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節假日來臨的休閒娛樂時節,「世界這麼大,我也想出去走走」的呼聲此起彼伏,因此在百般思量下,不少人選擇了去旅遊,在這樣的過程中,選擇一些諸如北京的紫禁城這樣久負盛名的古城市變成了人們的首選。
兜兜轉轉,選擇了去了解和親近古代人的生活冥冥之中成為了我們的潛意識想法。而在這些古代城市中有一樣東西,是我們需要著重強調和加以關注的,那便是護城河。接下來就將從護城河的起源、作用、演變、現狀以及對其未來發展態勢的思考五部分進行一個較為簡單的陳述。
護城河的起源
護城河究竟為什麼會稱為護城河呢?這其間有什麼特殊含義呢?翻閱史料,我們可以發現,有關護城河最早的記載來源於史前藤花落古城。這是史前時代龍山文化的一座城址。它巧妙地將城和池結合在了一起,加強了城市的安全係數。由此也衍生出了城池這個概念。古代城池是用於防禦和保護城內居民的,而護城河作為與它相連且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在這其間地位尤為突出。而對於那些具有戰略意義和軍事地位的城池而言,護城河則多了一層身份,便是軍事防禦。
護城河的作用
在初步了解了護城河的設置來源,就需要進一步分析它的作用問題。在這裡首先得清楚護城河建立的原則和規劃設計的要點。古人希望自己的住所是有能力保障自己日常的生產生活的,因此護城河的建立目標就是儘量減少來自其他勢力的威脅和侵擾。
在建立護城河的過程中,一般會遵照三個要點:一是深度得當、儘量夠深;二是有高低差度地勢、以保證水流有條件流動;三是寬闊、需要能夠儘可能地涵蓋整個城市。在這些因素的綜合作用之下,護城河逐步完善和拓展功能。也增加了另一個更為實際的功效,就是聯結整個城市的水網,將整個城市的河流都規劃最終得以匯集入護城河。
這裡需要注意一個細節,就是以上的三個規劃設計要點不是適用於全國各個地區的,南北方之間會產生差異。南方多雨天、河流眾多,護城河的建造就能夠極大地促進水網的利用;而北方水資源較少、且冬天結冰期長,護城河中水流動的條件不夠充足,因此直接導致其功能的大大削弱。因此普遍而言,北方的護城河在深度、寬度等方面都不如南方的。
護城河的首要目的就是為了鞏固城防。作為人們勞動辛苦結晶的護城河,非常的爭氣,它形成了難以愉悅的屏障,阻擋著外來入侵者的步伐。
護城河還可以提供生產生活用水。古代人用的水源來源於水井和城市塊狀水源系統。後者的分量和用途更為廣闊,作為其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護城河便成為了與居民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夥伴。人們在護城河裡釣魚、洗菜、浣衣,甚至還養鴨和鵝。
護城河也可以致力於交通運輸,成為水路交通網中的重要部分。水運是極為原始的交通運輸方式,護城河連接了城市內部的河流,因此也成為水網中的一部分,而且政府對其也極為重視,在護城河的分配官職上,會設置專門掌管護城河漕運的職位。由此可見,護城河的地位非同一般。
護城河在種種功能的共同作用下,有利於促進當地的工商業發展。護城河有一個顯眼的優勢就是能夠促進不同地區人民的交往,交流過程中會產生商業行為,日積月累之下,本地的商業就將蒸蒸日上。
護城河還有一個不容小覷的作用,便是消防避難。古時候人們居住的房子一般會是木質結構,容易引發火災,因此常備有水就顯得十分有必要。鑑於火災的殘酷影響,護城河的作用就更加顯著了。
護城河發展到今日,新增了兩個個具有現代視角和意義的功能:景觀遊憩、生態綠化。某種程度上說。擁有護城河的城市一般都是比較重要的,因此環境等方面也是會超越其他城市的。在知名度提高的情況下,人們會選擇這些,因此旅遊業就將蓬勃發展起來。為了剛好地為這些遊客提供服務,也為了吸引更多的人駐足這裡以增加收入,當地往往會注重其的生態保護。由此生態綠化的工作也被提上日程。
由此可見,在護城河的發展歷程中,功能不是一塵不變的,它是會隨著時代的變化而改變和延伸的,其中,受到經濟因素的影響較為明顯。
護城河的演變
古代時期也就是20世紀以前的世界,護城河是至關重要的。這個時期,護城河從誕生到茁壯長大,就像是一個幼童備受父母的關注,捧在手上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
20世紀初至20世紀80年代,屬於護城河的沒落階段。這個時局變幻莫測,各種能與護城河一爭高低的新鮮事物紛紛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壓力和威脅之下,護城河的成長狀況一落千丈。
1980年以後,在逐步意識到護城河重要地位和價值的氛圍下,政府逐漸重視和重新開發護城河。護城河的開發項目伴隨著城市和進程和人類發展的百年大計並頭同行。
護城河的現狀
時至今日,在政府的號召和政策保護措施下,護城河逐漸重新回到了人們的視野中去,探索護城河從古至今的發展歷程等研究不斷深入。人們也從各種媒體中了解到與護城河相關的報導。但是儘管大環境是不斷升華和發展的,不可避免地會產生護城河消亡的事件,不免令人嘆息。
而且古代人的眼光實在是長遠,護城河佔據了城市中很重要的地理部分,因此不可逃避地就與現代人的規劃產生了衝突和矛盾。
例如,北京市為了推動地鐵的修建工作的穩定持續進行,就把視線投向了三門護城河,護城河成了鐵路修建的攔路虎,因此北京市政府就將其埋入土壤中,試圖將其扼殺在不見天日的環境中。護城河的發展空間一再被壓縮、功能不斷被侵吞,它的未來發展受到了多方的嚴重影響。
如何解決這樣的棘手問題,成為了我們需要重視的問題,這也就引發了我們對於更好地發展護城河的思考。
護城河的發展態勢思考
通過研究和探索護城河的發展歷程,也發現如果要更好地促進護城河的發展,就需要做出一些方面的調整和完善。
人們在後期規劃城市格局的時候,一定要有意識地注意保護護城河這樣的古代文化遺產,切不可單純地為了達成某些淺薄的目標而放棄更好的兼顧方法。
護城河的建立的經驗告訴我們可以運用古代人民運用的方法和理論來給予今日的舊城更新以啟示。在理論和方法的基礎上,豐富和拓寬有關城市建造的內容。
護城河背後擁有極為寶貴的歷史文化傳統,整理和弘揚其中的優秀精神在今天的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文化反作用於經濟、政治,並給予其深刻影響。
因此,總結以上種種而言,從護城河這一個小的切入點,可以發掘出一個現象:現代的城市建造過程還有值得改善的地方,而深入了解護城河的背景和思考其的發展有助於我們更好地進行城市的開發,也有利於進一步地改善我們現在的人居環境。這樣的可持續綠色發展代代相傳,非常有利於子孫後代的長遠發展和穩定進步。
希望護城河的發展能夠更多地結合多學科的知識和方法,從中汲取更多的養分,助力護城河的未來發展。
註:文中配圖多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
歡迎朋友們評論區留下精彩的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