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店寒冬有望遠去 武漢實體書店何以走上擴張之路?

2020-12-13 中國新聞網

  書店的寒冬有望逐漸遠去

  ——武漢民營實體書店何以走上擴張之路

  記者胡弦

  2日,武漢本土書店品牌——物外書店,進駐光谷新世界k11藝術購物中心,成為第一家入駐光谷地區的大型民營書店。這也是物外書店開業兩年多來的第三家分店,完成了武漢三鎮各一家書店的布局目標。此前,物外第一家書店於2015年1月在漢陽開業,贏得「最美書店」讚譽。今年4月,物外書店第二家分店進駐漢口。

  不唯物外書店,武漢多家民營實體書店也在三鎮多地開出分店。

  武漢民營實體書店何以走上擴張之路?其經營之道何在?

  物外書店

  圖書銷售額年均增幅超30%

  對於一家好書店的定位,物外書店總經理陳富珍有自己的標準。首先,書店的空間美學一定要舒服,讓人能靜下心來;其次,進入書本的世界,圖書必須足夠優質;第三,書店是人文服務場所,要能提升城市的人文精神。

  「以人為本,溫暖有度;以客為親,將心比心。」這是陳富珍對書店服務團隊提出的16字箴言。就連以多大聲音跟讀者說話,物外工作人員都有嚴格要求。陳富珍說,當人們在書店形成良好素養,會為整個社會帶來人文提升。

  在武漢三鎮擴張店面的同時,物外書店還在保持與讀者交流,觀察社會趨勢,發掘城市需要什麼。今年,物外書店圍繞漢口中山大道老建築,策劃城市文化與建築導覽活動,每個周末講解漢口優秀建築,已吸引500多名市民參與。「很多生活在武漢的人,其實並不了解我們城市的歷史,這個活動讓更多市民更深刻地了解武漢,愛上這座城。」活動志願者邱旻潔說。

  在公共文化推廣上,物外書店已走在前列,也贏得市民高度認可。陳富珍介紹,以漢陽店為例,每年圖書銷售額增幅均超過30%。今後,物外書店將致力於探索適合自身的盈利模式,並立足本地,繼續擴張。在陳富珍看來,擴張,意味著經營能力的累積,將為書店探索更好的商業模式。

  卓爾書店

  詩歌節與跨界活動帶旺人氣

  本月即將迎來4歲生日的卓爾書店,正在籌備第三屆武漢詩歌節。屆時,著名詩人北島領銜,多位享譽世界的詩人出席,發軔於卓爾書店的詩歌節,已成為武漢新的文化品牌。

  卓爾書店已有兩家分店,2000平方米的武漢大學體育館分店正在籌劃中。今年,總經理汪素娟感覺,實體書店的寒冬已沒那麼冷了,她好像看到了春天。據統計,卓爾書店今年營收同比上漲30%,人流量也持續走旺。「虧損沒以前那麼多,經營狀況比以往任何一年都要好。」汪素娟說,在政府支持和書店堅守之下,卓爾書店人文品牌正在孕育中,經營者的信心逐漸增強。

  擁有美術館、小劇場的卓爾書店旗艦店,一向致力於打造跨界藝術中心,營造良好文化磁場,進而為書店帶來持續穩定的人氣。堅守了3年的24小時書店,被市民稱讚為「熱愛這座城市的理由之一」;書屋夢遊記等有趣活動,吸引上千年輕人在卓爾書店開起深夜party……汪素娟認為,書店早已不是簡單的賣書場所,更多成為一種文化載體,激發普通市民到書店來過有精神內涵的生活,為他們提供一種詩意的生活方式。「一定要和讀者互動,讓他們有體驗式收穫,這樣才能帶旺書店人氣,進而營造良好閱讀氛圍和市場。」

  德芭與彩虹書店

  文創產品收入年均增長70%

  2009年創辦的德芭與彩虹書店目前共有3家分店,古田分店建在一家房地產項目的營銷中心裡,去年漢陽分店進駐希爾頓酒店,成為武漢第一家開進酒店的書店。憑藉品牌價值,德芭與彩虹的每家分店都能拿到合作方的免租和補貼優惠。

  與物外、卓爾書店背後有房地產開發商的支持不同,德芭與彩虹全靠「單打獨鬥」。創始人曾剛形容,書店猶如自己的女兒,「為了讓她光鮮亮麗,做父親的必須在其他方面付出更大代價。」

  開發全國第一本婚禮手帳《喜事秘籍》,告訴新郎新娘如何籌備婚禮,首印千冊即銷售一空;以武漢特色建築為背景開發的冰箱貼,9月剛生產出來即大受歡迎……德芭與彩虹已成功「跨界」文創產品生產商,有各類文創產品100多種,每年收入年均增長70%。憑藉這一良好表現,目前文創產品銷售已佔到書店總收入的30%,今後也是德芭與彩虹的重點發力方向。依託文創、咖啡等多元化經營,3家分店都能自食其力,實現正常運營。

  「千萬人口的大城市,不可能只有一種類型的書店,因此武漢書店的機會很大。」曾剛說,瞄準社區化和就近消費的新趨勢,德芭與彩虹將側重社區店的發展方向,把小而美書店做到極致。

  寒冬有望逐漸遠去

  據統計,截至去年底,武漢地區在文化部門登記的出版物發行零售單位共1048家。這一數字意味著,武漢實體書店數量不過千家。整體上看,傳統實體書店在「萎縮」,但一批特色書店在增加。

  武漢市文化局新聞出版管理處處長曾百鍊認為,以物外、卓爾、德芭與彩虹為代表的武漢本土民營書店,已在特色化經營上走出個性化發展的道路,並贏得了品牌認可和社會效應。「做得好的書店,一定是全民閱讀推廣得好的書店。他們在盡到社會責任的同時,也使書店經營得以拓展,最終達到雙贏。」

  曾百鍊說,隨著政府持續補貼和市民閱讀氛圍日漸濃厚,全社會對書店的關注和認可度越來越高,武漢民營實體書店逐漸看到曙光。「目前,他們在擴張之路上逐漸營造了品牌價值,如果能在經營上找到突破口和適合自身的商業模式,樂觀來看,寒冬有望逐漸遠去。」曾百鍊對此充滿信心。

相關焦點

  • 實體書店銷售遇「寒冬」 姚晨為廈門書店求援
    不久前,「流量女王」姚晨轉發了一條微博,號召網友關注鷺島廈門一間開在百年老宅的書店,此舉引發了眾多網友點讚和廣泛傳播。這家百年老宅書店就是坐落在鼓浪嶼的廈門蟲洞書店。昨日,記者走訪了廈門多家實體書店,了解他們的經營境遇。
  • 實體書店,終究是一門賺錢的生意
    結果是前面的五家以各自的方式依然活著,而後四家貪大貪多、盲目擴張,最終不是品質管控出現問題,就是不能適應本土市場,走上了歇業或退出之路。不是學人的書店更耐寒,而是學人氣質決定他們不在意冷暖,也許手撫書卷、面露寒酸的同時還在欣賞著冬春的更替。
  • 「寒冬」依然壓力不小 廈門實體書店不斷開張
    一度飽受網絡市場衝擊的廈門實體書店,似乎一夜之間「復活」了!難道真的「寒冬」已過?昨日,導報記者調查發現,雖然廈門實體書店今年可謂逆市增長,在政策扶持下顯示出勃勃生機,但「寒冬」依然存在,生存的壓力依然不小。
  • 西西弗書店在廈開辦福建首店 內共有2.3萬多種書籍
    在實體書店遭遇寒冬的今天,西西弗能否延續這份「情懷」?  廈門民營書店如入寒冬  那一年,光合作用倒下——被視為民營實體書店一面旗幟的「光合作用」,在經營16年後走上了不歸路,也見證了一個行業的沒落;  又一年,鼓浪嶼曉風書屋也相繼歇業。這幾年,民營實體書店似乎進入了「最寒冷的冬天」。
  • 廈門民營實體書店:從「寒冬」向「春天」行進
    廈門在實體書店行業乍暖還寒的時節裡,率先向「春天」行進。 遭遇寒冬 土生土長的海滄人陳雅勤,另一個身份是廈門書香陽光文化傳播公司負責人,「公司旗下的書香陽光書店,創辦至今已經營22年時間,每一步都緊跟海滄的發展」。
  • 直播能否拯救實體書店?
    為表支持,徐建華專門拿出40本《歲月有情》放在未聞書店出售,所得書費均歸小車;作家清秋子特地驅車來未聞書店買書,還有更多愛書人都在以他們的方式為未聞書店打氣加油。與其說大家是支持小車和未聞書店,不如說是大家堅信,雖然近年來,實體書店受到電商衝擊,處境艱難,但只要用心,書店和它代表的城市人文精神一定能生根發芽。遺憾的是,小車的創業夢剛開始就受到了嚴峻考驗。
  • 單向空間眾籌續命,背後是實體書店的集體「呼救」?
    這讓曾經打造過爆款,引起過跟風的單向街書店,在15年後走上了一條眾籌求援之路。項目眾籌在50-8000元之間,不同等級有單向街「單向卡」「單向日曆」「單向空間儲蓄卡」等會員權益。「賣書不賺錢」,這已經成為書店的共識和現狀。
  • 單向空間攜手11家書店 點亮「守護城市之光書店支持計劃」
    這些堅持和努力促成了「守護城市之光·書店支持計劃」,單向空間將攜手7座城市的11家書店一起分享疫情期間的感受,暢談獨立書店的未來,也與每一位在寒冬中對書店伸出援手的讀者一起相聚,在面對面的交流中再次感受書店文化,與書店一起同行,守護城市之光。
  • 誠品再見,實體書店還好嗎?
    時間已至小暑,可實體書店似乎還沒有踏出寒冬。  7月3日下午,誠品生活深圳在微信公眾號宣布,將會在今年的12月31日結束營業。  5月31日,「言幾又」全國第一店成都凱德天府店關閉,6月25日,方所重慶店終止營業,6月30日,物外書店漢口店宣布關門歇業……從目前的行情來看,這還是一份未完待續的名單。
  • 有名的實體書店也倒閉了,那些小書店還好嗎?
    書店和書在你心裡燃起的微光曾帶給過你溫暖和力量如果此刻的你想起了常去的那家書店如果你正好開了一家書店請繼續往下讀書中漫步•燃亮心燈特殊時期,實體書店舉步維艱。為了人與書的相遇,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魔法象藉由《書中漫步》的出版,向全國的實體書店誠摯地發出邀請,一起加入「書中漫步•燃亮心燈」全國實體書店4.23新書首發計劃。此次活動將參與延續廣西師大社「書店燃燈計劃」以及「閱讀一小時」大型閱讀推廣計劃,同時,我們擬一個月不上架網店的新書獨家期,來支持全國實體書店復工。
  • 實體書店變身記
    2018年,杭州有1568家書店,北京有1514家書店,長沙有1483家書店;203家樊登書店分布於全國93個城市,102家中信書店分布於全國20個城市,68家新知圖書分布於全國65個城市……    未來一年,河南新華書店旗下的尚書房計劃開設
  • 實體書店倒閉成風 小書店如何支撐
    專業圖書網站百道網CEO程三國說,這些年不斷有朋友對他說想開一家書店,「我不反對,但我會告訴他們,開店很容易,活下來很難。」近年來,中小型實體書店的倒閉已經漸成風潮。前有堵截後有追兵身處夾縫利潤幾何前有國有書店的擴張,後有網絡書店的高折扣營銷,再加上近幾年房租價格飛速飆升,獨立的中小書店的生存處境可謂雪上加霜。「像新華書店這樣的國有書店自有房產,不要支付房租;網絡書店也不用交房租,民營小書店就沒有這樣的優勢了,經營壓力非常大。」
  • 四川南充:實體書店復工 玩出新「花樣」
    3月10日,四川省南充市民李成菊通過書店線上平臺,下單購買了《一個海難倖存者的故事》《偷書賊》《了不起的比爾蓋茨》3本書。當天,筆者走訪了南充市內幾家書店,部分實體書店已陸續復工。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給實體書店帶來的考驗,全市各大書店積極探索多種營業模式,從實體運營到線上購書,再到推出各種特色活動,為讀者提供多方面的服務。
  • 誠品再見,江蘇實體書店還好嗎?
    時間已至小暑,可實體書店似乎還沒有踏出寒冬。7月3日下午,誠品生活深圳在微信公眾號宣布,將會在今年的12月31日結束營業。江蘇實體書店數量居全國前列《2019-2020中國實體書店產業報告》顯示,江蘇省城市書店數量位居全國前列。2019年城市書店數量排名前20的城市中,有9個來自江蘇,分別是南京、南通、蘇州、無錫、淮安、徐州、常州、揚州及鹽城,這9個城市的實體書店數量均超過1000家。
  • 實體書店到底是不是拍照看書的地方?
    我們可以回顧一下近十年來實體書店的變化及走勢(這其中不包括在各線城市經營文教圖書和文具為主營業務的實體書店)。十年前,實體書店遭遇「寒冬」,這個「寒冬」與外部因素有一定關係,但更主要的原因是實體書店的經營形態不能滿足當時消費者的訴求。
  • 中國實體書店超過7萬家
    「2019中國網絡綜合書店打卡大數據顯示,中國實體書店數量超過7萬家。美團點評上書店打開數據顯示,2019中國新開書店數量超過4000家,關閉書店500多家,其中新華書店87家,民營129家。美國2019年只開了99家新書店,英國只有15家。」
  • 新媒:中國新一代實體書店不得不採取「書店+」模式
    新書店不斷冒起的同時,實體書店告別的故事也在上演。2017年12月,上海兩家知名書店接連關閉,一家是當時上海最後的24小時書店——福州路大眾書局,另一是紹興路上的漢源書屋。「從此紹興路上少了一盞溫暖的路燈。」有愛書的人這樣形容漢源書屋的歇業。
  • 書店變身酒吧咖啡館設計 多業態能否拯救實體書店
    日前,精典書店中山路店突然關閉,從此之後開啟單店路線。而關店的原因,則是來自於實體書店經營的現實壓力。隨著電商的興起,大批實體書店受到衝擊,或消失、或轉型,留下來的寥寥無幾。實體書店的未來將何去何從?媒體對話重慶多家主流書店,一起探討實體書店的現在與未來。跟重慶裝修網一起來看看吧!
  • 讓創新元素助力實體書店興旺發達
    ,日前,中宣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財政部等11部門聯合印發了《關於支持實體書店發展的指導意見》,為助力實體書店發展帶來重大利好。(6月17日 新華網)    提起實體書店的興衰,很多人至今仍記憶猶新。當年,依靠傳統的經營模式和獨家經營的優勢,書店業曾經紅極一時、興旺發達。近年來,伴隨著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讓原本紅紅火火的實體書店經歷了冰火兩重天。一些實體書店面對網絡書店林立、經營成本上升和市場多元化等趨勢,眼瞅著越來越多的實體書店搖身一變成為餐飲店、茶樓、咖啡館的附庸,顯得束手無策,不知所措。
  • 姚晨為單向街書店求救,實體書店該怎麼撐下去?
    實體書店生存困境引發關注後,中國實體書店聯盟(書萌)發布了《2020年春節實體書店緊急調查分析報告》,中宣部印刷發行局也下發通知,指導各地對今年前兩個月出版物發行單位特別是實體書店經營情況進行全面調查。 除了個體的表達外,我們來看看中宣部印刷發行局的調查數據怎麼說。據統計,參與抽樣調查的1021家實體書店中,有926家暫停營業,佔比達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