緩解看病難,鄭樹森院士倡導建立醫生集團

2020-12-12 錢江晚報

浙江24小時—錢江晚報記者 張苗 通訊員 鄒芸 盛國平

看病難,一直以來都是讓人頭疼的麻煩事,「現在基層醫院、大醫院的配置很多,其實看病並不難,難的是找不到好的專家看病。」中國工程院院士、樹蘭醫療總院長鄭樹森院士說,要怎麼解決大家看病難的問題?他給出的方案就是成立醫生集團,囊括各種疑難雜症的大咖們,讓病人們在手機APP裡,就能找到對口專家為自己預約看病。

剛剛過去的這個周末,樹蘭醫療肝膽胰外科暨肝移植醫生集團在在杭州正式成立了,這是繼皮膚科醫生集團、感染科醫生集團、手足外科、顯微外科醫生集團,之後,樹蘭醫療建立的第5個醫生集團。

這個醫生集團匯聚了全國最知名的肝膽胰外科教授和肝移植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樹蘭醫療總院長鄭樹森院士作為首屆肝膽胰外科暨肝移植醫生集團中心的主任。

這樣的醫生集團可以怎麼緩解老百姓的「看病難」?鄭樹森告訴錢江晚報記者,樹蘭醫生集團將建成一個為醫生賦能的強大平臺,通過建立醫療服務、培訓、科研、創新知識轉化、執業保障平臺等,讓醫生執業能體現價值和尊嚴。

舉例來說,病人們在手機上利用「樹蘭醫生」手機APP和「樹蘭醫生」微信小程序,就能找到各個領域的頂尖大咖,比如腹腔鏡下的腫瘤切除做得最好的專家、最擅長用機器人進行肝臟手術的專家等。

預約好專家,接下來就是線下的治療了,「希望醫生集團能通過線上線下的方式,為更多的病人解除痛苦,挽救更多的患者,並培養更多的年輕醫生成長,建立我們肝膽胰專業的健康生態群。」鄭樹森院士代表肝膽胰外科暨肝移植醫生集團總結道。

為什麼要建立肝膽胰外科暨肝移植醫生集團?「培養一名肝膽胰外科的專家,平均需要10-20年時間。」鄭樹森說,如何才能把專家的技術分享給年輕醫生,並造福一方百姓;如何讓年輕醫生能更快的掌握技術,成為新的生力軍;如何讓醫生的創造性最大限度的發揮;如何讓醫生可以專心做一名醫生,讓醫生的執業得到充分的保障?樹蘭醫生集團就是這樣一個可以為醫生賦能的組織。

相關焦點

  • 浙大鄭樹森院士領銜成立肝移植醫生集團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李劍平)浙江某患者需要用微創手術切除部分肝臟,不需要跑到上海、北京的三甲醫院去,只要在一個平臺加x專家的醫生集團,就可以找到國內一流的專家,真正解決看病難問題。
  • 鄭樹森院士領銜 樹蘭醫療肝移植醫生集團在杭成立
    中國工程院院士、樹蘭醫療總院長鄭樹森院士為首屆肝膽胰外科暨肝移植醫生集團中心的主任,該中心匯聚了全國最知名的肝膽胰外科教授和肝移植專家。樹蘭醫生集團中心吳章穆主任說,樹蘭醫療管理集團是一所院士團隊發起的,以探索生命本質,呵護人類健康為使命的新型社會辦醫療機構。醫生集團將為醫生搭建平臺,為醫生賦能,並讓醫生有尊嚴,有價值體現。
  • 鄭樹森院士河南主刀!66歲胰腺癌患者家屬直言太幸運
    聽說李蘭娟醫生的丈夫鄭院士為我媽做手術,我們覺得太幸運,聽醫生說手術很成功!」7月24日,周口66歲芳女士的兒媳說告訴記者。「醫生告訴我們,我媽屬於癌症初期,醫生手術治療效果很好,手術比較複雜,有難度和風險,醫院將安排鄭樹森院士聯合手術,聽到這,我們都覺得我們家太幸運了!」據了解,由於芳女士腫瘤臨近血管,且該手術為腹部外科難度最大的手術之一,手術風險極大。
  • 樹蘭醫生集團:探索醫改新模式為醫生賦能
    「過去說看病難,不是沒有專家,而是找不到頂級專家,找不到解決緊急問題的專家。」5月24日,中國工程院院士、肝膽外科和肝移植專家鄭樹森在樹蘭醫療手外科-顯微外科高峰論壇上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
  • 李蘭娟返杭丈夫鄭樹森院士接機怎麼回事 李蘭娟和鄭樹森的愛情太甜了
    3月31日,支援湖北的李蘭娟院士團隊返回杭州,其丈夫鄭樹森院士來到機場接機。雖是春寒料峭,鄭樹森院士在春雨淅瀝中撐著傘,早早地迎候在停機坪。他笑說,要給李蘭娟院士一個驚喜。「想到馬上就能見到她,感覺非常高興和激動!」
  • 法國國家醫學科學院新增院士 樹蘭院長鄭樹森當選
    法國國家醫學科學院新增院士 樹蘭院長鄭樹森當選
  • 海南日報數字報-鄭樹森院士的一天
    他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鄭樹森。「醫院國際肝膽胰腫瘤診療中心由鄭院士領銜。8時30分他從杭州飛抵海口美蘭機場,沒有停留半刻,便乘車趕來醫院給病人做手術。」博鰲超級醫院執行副院長葉菊貞說。  10時,手術正式開始。海南日報記者在博鰲超級醫院手術直播屏上看到,鄭樹森主刀實施胰腺十二指腸切除手術。麻醉師、護士等人員配合。
  • 中國工程院院士鄭樹森出席晉江市普通外科高峰論壇
    中國工程院院士鄭樹森教授蒞會,並同與會者分享普外科前沿技術。浙江省人民政府參事、樹蘭(杭州)醫院院長、晉江市與樹蘭醫療合作項目管委會主任葉再元教授,樹蘭醫療集團杜建平副總裁,樹蘭(杭州)醫院副院長壽張飛教授,東部戰區總醫院任建安教授,浙江省人民醫院蔣勁松教授,國家創傷醫學中心器官保護專業委員會執行委員李建輝教授,浙江省桐鄉市第一人民醫院院長徐繼教授,以及晉江市政府張淑語副市長、晉江市衛健局紀剛宏局長等專家、領導出席晉江市普通外科高峰論壇開幕式
  • 鄭樹森院士擔任院長
    杭+新聞 通訊員 楊禮雕 曾曉江 記者 方秀芬當接過沉甸甸的證書,鄭樹森臉上露出滿足的笑容,他直言「這是我的夢。」今天,浙江樹人大學樹蘭國際醫學院正式揭牌成立,中國工程院院士鄭樹森擔任醫學院院長。開幕式上,聘任鄭樹森院士擔任浙江樹人大學樹蘭國際醫學院院長。另外,還舉行了「樹蘭獎學金」設立儀式,鄭樹森院士和李蘭娟院士向樹人大學捐贈自己主編的教材。會議還舉辦了「現代醫學教育高峰論壇」,諸多國內外知名醫學院校大咖圍繞「中國醫學教育的未來」出謀劃策。
  • 浙江樹人大學成立醫學院 臨床醫學專業首批招收100人 鄭樹森院士...
    中國教育在線浙江站訊 (記者 陳顯婷 通訊員 通訊員 楊禮雕 曾曉江)5月18日上午,浙江樹人大學樹蘭國際醫學院正式揭牌成立,院長由中國工程院院士鄭樹森擔任。同時,樹蘭(杭州)醫院成為浙江樹人大學樹蘭國際醫學院附屬醫院。這一醫學院的成立,標誌著樹人大學在醫學領域邁出了重要一步。
  • 浙江樹人大學樹蘭國際醫學院成立 鄭樹森院士擔任院長
    5月18日,浙江樹人大學樹蘭國際醫學院在浙江樹人大學拱宸橋校區正式揭牌成立,招生工作即將啟動,中國工程院院士鄭樹森擔任醫學院院長。同時,樹蘭(杭州)醫院成為浙江樹人大學樹蘭國際醫學院附屬醫院。浙江樹人大學樹蘭國際醫學院是由浙江樹人大學與樹蘭醫療管理集團共建共辦,是致力於培養具有國際化視野的醫學精英人才的實體化國際醫學院。
  • 江西撫州智慧村醫工程緩解群眾看病難
    新華社南昌12月22日電 題:江西撫州智慧村醫工程緩解群眾看病難新華社記者閔尊濤「血糖測量、心電圖檢查……」在江西省撫州市廣昌縣頭陂鎮山下村衛健室的「智慧小屋」,這些以前只能在城裡做的檢查如今在村裡就能實現
  • 樹蘭院長鄭樹森當選
    本報訊 (記者 唐夢霞 通訊員 鄒芸 謝晨) 近日,法國國家醫學科學院在巴黎宣布了2017年新當選院士名單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肝膽胰外科主任、樹蘭醫療總院長鄭樹森教授當選法國國家醫學科學院外籍院士。這標誌著中國外科醫生取得的傑出成就得到國際醫學界的高度認可,同時也體現了中國的器官移植及肝膽胰外科已經躋身世界醫學科學強國之林。鄭樹森院士是中國器官移植領域的開拓者和領軍者,在肝膽胰外科領域成績卓著,為提升我國器官移植的國際學術地位和影響力作出卓越貢獻。
  • 全國感染科專家齊聚杭州,成立了這樣一個醫生集團
    會上,樹蘭醫療感染科醫生集團正式成立。該集團由樹蘭醫療發起人中國工程院李蘭娟院士擔任主任。李蘭娟院士在致辭中表示,通過醫生集團的運作方式,消除醫生和醫院、醫院和醫院之間的「籬笆」,醫生集團將建設一個多元化的平臺,讓全國的專家更方便的為基層老百姓和醫生服務,還將引入新穎的形式和工具更好為醫生服務,同時,將以「網際網路+」的形式搭建好網際網路平臺,提供網絡問詢、就診、培訓、科研及執業保障等服務。
  • 鄭樹森院士:肺移植考驗的...
    由於張先生20多年前曾患肺結核,術中發現其肺部與胸腔嚴重粘連,兩位醫生花費了半個小時仔細剝離止血,所幸有驚無險,最終以超快的速度完成移植手術。當天傍晚六點多,手術結束,整個手術歷時4個多小時。做完手術到現在,一個月的時間,張先生康復得很快,如今他說話中氣很足,體重增長了4斤,自己走路沒問題。
  • 鄭樹森院士再次走訪鄭州市三家醫院,詢問河南患者的情況
    中國工程院院士、肝膽胰外科專家和樹蘭醫學鄭樹森院士再次在鄭州市第三人民醫院沉沒,為河南患者提供免費手術、會診和查房服務,許多病人再次免費享受國家醫學專家的醫療服務。隨後,鄭樹森院士來到鄭州市第三醫院肝病科和名醫工作室,為患者查房會診,進一步了解正在進行網上會診的患者的治療進展情況,並接受了一名出院患者的錦旗。這次,鄭樹森院士為鄭州市三家醫院的病人進行了手術、會診和查房,除了正常的醫療費用外,專家的費用是免費的。
  • 樹蘭國際器官移植中心揭牌成立 鄭樹森院士擔任主任
    樹蘭國際器官移植中心主任鄭樹森院士介紹,中心將開展包括活體肝移植、劈裂式肝移植、減體積肝移植、雙供肝活體肝移植、肝腎聯合移植、胰腎聯合移植在內的複雜手術,重點解決器官移植的熱點、難點問題,開展國際多中心臨床型的科學研究。「通過對肝源、腎源捐獻的質量把控,培養國家化器官移植隊伍等,讓肝腎移植手術在杭州做和在德國做有一樣的效果。」
  • 李蘭娟院士:沒有好的底牌,她是如何完美逆襲的
    學成歸來,便開始為家鄉人民看病。21歲那年,生產大隊挖她過來做赤腳醫生,待遇是一個月出滿勤三十天,工資三元。而當時學校希望她繼續當老師,每個月的薪水是24元。24元的工資當時養活一家人已經綽綽有餘。在當赤腳醫生期間,她建立了她第一個團隊,「僱傭」了6個老農上山去採草藥,採回來後製成中藥,一旦鄉親們有傷寒感冒的,就給他們吃點中藥。這些低成本的中藥,為當時的夏履橋村民帶來了莫大的福音,既成就了夏履橋村的鄉親們,也成就了李蘭娟自己。1970年,大學恢復招生。
  • 開設夜間門診、周末門診,疏通雙向轉診通道……緩解「看病難」,三...
    「十三五」期間,這三家醫院是如何緩解老百姓「看病難」、提高群眾就醫體驗的?效果又是怎樣?圖片來源:新華社通過醫聯體建立順暢轉診機制為尋求優質的醫療資源,許多來自全國各地的患者都會前往北京看病。在解決「看病難」問題上,韓丁表示,北京協和醫院採取了開源、增加效率、推進醫聯體建設、積極推進網際網路診療等舉措。其中,開源指的是深挖潛力、科學排班、增加號源,通過績效考核指揮棒讓更多的專家出門診,同時開設夜間門診、周末門診。
  • 青海:藏醫藥有效緩解農牧民看病難和看病貴問題
    新華社西寧10月23日電(記者 顧玲 卜曉明)青海省近幾年致力於提高藏醫藥的服務能力,努力讓藏醫藥成為緩解農牧區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重要手段。從今年起,青海省將藏醫藥在農牧區新型合作醫療中的補償比例提高了5個百分點,此舉讓青海省300餘萬農牧民可以通過藏醫藥來減輕看病負擔,緩解看病難、看病貴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