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寧:科技引領 農業增效 農民增收

2020-12-15 多彩威寧

近日,在位於威寧經濟開發區五裡崗工業園區的威寧黔鶴農產品有限責任公司,蕎面的幽香瀰漫整個蕎飯生產車間,車間生產環境潔淨如新,多名統一著裝、戴著口罩和手套的員工正手腳麻利地幹活,灑水、攆搓、篩簸……公司處處呈現著熱火朝天、緊張有序的生產氛圍。

「我們公司能成長為科技型企業,能有今天的發展成就,主要得益於貴州省科技廳『14+2』深度貧困縣科技計劃成果轉化項目等科技項目的助力。目前,公司成功獲得科技型企業備案,共研發出地方特色農產品系列單品30多個,取得商標2枚(6個大類),版權證書1項,專利申報7項(已經授權4項),促進了威寧蕎麥產業的發展。公司目前共吸納建檔立卡貧困戶9戶,現有4戶脫貧,直接帶動當地農民家門口增收致富。公司獲得『貴州省萬名專家服務三農行動成果轉化示範企業』等稱號,獲得『威寧縣旅遊特色商品企業』等多項榮譽。我還被畢節市婦聯授予全市「三八紅旗手」稱號,被省科技廳選聘為『省級科技特派員』。」公司負責人蔡琴一邊指導生產一邊說。

威寧黔鶴農產品有限責任公司的蕎飯生產車間

在人們的印象中,羊圈一般都是比較髒的地方。然而,二塘鎮艾家坪生態種養殖專業合作社黑山羊養殖場,筆者看到的是一排排乾淨整潔的圈舍,哺育室、種羊室、消毒室、糞便收集處理池等一應俱全,羊圈裡沒有糞便,聞不到異味,這是該養殖場利用生態養羊技術取得的科技成果。

二塘鎮艾家坪肉羊生態養殖基地建設屬於省科技廳「20+1」科技扶持財政補助項目,總投資130萬元,其中省科技廳專項資金100萬元,二塘鎮艾家坪生態種養殖專業合作社自籌資金30萬元。項目總體目標為開展技術培訓200人次,羔羊存活率達90%以上,10月齡羊出欄重達到40千克以上,形成加工產品、商標各1個。

該項目以託管形式帶動10戶貧困戶發展肉羊養殖,自2018年開始連續3年每年分紅5萬元(每戶0.5萬元);同時通過優先安排就業額外增加貧困戶收入,貧困戶入股購買的200隻種母羊保值(每戶20隻),可為貧困戶後續養殖肉羊致富提供保障,實現科技幫扶、產業脫貧雙豐收。項目實施完成後,預計可帶動當地50戶以上貧困戶養殖黑山羊,每戶養羊年收入達1.5萬元以上。

艾家坪生態種養殖專業合作社黑山羊養殖基地

在金鬥鎮黑坭村,田間地頭隨處可見農民群眾正在給桑樹修枝施肥、清理雜草,一派緊張忙碌的春耕生產景象。

近年來,黑坭村以蠶桑產業為龍頭,成立恆海蠶桑種養殖專業合作社,合作社在自身發展中,帶動周邊農民統一購種、統一生產、統一技術服務、統一銷售,實行「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運行模式,保護了農民利益,帶動更多農民致富。

目前,合作社種桑養蠶產業初具規模,累計發展了3000多畝高原生態蠶桑示範種植基地,2019年獲得省級農業科技示範園區,得到省科技廳100萬元科技項目資金支持,成功註冊了一個商標品牌「沃若」,蠶繭年產量達400多噸,惠及農戶200餘戶1000餘人。

金鬥鎮黑坭村村民收穫蠶繭

近幾年來,威寧緊緊依靠科技引領,精準發力,效果明顯。今年,威寧緊緊圍繞脫貧攻堅,強化服務意識,轉變服務方式,新派遣省級科技特派員58名,並從中篩選組建生態茶、中藥材、生態畜牧、食用菌、蔬菜產業、油茶產業、水果產業、生態漁業、馬鈴薯等產業專家組,將科技特派員按照專業所長,匹配到貧困村主導產業鏈,精準服務產業發展,為產業扶貧、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撐。

省級科技特派員範士傑和盧揚深入基地查看馬鈴薯長勢

通訊員:劉軍林

相關焦點

  • 郝鵬在都蘭格爾木調研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等情況
    郝鵬在都蘭格爾木調研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等情況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4-14 09:06 來源: 青海日報     近日,青海省長郝鵬前往都蘭縣和格爾木市,深入農村社區,走進田間地頭,看望困難群眾,走訪致富能手,圍繞特色農業發展、農民增收致富和美麗鄉村建設,開展了廣泛深入的調研。
  • 儋州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
    儋州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優先種植瓜果菜 豐富全省「菜籃子」這是儋州市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帶來的新氣象。2020年,儋州市委、市政府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總方針,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和省關於「三農」工作的決策部署,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紮實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力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積極創建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先導區,努力打造熱帶特色高效農業發展新高地。
  • 橫山區:發展羊產業 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增綠
    「十三五」期間,橫山區出臺人工種草、標準養殖、良種選育、品牌推廣、轉型升級等一系列政策支持,使白絨山羊產業走出一條科學、生態、健康的發展路徑,使陝北白絨山羊產業成為真正的富民產業,實現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增綠的效果。
  • 威寧:魔芋農業科技示範園區田間測產 畝產值突破2萬元
    威寧:魔芋農業科技示範園區田間測產 畝產值突破2萬元 發布時間:2020-12-14 12:30:43   作者:劉軍林   來源:威寧每日新聞網
  • 桂林七星區:科技助力農業 實現農民增收
    此次合作本著「信守承諾、真誠合作、立足發展、面向未來、優勢互補、互惠互利」的原則,以廣西特色作物研究院的科技為支撐,加強桂林七星區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建立信息、技術等資源共享機制,加快轄區農業領域的科技創新,著力提高農產品產量與質量安全,促進農業產業提質增效,實現農民增產增收。
  • 雲南省臨滄市雙江縣組建茶葉合作社 茶農產業增收增效
    為拓寬銷路,幫助茶農增收,當地採取「公司+合作社+貧困戶茶農」的方式,建立長效機制鞏固脫貧成果。此舉以合作社的引領帶動作用,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新引擎。 12月2日,雲南省臨滄市雙江縣作為全國唯一的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一直以茶產業為支柱產業。
  • 威寧:找準「金鑰匙」 解開「金鐵鎖」
    找準「金鑰匙」  解開「金鐵鎖」——威寧大力發展金鐵鎖產業助推脫貧攻堅近年來,威寧加大金鐵鎖的種植力度,不斷擴大種植規模,在帶領當地農民群眾增收致富的同時,也加快了鄉村振興戰略步伐,真正成為廣大農民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金鑰匙」。
  • 農展會後談農業|洪澤發展綠色農業 促進產業增效農民增收
    11月24日,由省綠色食品協會聯合省農科院新農學院、省餐飲行業協會、省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會等單位共同舉辦的2020江蘇最美綠色食品大米企業評選結果揭曉,全省共20家企業榮獲「江蘇最美綠色食品大米企業」稱號,洪澤岔東綠色食品有限公司、洪澤蘇油農工商有限公司佔據兩席。
  • 新民市深化農業供給側改革促進農民持續增收
    人民網瀋陽4月7日電(蔣山)近日,本網從新民市政府了解到,2016年,遼寧莧草科技有限公司流轉該市公主屯鎮王學坊村土地1200畝種植莧草,加工莧草青貯發酵綠色飼料8000噸,飼養莧香豬900頭,年銷售收入2370萬元,實現利潤800萬元。 當年,王學坊村農戶在該公司務工和土地流轉收入共計303萬元,就業430多人次。
  • 促進農民就業增收 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興起
    促進農民就業增收 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興起  2016-12-04 14:54:21   近年來,我國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收入差距持續加大,為促進農民就業增收
  • 金沙河董事長魏海金:「股權聯盟模式」促農民增收、企業增效
    河北金沙河面業集團董事長魏海金在接受新華網採訪時表示,金沙河在保證產品質量安全的同時,還通過「股權聯盟模式」,規模化種植企業需求的小麥品種,促進糧食增產、農民增收、企業增效。  股權聯盟模式促農民增收、企業增效  近年來,中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正在持續推行,金沙河作為涉農企業,積極響應中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過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優化了小麥種植結構,提升了原糧品質,促進一產和二產相融合。
  • 德州市農科院與四女寺鎮籤約、助力地方農業提質增效
    德州市農科院與四女寺鎮籤約、助力地方農業提質增效2020年12月23日,市農科院院黨總支書記、理事長賀洪軍一行3人應邀赴武城縣四女寺鎮洽談合作並籤署了《德州市農業科學研究院—四女寺鎮人民政府合作協議》,武城縣委組織部副部長劉念欒、四女寺鎮黨委副書記、鎮長王玉濤以及16名村科技副主任等參加了座談會。
  • 特色優勢引領 發展高效農業
    本報記者 喬曉瑩 通訊員 潘獻華沃柑種植面積達45萬畝,產量超70萬噸,產值超60億元,撐起了南寧市武鳴區農業經濟半壁江山;近百個新建現代特色農業示範區(園、點)星羅棋布,亮點紛呈,引領帶動農業生產高質量發展……如今的武鳴區,傳統農業正在加速向現代農業轉型。「我們城區正在搶機遇破難題推特色,全力以赴做強農業產業。」
  • 新疆于田縣:「芳香」產業帶動農民增收致富
    新疆于田縣阿熱勒鄉拜什託格拉克村把產業扶貧作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重要舉措,因地制宜發展玫瑰花產業的同時,積極與新疆農業大學合作進行種植技術指導和培訓,提高玫瑰花單產,促進產業增效,農民增收。 眼下,阿熱勒鄉拜什託格拉克村花香四溢,3000畝玫瑰競相綻放,村民們都忙著採摘鮮花,一派繁忙景象。
  • 科技小院助力小黑垡村增收致富
    2019年,在北京市委統戰部的牽頭推動下,大興區首家「科技小院」落地在長子營鎮小黑垡村。在近一年的實踐中,長子營鎮小黑垡村黨支部充分發揮「科技小院」精準幫扶作用,打造「政產學研用」五位一體科技創新與服務體系,大力發展林下經濟、鄉村旅遊等村莊特色產業,從而帶動百姓增收致富。
  • 平頂山市郟縣白廟鄉:秸稈原位還田 節本增收增效
    9月20日上午,在平頂山市郟縣白廟鄉胡坡村連片成熟的玉米地裡,看著穿梭在田間的大型玉米自動收割機,65歲的農民胡德發高興地說。  據了解,白廟鄉是傳統的農業鄉鎮,以種植小麥、玉米等作物為主。每年9月前後,玉米收割完畢,農民就得整地準備種植下一茬冬小麥。
  • 【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石家莊惠康食品有限公司:科技引領 品牌驅動...
    【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石家莊惠康食品有限公司:科技引領 品牌驅動 助力農民增收致富 2019-12-08 00: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郟縣白廟鄉:秸稈原位還田 節本增收增效
    據了解,白廟鄉是傳統的農業鄉鎮,以種植小麥、玉米糧食作物為主,每年9月前後,玉米收割完畢,開始整地種植下一茬冬小麥,往年玉米秸稈就地打碎後,農民會將較長的秸稈堆砌在溝渠或路邊,為了趕上農時,打碎的秸稈未經腐熟就耕進土地,一方面造成禁燒壓力,另一方面未能起到增肥增效的目的。
  • 示範園裡綠意濃 設施農業促增收
    11月30日,聞喜縣桐城鎮黃花嶺村村民正在科技示範園摘聖女果,準備發往市場。近年來,該縣把打造農村科技示範園作為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的主攻方向,以「村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摸式,培育發展了桐城鎮黃花嶺村、下邱村等一批現代農業示範園。
  • 茶農增收、產業增效!雲南雙江組建茶葉合作社 鞏固脫貧成果
    為拓寬銷路,幫助茶農增收,當地政府採取了「公司+合作社+貧困戶茶農」的方式建立長效機制,鞏固脫貧成果。走進雙江縣勐庫鎮丙山村的茶園,到處是茶農忙碌的身影。這幾天,村民張興明家的50畝茶園剛採摘完今年的最後一撥茶葉,自從加入村裡的茶葉合作社後,張興明家每年的茶葉銷售都供不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