方式,開啟了高原牧區改革的新徵程。

對於僅有小學文化程度的尼瑪頓珠,他的人生沒有「豪言壯語」,有的只是對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腳踏實地的奮進精神。自從2015年搶古村組建「牧業集體經濟合作社」,在全縣率先實行牧區改革,尼瑪頓珠從徵求改革方案,到構建「基地+合作社+牧戶」產業化平臺,健全合作社管理辦法,再到制定社員工分制、分紅細則等,馬不停蹄地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牧業改革的各個環節。村民形容他是「一頭永不知疲倦的野犛牛」。

「勤奮蹄的犛牛,才能吃到最肥美的牧草;擅揚鞭的牧人,才能喝上最甘甜的牛奶。」這是尼瑪頓珠最愛說的一句話。搶古村5年的牧業改革,尼瑪頓珠幾度寒暑的付出,不僅改變了家鄉面貌,更改變了當地牧民陳舊的觀念和落後的生產生活方式。

苦熬熬不出新生活,幸福的人生只能靠奮鬥。如果說,一個人的奮鬥和汗水,可以守得春暖花開,那麼億萬人的奮鬥和汗水,則可以澆灌出更加富饒的美麗中國,創造出更加精彩的中國故事。讓我們以尼瑪頓珠這些奮鬥者為榜樣,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涵養家國情懷、激揚奮鬥精神,向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輝彼岸堅定前行。

(本報記者 尕瑪多吉)

相關焦點

  • 西藏拉薩白族銀匠:在「高原之家」歡度傳統火把節
    西藏雲南大理商會會長李正彩介紹,在每年的農曆6月25日,這裡的白族銀匠迎來最為隆重的火把節,這一天他們放下手中的工作,點燃火把共同歡度這一傳統節日。  7月27日,十餘米高的火把被豎在市場東南側的一片空曠場地內。李正彩介紹,點燃火把寓意紅紅火火。
  • 燃情火把|熱情似火!普格狂歡的火把又點燃!
    燃放聖火 縱情盛世普格2019年火把節民俗文化旅遊狂歡的火把又點燃普格是彝族火把節發祥地,素有「火把之鄉」的美譽。作為普格縣最傳統、最古樸、最具原生態的節日,每年的火把節不僅是當地群眾最重要的節日,同時也吸引了四方遊客前來體驗傳統彝族民族文化。 7月25日上午十點,來自日都迪薩的火種,在畢摩燧石取火中誕生。火把被點燃,熊熊火焰也象徵著彝族人民對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嚮往。
  • 點燃火把,薪火相傳|火把生涯LOGO徵集公告,我們等著你的創意!
    「接力、合作、激發、碰撞讓你設計的LOGO,幫助火把生涯點燃更多人的希望與夢想!4月8日前投稿,有機會獲得2000元現金獎勵!2019年10月,「火把生涯」商業品牌正式成立。目前,火把生涯旗下設有職場發展、女性成長和諮詢師培養三大模塊,累積培養實戰型諮詢師近200人,諮詢個案1450多例,帶領超過3000位各類女性共同成長。從一個人的「火苗」到一群人聚集的「火把」,這也標誌著夢想和希望的傳遞,意味著我們的團隊正日趨成熟。
  • 日本男子點燃火把慶祝冬季結束(高清組圖)
    當地時間2015年2月6日,日本新宮,男子在熊野速玉大社點燃火把慶祝火把節。該節日的慶祝活動僅由男性參加,是為了慶祝冬日的結束。該活動約有2000名男子參加。當地時間2015年2月6日,日本新宮,男子在熊野速玉大社點燃火把慶祝火把節。該節日的慶祝活動僅由男性參加,是為了慶祝冬日的結束。該活動約有2000名男子參加。
  • 高原牧民喜遷新居 新疆帕米爾高原深處柯爾克孜族牧民搬遷記
    原標題:高原牧民喜遷新居   新華社烏魯木齊6月3日電 身後是遠去的故鄉,前方是不確定的未來,當木爾扎·朱馬踏上裝滿家什的皮卡車,離開帕米爾高原深處的家時,這位1.85米的高原漢子,將深紫色的面頰藏在帽簷裡,忍不住流下了淚。
  • 日本男子點燃火把慶祝冬季結束(高清組圖)
    當地時間2015年2月6日,日本新宮,男子在熊野速玉大社點燃火把慶祝火把節。該節日的慶祝活動僅由男性參加,是為了慶祝冬日的結束。該活動約有2000名男子參加。圖片來源:Chris McGrath/Getty Images/CFP當地時間2015年2月6日,日本新宮,男子在熊野速玉大社點燃火把慶祝火把節。該節日的慶祝活動僅由男性參加,是為了慶祝冬日的結束。該活動約有2000名男子參加。
  • 從高原牧區走入現代社區——探訪帕米爾高原搬遷牧民的新生活
    新華社烏魯木齊5月6日電 題:從高原牧區走入現代社區——探訪帕米爾高原搬遷牧民的新生活  新華社記者董亞雷、于濤、高晗  在新疆阿克陶縣現代農業開發區生態園育苗基地,道路兩旁是整整齊齊的設施農業大棚。
  • 彝家風情火把節點燃7月「最炫民族風」
    獨具魅力的彝族歌舞表演  活動豐富  載歌載舞慶祝節日  「又是一個把你雙眼點燃的七月,又是一個把你心靈點燃的七月……」當天一早,往來人群中不時有人哼著這首彝家歌曲《火把節》,幸福之情溢於言表。  「小時候過火把節就是大家聚在一起慶祝,但活動內容不像現在這麼豐富,如今的火把節不僅玩得很開心,還能增進彼此間的感情,我感到非常幸福。」讓金美感到幸福的,還有老百姓都住上了磚瓦房,以及周圍的生活環境也日漸乾淨整潔,這些都是屬於彝家的變化。  火把節既是彝家人的新年,又是許多人認識和感受彝家風情的獨特窗口。「作為土生土長的當地人,我希望通過直播讓更多人感受彝家風情。」
  • 彝家風情火把節 點燃7月「最炫民族風」
    四川新聞網雅安8月2日訊 「又是一個把你雙眼點燃的七月,又是一個把你心靈點燃的七月……」一早,人來人往的人群中不時有人哼著這首彝家歌曲《火把節》,幸福之意溢於言表。街道兩旁賣高山土雞、高山臘肉、高山蔬菜等特色農產品及售賣小吃的攤點整齊排列,供遊客現場購買和遊覽。
  • 點燃的不僅是火把,更是彝族同胞的激情——慄子坪鄉舉辦第七屆火把節
    8月5日,慄子坪鄉舉辦第七屆火把節。近年來,我縣在鄉村振興工作中,不斷推進文化建設,將濃鬱的民族風情與鄉村振興相融合,使火把節這一古老的節日成為鄉村旅遊中的一大亮點。本次火把節舉行了籃球比賽、拔河比賽、文藝演出等活動。
  • 大理劍川農曆六月二十五的火把節,熊熊火把點燃歡快的舞蹈跳起來
    大理劍川白族納西族普米族的火把節,他們就是過農曆六月二十五的火把節,熊熊的火把點起來。熊熊的大火把象徵著一年四季健康快樂,平安幸福!這個大火把也有講究的嘛!一個小火把,一個大火把點燃了拉開了這天火把節的高潮。
  • 【高原路上的扶貧曲】電信人願為燈塔 照亮牧民幸福路
    這只是中國電信扶貧幹部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使命感,紮根高原扶貧工作的一個剪影。青海玉樹藏族自治州,平均海拔4200米,空氣稀薄,含氧量僅為內地的60%左右,且屬於「三區三州」,是國家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難度超乎想像。正是有這樣一群人克服高反帶來的身體不適,長年奔波在缺氧、高寒的高海拔地區,猶如那溫暖的光,為偏遠牧區的牧民照亮前行的希望。
  • 愜意的遊牧生活:蒙古高原上的牧民
    草原上的犛牛今天帶大家了解一下蒙古牧民的遊牧生活,主要介紹蒙古高原牧民生活和犛牛。犛牛是一個特殊的牲畜,在青藏高原的冷風、峽谷和雪地中生息了數千年。擠奶蒙古國犛牛同樣喜歡高原草甸馴犛牛今天來到前杭蓋省巴特烏力吉縣牧民斯
  • 今夜,彝族火把節「點燃」海坪!
    8月13日水城縣2020年海坪彝族火把節在野玉海山地旅遊度假區海坪彝族風情小鎮,《一杯酒》《阿西裡西》《火把狂歡》《彝人之歌》等極富彝族文化韻味的歌舞表演,讓人們大呼過癮。淅淅瀝瀝的小雨澆不滅來賓們的熱情,在取火、祭火儀式後,彝族神聖的篝火被點燃
  • 點燃思鄉情 雲南白族銀匠在西藏拉薩過火把節
    火把節是白族最隆重的節日之一,圖為7月27日,拉薩北郊金銀加工市場一白族老人塗抹口紅,準備參加火把節。 江飛波 攝中新網拉薩7月27日電 (江飛波)7月27日為農曆六月二十五日,是白族一年一度的火把節。
  • 西藏牧民的一天:海拔4800米的高原生活
    清晨,第一縷陽光拂過高原,遠眺雪山皚皚,抬頭天藍雲白。藏北當雄牧民仁青起了個大早,眾多親朋也趕來幫忙。這一天,他要為100多隻小羊羔「淨身」。仁青家的羊群。新華社記者覺果攝仁青是拉薩市當雄縣納木湖鄉納木湖村6組牧民。納木湖鄉位於當雄縣城以北30公裡處,落座海拔5100米的拉根山山口北部,平均海拔達4830米,因境內著名的「天湖」納木錯而被世人所知。「這100多隻羊羔是今年春天出生的,我家產羔數量在我們村小組48戶牧民中居中上。」
  • 人物誌:尼瑪頓珠與藏北高原牧民的「脫貧記」
    (新中國70年)人物誌:尼瑪頓珠與藏北高原牧民的「脫貧記」  中新社西藏阿里9月10日電 題:尼瑪頓珠與藏北高原牧民的「脫貧記」  作者 江飛波  2018年年底,海拔4000多米的西藏阿里地區搶古村村委會院內碼放了280多萬元(人民幣,下同)現金,村黨支部書記尼瑪頓珠在現場宣讀:2018年
  • 點燃思鄉情 雲南白族銀匠在西藏拉薩過火把節
    火把節是白族最隆重的節日之一,圖為7月27日,拉薩北郊金銀加工市場一白族老人塗抹口紅,準備參加火把節。 江飛波 攝中新網拉薩7月27日電 (江飛波)7月27日為農曆六月二十五日,是白族一年一度的火把節。
  • 男子表演耍火把,不幸火把掉到褲襠將褲子點燃,脫褲跑向後臺
    據報導,近日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某景區,一男子正在臺上表演雜技玩火把,但是沒想到在此過程中出現了意外。他將火把拋到半空中之後落下來,本來應該是從褲襠中落下,從褲腿中倒出,但是沒曾想,在完成一次炫酷的表演之後,第二次表演時,不幸將褲襠給點著了。
  • 《塞爾達》火把在哪 火把位置介紹
    導 讀 《塞爾達傳說:曠野之息》火把可以用來點燃物品,一般在驛站外面都會有一個火把,在做需要用到火把的任務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