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臺灣複合型書店開創者:光靠書店不夠,就去做一個商場

2020-12-13 澎湃新聞

說到臺灣的書店,如今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誠品,以及這種賣書的同時也兼售服裝、文創產品等複合型的經營模式。最近幾年,包括言幾又在內的大陸很多書店都在複製這樣的書店經營模式。11月29日,言幾又書店在上海的新天地附近開出了首店「今日閱讀」。

但其實,在臺灣,率先開出這樣複合型書店的並非誠品,而是金石堂書店。

澎湃新聞專訪了金石堂書店的創辦人之一、曾任金石堂書店副總經理的陳斌。可以說,陳斌是臺灣複合型書店的開創者。在他的帶領下,金石堂最風光時,在全臺灣開出了100多家分店,成為臺灣第一大連鎖書店。

如今實體書店受到網絡的衝擊,金石堂的分店也減少了一半,但陳斌還是堅信,會有人喜歡實體書店,實體書店也不會被網絡書店完全取代。而由於房租等各種費用的緣故,複合型的經營模式是實體書店的必然選擇。即使陳列書的地方越來越小,但書還是要有的,「沒有了書,文化氛圍就沒有了」。

陳斌如今投入很多精力在上海亞町文創空間,他也計劃在這裡開一家有主題的獨立書店。

澎湃新聞:

你是什麼時候進金石堂書店的?為什麼?

陳斌:

金石堂是我去籌備的,大概是1982年吧。會去金石堂其實也很巧,就是喜歡看書。去之前其實我在百貨行業工作,因為喜歡看書,所以認識許多出版界的朋友。後來有個出版界的朋友告訴我,在臺北有兩兄弟本來是做紡織的,因為喜歡書所以想要去開書店。他們有個工廠,改建之後想把地下一樓和一樓騰出來做書店。我聽了也很有興趣,和他們碰了面之後決定一起做。

我和出版界是比較熟,但當你真正開始做的時候,你要面對三五百家供貨的廠方。後來我就想到一個方法,就是找到臺灣最出名的十家出版社的老闆,我擬了一封自我推薦的信,然後請他們十個人幫我在後面籤名,介紹我。否則如果我就帶著公司的電腦直接去找出版商,他們也不太理我。有了那封推薦信,接受的程度就高了,畢竟寫推薦信的那十個人在出版界都是赫赫有名的,什麼遠流出版社的王榮文、遠景出版社的沈登恩等等。他們為什麼願意寫推薦信呢?因為在1982年,臺灣的書店都還是比較傳統的書店,就像十多年前的新華書店那樣,空間裡面放滿書架,老闆坐在中間,大家都進去看書。當時我就在想,我們要做書店就要做得不一樣。

首先,我們是複合式的書店,所謂複合式就是指商品複合式,書店裡面不是只有書,有書有文具有唱片,還有運動的服飾,也有休閒的服裝、跟戶外生活有關的物品,還有附帶的咖啡店。那時候麥當勞還沒有進駐臺灣,我們就已經做了一個賣西式漢堡的簡餐店。這種複合式的搭配當然主體還是書店。整個書店承建的方式也跟傳統的書店不一樣,進門最中間的是新書,兩邊是雜誌。我自己喜歡看書所以我比較了解一個愛書之人不可能一個月才去一次書店,他可能每個禮拜都去,像我自己就保持著一個禮拜去兩到三次的習慣。常跑書店的人進去他看什麼,當然是看新東西,雜誌一定是新的,還有新書,所以我們就把新書和雜誌放在最顯眼的地方。早期書店的書都是立在書架上,永遠只能看到書脊,我們就把書平放,畢竟看到封面和看到書脊是兩回事,看到封面很容易讓你想接近。

另外,我也改變了整個出版界生意的模式。以前書店和出版社之間的結帳主要看書店老闆自己的意願。我有一個出版界的朋友,有一次早上到書店結帳,書店10點開門他11點去,免不了和老闆聊天,說到快12點的時候,那個老闆就說那你等著哦,下午再說,老闆就自己上樓吃飯去了。我那個朋友只好自己在外面吃完飯下午來,又和老闆一直聊到下午五點,老闆才開了一張支票給他。他本來預計收5000塊,老闆只開了3000塊,那你也得收。我覺得這是不正常的,所以那時候我們也設立了很多規則,比如說8月份的我們會在10月份對好帳,就是整個作業的模式制度化。

第三,我們在一開始就打算做連鎖的書店,那樣才能形成規模。要想連鎖經營,首先必須要有完整的圖書資料庫。當時我們就請了好多圖書館專業畢業的學生給每一本書編號,這是一個很龐大的工程,我們所有銷售的作業也都是電腦在統計,就有一個很完整的銷售數據,所以就能公布每個月的暢銷書排行榜。我在2000年離開金石堂的時候,金石堂在臺灣已經有104家店了,一直保持著一個非常可觀、準確的銷售記錄。

再來因為喜歡看書,以前自己當讀者的時候就很想認識書的作者,所以我們就想讓作家和讀者有一個交流,於是我們就幫作家做新書的發表會,這也是金石堂首創的。當然如果書上面有作家的籤名就更棒了,類似的籤售活動我們也搞過。我們還定期辦一些作家的講座,這些活動其實把書主動地推薦給讀者,不像以前的書店那麼被動,我們就是化被動為主動。

我們從1982年開始籌備,1983年開第一家店,因為是全新的模式,引起了巨大的轟動。我的想法就是我們自己先站穩腳步,一開始是一年一家,到後來就很快了,平均一年八家。我在金石堂前後總共待了18年,18年當中開了104家。當然書店形態的改變,從被動變為主動的過程中,正好也趕上了臺灣出版業蓬勃發展的時期,也還沒有受到網絡的影響。

剛在上海開業的言幾又·今日閱讀。

澎湃新聞:

十多年之後,大陸才有了像金石堂這種形態的書店。

陳斌:

沒錯沒錯,十年之後我曾經去看過北京西單的圖書中心,還有上海的圖書中心,就是上海書城,那還不是十年之後,至少是十二三年。上海書城也跟金石堂呈現的方式類似。與以前老式的書店比如說新華書店相比,我們的這種形式在精神上是主動的,在產品上是複合的。

澎湃新聞:

所以,現在大家印象中的臺灣書店都是像金石堂、誠品這樣的。

陳斌:

這麼說吧,臺灣書店根本上的改變從金石堂開始。誠品比金石堂大概晚六到七年吧,我不太記得了。誠品一開始也只有一家店,它變成連鎖也是從後面幾年開始的。

澎湃新聞:

在臺灣,像金石堂、誠品這種形態的書店現在的生存狀況如何?

陳斌:

我認為金石堂最輝煌的時代應該是1986-1996這十年。就現況來講,不管是金石堂、誠品還是一些其他的獨立書店,都受到網際網路很大的影響。我不是說網際網路不好,(首先)大家都被網路上發表的訊息佔去了一些時間;第二,如果以年齡來分,現在的年輕人對紙質書的需求的確比以前小了。以前我們坐火車、飛機往往會看書——哪怕是現在我還是保留了這個習慣,可是現在你看在地鐵上人人都拿著一個手機,他看的不一定是新聞,很大一部分都在看電視劇、電影什麼的。人的時間是有限的,都被這些佔據了,你看書的時間自然就少了。所以現在的實體書店確實面臨著經營上的困難。臺灣現在如果看營業金額的話,誠品自然是第一的,第二是博客來(網絡書店),第三才是金石堂。博客來也沒做多久,但它就能做到第二,這是科技發展不可避免的現象。現在臺灣越是偏向鄉鎮的地方書店就越難生存,第一是人口的原因,大家都往都市集中了,而且看書的人也少了,真正想看書的往往會通過網路書店買,而且網路書店可以迅速地送上門來。這是一種相互的影響,所以在偏鄉的地方實體書店就更難生存。

澎湃新聞:

據你所知金石堂有關閉實體門店的現象存在嗎?

陳斌:

其實我在金石堂的時候,我們有開新店,也會關閉一些營業情況不好的實體店。不過我離開之後的15年,金石堂確實關了一半以上的店,現在只有50家左右了。關閉這些店當然有很多因素的影響,但最主要的還是因為營業績效不好。績效不好除了自己本身經營得不好之外,也有很多別的因素,比如說房租,如果房租一直飆漲,超出了承受的範圍,那也只能關門了。臺北忠孝東路那家就是這樣,它曾經是金石堂經營得最好的店之一,但是房租實在承受不了,再加上營業績效的下降,除了關閉也沒有別的辦法。不過陸陸續續還是有新的門店開出來,臺灣對實體書店的需求還是有的。金石堂好在它也有一個網路書店,那是在我離開之前的兩年新建立起來的。當時我也認識到網路書店是不可避免的趨勢,雖然那時我們實體的書店已經有八九十家了,我還是覺得創製網路書店很有必要,實體虛擬相互結合。現在這個網路書店的營業金額已經佔總營業額的三分之一了,在臺灣的網路書店當中僅次於博客來,當然金石堂的網路書店和博客來一樣都不是只賣書,其實也相當於網絡商城,也賣文具、服飾等各式各樣的百貨等。

1985年開業的忠孝店,是金石堂第四家分店,全盛時有三層樓,今年8月歇業。

澎湃新聞:

那誠品在網絡書店方面……

陳斌:

誠品沒有網路書店,它從一開始在這一方面就沒有著力。金石堂就不一樣,那時我就堅持一定要做網路書店。還有臺灣的便利商店也比較普遍,哪怕是那些偏鄉的地方,金石堂就和全家配合,取貨比較方便,當然也可以貨到付款。

澎湃新聞:

金石堂開了網絡書店給實體書店的銷售帶來巨大的衝擊嗎?

陳斌:

我們應該這樣想,真正喜歡逛書店的人還是固定的,像我就要真正摸到書才會有購買的決心。可是總有些人住在比較偏遠的地方,他們去實體書店不方便,那他們就可以利用網路書店。你說實體書店和網路書店的業績會不會相互影響,當然或多或少都會有一點。我們必須要通過實體和虛擬兩種方式來滿足客人的不同需求,因為如果你不開網路書店會有別的書店來開,也就等於把你的生意搶走了,所以必須要開。像我,我也會上網路書店看那些即將上市的新書,網路書店往往會有類似的信息,等書出來了我就會去實體書店買,這是我的習慣。

其實就網路書店這一塊來說,我們和博客來參考的都是亞馬遜,畢竟它在當時是最成功的案例。

澎湃新聞:

如今,實體書店的經營普遍不好,內地一些城市就出臺了一些扶持政策,不知道臺灣有沒有這方面的政策?

陳斌:

「文化部」也有這樣一些扶持的方案,不過扶持的對象不包括誠品、金石堂這類連鎖書店,只有個別獨立的書店有獎勵的措施,大概一年幾十萬新臺幣吧,臺北市有一些,不過大多數還是在偏鄉的地方,比如說淡水啊、屏東啊這類比較偏僻的地方。這些地方以前也有自己的書店的,只不過受到連鎖書店、網路書店的衝擊較大,當然還是會有一些年輕人願意回去開書店,這些書店一般各具特色,但普遍經營壓力較大,後來臺灣的文化部門針對這些書店就訂立了一些獎勵的辦法。其實這些獨立書店都很有意思,比如說有一家偵探書店,那裡面就只有偵探小說、推理小說,它也會放一些偵探的電影,開一些討論會,老闆本身是這一方面的愛好者,你可以和他聊。當年我還在金石堂的時候就在想,可不可以每個金石堂的門店裡,到了假日的時候每個服務臺都能有一個老先生和讀者進行交流,這次是古典文學,下次是推理小說,聊完了還能給讀者推薦書,就像一個買書的顧問,這就是一個很棒的推銷方法。

我一直覺得,在臺灣,除了像金石堂這樣的大型連鎖書店之外,最有特色的就是那些獨立的書店,在大陸這邊來講,除了上海書城、新華書店這類以外,也有很多獨立的書店,可還不是很完善,我上次就去了巨鹿路上的一家書店看,但是有點失望,書太少了。像臺灣的獨立書店很多都很有意思,有的是在主題上有特色,有的則已經融入了社區文化,就好像是社區媽媽們的活動中心一樣。臺灣還有一家在宜蘭的書店,你可以拿書和他們換菜;臺東有書店可以以書換宿,十本書可以住一個晚上,因為那邊太遠了,向出版社訂書不一定能及時送到,這也是一個巧辦法。

位於臺北的偵探書屋,是臺灣第一家偵探小說專門店。

澎湃新聞:

這些各具特色的獨立書店是不是實體書店的發展方向?

陳斌:

大型的連鎖書店你說要完全被網路書店取代也不容易,還是有部分讀者是喜歡逛書店的,逛書店也是一種樂趣,你不能說現在只有我們這種年紀的人才喜歡逛書店,年輕人我相信喜歡逛書店的也有很多。這樣說吧,你看書架、書的陳列都有樂趣,所以我覺得網路書店完全取代實體書店不太可能。

大型連鎖書店發展的速度可能會減慢,網絡書店也在急速發展,那這兩者之間還有沒有別的空間呢?我覺得有,那就是獨立書店。獨立書店各有特色,它絕對不是縮小版的連鎖書店,它有自己的主題,在這方面連鎖書店是不如它的,為什麼?因為連鎖書店的空間畢竟是有限的,它有各個種類的書,每個種類必須是銷量好的書才能放到上面去。但獨立書店不一樣,它只有一個或幾個主題,而且它的店長一定是因為自己喜歡或者有研究才會選擇這一主題,這點很關鍵。臺北現在還有一家專門賣雜誌的書店,一共有五六千種雜誌,你如果是會員在那裡待一天只要三百,這就有點像圖書館了。所以說獨立書店在書的呈現形式上有它的特色,絕對有其存在的必要。

澎湃新聞:

因為誠品書店很成功,所以現在內地有很多書店學誠品,對此你有什麼看法?

陳斌:

哈哈,誠品化的世界。誠品剛在臺灣開設,我們也把它當做假想敵,但其實誠品現在已經不能完全算一個書店了,它應該算一個商場,只是其中有一塊專門賣書。當然誠品一開始是以書店起家,它也知道光靠書店不夠,所以後期就去做一個商場。而且誠品在室內設計方面也花了很大的心思,營造氣氛,每家店的風格各異。金石堂在這方面就比較中規中矩。誠品是在用商場的盈利支持書店的運營。所以對於實體書店來說,單獨一個書店的運營是困難的,複合式的經營是很好的辦法。

澎湃新聞:

那你覺得這樣的經營模式也是內地書店發展的方向嗎?

陳斌:

實體書店生存困難,重點在於費用的問題,所以為什麼這麼多書店都選擇採用誠品的模式呢,就是因為單獨一家只賣書的書店無法承擔這麼多費用。同樣的情況放在內地,像成都的方所,也都是一樣的,百貨的面積越來越大,陳列書的地方越來越少,但書還是要有的,如果沒有了書,文化氛圍就沒有了。

澎湃新聞:

這種模式也有失效的時候吧?

陳斌:

那倒不至於,誠品把店面縮小其實也算是想要把內容做得更精緻。

(實習生陶越彥對本文亦有貢獻。)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實體書店漸成大商場「標配」 複合型經營模式將是趨勢
    近幾年,廣東新開的實體書店持增長態勢,2017年上半年,廣東新開書店55家,2017年下半年至2018年,計劃新開書店121家。不少新開的書店以「書店+」的複合型模式開進商場、大型購物中心,通過售書、喝咖啡、辦展覽、籤售會、讀書會等模式打造一個個閱讀空間、美學空間、生活空間、體驗空間。今時今日,人們走進書店不光為買書,更是體驗消費、休閒的新方式。
  • 那些靠賣咖啡活下來的書店
    誠品書店是大陸很多書店模仿的對象,但他們其實並不是這一模式的開創者。   書店+咖啡館的經營模式,這些年深受顧客歡迎,給人一種印象:現在的書店不靠賣書賺錢,靠賣咖啡蛋糕活下來了。
  • 浙商臺灣遊學歸來話收穫 誠品書店購書就像逛商場
    浙江在線06月03日訊近日,浙江大學EMBA首個臺灣訪學團啟動,40多位EMBA學生在臺灣度過了為期一周的短期訪學,參訪了誠品書店、法蘭瓷等臺灣當地頗具特色的企業,而誠品書店一站顯然給這些浙商學員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全世界的書店都活得很辛苦,誠品為何能過得瀟灑?
  • 2020年,每家商場都該做一個這樣的書店!
    01 書店空間持續火熱單拼「顏值」已經不夠了實體書店在經歷過經營低谷後,近年又掀起了一股熱潮。2012年前後,國內開始推行中華文化復興,書店經營開始升溫;2014~2015年,實體書店發展加速;2017年至今,在《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綱要》的助力下,文化發展更為繁榮,書店經營處於「火力全開」的狀態。
  • 深圳不缺誠品書店
    一直以來,誠品書店是書店行業的標杆,但在商場鱗次櫛比的深圳,它未能顯現自身的獨特性。單靠書店救不了誠品去臺灣旅行的人很少會錯過誠品書店。這家由吳清友於1989年在臺北仁愛圓環創辦的書店,已經成為臺灣文化生活的一張名片。
  • 西西弗沒有「書店」
    複合型的書店,雖然早就在內地生根發芽,但是誠品的開業,卻真正把一個小眾的概念,推到了大眾的臺前。 誠品書店的開業,讓人們重新開始認識「書店」,但卻沒有能把誠品這個品牌播種在大江南北。誠品紅透了臺灣,在蘇州只不過是因其出眾的設計感,成為了外地客的打卡聖地,而迄今為止,除了蘇州,誠品也僅在深圳開出了第二家店。
  • 臺灣誠品書店創辦人吳清友去世 曾稱賠錢是最豐富時光
    因心臟病創立誠品書店,連續虧損15年  從臺北工專畢業後,吳清友進入專賣觀光飯店餐廚設備的誠建公司做業務員,31歲時便收購了該公司的全部股權。隨後他又投資了房地產和證券公司。在掙得人生第一桶金後,吳清友在臺灣陽明山買了一塊地準備蓋房子。
  • 廣州第三家24小時書店靠什麼生存
    雲南撿回來的木梯子打橫平放成了陳列架;舊木窗鑲在牆面,遮擋了外露的水管;還有從路邊撿回來的瓦片、麻石塊,都成了裝飾的一部分。  新店同樣設有一間沙發客房,但新設了一間義工房。這間房現在由一位剛參加完高考的男生住著,他在店裡做義工,像雲南的客棧一樣「打工換宿」。據說,目前申請打工換宿的人還很少。
  • 吳清友的誠品生活:從文藝書店到地產商場的跨界
    然而就在2天前,這位誠品書店的創始人因心臟病發作在臺北不幸辭世。吳清友  你可能不認識吳清友,但常去臺灣旅行的朋友一定知道他的誠品書店。  誠品書店,1989年在臺北創立,至今已在臺灣、香港及大陸開了49家。
  • 案例|實體書店的救命稻草:臺灣文創之誠品書店發展策略詳解
    小編幫大家梳理了誠品書店幾個成功發展策略:- 1 -誠品書店根本不是靠書店活下來的去過誠品的人都知道。誠品不只有書店。「原來書店跟百貨公司一樣大。」比如誠品總店,是一整棟商業地產,其中有餐廳、服裝品牌、劇場、文創商店,書店是其中的幾層。誠品的圖書銷售只佔收入的30%左右,而且並不盈利。真正盈利的部分有兩個:影像製品等周邊;和地產租售。誠品生活松煙店,就更像是一個百貨商場了。
  • 誠品,不只是一家臺灣書店
    從小就喜歡看書的他,覺得書店的事業符合理想,於是就創立了誠品書店。在1989年3月創辦誠品書店。「誠品」的英文名是Eslite,為古希臘文「精英」之意。在成立之初,誠品專賣藝術與建築類書籍,書籍來源偏向進口和外文雜誌,購書環境精緻而講求品位。1999年,誠品敦南店首開24小時營業,結合書店與商場,成功經營出特殊的誠品書店文化,並且力爭每一家誠品分店都有自己的特色和風格。
  • 一個書店,外型不重要,光是書店的名字就很詩意
    我只想說這家書店太符合我的想像了周日去的,車開到底的時候,因為古鎮在翻修,所以沒有路了,便步行前往,第一次來泗涇古鎮,沒有特別的感覺,在破破舊舊的盡頭,看到一個塔,一個書店,外型不重要,光是書店的名字就很詩意,現在新華書店都這麼文藝了嗎?試卷也能擺放的這麼有感覺!不過主要是太喜歡這個宅子了,是真的喜歡!庭院,天井,瓦房,完美!下雪天一定要來!
  • 去臺灣一定要逛的10家書店
    位於全臺灣人口密度最高的永和,「小小書房」大概就是那朵花、那道光,其所在的巷子狹小到連在地人都不一定知道,書店空間甚至稱得上擁擠,但擠得豐富精彩。店主人說:因為對書的愛情,我們存在。但深入小小,你會發現,這裡愛的不只是書,而幾乎是所有有趣的聲響、躍動的光影、美麗的交流與可愛的人們(當然還有絕對已經擬人化的貓咪)!
  • 臺灣不止誠品一家書店 重慶南路承載臺北百年閱讀記憶
    隨著臺北火車站商圈沒落,複合型連鎖書店瓜分客源,獨立書店遷往臺師大商圈,網絡書店的迅速崛起,今年9月,在重慶南路經營了40多年的儒林書店也貼出了歇業告示,這更是將重慶南路推入僵局。「如果重慶南路的書店逐漸凋零到個位數,臺北人的共同記憶就沒了。」沈榮裕感嘆。
  • 國內第一家誠品書店,國風韻味與綜合性商場結合,遊客讚不絕口
    之前已經寫過不少網紅書店了,從高曉松種滿情懷的小書屋,到斥巨資講究的百年老宅改造,也有一些迅速發展的盤踞在商場一角的連鎖店,每一次的光顧都讓我思緒萬千,文字帶給人的魅力從來都很確切。這次我去了國內第一家誠品書店,這是臺灣誠品書店在大陸的第一家分店,位於蘇州工業園區金雞湖東畔,附近集結了很多的創意景點,文化氛圍很棒,也是很多遊客旅遊觀光的打卡點之一。
  • 這些人氣書店已倒閉,十一別去!|言幾又|孟波|書店|物外書店|海口|...
    就像我們的作者之前在《再見,重慶方所》中所寫的:這座商場的定位是高端的,但是經營了兩三年都不見起色,商人是很現實的,很快商場就轉型了,由高端商場改為了奧特萊斯。人流量一下子倒是大起來了,但是好像不太適合方所了。「既然已經那麼不適合了,為什麼要繼續硬撐著呢?」雖然網絡上唏噓一片,但暫時離開對於方所來說未嘗不是一種解脫。我們期待未來與一個更好的重慶方所相遇。
  • 咣當·城之光書店入駐杭州西溪銀泰城,更像是個小型商場
    聯商網消息:如今,書店已不再是傳統的銷售模式,電商帶來的壓力不斷衝擊著各行各業,讓一直「佛系」生存的書店不得不考慮市場需求,走進購物中心、融入多業態吸引客流似乎成為書店唯一的出路。近日,集書店、餐飲、文創等多個業態於一身的「咣當·城之光書店」在杭州西溪銀泰城亮相,這也是該店的全國首秀。
  • 西西弗書店董事長金偉竹:我們是這樣做書店的
    是怎樣做的?7月13日,聯商網邀請西西弗書店董事長金偉竹,在中國新店鋪發展論壇上分享書店生存之道。金偉竹:如果今天站在一個市場角度來看待西西弗,會認為我們是一個創新型的書店形態,實質上我們更願意把自己定義成是一個研究型的形態關係的書店和企業。
  • 這些人氣書店已倒閉,十一別去!|北京|物外書店|言幾又|方所書店|...
    就像我們的作者之前在《再見,重慶方所》中所寫的:這座商場的定位是高端的,但是經營了兩三年都不見起色,商人是很現實的,很快商場就轉型了,由高端商場改為了奧特萊斯。人流量一下子倒是大起來了,但是好像不太適合方所了。「既然已經那麼不適合了,為什麼要繼續硬撐著呢?」雖然網絡上唏噓一片,但暫時離開對於方所來說未嘗不是一種解脫。我們期待未來與一個更好的重慶方所相遇。
  • 安藤忠雄新作 | 美術館+書店=光的空間
    >「光的空間」是安藤忠雄在上海第四次實現「第一個」——第一個商業綜合體藝術空間,融合了明珠美術館和光之空間新華書店的全方位、立體閱讀載體,他說設計「光的空間」就是希望呼喚大家重新認識書籍、回歸閱讀。▲安藤忠雄建築研究所狹窄樓梯的側牆上滿滿都是書在和籌建中的明珠美術館館長對話時,安藤先生表達了自己的期許:「我非常期待這個項目讓大家感受到另外一個上海,一個讓市民去思考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