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務指標有好幾百種,我們都去看,是不可能的。我最看重3個指標。
一是淨資產收益率,它代表企業的賺錢能力。
在企業中,資產就是雞,利潤就是蛋。一隻母雞值不值錢,要看它的下蛋能力,也就是公司的賺錢能力。
淨資產收益率越高,意味著企業的賺錢能力越強。A股的淨資產收益率均值現在在7%至8%之間,所以一家公司的淨資產收益率能達到15%就不錯了。
將盈利能力和估值相結合的「淨資產收益率/市淨率」選股法是一種簡單有效的選股策略。
二是經營性現金流,它代表企業的盈利質量。
盈利質量是經營性現金流淨額與淨利潤之間的關係。一般來說,公司的經營性現金流淨額和淨利潤的比大於1,表示盈利質量高,反之,則表示盈利質量較差。
三是市盈率,它代表估值的合理性。
有些新聞,直接來看和某家上市公司並沒有關聯,但卻可能對這家上市公司的基本面產生重要影響,這需要投資者具備一定的邏輯推理能力。
招股說明書是最好的判斷行業空間的工具,投資者不能忽視,認真讀完才能對行業的未來情況有基本判斷。
一般我們認為CR4(行業排名前4的公司的累計市場佔有率)小於30%~40%,則該行業為競爭型;而如果CR4大於等於30%~40%,則該行業為寡頭壟斷型。
我們發現,價格戰時很難找到非常好的企業,而價格戰之後,行業集中度提升,賽道明顯有改善趨勢。議價能力都很強的上下遊可能會壓制賽道,所以我們在評估賽道時,一定要考慮到這一點。當你所研究的公司有強大的上下遊時,你一定要想一想,這家公司有沒有反制上下遊的核心能力。
風口行業,資本爭相湧入,如果參與者沒有核心競爭力,最終一定會以失敗告終。剩下的,一定是在競爭中建立起強大護城河的公司。
比如前幾年資本瘋狂追逐的新商業模式、新技術、網際網路+、虛擬實境、共享單車、人工智慧等,也是如此。所以,在投資中,我們除了要找到風口,還要找到那頭最終能長出翅膀的豬。那頭能長出翅膀的豬,一定有其獨特之處,有自己的護城河。
反過來,一些夕陽行業或者不是很吸引人的行業,也會有很多公司做得非常好,同樣給股東創造了不菲的回報,像海螺水泥、北新建材、中國神華等。
即使公司有品牌,我們還要跟蹤和判斷:品牌會不會老化?會不會被消費者拋棄?曾經很多響噹噹的品牌,逐漸老化,最終被消費者拋棄。比如百雀羚,這些年在大量歐美、日韓護膚品的衝擊下,品牌形象日益老齡化。
網絡效應,或者說「雙邊效應」,一旦形成,是最深的護城河。
什麼是網絡效應?
如果一家平臺公司,隨著用戶人數的增加,用戶之間發生交易的可能性和頻率是以幾何級數增加的,這就是網絡效應。
而網絡效應一旦形成,無論是供給端,還是需求端,都會被牢牢吸附在這張網絡中,很難脫離,在這種黏性下,供需兩端的遷移成本都是巨大的。而這家平臺公司,也構成了非常深的網絡效應護城河。資本市場給予這樣的平臺型公司非常高的估值。
大家可以看騰訊、阿里巴巴的股價走勢,也可以看資本市場對優步(Uber)、滴滴、愛彼迎的估值。騰訊、阿里巴巴的估值已經高達數千億美元,滴滴、優步、愛彼迎的估值也達到數百億美元。而這樣的公司,本身就在不斷進化。
BAT和今日頭條這樣的公司為什麼能牢牢把握流量入口,搶佔消費者的大部分時間呢?核心原因是它們形成了強大的網絡效應。
具有網絡效應的公司,不怕類似商業模式、類似競爭對手的挑戰。因為競爭對手首先要複製出類似的網絡,這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和長期的時間積累,絕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
很多行業、很多公司並不適合網際網路思維。「網際網路思維」是有前提的,那就是靠補貼吸引用戶,並形成強大的「網絡效應」或者「雙邊平臺效應」,才能在沒有補貼的時候保持用戶黏性,讓用戶離不開。淘寶、支付寶、微信、滴滴、美團等,都符合這個特徵。
曾經的獨角獸公司「愛屋吉屋」宣布停止運營。2014年,網際網路浪潮席捲全國,深刻影響了很多行業。在此背景下,被稱為二手房行業顛覆者與革命者的愛屋吉屋,於2014年成立於上海。
愛屋吉屋最初的設想是,打破傳統中介被線下門店「綁定」的重資產模式,用網際網路模式搭建中介平臺,降低成本,以1%的低佣金率和更高效的服務,快速促成交易。其宣稱找到了行業的「痛點」:收費高、服務差、信息不透明。
這樣的模式在當時的資本市場中得到響應,從A輪到E輪,愛屋吉屋只花了一年三個月,累計融資3.5億美元。但是,房地產中介這個行業並不適合網際網路思維,第一,房地產交易金額大,又涉及很多環節,線上不能完全替代線下的信任和服務;第二,房地產交易是較「低頻」的業務,靠補貼獲得的客戶,很長時間才會第二次交易(大部分人一生只進行一次房地產交易)。所以,這樣的行業運用網際網路思維,靠「燒錢」獲得客戶,在邏輯上是錯誤的。
巴菲特說:「賴著不走的客戶不是麻煩,是你的黃金客戶。懂得利用高昂的轉換成本,去牢牢鎖定客戶,它一定是一家優秀的企業。」
什麼是客戶轉換成本?
客戶轉換成本,既包括金錢,也包括學習成本等隱性成本。如果消費者學習使用新產品和新服務需要大量的時間投入,那麼就會降低消費者轉用競爭對手的產品和服務的概率。
什麼樣的產品、公司和行業具有很高的客戶轉換成本呢?
主要有以下幾類:
第一,製造業裡需要經過嚴格品質認證的產品。
比如汽車產業供應鏈中的公司。汽車行業對安全性要求很高,所以涉及安全的產品,都有嚴格的進入壁壘。但產品一旦進入,客戶就不會輕易更換供應商,供應商就能獲得持續的訂單和利潤。
第二,消費品領域的公司。
在消費品領域,比如零售業、餐飲業,客戶轉換成本是非常低的。消費者可以從一家服裝店到另一家,或者換一家餐廳。
於是許多公司開始嘗試通過增值服務來留住客戶。比如現在的智慧型手機公司,它們都提供雲服務,讓用戶把照片、通訊錄、記事本等免費同步到雲上,很大一個原因是增強用戶黏性。用戶如果不用它的產品,要處理這些東西很麻煩。
第三,金融服務業,比如其中的銀行。
你上次更換開戶銀行是什麼時候?除非你剛換了開戶行,否則我猜一定有一段時間了。據統計,存款帳戶平均轉換率為15%,也就是說絕大多數銀行客戶6~7年才會換一次帳戶。
因為客戶重新開戶要填寫一大堆表格,而銀行卡可能還關聯了支付寶、微信、水電費帳戶、工資帳戶、房貸帳戶等,所以很多客戶並不願意改變。
第四,學習成本特別高的產品,如Office軟體等。
當公司應用了某種軟體,員工熟悉之後,公司再換新軟體,就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培訓員工,這是一個比較長的磨合期,產生的成本太大,這是公司不願意看到的。
總之,客戶的高轉換成本,是一個企業的護城河。識別轉換成本也沒有你想像的那麼困難,只要你站在客戶的角度去思考,換一個產品或者服務是不是需要花費很多時間,或者是不是需要很多金錢,你就會直觀地感受到,這家企業的產品或者服務是不是具有高轉換成本。
我們經常聽人說「渠道為王」。擁有更多的渠道,意味著企業能搶佔更多與消費者接觸的機會,就有可能佔有更多的市場份額。所以,對消費品企業來說,渠道優勢是非常深的護城河。
在A股市場,擁有渠道優勢的公司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一是佔據流量入口的網際網路公司,如阿里巴巴、京東。二是佔據線下流量入口的連鎖超市、連鎖賣場等,如高鑫零售、永輝超市。三是產品有規模效應,並且和前兩者形成戰略合作,搶佔它們入口的產品方,如海天味業。
除了品牌、網絡效應、成本優勢、高客戶轉換成本、渠道優勢這些護城河,很多人認為領先的技術也是公司的護城河,但我們認為,單純的領先技術不是很深的護城河。
在研究一家公司的時候,我們要注重激勵的有效性、長期性,激勵不夠和過度的短期激勵都是公司治理的大敵。
所有的護城河都不是一成不變的,有些公司的護城河,隨著時間的推移會消失。我覺得消失的原因有以下3個:
第一個是技術變革。大家知道,膠捲時代的王者是柯達,而柯達現在已經倒閉。我們原來用簡訊,現在基本不發簡訊,因為它被新技術所替代。
第二個是行業變遷,即很多的商業模式發生了變化。最典型的是蘇寧,原來它是一家非常有實力的公司,在電商的衝擊下開始虧損。
10年前,很多人為了養老買商鋪而不買保險,因為商鋪被出租後,出租者能天天收租金,還能對抗通貨膨脹。可是近幾年,商鋪卻很難賣出,因為實體店鋪受到電商的衝擊太大,這就是行業變遷。
第三個是公司的自殺性增長。這是指公司盲目擴張,把原來一個很好的公司折騰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