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城河是由人工斧鑿或天然形成,集防禦、軍事、運輸等為一體的古代工事建築,世界各地都曾有護城河的身影,護城河往往是一座城池歷史的見證,「一河繞郭九城護,兩代供應萬運忙。」
這由人類孕育的「生命」,承載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辛酸苦辣,隨著時間的推移,外物的侵擾,有多少城郭隨風而逝,又有多少護城河仍湍湍不息?
銀帶如幻,星羅棋布
護城河,亦叫做「洫」、「濠」、「牆塹」等,一般寬20m,深達7、8m。
「有水曰池,無水曰隍」,除了常見的碧波蕩漾、輕舟遊弋的護城河,還有的護城河溝壑縱橫、泥濘不堪,常見於乾涸的西北地區。
由於古代天圓地方的思想,古時城池多為方形,護城河則繞城一周,多為圓形,紫禁城的方形護城河是典型的個例。在我國湖廣、吳越、閩浙等地都有護城河活躍的遺蹟,又如日本松本城、江戶的皇居,西方城堡的護城河等,護城河陪伴著人類文明流淌至今。
據史料記載,最早可以追溯到史前龍山文化時代,「夯土圍塢,塢下有溝塹」,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如果說水是文明的起源,那麼護城河就是一座城池的「標配」。
據統計,明清後,全國興建城池的數量就已達四、五千座,其中許多仍保留至今,大若襄陽護城河,小如福建東洋土樓樓護城河,根據地理位置、城池大小與人文風情,護城河的作用雖大同小異,卻也各有所側重。
榮辱與共,和諧共生
古時戰亂頻發,為了提高城池的防禦力,護城河應運而生。無論是幹壕還是水塹,護城河對於外敵的襲來都能起到一定的緩衝作用。
襄陽,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晉之平吳,元之伐宋,皆先取襄陽,為建瓴之勢」,據史料記載,歷史上襄陽曾發生大小戰役達200餘次,可謂得襄陽者得天下,身為戰略重鎮的襄陽,其護城河堪稱世界之最。
由於獨特的地理位置,為了應對人口增多,戰事吃緊,襄陽護城河不斷被擴大,在宋代時的平均寬度就已經超過了180米,最寬處甚至達到了250餘米,除了難以逾越的溝壑往往令侵入者望而興嘆外,挖河的泥沙還可用於燒制磚塊,修築城牆,節約人力、物力,可謂固若金湯,易守難攻。
歷史上,護城河防禦外敵的作用十分重要,《禮記》:「城郭溝池以為固」,可見護城河在城池軍事防禦上的重要性。
為了便於出行,護城河上往往架起吊橋,對外,護城河是抵禦外敵的利器,對內,護城河是商賈往來、人民遷徙的重要工具。北宋畫家張擇端的一卷《清明上河圖》就展現了汴京護城河一闕,碼頭船隻林立,商販行人攘攘,青磚綠瓦,一派欣欣向榮之姿。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揭陽護城河如同揭陽一般,溫潤如玉,北出蓮花山脈,南匯榕江,「北望岐山挹翠微,榕江襟帶白雲飛;龜腰橋內深潭水,璀璨明珠瓜籽池。」靜謐而深邃,魚翔淺底,水榭亭閣,揭陽護城河靜靜地與榕城人相守與共。
歷史上,每當水患泛濫,必然民不聊生,疏浚洩洪亦成為護城河不可或缺的重要功能之一。時過境遷,隨著軍事力量的攀升,西安護城河早已失去抵禦外悔、拱衛城池的作用,如今的西安護城河已成為西安一張靚麗的名片,能夠蓄滯80萬立方米左右的洪水,在城市防洪和雨水調蓄中起重大作用。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古代建築物多是土木結構,火災頻發,繞城而生的護城河就如同身邊的「消防車」,除了為人們滅火提供大量的水源外,還能夠阻隔城外的火災蔓延到城內。
除了人工開鑿的護城河外,城市的布局也常常依據原有的河流不斷延伸,「放射狀」的城市多為沿河而布,因而,自然形成的河流也會因此成為一座城市的護城河,孕育出一代又一代文明。
護城河之嬗變
「誰謂河廣?一葦杭之。」護城河是文明的見證者,卻也是文明的阻礙者。在不同的歷史時期,護城河發揮著不同的作用。
在古代百試百靈的護城河,到了現代已經漸漸失去了防禦與運輸的功能,反而阻礙城市的擴張,日漸汙濁發臭也影響著一個城市的市容市貌。.
越來越多的城市填埋護城河,護城河的繁榮與衰頹在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中消逝。同時,也有一些「幸運兒」適應了時代的變化,在今日仍然展現著蓬勃的生機。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隨著「生態修復」理念的興起,各地護城河紛紛華麗變身,搖身一變,「生態走廊」成了護城河的今生。
漢高故裡的豐縣秦漢古護城河的治理可謂命運多舛,作為典型的方形河,豐縣護城河形成與秦朝末年,在1999年時曾進行了綜合整治,環境清雅,是城市踏青春遊的勝地,然而,由於城市排汙系統的薄弱,城市規劃的缺失,護城河被嚴重汙染,垃圾成山,河水泛青,雖有整治,但直至今日部分護城河仍舊臭氣燻天。
與之相隔幾百裡的蘇州與南京的護城河卻一如既往的波光粼粼,「綠浪東西南北水,紅欄三百九十橋。」,自伍子胥建都以來,蘇州的護城河一如既往的承載著遷客騷人的張揚與雅趣,姑蘇人的吳儂軟語,小橋流水,楓橋夜泊。
「水陸平行、河街相鄰」,護城河沿線的商販叫賣聲不絕於耳,連串的歷史文化景觀錯落有致,完整地保留了蘇州的歷史遺韻與江南水鄉的風土人情。古都金陵——南京亦是如此,除了生態修復,文化留存,護城河的排水能力也被規劃入城市的水利系統中。
護城河承載了多少文明的誕生與消亡,在中華詩詞文化中亦作為重要意象傳達著文人墨客的國讎家恨、離愁別緒,承載了多少遊子的一片鄉愁,多少人再也回不去的青春,幾千年的文化代表就此掩埋實在令人扼腕,即使它已經失去了防禦運輸的作用,經過改造,它仍能煥發新的生機,在這廣闊的天地中找到新的存在。
文/趣史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