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大型動物更容易因為人類遷移而滅亡?

2020-12-13 悟空科學

自然界生物的滅絕模式,明顯受到人類遷徙影響:

對人類進化歷程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儘管人類的起源地很可能是非洲,但人類祖先並不是只在非洲境內活動,尤其是在進化到智人和尼安德特人同在的時期,大家開始遷移到廣闊的大陸上生產生活。人類從東南亞和非洲開始遷徙的時間在125000年前就有蹤跡,並在之後的幾百萬年時間裡逐步轉移到南美、北美、歐亞大陸和大洋洲等區域定居。

而從科學家們發掘出的古生物化石來看,諸多人類祖先遷移出非洲的時期,剛好也是諸多大型動物滅絕呈現出上升趨勢的時期。比如,像大象、熊和羚羊等動物的史前親戚,就是在誕生後的不到一千年時間中滅絕,而這樣的滅絕速度,明顯超過了在此之前曾發生的滅絕事件。而且,有科學家認為,諸多證據都顯示地球上的大型動物,更容易因為人類遷徙而受到重大影響,且不僅僅是因為動物對陌生的人類會有所畏懼。

例如,當一個地方有大量人員活動,這就意味這片土地或多或少都會受到汙染,動物的自然棲息地將因此而遭到一定程度破壞。而且,大型動物沒有小型動物的繁殖速度更快,所以種群自身的數量相對也就小一些,再再加上古代人類祖先也喜歡狩獵,以及可能隨時引發人為造成的火宅,自然也就讓動物們的生命和生存都受到威脅。

人類導致滅絕的第一個物種是什麼?

對動物世界感興趣的人應該都不會對渡渡鳥感到陌生,因為除了恐龍以外,它就是最有名的已滅絕鳥類動物。從渡渡鳥被發現到徹底滅絕,它們在地球上的繁衍時間只持續了大約200年的時間,而滅絕原因也是人類活動所造成,尤其是那些專門捕殺渡渡鳥的人更是加速了它們的消亡,儘管模里西斯將渡渡鳥定位唯一的國鳥,但它們還是在1681年的時候滅絕。

也就是說,在三百多年前,最後一隻渡渡鳥就在模里西斯的森林中最後一次呼吸地球上的空氣,這和人類的狩獵活動、其他物種入侵和棲息地被破壞都有關。儘管渡渡鳥的滅絕不全是人類的責任,而渡渡鳥也不一定就是人類導致滅絕的第一個物種,但至少它就是人類導致滅絕的一個典型物種。相信大家也可以從自己的生活經驗看出,生活在我們周圍的野生動物的確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包括現在地球上那些瀕臨滅絕的生物。

實際上,直到現在,都沒有科學家能夠肯定的回覆人類滅絕的第一個物種到底是什麼,因為人類在地球上對動物造成的滅絕信息,最多也只能追溯到大約十多萬年前,但誰有知道人類祖先在走出非洲之前是否有造成其他動物滅絕呢?而且,目前也有證據表明,人類祖先早在走出非洲之前,其實就有了狩獵的生存技能,而生活在非洲的一些動物也曾因此成為盤中餐。

大多數地球上的動物能在滅絕前繁殖多少年?

為什麼總有專家說人類和地球上的其他生物,可能正處於第六次生物大滅絕事件中?主要就是因為目前地球上物種的消失速度,看上去已經比其他五次生物大滅絕的速度。物種滅絕本身是一個綜合諸多因素的問題,像氣候變化和棲息地被破壞這樣的因素,都會讓動物在地區上的繁衍生息遭受到巨大影響。

但新的研究結果顯示,一個物種能在地球上繁殖多久的時間滅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這種動物屬於什麼種類,至少對於大多數哺乳動物來說,它們通常都只能在地球上繁殖大約一兩百萬年的時間,正如藍鯨只存在了450萬年左右,而尼安德特人也在短短幾十萬年的時間裡就徹底消失。

在好幾年前就有科學研究表示,那些新生代時期的哺乳動物,種族的平均生存周期在321萬年的樣子,而無脊椎動物可以在地球上繁衍生息500到1000萬年左右。當然,這些研究數據至今依然存在爭議,因為從化石記錄來看,在滅絕前所有物種的平均存活時間似乎都存在差異。如果我們滅絕的所有物种放在地球演化的長時間軸上,那麼平均到每年都會有一個物種滅絕。

相關焦點

  • 野生動物進入「逃離人類紀」,科學家:動物正在向高海拔地區遷移
    但是對於野生動物來說,它們可能真的進入了逃離人類的紀元了。最近,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學會(WCS)領導的一項新研究表明,棲息在山區的動物物種,正在往更高海拔的地區遷移,來逃離不斷上升的氣溫和日趨複雜的氣候變化,而這可能會讓它們從人類活動帶來的生存壓力中解脫。
  • 陸橋、木筏與某些動物的遷移
    突然意識到這就是陸橋的微縮景觀,於是沿著這一通道步行返回,體驗了一次遠古動物和人類沿著陸橋遷移的感覺。漲潮之後這一通道又被海水淹沒不見。從此對陸橋的概念有了非常深刻的理解。圖1 錦州筆架山的「陸橋」景觀大約360萬年前,地球南北兩極出現永久性的冰蓋。隨著冰蓋逐漸擴展,地球進入第四紀冰期。
  • 澳洲巨型動物為什麼會滅絕?答案找到了!
    隨著氣候的變暖,淡水資源對於動物和人類變得非常珍貴,這可以解釋大型動物滅絕時間上的差異和不同。弗林德斯大學(Flinders University)全球生態實驗室的研究員,此項研究的領導者弗雷德裡克·薩爾特雷博士(Dr Frédérik Saltré)稱:「科學家們就什麼原因導致了澳洲巨型動物的滅絕事件進行了許多辯論,為什麼大家一直熱衷於尋找其中的答案,因為這是智人走出非洲之後發生的最早的滅絕事件之一。」
  • 鬣狗曾是人類的小跟班?科學家:史前鬣狗和人類有共同的遷移模式
    最近發表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上的一項新研究指出,鬣狗的進化史和史前遷移的歷史,和史前人類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來自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和德國波茨坦大學的研究表明,人類在大約10萬年前對鬣狗種群產生了有害的影響。
  • 我們人類其實是食腐動物
    今天我們人類處於食物鏈的頂端,被歸為雜食動物類,因為我們既能吃糧食蔬菜水果這樣的植物性食物,也能食用肉類蛋奶這樣的動物性食物,食譜很廣很雜。也就是說,我們都是腐食動物,跟禿鷲、鬣狗、鱷魚、蒼蠅是一類的。禿鷲,號稱草原清道夫,專門負責處理屍體,尤其是腐爛的屍體說到這裡很多人可能會覺得受不了了,堂堂人類,怎麼會是食腐動物呢?難道我們吃不到新鮮食物,只能像禿鷲鬣狗一樣吃屍體嗎?
  • 為什麼雄獅比母獅更容易被豪豬刺死?
    獅子是一種大型貓科動物,也是典型的「機會主義者」。雖然它們身體強壯,本領高超,但無論是在捕食還是打鬥過程中,它們都會盡力保證自己的安全。獅子一般不會冒著較大的風險去捕殺比較危險的獵物,例如大象、河馬、豪豬等。但是在特殊情況下,它們卻不得不去冒這個險。
  • 為什麼大型貓科動物與犬科動物相比,貓科動物總是更勝一籌呢?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獅子、老虎等貓科動物總要比灰狼、狐狸等犬科動物更厲害。在一些科普讀物中,首先介紹的是獅子、老虎、獵豹,之後才會介紹狼、狐狸、野狗。可自然界裡的實際情況是,犬科動物的數量要比貓科動物更多,分布也更廣。那麼大型貓科動物與犬科動物相比誰更厲害?
  • 為什麼人類對動物的屍體不恐懼,對人類的屍體卻感到害怕呢?
    由於生存環境和地理位置不同,人類也是分很多民族,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文化,但都對人類的屍體或者殘肢感到噁心、不適和恐懼,對此也誕生了許多解讀和傳說,也不乏鬼神之類的。那麼為什麼動物不會對同類的屍體產生恐懼感,而人類卻會對同類屍體感到害怕呢?
  • 每天都在上演的大自然奇蹟:塑造地球的海洋動物遷移
    而且,它們的行程安排得很緊,因為當陽光重新照在海面上時,所有這些生物就必須再次回到黑暗中,以免被白天在海面上遊弋的掠食者吞噬。這場在光明與黑暗,溫暖與寒冷,掠食者與獵物之間的「舞蹈」被稱為「晝夜垂直遷移」(diel vertical migration,簡稱DVM)。這被認為是地球上最大規模的動物運動。
  • 為什麼人類在時候都可以懷孕,但動物必須等待發情?我很害羞
    作為動物的一個分支,人類的繁殖方式和絕大多數動物都一樣都依賴有性繁殖,但人類不同於普通動物,因為我們沒有發情期。一般來說,如果動物想繁殖,他們要到發情期才會開始求偶。人類是不同的,在人類社會,幾乎沒有發情,在一年中的每一個時期,都會有人類的懷孕和出生,我們可以說人類可以隨時懷孕。
  • 人類為什麼不冬眠?
    冬眠是動物為了應對在冬天中的寒冷,黑暗和食物供應減少造成的生存問題,而無需覓食或遷移到溫暖地方的一種狀態。隨著冬眠動物的活動量大幅減少,呼吸、體溫、新陳代謝、心率等也隨之減緩放慢或下降,有效減少能量的消耗。
  • 為什麼動物生育後代那麼輕鬆,人類生孩子卻撕心裂肺?
    然而動物卻不一樣,無論是家貓還是野生動物,它們在生育後代時,往往會表現得很輕鬆,最多會哼哼叫幾聲,很少會像人類女性這樣撕心裂肺。而且,人類女性在生育後代時,往往需要他人的幫助才能完成生產整個過程。而動物在生育後代時,一個人就可以搞定,休息不久就又能夠繼續覓食。
  • 如果南北極的冰川全部融化,人類會滅亡嗎?
    答案是:人類應該不會滅亡,但是不是絕對不會滅亡。如果南北極的冰川全部融化,這同時就意味著:全球氣候變暖,溫室效應橫行。高溫、熱浪、水災、火災、地震和火山爆發等等災難性氣候將更加頻繁發生,相較於人類現在相對和平、舒適愜意的生活,人類的生活將處在水深火熱之中。人類的居住地:陸地危機南北極冰川全部融化,人類將面臨最直接的影響:海平面將不可避免的上升。
  • 美媒:為什麼蝙蝠不會因為攜帶病毒而得病 但人類卻會?
    美國趣味科學網站5月26日發表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研究員利維婭·洛雷羅題為《為什麼蝙蝠不會因為攜帶病毒而得病,但人類卻會?》的文章。在這篇文章中,利維婭·洛雷羅認為,儘管深受負面輿論困擾,蝙蝠還是為環境和人類生活作出了積極貢獻。
  • 貓科動物集體向高處遷移,專家:瑪雅預言或將成真?
    對地球而言,陸地上冰川的融化將最終使水流入海洋,並導致海平面上升,從這個角度來看,最近幾年全球高山冰川消融的情況給人類帶來了危險的警告——全球變暖正在給人類世界帶來更多危機。除明顯的冰河融化外,貓科動物居然集體向高空遷移,不少專家表示:瑪雅的預言是否真的會實現?這裡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 繼古巴比倫之後為什麼古埃及也走上了滅亡
    很多都片面的說埃及沒有滅亡啊,在非洲尼羅河畔不是還有埃及這個國家。此埃及非彼埃及,古埃及作為一個文明古國已經滅亡了。很多之前留下的神秘的文字等等一些列都已經成了未解之謎,之前的古埃及的思想已經是不存在的了。被外族統治並不是文明滅亡的必然條件。
  • 霍金預言人類2032年滅亡,可能性有多大?
    回歸正題,沒有任何權威的機構說「霍金預言人類在2032年滅亡」,看到這樣的預言,第一反應是肯定是媒體歪曲或者過分解讀了霍金在某個場合發表的言論!   霍金作為宇宙之王,的確經常發表一些關於宇宙,人類和地球命運,外星人等方面的言論。但多數情況下是在警示人類,保護地球和我們自己的科技成果,比如說保護環境,人工智慧更好地發展控制等!
  • 有大型貓科動物,為什麼沒有體型相當的犬科動物?
    的確,我們會時不時見到一些體型十分龐大的狗,從高加索犬到大丹犬,從聖伯納犬到馬士提夫獒犬,當直面這些大型犬種時,許多人不免都會有些心驚膽戰。  然而,它們都是人類從自然存在、體型較小的犬科物種培養出來的品種,其實都屬於同一個物種。相比之下,大型貓科動物分屬於不同物種,都是自然演化的產物。
  • 人類,動物界生態浩劫的罪魁禍首。《人類簡史》為什麼這麼說
    但為什麼到了45000年前就突然滅種?當然,如果雙門齒獸是當時唯一滅絕的大型動物,可能就純粹是運氣問題。然而,當時除了雙門齒獸之外,全澳大利亞超過90%的巨型動物都從歷史上消失。雖然我們只有間接證據,但要說這麼湊巧,智人就這樣在所有巨型動物都死於嚴寒的時候來到澳大利亞,實在很難令人信服。
  • 為什麼人類是哺乳動物,但是卻沒有像動物一樣濃密的毛髮?
    我們都知道人類是靈長目的哺乳動物,很奇怪的是,我們現代人類卻沒有像大多靈長目的哺乳動物那樣有濃密的毛髮。但其實毛髮有很多作用,不僅有保溫的作用,還能防止皮膚曬傷、水分過多地散失以及抵禦蚊蟲的叮咬等等。我們為什麼在進化的途中,將動物般的毛髮進化沒了,到現在也還沒有一個定論,不過科學家對此提出了很多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