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陵水美食,大家首先想到的幾乎都是「陵水酸粉」,但在陵水縣南部南灣半島新村港,還有一個不能錯過的漂浮著的美食島——疍家漁排。
生活在水上的疍家人,房子周圍浮著一個個用木塊圍成的大小相仿、呈井田式規則排列的養殖網箱,當地人稱「漁排」,這裡素有「漂浮美食島」的美譽,不僅用餐環境與眾不同,可見藍天白雲,可聽碧水濤聲;而且海鮮的味道也比別處更加鮮美。
漁排上的海鮮不僅來自陵水附近海域,另外還有西沙和南沙捕撈的鮮活水產,這些水產經過長途跋涉後放歸網箱養殖,網箱裡的海水與大海相通,保持了海鮮最大程度的鮮活。並且新村港每天兩次的漲潮退潮不僅淨化了海水的水質,還帶來了豐富的餌料。兼以新村海域珊瑚礁較少,海水鹽度相對較高,使得在此生長的海鮮與其它海域相比更加鮮美異常、生猛殺口。
何謂「天下第一粥」?它的具體製作方法至今仍未透露出來,只能了解到主料是新米和刺豚。
所謂新米即是選擇當地產的上等米作為魚粥製作的「母本」。這裡要強調的一個新字,這個新字最關鍵,一般是剛從稻田收割回不久的稻穀,碾成米後最長儲藏時間不應超過10天,儲藏的時間當然是越短越好,以當天碾出來的大米為最佳。
至於刺豚,這是「天下第一粥」的主料,是主角。刺豚生活海底珊瑚礁石間,周身長著又長又硬的刺,就像刺蝟一樣。刺豚是學名,當地人一般都把這種魚叫「氣鼓魚」。顧名思義即是當它遇敵時,便把隱藏在皮層下的能克敵制勝的刺全部聳鼓了起來,其他水族沒有幾個敢在虎口撥牙,它便不戰而勝,一次又一次地化險為夷生存了下來。
它生活在海底世界,每天遇到的對手少則幾百次,多則上千次,每次它都要「鼓氣」,因而這種「氣鼓魚」的皮層活動量相當大,營養價值高,尤其膠質最為豐富,是治療胃潰瘍、胃痛、胃垂等腸胃病的上等中藥材。同時「氣鼓魚」的皮質還含有十幾種人體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常吃能潤膚美容,益壽延年,刺豚的身價便一路飆升。近海已經很難捕抓到刺豚了,只有在西沙、南沙等海域才能捕抓到刺豚。
關於刺豚,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在很久以前,一個疍家人在半露出海面的礁石拾貝時,有一條吃人鯊正張開血盆大口襲來,眼看就要對他進行攻擊。他驚慌得六神無主,這時突見上百個刺豚一齊鼓起一把把利劍般的刺來,把他團團圍住,吃人鯊見狀便掉頭遊走,這才虎口脫險。後來這位疍家人凡捕到刺豚都把它放歸大海。
又過了不知多少年,被刺豚相救的這位疍家人的後裔,在一次颱風中漁輪傾覆,他有幸地被飄上一個荒島,島上除了石頭還是石頭,幾天過去了,這位疍家人的後裔餓得面黃肌瘦,加上他原有的胃病又發作,眼看就要撒手人寰了。突然有一天,正當這位疍家人的後裔已動彈不了時,只見一刺豚在他眼前一晃,他在恍惚中突見一碗熱氣騰騰的刺豚粥在他眼前出現,他張嘴便狼吞虎咽地把這碗刺腸粥吃下。
從那以後,每天差不多在同一時間,當他感到肌腸轆轆時,便會有一碗刺豚粥出現在眼前,半個多月過去了,這位疍家後裔終於恢復了體能,原來每天發作幾次的胃痛也不治而愈了。在一個風平浪靜的日子裡,這位疍家人的後裔走下了荒島,遊回家鄉。一傳十,十傳百,凡有胃病的疍家人都學會了用刺豚熬粥吃,並且全都治癒了。
刺豚粥之味美讓所有食客都讚不絕口,並且有許多小夥伴向我多次推薦,小編都忍不住要找時間去陵水嘗嘗鮮了,吃貨們,你們還等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