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Cantonese),又稱廣東話、廣府話、唐話,俗稱「白話」,是漢藏語系漢語族中的一種漢語方言 。粵語是漢族廣府民系的母語、廣府文化重要載體和廣府民系基本標誌性的文化識別之一。粵語具有完整的九聲六調,保留較多古漢語特徵,擁有完善的文字系統,可以完全使用漢字書寫,是除普通話外唯一在外國大學有獨立研究的漢語語種。
世界上使用粵語的人口很多,廣東使用粵語的人口大約有6700萬,加上廣西粵語使用人口大約為2500萬、香港700萬、澳門55萬、泰國500萬、新加坡和馬來西亞500萬、美國和加拿大200萬,全球有接近1.2億的人口使用粵語。粵語在香港、澳門具有官方語言的地位,粵語是澳大利亞的第四大語言,美國和加拿大的第三大語言,紐西蘭的第二大語言。
為了適應改革開放、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1986年,國家把推廣普通話列為新時期語言文字工作的首要任務,1992年確定推廣普通話工作方針為「大力推行、積極普及、逐步提高」,在強化政府行為,擴大普及範圍,提高全民普通話應用水平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國推普全面鋪開。
走在改革開放前端的廣東,作為經濟大省,流動人口密集,普通話推廣更要義不容辭。經過多年的普及,普通話在廣東的推廣已經深入民心。身在廣東,現在出門與人交流,不管對方來自何方,開口肯定是普通話。只有等到熟悉了,清楚知道對方也是廣東人,粵語才會派上用場。這讓廣東的粵語有了邊緣化的味道,特別在廣州。
廣州曾在2010年的時候流行過一段「推普廢粵」的說法,後來證實是謠傳。「推普廢粵」的說法源自2010年6月6日,一網友在其微博上發布「廣州市政協竟然想將廣州電視臺全部轉成普通話」,隨後以「廣州電視臺要取消粵語了」在網上傳播開來,出現了「粵語淪陷」論。為此,廣州市政協及時予以澄清。2010年7月5日,廣州市政協提案提出後,又有人提出「保護粵語」、「嶺南文化垂危」、「粵語保衛戰」等言論,而「推普廢粵」一說也由此產生。
事實上,「推普廢粵」雖是無稽之談,也被證實是謠言。但是,經過多年的推普,現在的廣州街頭,已經很少能聽到粵語的交談。廣州出生的孩子,千禧年以前出生的還好,受家庭影響,很多還是能說粵語的。然而對於千禧年以後出生的孩子,無論是舊廣州人還是新廣州人,能說一口地道粵語的孩子已經不多。有的家庭,夫妻倆都是地道的廣東人,但他們的孩子卻不會說粵語。即使有的孩子能說粵語,但基本上只在跟自己的家裡人溝通時說粵語,其他時候根本沒有說粵語的場合。
家裡小孩小學的時候,班上45個同學,能說粵語的孩子不超過十個,而事實上班上超過三分之二的家庭是地道的廣東家庭。而相當部分廣東家庭的孩子不僅不會說粵語,甚至排斥說粵語,孩子的父母根本沒法要求孩子學習粵語。回到家中,孩子反過來要求本來說粵語的父母跟他說普通話。
為什麼孩子會對說粵語有牴觸心理?原因來源於學校。學校要求學生在學校必須說普通話,對於推普之星,還能獲得學校的表揚和獎勵。如此之下,小孩哪裡還願意說粵語。學校要求說普通話有他們的道理,班上孩子來自各地,老師來自各地,如果都說各自的方言,大家就都聽不懂了,要求說普通話是最方便的處理方法。
曾經有外省的家長跟廣東的家長說:「能不能讓你們家的孩子教我們家孩子說粵語呢?」「能,但是沒有說粵語的場合。」大街之上,人人說普通話,回到學校,老師要求說普通話。孩子哪裡有機會說粵語呢?
各民族語言平等共存,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展自己語言的自由。國家的推普政策是要正確處理普通話與漢語方言的關係,堅持社會語言生活主體化與多樣化相結合的原則,一方面使公民普遍具備普通話應用能力,另一方面尊重方言的使用價值和文化價值。推廣普通話不是消滅方言,是使公民在使用方言的同時也掌握國家通用語言,並在正式場合和公共交際場合自覺地使用普通話。
粵語作為有著眾多受眾的語言,有其存在的必然性。2006年的時候,兩廣地區十數個城市曾號召粵語申遺以保護粵語。我不希望粵語被聯合國宣布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雖然申遺代表粵語文化被認可,但同時表示,粵語好像病人一樣需要被搶救。我希望我們國家和政府能夠重視粵語文化的延續,不要讓這個有著源遠文化價值的語言被慢慢邊緣化直到消亡。有人覺得我是在危言聳聽。其實不是的。試想一個地方,它的本土語言每天都沒有使用的機會,從娃娃抓起不說粵語,那麼,這個地方的語言還能延續下去嗎?粵劇也曾是廣東的傳統戲劇,但是隨著七十年代後流行歌曲的盛行,粵劇已經成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七十年代後出生的廣東人恐怕都沒幾個會唱了。
學校是孩子學習的地方,學生在學校裡面上課學習普通話是必須的,但希望不要一刀切的禁了學生學習交流地方語言的機會。課間的時候,可以讓學生語言交流多元化,允許孩子說他們的方言,互相學習。除了普通話、英語,讓學生可以學到更多的方言,這不是更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