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破大立重整田疇 良田沃土潤澤百姓
——來自臨河區的報導
人不虧地,地不虧人,土地肥了好種糧。為貫徹落實國家「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扛穩糧食安全重任,臨河區緊緊圍繞市委、政府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實施辦法,持續推進大破大立高標準農田改造項目,不斷改善農村生產條件,促進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實現農業增產、農民增收。
大破大立高標準農田改造項目區
7月,行走在臨河區新華鎮東方紅村和召閣臺村大破大立高標準農田內,只見路通渠連,筆直的田埂向遠處延伸,田成方、樹成林、渠相通、路相連、旱能灌、澇能排、漬能降的美麗田野正譜寫著豐收的序曲。
說起這個項目,東方紅村一組村民劉三中讚不絕口:「這麼好的政策,咱們農民可是得到了實惠。過去我的100來畝地都是分散的,種個地還得到處跑,收割也費勁。你看現在多好,政府把土地進行了統一規劃整合,種地管理都方便多了。」臨河區大破大立項目的實行不僅不用農民拿一分錢,還讓農民在耕、種、收等各個方面都省了錢。「過去用機械耕地都是25塊錢到30塊錢,今年變成20塊錢了。」劉三中說。
「項目實施後新增耕地5%左右,節水20%~30%。現在路也寬了,都是雙林帶雙路,農業機械能方便進入田間作業,看今年作物的長勢,收益應該也不會差。而且我們這兒距口岸近,日後發展好了,如果能把瓜果蔬菜銷往國外,村民的生活更得一年比一年好。」東方紅村黨支部書記任富貴對於未來充滿期待。
據了解,新華鎮東方紅村和召閣臺村大破大立項目總投資2790萬元,佔地2萬畝,涉及近500戶農戶,受益人口1800人左右。項目包括渠溝道整治、襯砌渠道、施做各類水工建築物、平整土地、整修各級道路、植樹等內容,為推進產業發展,統籌銜接鄉村振興奠定了良好基礎。
新華鎮大破大立項目只是臨河區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的一個縮影。為了全力推動綠色高質量發展,著力建設河套全域綠色有機高端農畜產品生產加工服務輸出基地,臨河區把大破大立高標準農田建設作為發展農業、造福農民的民生工程來抓。如今,高標準農田建設在臨河區開展得如火如荼,良田成為了農業「黑科技」的「集散地」「試驗田」。
在白腦包鎮公產村鹽鹼地改良示範項目區,專業人員正根據鹽鹼地不同類型,分類施策、分區治理,同時引入「多維空間」數字監測體系、「縮行增草」經飼用鹽體系、「渠管溝林」水文制衡體系、「提質增效」產業升級體系及「精準改良」全系統標準化的「五位一體」治理模式,使鹽鹼化耕地治理更具針對性,示範引領農業高質量發展;臨河農場0.55萬畝大破大立的土地上預計可增產10%以上,年可新增糧食生產能力46萬公斤,新增種植產值81萬元;2019年7月,2018年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通過了巴彥淖爾市河套灌區中低產田改造項目管理服務中心的驗收並獲得了好評。
現在的臨河區,立足當前、著眼未來,緊抓高標準農田建設,全力推動高標準農田建設與「天賦河套」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授權企業基地結合,與畝均綜合產值達2萬元的六大優勢特色產業基地相結合,與引進的大型產業化龍頭企業參與高標準農田建設和開展訂單種植經營的基地相結合,與創建國家農高區中的有關工作結合,如與(巴彥淖爾)現代農業產業園、產業扶貧園區等相結合,與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重點區域、「四控」基地等相結合的「十個結合」,將百姓的糧袋子穩穩地扛在肩上,實實在在提高百姓收入,讓越來越多的臨河農民挑上「金扁擔」,奔向小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