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新發現!安徽齊雲山發現新摩崖石刻群

2020-12-11 央視新聞

近日,位於安徽黃山市休寧縣的齊雲山腳下發現了一處摩崖石刻群,為國寶齊雲山摩崖石刻增添了新亮點。

該處新發現的石刻群位於橫江邊一個丹霞地貌的天然巖洞之中,巖洞長約10米,高約3.5米,深約4米。在該巖洞中,本次發現的石刻至少有8處,有部分石刻字跡清晰可辨,但是年代、題刊者不詳。同時,由於受到丹霞地貌自然風化的影響和流水侵蝕,洞壁斑駁,有部分石刻字跡已經難以辨認。

據了解,齊雲山碑刻、石刻眾多,留存至今的有400多處。齊雲山摩崖石刻是齊雲山獨具特色的人文景觀,是我國的一處書法藝術的寶庫,是研究徽州石刻藝術難得的材料,也是「新安理學」和「古徽州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一處文化遺產。這些碑刻石刻內容豐富,字體多樣,年代久遠,具有極高的保護價值和研究價值,2006年,齊雲山石刻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由於本次發現的石刻群位置為橫江邊,這次新發現的石刻群也填補了齊雲山景區山下及橫江邊無題刻的空白。(總臺央視記者 彭德全 李屹)

(編輯 萬宣燃)

相關焦點

  • 福州新店發現宋代巨型 「福」字摩崖石刻
    清同治四年(1865年)三月,魏傑在遊謁北門外白塔壠先賢時,行經象山,聽牧童談及寶華山勝境,杖竹前往,發現青玉澗、青玉峽等眾多沿溪石刻,嘆惜如此勝跡,竟無人問津,作詩三首以記之。這也成為研究象山摩崖石刻的第一手文獻資料。不過在福州榕北文化研究會隨後的實地考察中發現,魏傑所載的「福、祿、壽」可能有誤。
  • 探訪安徽齊雲山,山紅水綠的道家仙境
    我們去過福建武夷山、江西龍虎山、福建泰寧等處的丹霞地貌,是由碎屑紅巖、礫石巖和粉狀砂巖組成的「錦面」片石,偏偏齊雲山的崖是紅的,嶺是紅的,洞紅的,摩崖石刻是紅的,整座山都是紅的,崖染丹霞,層層疊疊,身處山中,才感覺明代大文豪袁中郎說它「山山瑪瑙紅」是多麼的貼切。加上青山遠黛,整座山仿佛是一漂浮在青山綠水、粉牆黛瓦之間的丹霞,又像是由千萬塊紅瑪瑙鑲嵌成的一片紅珊瑚。
  • 湖南三處考古新發現揭開神秘面紗 包括湘粵古道
    中新社長沙十月十六日電(記者 傅煜)靜候千年的唐宋摩崖石刻、留下深深騾馬蹄窩的湘粵古道、身為古代軍事防禦工程的大冠堡遺址……隨著首期「湖南文物發現之旅」滿載而歸,三處新發現的不可移動文物今日也向世人揭開了神秘面紗。  在南嶽衡山發現的「摩崖石刻」刻在高約三米、寬近六米的天然花崗巖上,共有三方不同字跡的刻文。
  • 世家坑發現8處摩崖石刻 錫蘭世姓入中國或溯至明永樂年間
    原標題:世家坑發現8處摩崖石刻 錫蘭世姓入中國或溯至明永樂年間   「錫蘭公主」許世吟娥為斯裡蘭卡記者團做嚮導   發掘   近兩個月考古清理發現10處石刻   根據申遺工作部署
  • 清源山主景區新發現10多方摩崖石刻
    新發現的崖刻「一覽」今年5月起,在文史愛好者、古城講解員導師李以健的倡議下,泉州30多名文史愛好者自發組成「探尋踏勘團」,對清源山摩崖石刻開展深度的踏勘。「探尋踏勘團」成員來自泉州各行各業,有公職人員,有探險達人,有教師,有警察,有清源山管委會人員,還有銀行、通信等行業人員,也有石刻名人的後代,甚至於,立志未來讀文史考古專業的初中生也加入行列中。杜先生說,今年7月底,探尋達人李一粟等人也加入隊伍中。李一粟是泉州著名畫家李碩卿的孫子,李碩卿在清源山也留有石刻「金石匠翁」。得知組團踏勘摩崖石刻,他也欣然加入。
  • 安徽首次舉辦省級重要考古新發現評選
    原標題:安徽首次舉辦省級重要考古新發現評選 近日,由安徽省文化文物部門舉辦的「2018—2019年安徽重要考古新發現」評選活動正式啟動,這是該省首次舉辦省級重要考古新發現評選。
  • 阿城亞溝摩崖石刻發現「漢字」 或為雕刻者落款
    阿城亞溝摩崖石刻發現「漢字」 或為雕刻者落款   阿城亞溝摩崖石刻是目前我省保持最完整的摩崖石刻畫像。它被發現已有七十多年。近日,哈師大社會與歷史學院副院長李秀蓮教授和文學院副院長孫時彬教授等人在對摩崖石刻進行考察時,發現了一個「文字形符號」。孫時彬說:「這個『文字形符號』可能是雕刻者的落款,若真如此,則此處『漢字』將成我國古代東北地區漢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相互滲透交融的實證。」
  • 殷墟發掘出多項考古新發現
    新華網合肥9月25日電(記者熊潤頻)因甲骨文而聞名天下的殷墟,近年來考古發掘有了多項重要發現。在安徽銅陵日前舉辦的第三屆青銅文明與科技考古國際學術會議上,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李伯謙介紹了近年來殷墟範圍內的考古新發現。
  • 四川白玉發現一處吐蕃晚期摩崖石刻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封面新聞記者 戴竺芯日前,經專家考證,四川省白玉縣登龍鄉邦邦村發現的一處石刻,被初步判定為吐蕃晚期的摩崖石刻摩崖石刻是人們在天然的石壁上摩刻的書法、造像或巖畫,是中國古代石刻藝術,是遠古時代的一種記事方式,盛行於北朝時期,直至隋唐以及宋元以後連綿不斷,有著豐富的歷史內涵和史料價值。據介紹,這次發現的吐蕃時期摩崖石刻,其風格與昌都、玉樹、石渠發現的各處吐蕃石刻造像非常接近。
  • 飛來:西湖摩崖石刻的杭州訪客
    1981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飛來峰造像全面搭架,展開實測、攝影等考古調查工作,接棒的是第二任所長王士倫先生。如今,新一代西湖石窟造像守護者,正用自己的方式,打開那一扇扇門。門的背後,隱藏著無數故事,風雲開闔。比如,在你讀到此刻時,或許飛來峰上又一扇幽閉著的門被推開了——而起因可能是,他們不小心在洞裡滑了一跤。
  • 藍田縣藍關古道.發現又一巨型摩崖石刻
    文學愛好者的創作平臺 散文/詩詞/小說/ 情感 藍田縣藍關古道 發現又一巨型摩崖石刻
  • 湖北老河口:光化知縣摩崖題刻被發現
    放牛娃在湖北竹谿縣鄂坪鄉慈孝溝發現的摩崖石刻
  • 2014年,考古發現了什麼?——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掠影
    這一發現填補了廣東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空白,將該地區最早有人類活動的歷史由距今13萬年左右大幅提前至數十萬年前,是廣東史前考古的重大突破。 該遺址的發現既是嶺南及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的重大進展,為華南乃至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研究提供了珍貴的新材料,同時也為深入研究華南—東南亞地區舊石器文化的關係、區域人類起源與演化歷史以及東西方文化比較等國際熱點課題提供了重要的新契機。
  • 仙字潭的摩崖石刻是當時福建的土著居民所為
    就在這距水面1米以上、東西約20米左右的石壁範圍內,或分散、或聚集、或獨處,自東向西分布著約10處的摩熊石刻。根據最新的統計,已發現的摩崖石刻個體約有50個以上。這些石刻似畫但過於抽象變形,似字卻又有別於古漢字。這就是近年愈來愈引起專家學者關注和興趣的仙字潭摩崖石刻。因自古以來摩崖石刻人多不識,故當地人稱石刻所在地為「仙字潭」。
  • 安徽被低估的摩崖石刻景區,現存石刻300餘方,最早追溯至唐代
    潛山別名「舒州」,是古皖國封地,安徽簡稱「皖」即源於此,自東漢至南宋先後為州、郡、府治所近800年,是安徽省歷史文化名城。「山谷」和「流泉」,一條全長不過兩公裡多的峽谷,潺潺而流的溪水,構成這裡的自然景觀,摩崖石刻則是一個整體部分,這裡的摩崖石刻則是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虎頭崖石刻」、「劉源題字石刻」三大石刻群組成。
  • 蓋州煙筒山摩崖石刻
    徐自強、吳夢麟在他們的《古代石刻通論》中認為:「摩崖石刻是石刻中的一個類別。所謂摩崖石刻,就是利用天然的石壁以刻文記事的石刻。」這裡的摩崖石刻是專指文字石刻。但在說及石質造像時,往往又提到了摩崖造像。煙筒山摩崖石刻前輩先賢對摩崖石刻的論述,是兩種看法,一是認為摩崖石刻是專指石刻文字;一種認為包括石刻文字和造像。
  • 湖南十大考古新發現,永州一古墓群入選!
    近日,由湖南省文物局主辦,湖南省考古學會、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省文物總店承辦的「十三五」湖南省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活動終評會在長沙召開。入選「十三五」湖南省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的項目共16項(初評前15名入圍,有並列名次)。終評會上,入圍項目負責人就項目概況、主要收穫、價值意義等方面做了詳細匯報。來自湖南省文物局、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省博物館、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大學、湖南師範大學、株洲市博物館、嶽陽市博物館、常德市文化旅遊廣電體育局等多家單位的11位專家組成評審團對各入圍項目進行了現場評審。
  • 福清東壁島九使山摩崖石刻群落成
    圖為市民正在參觀摩崖石刻群。福州新聞網11月1日訊(福州晚報記者 王光慧/文 福清市影像中心供圖)31日上午,福清東壁島九使山摩崖石刻群在福清市龍田鎮海濱村正式落成,為東壁島旅遊開發再添一景。同時,這個摩崖石刻群也成為福清市美術家協會、福清市攝影家協會的採風創作基地。據悉,海濱村是位於福清第二大島東壁島北端的一個小漁村。東壁島因戚繼光抗倭而聞名遐邇,島上主峰九使山自然風貌十分獨特,有奇巖異石、海天相連的自然風貌。
  • 西湖景區石函路摩崖石刻露「真顏」,四十米看盡儒釋道三教石刻群
    然而,正是那近40米的巖壁,「藏」著的可以說是西湖邊乃至全國少有的、涉及儒釋道三家學說和近現代中西交流的石刻群,記錄著的是從明代一直延續到近現代的文明與文化。今天(9月26日),西湖景區完成石函路上9方摩崖石刻的保養工作。
  • 甘肅境內的摩崖石刻
    1摩崖石刻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石刻藝術,指在山崖石壁上所刻的書法、造像或者巖畫。摩崖石刻起源於遠古時代的一種記事方式,盛行於北朝時期,直至隋唐以及宋元以後連綿不斷。提起刻於甘肅成縣天井山、東漢仇靖所書的《西狹頌》,國人莫不嘖嘖稱讚。因為《西狹頌》與陝西漢中的《石門頌》、略陽的《郙閣頌》同列為漢代書法「三頌」,而《西狹頌》是三大頌碑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摩崖刻石,至今一字未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