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阿里的動作不小。
阿里全資收購餓了麼的消息愈演愈烈,目前只差官方宣布和交易細節。消息之轟動,反而把另一頭「馬雲夜訪武漢書店」的新聞給不小心蓋掉了。
馬雲前幾日去武漢,「順便」拜訪了當地卓爾書店。據36氪了解,馬雲此行是武漢卓爾集團主導的營銷事件,目的自然是希望自帶話題的馬雲能給卓爾書店賺取一波關注度。
現場有隨行人員問馬雲要不要買一萬本書回家看,馬雲的回答則是買書不嫌多。這種略顯無釐頭的對話看上去更像是事先套好的招, 倒也成功引起人們對買買買的馬雲會不會買下書店產生興趣。
書和電商發展頗有「淵源」,早期有不少電商網站選擇靠書起家(國外如亞馬遜,國內如噹噹、卓越),背後的理由如今大家都很熟悉了:降低書籍價格,促使銷量增大;而且書籍對儲存和物流要求都不高,可以幫助電商快速跑通供應鏈。
但這也導致了後來那段全球書店受到重創的黑暗期。中華全國工商聯合會書業商會調查顯示,從2001年到2011年,有近五成的民營書店倒閉,書店老闆不得不選擇增加飲品等業務獲得營收。
就在大家都以為書店慢慢淡出生活圈,行業進入頹勢已是一個不可逆的定局時,書店生意又慢慢好起來了。36氪在上周發表了《春節除了電影院,書店也爆滿了,我們找到了背後的原因》一文,我們發現,就算是玩樂放鬆為主基調的過年期間,不少書店的人流都非常可觀。
在政策扶持下,書店行業正在變好,除了地產商外,網際網路巨頭們似乎也對書店覬覦已久,紛紛做出些不同程度的動作。為什麼它們會重新看上這個曾被自己重創過的行業?巨頭們該如何將書店與自己的商業版圖融合?原因是與新零售有關,還是看中了它的「情懷式」的第三空間場景?以下幾點,大概是最有可能的原因。
還是流量的關係,但更主要在於特定人群的區隔
凡是跟馬雲和阿里扯上關係的業態,第一反應是讓人聯想到「新零售」。這個一年前還讓費解的抽象概念,在2017年阿里和騰訊操作的一系列大手筆收購當中,完成了概念的基本普及。其中最重要的一點,便是網際網路這雙「看不見的手」伸向線下傳統行業。
線上流量越來越貴,紅利期已過是眾所周知的現狀。眼下不論是先起步的生鮮,還是緊跟其後的服裝,都在往實體靠攏。我們以前把實體店叫門店,但現在更時髦的說法也許是線下流量入口——有人的地方,就有注意力匯聚和拓展生意的空間。
前文已經提到,如今不少書店的人氣已經回漲,甚至是好過其他零售店鋪,對巨頭來說,它自然是個值得關注的入口。但它又跟京東、美團、阿里都已經入局的生鮮超市不同,書店的人群非常具有代表性,「買書」不像生鮮這麼高頻,但人群會比大眾消費更精準。正如奢侈品廣告主會在時尚雜誌上投廣告一樣,書店本身就是篩選器,篩選出一批氣質更獨特的人群:對生活和事業有一定追求,願意為知識付費,並有一定消費力的人群。這些人群符合了目前消費升級下的消費觀,是非常寶貴的對象。
在線上永遠無法擁有的:體驗!體驗!體驗!
書店變得不務正業,深挖體驗是第一生產力。
如今連鎖書店紛紛轉型,除了在空間設計、品牌詮釋上加以升級外,書店通過引進文創產品整合成複合型消費的店中店,讓消費者覺得書店越來越好逛,從而留住消費者。
例如,新華書店在升級了門店的招牌,一改昔日陳舊的形象後,還在各地打造具有標杆型的複合空間,在上海愛琴海購物公園便是由設計大師打造的「藝術文化融合」的標杆項目之一。
此外,諸如西西弗、鍾書閣這樣的連鎖型書店一直打磨自己的活動運營能力,這也是他們設法讓用戶們多逛書店的有效方式。
體驗式消費已是書店最大的壁壘,因為一次好的體驗,可以讓用戶買單,哪怕這本書之前不在ta的購書計劃內。消費一本書,外加跟一個空間、一群人產生實際的關聯,這可在線上無法享受到的經驗。
超市都能被網際網路「賦能」,那麼書店也可以
盒馬鮮生是阿里的標杆新零售產品。阿里常炫耀其坪效之高,這背後和被賦予的數據科技和技術有關。相信巨頭們的野心肯定不只是生鮮,那哪個產業會是下一個盒馬呢?
也許書店會是個不錯的選擇。
一方面,傳統書店已在體驗上取了重大突破,但終究這是門零售生意,需要回歸營收本質。有些書店過分追求複合業態,反而忘記了自己是「書店」的本質。在重新收穫了客流和關注後,坪效也許是接下來需要調整的問題了。
當當網是較早宣布建立線下書店的電商,目前體驗店建在了3線城市,但至少從外觀來看,噹噹的書店和其他書店,似乎沒什麼區別,也並沒有在數據技術上有更多的體現。
相反,亞馬遜打造的amazon books 可以說是比較不錯的案例。
amazon books就猶如亞馬遜的線下版商城,依託於亞馬遜強大的數據,這門店裡陳列的是最受歡迎書籍,同時,相較傳統書店它也存在不少區別:從陳列上看,每本書封面都是面向讀者的,每本書都會配著對應在亞馬遜網站上該書的信息:讀者評論、評分、條形碼,用亞馬遜app掃描獲得該書的更多信息——當然,也是在亞馬遜上的。這些銘牌會每周更替,以保證時效性。
在技術上,亞馬遜花了四年開發的「Just Walk Out(拿完就走)」在今年開業的amazon go 無人店實現了,用戶只需綁定amazon go app的帳戶,就可以無需付款,拿完直接走,不會像國內的所謂無人店那樣還要扮演自己是結算員的角色,可以說是很酷了。如今,國內雖然也不乏出現關於「無人書店」之類的項目,但多是換湯不換藥,形式大於主義。
網際網路公司若是想再次介入「書」的生意,幫助書店通過技術再一次提升革新,可不能只是賣賣噱頭而已,否則,要是再「打擊」一下人家行業,可就不好了。
你還在看書買書嗎?關於書店的話題你是否有其他見解?你覺得未來書店會發展成什麼樣子?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
本文轉載來自:36氪 銳裘,不代表贏商網觀點,如需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贏商網,電話:020-37128209;郵箱:news@winsh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