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掉低收入的「帽子」,小院落有大成效。2019年,在北京市委統戰部的牽頭推動下,大興區首家「科技小院」落地在長子營鎮小黑垡村。在近一年的實踐中,長子營鎮小黑垡村黨支部充分發揮「科技小院」精準幫扶作用,打造「政產學研用」五位一體科技創新與服務體系,大力發展林下經濟、鄉村旅遊等村莊特色產業,從而帶動百姓增收致富。
一年來,科技小院協助村集體大力發展村林下經濟、鄉村旅遊、集體經濟,對林下百合產業優化設計提升產量品質,2019年村集體創收47萬餘元,為全體經濟組織成員年底分紅950餘元。
鄉村振興首修「內功」,小黑垡村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產業,如今,蘑菇、百合花成了村民們的「搖錢樹」。這要得益於科技小院的「林+菌」「林+花」模式的探索。通過「合作社+特色產業」,依託低收入產業項目,引入林下食用菌、林下百合等種植項目,2019年村集體創收70餘萬元,形成創收增收的長效機制,為全體經濟組織成員877人年底人均分紅950餘元,讓村民感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初步實現農業提質增效、農民增收、村莊特色農業產業得到發展。
小黑垡村擁有兩千多畝退耕林地,「土疙瘩」能否變成「香餑餑」,科技小院開始開展全村林地土壤健康現狀調研。研究不同退耕還林模式對於土壤質量的影響以及林地土壤肥力現狀分析,對現有林下百合種植模式進行綜合分析,同時為村莊發展「林+不同模式」提供理論支撐。現已完成取土工作,共75塊樣地,225個土壤樣品,基本覆蓋全村林地區域面積,目前土壤樣品正在測定和分析中。
解決了科學種植,下一步如何科學銷售?打造智慧鄉村成了科技小院目前的重點。科技小院相關負責人介紹,智慧鄉村,即通過網際網路技術、信息通信技術實現旅遊鄉村的餐飲、住宿、採摘和其他旅遊項目的在線展現、網上預訂、支付、電子認證及統一管理。智慧鄉村的建設不僅有利於村莊發展,同時有利於鄉村的治理,通過現代科技助力「三農」建設。
讓老百姓感受最深的不是錢包鼓了起來,科技小院落地後,引領了鄉村文明建設。科技小院人員製作村規民約小冊子、宣傳動畫,舉辦村規民約有獎競答活動,實現村規民約與村民生活緊密結合。發放環保知識調查問卷,製作生活垃圾分類投放指引,增強村民環境保護意識。打造共建共享菜園,讓村民學會共建、懂得共享,提高村民凝聚力、提升村民內在素養。
記者 龔興
編輯 劉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