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窩鋪村:疫情期間不誤木耳種植 保證村民脫低增收

2020-12-16 新京報

新京報訊(記者 景嘯塵)在北京市密雲區不老屯鎮大窩鋪村的木耳種植基地內,農戶們正忙著剪枝、整理柴草,粉碎沃肥,準備接下來的木耳菌棒栽植工作。3月14日,新京報記者從村委會了解到,再過幾日,菌棒就能進地了,疫情期間大窩鋪村根據村內的實際情況,在嚴格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基礎上做好脫低增收工作。

大窩鋪村位於不老屯鎮東側7公裡處,大窩鋪村黨支部書記朱曉軍介紹,村內以林果業為主且成規模,為了給村民增收,密雲區農業服務中心和村委會決定實施「林下經濟」。自2015年開始,村內就開始進行木耳種植產業,據介紹,大窩鋪村目前有木耳基地共計70畝,由村內進行統一管理,來上班的村民每天能有100元的工資。

木耳菌棒。受訪者供圖

每年3月份伊始,村民就開始進行整地,「主要整理地上的柴草和樹枝樹葉,進行消毒等等,3月17號左右菌棒就從河北運過來了」。朱曉軍稱,菌棒由密雲區農業服務中心進行統一配送,再派專車運到村內,「一天一個車能來三萬多棒」。記者了解到,菌棒每年3月20日進地,5月10日左右就能進行採摘,能收5—6茬,一直能收到8月份,「能給村民帶來不少的收入」。

村民在整理地上的柴草和樹枝樹葉。受訪者供圖

今年的整地和菌棒栽植工作是在疫情期間,復工以及操作也和往年有所不同,「人員上有所減少,每天來基地的村民都會進行體溫測量,每人每天都會發一個口罩,也不能扎堆幹活了」。朱曉軍說,70畝地需要大概40位工人,周邊村子的工人來上工前都需要進行體溫檢測和消毒。

「等下周菌棒進地之後,需要放幾天再進行刺孔,上面還需要蓋一層薄膜,再覆一層草帘子」,朱曉軍表示,整個過程需要持續一個月左右,「在嚴格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礎上,做好木耳種植的工作,讓村民的收入得到保障」。

新京報記者 景嘯塵

編輯穆祥桐 校對 李項玲

相關焦點

  • 扶貧印記|上窩鋪村的好日子
    上窩鋪村村民在清掃積雪。「現在住新房子,比早年的老窯洞、土坯房享福多了。」78歲的趙金說。過去的上窩鋪村,鄉親們住的不是窯洞就是土坯房,冬天不抗凍,夏天還漏雨。上窩鋪村的特色種植項目已漸成規模。「住得好還要錢包鼓,咱老百姓的心裡才是真踏實。」魏權說。上窩鋪村人均耕地1畝有餘,均為小塊地,原來村民種地基本是靠天吃飯,日子過得緊緊巴巴。
  • 上窩鋪村的好日子
    12月6日清晨,一場小雪給張家口市崇禮區上窩鋪村披上了銀裝。一棟棟造型古樸、排列整齊的新民居被裝點得更是好看。點點飄落的雪花,悄悄喚醒了這個雪鄉小山村。 「現在住新房子,比早年的老窯洞、土坯房享福多了。」78歲的趙金說。
  • 五天開出「脫低增收」速通路 不老屯紅薯走出大山
    自2018年起,北京市工商聯與密雲區政府組織民營企業,結合當地的開發特點和產業政策,採取「輸血」和「造血」等多種方式,幫助農民脫低增收。「不老屯糖心蜜薯」的種植,正是燕落村落地的脫低增收項目之一。今年9月,蜜薯喜獲豐收,村民們期盼著能找到好銷路,賣個好價格。
  • 扶貧印記|上窩鋪村的好日子
    上窩鋪村村民在清掃積雪。「現在住新房子,比早年的老窯洞、土坯房享福多了。」78歲的趙金說。過去的上窩鋪村,鄉親們住的不是窯洞就是土坯房,冬天不抗凍,夏天還漏雨。上窩鋪村的特色種植項目已漸成規模。「住得好還要錢包鼓,咱老百姓的心裡才是真踏實。」魏權說。上窩鋪村人均耕地1畝有餘,均為小塊地,原來村民種地基本是靠天吃飯,日子過得緊緊巴巴。
  • 林下黑木耳產業如何助力密雲脫低增收
    脫低攻堅,產業支撐是關鍵。針對密雲區山多耕地少,林下發展潛力大的特點,對症下藥。通過發展林下黑木耳產業,有的放矢助力低收入戶精準脫低。目前,密雲區黑木耳種植面積達2378畝,累計幫扶低收入戶860戶,實現戶均增收2萬元以上。
  • ...一個不少」精準幫扶低收入農戶脫低增收專場活動走進「大城小苑」
    「全面小康 一個不少」精準幫扶低收入農戶脫低增收專場活動走進「大城小苑」 2020-10-23 17:19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感恩冬奧】上窩鋪村的好日子!
    【感恩冬奧】上窩鋪村的好日子!過去的上窩鋪村,鄉親們住的不是窯洞就是土坯房,冬天不抗凍,夏天還漏雨。現在住上了新民居,家家戶戶條件好了,日子越過越講究。據駐上窩鋪村工作隊第一書記魏權介紹,該村共148戶307人,通過政府主導、市場開發、企業合作等方式,實施了整村新建。目前,已經建成新民居132套,有80多戶村民喜遷新居。
  • 昌樂:蝶變窩鋪村 破繭展芳華
    短短幾年,這個只能以芋頭種植為主要收入來源的村子,已經把悉心呵護的綠水青山轉化成了金山銀山。在這裡,人們看到了根植於鄉土的創新湧動,看到了發展與守望的和諧安放。近日,記者走進窩鋪村,了解全國文明村背後的故事,探究這個村莊蝶變的奧秘。
  • 張家口不為人知的特色村鎮探秘|勤勞致富上窩鋪村
    2016年,白旗鄉上窩鋪村被崇禮區列為美麗鄉村建設省級精品村和易地扶貧搬遷村。村民誰也沒有預料到,祖祖輩輩生活的這個村落,正乘著時代發展和本地惠民的浪潮,向著富饒美麗的彼岸靠近。▲崇禮上窩鋪村 源:網絡驚豔村民的建築步伐美麗鄉村建設,大多數村民關注的就是房子好住,村子漂亮。伴隨著村民的支持和期待,美麗鄉村項目正式開工。施工機器隆隆作響,建築工人有序施工,昔日的荒坡瞬間變了模樣。
  • 三穗桐林鎮:戰「疫」不松 農時不誤
    2月14日,記者走進三穗縣桐林鎮坦洞村花卉苗種植基地,工人們戴著口罩正在除草、剪枝……一幅幅忙碌的春耕圖在坦洞村楊柳壩席捲而來。(圖為工人們正在務工中)正值春耕時節,為了不誤農時,統籌協調好群眾復工復產,三穗縣桐林鎮「兩手抓」「兩不誤」保證在打好疫情防控阻擊戰時,抓好脫貧攻堅成效鞏固。
  • 撂荒地上種木耳: 三年時間,劉賢衝帶領觀音井村貧困戶脫了貧
    觀音井村地勢偏僻,過去,村民的收入主要靠傳統種植,說到種植木耳,很多人一開始持觀望態度。「多次動員,很多村民都不為所動。」劉賢衝無可奈何,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他不得不帶頭示範。搭架子、購原料、製作菌包、消毒殺菌……每一個環節,他都在現場。觀音井村「第一書記」唐永忠記得當初的一件事。「村上的交通條件不好,路爛,又窄,而且限高6米。」
  • 上窩鋪村:小小紅樹莓,拓寬農民致富路
    九月,秋高氣爽,位於崇禮區上窩鋪村的張家口大馬車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內,村民們正在採摘成熟的樹莓。
  • 武威:疫情防控 春耕備耕「兩不誤」
    天祝縣打柴溝供銷社主任 劉繼偉目前已組織儲備各類春耕適銷化肥920多噸、農用薄膜10噸、各類農藥5噸,能夠基本保證春耕前的化肥需求。防疫不誤田間事,忙乘東風勤耕耘天祝縣供銷社堅持疫情防控、春耕備耕兩手抓兩不誤。
  • 河北豐寧樂國窩鋪村小橋變形記
    由於公路與村莊間有一條很寬的河道,村口的小橋便成了村民們進出村子的唯一通道。路過小橋的那一瞬,我心裡就暗暗立誓:為了方便群眾出行,在駐村期間,我一定要想辦法將這座小橋改造好。在村民代表會、村黨員會上,在農戶家中入戶走訪、在村裡與村民聊天、在聽取黨員群眾意見建議時,「修修村口的小橋」成了大家共同的心願,我也聽到了很多關於小橋的「故事」。
  • 上窩鋪村的好日子 - 河北日報-08版:影像記錄-2020年12月14日
    12月6日清晨,一場小雪給張家口市崇禮區上窩鋪村披上了銀裝。一棟棟造型古樸、排列整齊的新民居被裝點得更是好看。點點飄落的雪花,悄悄喚醒了這個雪鄉小山村。 「現在住新房子,比早年的老窯洞、土坯房享福多了。」78歲的趙金說。
  • 三周賣出10萬斤,密雲紅薯駛上脫低高速路
    家住北京市密雲區不老屯鎮燕落村的陳阿姨最近放下了一件心事——她和其他村民辛勤勞作的「不老屯糖心蜜薯」在近三周一口氣賣出了10萬斤。記者今天獲悉,這是市工商聯引導生鮮電商參與脫低增收幫扶項目的開端,好銷路也意味著村民過年時的錢包又鼓了一些。
  • 上窩鋪村294位村民訴雙橋區政府、承德市人社局等社會保障職責案
    最高法院判例:行政機關在土地徵收補償中的社會保障法定職責——上窩鋪村294位村民訴雙橋區政府、承德市人社局等不履行社會保障職責案再審申請人承德市雙橋區雙峰寺鎮上窩鋪村294位村民(以下簡稱上窩鋪村294位村民)因訴被申請人承德市雙橋區人民政府(以下簡稱雙橋區政府)、承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以下簡稱承德市人社局)、承德市雙橋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以下簡稱雙橋區人社局)、承德市雙橋區國土資源局(以下簡稱雙橋區國土局)不履行養老保險社會保障職責一案,不服河北省高級人民法院於2017年12
  • 梨樹牛家窩鋪村種植「小根蒜」助力脫貧攻堅
    梨樹牛家窩鋪村種植「小根蒜」助力脫貧攻堅 編輯:孔笑妍    來源:四平日報    2020-10-29 10:09
  • 河北豐寧樂國窩鋪村有條「江蘇路」
    活動期間,我向他詳細介紹了樂國窩鋪村的相關情況,並特別提到了村內道路建設面臨的困難。雖然在脫貧攻堅期間,村裡的主幹道路實現了加寬、硬化,但還有一些非主幹道路因年久失修而破損嚴重,一些巷道和村民家門口的道路仍然是最原始的土路。
  • 民建中央駐黃旗鎮樂國窩鋪村第一書記羅峰
    用心扶貧人情暖 初心不改當作為——記民建中央駐黃旗鎮樂國窩鋪村第一書記走進黃旗鎮樂國窩鋪村,你會看到一個年輕的身影穿梭在各家各戶,村民們把他送到自家門口,還會招著手喊一句「小羅書記,再來啊」。自2018年8月入村以來,羅鋒帶領樂國窩鋪村實現了一個又一個突破:村集體收入從無到有、穩步增長,村內房屋整潔,街道寬敞,村民收入和生產生活條件顯著提高,樂國窩鋪村成了有名的「幸福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