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生物的滅絕模式,明顯受到人類遷徙影響:
對人類進化歷程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儘管人類的起源地很可能是非洲,但人類祖先並不是只在非洲境內活動,尤其是在進化到智人和尼安德特人同在的時期,大家開始遷移到廣闊的大陸上生產生活。人類從東南亞和非洲開始遷徙的時間在125000年前就有蹤跡,並在之後的幾百萬年時間裡逐步轉移到南美、北美、歐亞大陸和大洋洲等區域定居。
而從科學家們發掘出的古生物化石來看,諸多人類祖先遷移出非洲的時期,剛好也是諸多大型動物滅絕呈現出上升趨勢的時期。比如,像大象、熊和羚羊等動物的史前親戚,就是在誕生後的不到一千年時間中滅絕,而這樣的滅絕速度,明顯超過了在此之前曾發生的滅絕事件。而且,有科學家認為,諸多證據都顯示地球上的大型動物,更容易因為人類遷徙而受到重大影響,且不僅僅是因為動物對陌生的人類會有所畏懼。
例如,當一個地方有大量人員活動,這就意味這片土地或多或少都會受到汙染,動物的自然棲息地將因此而遭到一定程度破壞。而且,大型動物沒有小型動物的繁殖速度更快,所以種群自身的數量相對也就小一些,再再加上古代人類祖先也喜歡狩獵,以及可能隨時引發人為造成的火宅,自然也就讓動物們的生命和生存都受到威脅。
人類導致滅絕的第一個物種是什麼?
對動物世界感興趣的人應該都不會對渡渡鳥感到陌生,因為除了恐龍以外,它就是最有名的已滅絕鳥類動物。從渡渡鳥被發現到徹底滅絕,它們在地球上的繁衍時間只持續了大約200年的時間,而滅絕原因也是人類活動所造成,尤其是那些專門捕殺渡渡鳥的人更是加速了它們的消亡,儘管模里西斯將渡渡鳥定位唯一的國鳥,但它們還是在1681年的時候滅絕。
也就是說,在三百多年前,最後一隻渡渡鳥就在模里西斯的森林中最後一次呼吸地球上的空氣,這和人類的狩獵活動、其他物種入侵和棲息地被破壞都有關。儘管渡渡鳥的滅絕不全是人類的責任,而渡渡鳥也不一定就是人類導致滅絕的第一個物種,但至少它就是人類導致滅絕的一個典型物種。相信大家也可以從自己的生活經驗看出,生活在我們周圍的野生動物的確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包括現在地球上那些瀕臨滅絕的生物。
實際上,直到現在,都沒有科學家能夠肯定的回覆人類滅絕的第一個物種到底是什麼,因為人類在地球上對動物造成的滅絕信息,最多也只能追溯到大約十多萬年前,但誰有知道人類祖先在走出非洲之前是否有造成其他動物滅絕呢?而且,目前也有證據表明,人類祖先早在走出非洲之前,其實就有了狩獵的生存技能,而生活在非洲的一些動物也曾因此成為盤中餐。
大多數地球上的動物能在滅絕前繁殖多少年?
為什麼總有專家說人類和地球上的其他生物,可能正處於第六次生物大滅絕事件中?主要就是因為目前地球上物種的消失速度,看上去已經比其他五次生物大滅絕的速度。物種滅絕本身是一個綜合諸多因素的問題,像氣候變化和棲息地被破壞這樣的因素,都會讓動物在地區上的繁衍生息遭受到巨大影響。
但新的研究結果顯示,一個物種能在地球上繁殖多久的時間滅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這種動物屬於什麼種類,至少對於大多數哺乳動物來說,它們通常都只能在地球上繁殖大約一兩百萬年的時間,正如藍鯨只存在了450萬年左右,而尼安德特人也在短短幾十萬年的時間裡就徹底消失。
在好幾年前就有科學研究表示,那些新生代時期的哺乳動物,種族的平均生存周期在321萬年的樣子,而無脊椎動物可以在地球上繁衍生息500到1000萬年左右。當然,這些研究數據至今依然存在爭議,因為從化石記錄來看,在滅絕前所有物種的平均存活時間似乎都存在差異。如果我們滅絕的所有物种放在地球演化的長時間軸上,那麼平均到每年都會有一個物種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