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報——三秦網訊(記者 任榮)「人家開十幾萬的車,被叫做小哥哥,我開幾千萬的車,只能當老師傅。」
常哥是一個開貨運火車的老師傅,同時,他也是擁有22.6萬粉絲的快手「小網紅」。
「火車博物館館長」
常哥的快手帳號,可謂包羅萬象,與火車有關的一切,都能在這裡尋得。
1814年,蒸汽火車的一聲轟鳴叫醒了工業文明,世界的距離在滾滾濃煙和鐵軌與車輪摩擦產生的火花中縮短,從那以後,遠方不再遠,山海皆可平。
山與山之間,籠罩著淡淡的白霧,懸吊橋上火車漸漸地速度加快,風馳電掣般地飛馳向前。
絢爛的晚霞下,火車坐著貨船行駛在一望無際的海洋上,旅客髮絲隨風飛舞,又是另一種風景。
在兩樓之間的狹窄縫隙裡,火車轟鳴著穿過,也有小販在鐵軌邊就支起買水果的攤子。對於當地居民來說,火車不止是冰冷的機器,還是流動的生命線。
隨著能源的改變,濃煙和轟鳴不再是列車的標誌,磁懸浮列車、高鐵等」中國速度「書寫了運輸歷史。
除了硬核的,也有溫情的。各色列車工作者,也是博物館一道亮麗的風景。
每次乘坐列車,面對站臺和車廂間的縫隙,你是否也曾有過手機或車票正好掉進縫隙的恐懼?在常哥的視頻中,列車長雙膝跪地,趴下身去,臉幾乎貼地伸手為乘客撿起掉落的手機,換來了旅客的連聲感謝。
除了列車乘務員,常哥也會關注那些鮮為人知的工種。修列車集便器14年的鐵路工作者、為列車臥鋪打掃衛生的清潔員、站立在車頭的「火車保鏢」連接員......
火車裡總少不了故事。作為最古老的運輸的工具之一,火車承載著離別,重逢和遠方。車輪帶著車廂裡、站臺上的喜怒哀樂,在循環中奔騰向前。
「普通火車司機」
對於「火車博物館館長」這個封號,常哥並不知情,用他自己的話來說,他就只是一個「普通開火車的」。
常哥本名常致丞,今年33歲。2012年大學畢業後,常哥就被分配到鐵路部門,成為一名貨運火車司機。自那時起,開16個小時火車休息6小時,工作一個月休息一個禮拜,常哥每年四分之三的時間都在和火車打交道。
第一次開上火車,常哥也似旁人那樣的緊張感、興奮,甚至還有些不知所措。但久而久之,這也就成為了一個安穩的工作,「開火車也沒啥高大上的,我們都只是普通的鐵路工人。」
常哥是陝西榆林市人,但你若仔細聽他說話,鄉音已無法分辨。常年走南闖北,和來自五湖四海的同事共事,說話的時候總會不自覺的沾染上了別人的「家鄉味兒」,「我每次回家都不會說話了,他們也總嘲笑我是外地人。」
除了口音,常年高強度的工作,也讓常哥染上一些「職業病」。在日常的轟鳴聲中,火車司機都需要用大嗓門交流,「有的時候在地面上經常有人誤會我們,其實不是和他們嚷嚷,只是嗓門大說話習慣了,音調高而已。」
開火車形成的習慣也會被常哥帶到開汽車中,「駕駛火車時遇到紅綠燈司機會用手向前指一下,我平時開車遇到紅綠燈也會不由自主地指一下;開火車上車之前會把火車頭都檢查一遍,現在開汽車的時候也會仔仔細細把車都看一遍。」
當然,並非所有火車司機都能取得汽車駕照。常哥說,會開火車的人不見得能開汽車。為了防止打瞌睡,火車司機每120秒腳下會有一個動作,長年累月形成習慣後,就無法開汽車,「你老是點剎車、油門,肯定沒法開車呀。」
在「職業病」之外,這個行業裡也有一些「潛規則」:貨運列車一般都得避讓客運列車。「有時候也挺羨慕那些開高鐵的,就像騎自行車的羨慕開汽車的,開直升飛機的羨慕開客機的。」
談到開火車最大的困難,常哥坦言是「找對象」。常年在路上,工作晝夜顛倒,沒有固定作息時間,這樣的工作模式成為了常哥找對象路上的絆腳石。在老家,25歲左右都已結婚生子,而自己也是今年才經家人的介紹敲定婚姻大事。
對於相親這件事,常哥也會發快手視頻調侃。「今天去相親了,人家女孩說我個子低,不行,影響下一代,但我說,智商低才會影響下一代,不信你考考我。」
「踏踏實實做自己」
8年的貨運火車司機經歷雖然辛苦,但常哥總能在苦中找到點樂趣。
在每次換班的間隙中,刷快手成了常哥的固定娛樂項目。學唱歌、學情商、學習人生哲理、鍛鍊口才、看搞笑段子......豐富多樣的視頻讓常哥的休息時間多彩起來。
正如其它職業一樣,貨運火車司機群體也有個微信群。走在路上,難免碰到些故事,天南地北的司機也沒別處分享,就發在群裡,引起陌生的「同事」的共鳴。
每次看這些視頻,常哥總覺得放鬆和開心。也想著,能不能把這些關於火車的奇聞異事匯總起來,傳播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快手成為了他的選擇。
2017年開始,抱著嘗試的心態,常哥在徵得拍攝者同意後,將這些視頻發在自己的快手帳號上,做起了火車博物館的「編輯」。
僅用了一個月不到的時間,常哥的視頻就上了熱門,粉絲數也逐漸攀升。隨著粉絲上漲,常哥的心態也發生了變化:原來自己普通的工作也能讓那麼多人關注。
從最開始通過快手尋找樂趣化解孤獨,到現在用自己的專業知識替別人排解苦悶,常哥覺得很自豪。
雖然不是什麼大網紅,但常哥很知足。未來也只希望能有一方天地,繼續為自己的愛好耕耘。「我沒想著能有多少粉絲,就算自己有了幾千萬的粉絲,自己也承擔不了。一分耕耘一分收穫,踏踏實實就好。」