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建城一定要有護城河嗎?水是哪裡來的,淺談護城河的發展歷程

2020-12-19 無筆

每當節假日來臨的休閒娛樂時節,「世界這麼大,我也想出去走走」的呼聲此起彼伏,因此在百般思量下,不少人選擇了去旅遊,在這樣的過程中,選擇一些諸如北京的紫禁城這樣久負盛名的古城市變成了人們的首選。

兜兜轉轉,選擇了去了解和親近古代人的生活冥冥之中成為了我們的潛意識想法。而在這些古代城市中有一樣東西,是我們需要著重強調和加以關注的,那便是護城河。接下來就將從護城河的起源、作用、演變、現狀以及對其未來發展態勢的思考五部分進行一個較為簡單的陳述。

護城河的起源

護城河究竟為什麼會稱為護城河呢?這其間有什麼特殊含義呢?翻閱史料,我們可以發現,有關護城河最早的記載來源於史前藤花落古城。這是史前時代龍山文化的一座城址。它巧妙地將城和池結合在了一起,加強了城市的安全係數。由此也衍生出了城池這個概念。古代城池是用於防禦和保護城內居民的,而護城河作為與它相連且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在這其間地位尤為突出。而對於那些具有戰略意義和軍事地位的城池而言,護城河則多了一層身份,便是軍事防禦。

護城河的作用

在初步了解了護城河的設置來源,就需要進一步分析它的作用問題。在這裡首先得清楚護城河建立的原則和規劃設計的要點。古人希望自己的住所是有能力保障自己日常的生產生活的,因此護城河的建立目標就是儘量減少來自其他勢力的威脅和侵擾。

在建立護城河的過程中,一般會遵照三個要點:一是深度得當、儘量夠深;二是有高低差度地勢、以保證水流有條件流動;三是寬闊、需要能夠儘可能地涵蓋整個城市。在這些因素的綜合作用之下,護城河逐步完善和拓展功能。也增加了另一個更為實際的功效,就是聯結整個城市的水網,將整個城市的河流都規劃最終得以匯集入護城河。

這裡需要注意一個細節,就是以上的三個規劃設計要點不是適用於全國各個地區的,南北方之間會產生差異。南方多雨天、河流眾多,護城河的建造就能夠極大地促進水網的利用;而北方水資源較少、且冬天結冰期長,護城河中水流動的條件不夠充足,因此直接導致其功能的大大削弱。因此普遍而言,北方的護城河在深度、寬度等方面都不如南方的。

護城河的首要目的就是為了鞏固城防。作為人們勞動辛苦結晶的護城河,非常的爭氣,它形成了難以愉悅的屏障,阻擋著外來入侵者的步伐。

護城河還可以提供生產生活用水。古代人用的水源來源於水井和城市塊狀水源系統。後者的分量和用途更為廣闊,作為其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護城河便成為了與居民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夥伴。人們在護城河裡釣魚、洗菜、浣衣,甚至還養鴨和鵝。

護城河也可以致力於交通運輸,成為水路交通網中的重要部分。水運是極為原始的交通運輸方式,護城河連接了城市內部的河流,因此也成為水網中的一部分,而且政府對其也極為重視,在護城河的分配官職上,會設置專門掌管護城河漕運的職位。由此可見,護城河的地位非同一般。

護城河在種種功能的共同作用下,有利於促進當地的工商業發展。護城河有一個顯眼的優勢就是能夠促進不同地區人民的交往,交流過程中會產生商業行為,日積月累之下,本地的商業就將蒸蒸日上。

護城河還有一個不容小覷的作用,便是消防避難。古時候人們居住的房子一般會是木質結構,容易引發火災,因此常備有水就顯得十分有必要。鑑於火災的殘酷影響,護城河的作用就更加顯著了。

護城河發展到今日,新增了兩個個具有現代視角和意義的功能:景觀遊憩、生態綠化。某種程度上說。擁有護城河的城市一般都是比較重要的,因此環境等方面也是會超越其他城市的。在知名度提高的情況下,人們會選擇這些,因此旅遊業就將蓬勃發展起來。為了剛好地為這些遊客提供服務,也為了吸引更多的人駐足這裡以增加收入,當地往往會注重其的生態保護。由此生態綠化的工作也被提上日程。

由此可見,在護城河的發展歷程中,功能不是一塵不變的,它是會隨著時代的變化而改變和延伸的,其中,受到經濟因素的影響較為明顯。

護城河的演變

古代時期也就是20世紀以前的世界,護城河是至關重要的。這個時期,護城河從誕生到茁壯長大,就像是一個幼童備受父母的關注,捧在手上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

20世紀初至20世紀80年代,屬於護城河的沒落階段。這個時局變幻莫測,各種能與護城河一爭高低的新鮮事物紛紛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壓力和威脅之下,護城河的成長狀況一落千丈。

1980年以後,在逐步意識到護城河重要地位和價值的氛圍下,政府逐漸重視和重新開發護城河。護城河的開發項目伴隨著城市和進程和人類發展的百年大計並頭同行。

護城河的現狀

時至今日,在政府的號召和政策保護措施下,護城河逐漸重新回到了人們的視野中去,探索護城河從古至今的發展歷程等研究不斷深入。人們也從各種媒體中了解到與護城河相關的報導。但是儘管大環境是不斷升華和發展的,不可避免地會產生護城河消亡的事件,不免令人嘆息。

而且古代人的眼光實在是長遠,護城河佔據了城市中很重要的地理部分,因此不可逃避地就與現代人的規劃產生了衝突和矛盾。

例如,北京市為了推動地鐵的修建工作的穩定持續進行,就把視線投向了三門護城河,護城河成了鐵路修建的攔路虎,因此北京市政府就將其埋入土壤中,試圖將其扼殺在不見天日的環境中。護城河的發展空間一再被壓縮、功能不斷被侵吞,它的未來發展受到了多方的嚴重影響。

如何解決這樣的棘手問題,成為了我們需要重視的問題,這也就引發了我們對於更好地發展護城河的思考。

護城河的發展態勢思考

通過研究和探索護城河的發展歷程,也發現如果要更好地促進護城河的發展,就需要做出一些方面的調整和完善。

人們在後期規劃城市格局的時候,一定要有意識地注意保護護城河這樣的古代文化遺產,切不可單純地為了達成某些淺薄的目標而放棄更好的兼顧方法。

護城河的建立的經驗告訴我們可以運用古代人民運用的方法和理論來給予今日的舊城更新以啟示。在理論和方法的基礎上,豐富和拓寬有關城市建造的內容。

護城河背後擁有極為寶貴的歷史文化傳統,整理和弘揚其中的優秀精神在今天的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文化反作用於經濟、政治,並給予其深刻影響。

因此,總結以上種種而言,從護城河這一個小的切入點,可以發掘出一個現象:現代的城市建造過程還有值得改善的地方,而深入了解護城河的背景和思考其的發展有助於我們更好地進行城市的開發,也有利於進一步地改善我們現在的人居環境。這樣的可持續綠色發展代代相傳,非常有利於子孫後代的長遠發展和穩定進步。

希望護城河的發展能夠更多地結合多學科的知識和方法,從中汲取更多的養分,助力護城河的未來發展。

註:文中配圖多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

歡迎朋友們評論區留下精彩的評論!

相關焦點

  • 古代真的是用梯子攻城的嗎?城外是護城河,梯子搭在哪裡呢
    現在的運輸車有發動機,運送起來比較方便。古代的車沒有發動機,要想把笨重的車開到城牆之下,顯然是很困難的。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我們知道,古代的城市,都是既有城牆,也有護城河的。那個護城河,就在城牆的下面。如果在攻城的時候,真正是用梯子搭在城牆上往上爬,似乎是不太可能的。因為前面有一條護城河,那應該把梯子安放在哪裡呢?
  • 為何古代大城市都有護城河?現在哪些城市還有護城河?
    護城河是由人工斧鑿或天然形成,集防禦、軍事、運輸等為一體的古代工事建築,世界各地都曾有護城河的身影,護城河往往是一座城池歷史的見證,「一河繞郭九城護,兩代供應萬運忙。」這由人類孕育的「生命」,承載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辛酸苦辣,隨著時間的推移,外物的侵擾,有多少城郭隨風而逝,又有多少護城河仍湍湍不息?銀帶如幻,星羅棋布護城河,亦叫做「洫」、「濠」、「牆塹」等,一般寬20m,深達7、8m。
  • 為何古代大城市都有護城河?現在哪些城市還有護城河呢?
    護城河是由人工斧鑿或天然形成,集防禦、軍事、運輸等為一體的古代工事建築,世界各地都曾有護城河的身影,護城河往往是一座城池歷史的見證,「一河繞郭九城護,兩代供應萬運忙。」
  • 古代的護城河裡面有魚麼?
    眾所周知,古代的城池外一般都會修建護城河,在有敵軍來犯時,將吊橋收起,利用護城河來起到拖緩敵軍進攻的作用。其次,護城河還起到防洪、排汙的作用,那麼。古代的護城河裡面會有魚麼?要知道,古代所修建的護城河,一般都會和當地附近的河流相連接,除了有護城河這個稱號,還會有運河的作用。而且古代的生態環境也比現代好太多,當代的護城河裡面也有一些魚類的存在,由此可見,古代的護城河裡面肯定是有魚的。
  • 作為城池防禦的第一道防線:護城河,是怎樣在古代中國大放異彩的
    人工開鑿的護城河在中國歷史中十分常見,不過有些護城河有點特點——沒有水,而沒有水的護城河則被稱為「城隍」。《說文解字》中解釋城隍:隍,城池也,有水曰池,無水曰隍。這類名為城隍的護城河多分布在乾旱缺水的西北地區,又稱其為「旱壕」。
  • 看古代的護城河就一目了然
    而且,人工護城河在中國歷史上很是常見,可是,有些護城河卻頗為特別——沒有水,使得沒有水的護城河被統稱為「城隍」,主要分布在西北乾旱缺水地區,又被稱「旱壕」。「水」在古代的用途很廣,既可以做為日常必需品,又可以攻擊敵人。歷史上,有很多著名的水戰,在此就不一一贅述了。
  • 福州曾經有條護城河?你知道現在它在哪裡嗎?
    護城河,也稱為隍,我們時常說起的「城隍」,就是中國神話裡守衛城池的神。在現在的中國,還有很多城市的護城河都還保留著,見證著那座城市的歷史。比如歷史古都西安北京還有廬州而其實我們的大福州,曾經也是有條護城河的!具體位置在哪裡,大家看圖便知。
  • 為何古代護城河發洪水,衝不垮城牆?
    稍微熟悉古代城市構造的朋友們都知道,古代人在建造城池時,往往會在城牆外圍修建一條護城河,這其中,有的護城河原來就是河道,而有的護城河則是人工挖掘而成。護城河一旦建好,就可以成為一個城市抵禦外敵的屏障,當然,也會成為破城的利器。
  • 秋天的護城河
    護城河,古代亦作濠,是古時由人工挖鑿,環繞整座城主要建築的壕溝,然後引水注入形成人工河,作為城牆的屏障,具有防禦作用。主要功能是維護城內安全,阻止攻城者或動物的進入,這是古人在防禦手段上對水的妙用。護城河至今已有1千多年的歷史。
  • 《北京晚報》記錄前三門護城河發展 見證北京人60年「逐水夢」
    創刊之初的前四期報導,著墨記錄下市民協力拓寬河道的場面;在之後的60年中,這條先後經歷了整治、封蓋並被百姓思念的護城河,也經常見諸報端。翻一翻《北京晚報》60年的筆墨之林,可以清晰地看到前三門護城河的「前世今生」,只因它的每一朵水花都牽動著新老北京人的心,它的每一次變遷都是整治城市發展歷程的一個縮影。從百姓聚焦和城市建設中解讀總規等政府文件,這也是晚報從前和今後不變的使命。
  • 天下護城河以《襄陽護城河》寬度為最,堪稱華夏第一城池
    而只善陸戰不善水戰的北方民族,在歷次南侵過程中,兵臨軍事重鎮的襄樊城下,往往會望水興嘆。聰明的襄樊人逐步認識了水的城防功能,護城河於是一次又一次地在戰爭間隙被拓寬、掘深,從而形成了「中國第一」。原因之一: 區域性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根據史料記載和目前的歷史考證可以得知,襄陽護城河是國內、乃至世界上最寬的護城河。
  • 中國最大的護城河,有你的城市嗎?
    6500多年前,太昊伏羲氏定都淮陽後,「正姓氏,制嫁娶」,使社會從群居無序的狀態,形成一個個以姓氏為共同體的人群,發展成中華民族的一支支血脈。山東聊城,6000多年前,聊城即有大汶口文化古城,先後創造了史前文化、運河文化、紅色文化等,聊城市因古有聊河而得名。明清兩代,被譽為「漕輓之咽喉,天都之肘腑」「江北一都會」。
  • 在古代護城河到底有什麼作用?古人的智慧令我們不得不佩服
    在現在來說,我們不管是吃水還是日常用水,都可以說是非常的方便,我們都知道我們用的水,大都是地下埋管子來做到的,甚至藉助一些以前沒有的科技來保證我們的樓房也有水用。那麼古代是怎麼用水的呢?這成了很多人討論的問題。
  • 我是西安護城河裡的一汪水……
    全文1030字,閱讀時間約3分鐘我是一汪水一直以來都想給自己找個家當得知要進入西安護城河時我既興奮又忐忑,西安護城河歷史上進行了三次規模化改造>都得到我們「水界」小夥伴的認可但是這次西安護城河景區(西門-北門-東門段)綜合改造工程,有什麼不同呢?
  • 護城河的舊時光
    明洪武20年(1387)朝延命信國公湯和來磐石建城,據上一輩人說當時建城的石頭從湖橫河中的一條石頭路拆來,那是一條從樂清至臨安專供衙役晝夜兼程送文書的官路,為確保夜間跑路安全,以防遭到野獸傷害。我們樂清段全拆了,如今紹興那邊還有遺蹟存在。城長方圓約四公裡,城高二丈,厚一丈。
  • 漫步護城河畔
    護城河西南二環濱水步道旁是水綠相融、夜色璀璨的河道,清澈地、靜靜地從通惠河流向大運河。河畔徒步,能領略兩岸風光,目睹文明變遷,感念滋潤之恩。水倒映著月亮,水裡的月亮就像一面微笑的臉,顯得格外俏麗。河面上,幾隻鴨子盡情地劃著水遊玩,魚兒在歡快地遊來遊去,小鳥穿來穿去開心地飛翔玩耍,好像在為遊客們表演,又似在欣賞兩岸的勝景,好一副逍遙自在的樣子。草叢中,萬紫千紅,百花盛開,一朵朵、一簇簇、一片片,星星點點,爭豔鬥放,紅的似火,黃的如金,綠的像翡翠,粉的如彩霞,紫的像葡萄。
  • 南陽護城河治理最新進展!
    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興,水,讓整個南陽城變得靈動韻味綿長。目前南陽市正在進行「護城河」綜合治理工程。說到護城河為啥要拆了重建,這話就長了。左喜為您慢慢道來。
  • 佃璽童話《大同城護城河及周邊建築》
    北魏時平城的護城河分為外護城河和內護城河,內護城河又叫皇城護城河。明代大同護城河,是1372年(明洪武五年),明朝軍隊攻佔大同後,為易於防守,將元代大同府北城牆南移建城後,引入御河、十裡河作為護城河。此後,在修築城牆時,又挖開了修城牆的土溝,疏通了護城河,並將護城河的水都匯集到東南水泉灣,後流入御河和桑乾河。
  • 我們都知道要投資有護城河的公司,但你知道有哪些護城河嗎?
    我們發現,價格戰時很難找到非常好的企業,而價格戰之後,行業集中度提升,賽道明顯有改善趨勢。議價能力都很強的上下遊可能會壓制賽道,所以我們在評估賽道時,一定要考慮到這一點。當你所研究的公司有強大的上下遊時,你一定要想一想,這家公司有沒有反制上下遊的核心能力。
  • 西安護城河裡有多少魚?從哪來的,有哪些品種?
    這些年,西安市有關部門每年都會向護城河投放一定數量的魚苗,已改善護城河水體水質和水生態環境。這些魚苗包括鯉魚、鰱魚、鯽魚、草魚、花白鰱等品種,大部分來自西安周邊的水庫飼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